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世代贫苦

元至正四年(1344年)夏,黄河决口改道,河南、山东许多地区遭受水灾,元朝统治者漠然视之,不进行赈灾,反倒任由灾荒肆虐。不知道受什么异常的天气因素影响,黄河流域水患连连,淮河流域却异常干旱。此时,淮河流域土地裂开拳头大的口子,放眼望去一片死寂景象。热风吹过,枯黄的树干咂咂作响,沙尘弥漫在低空,到处一片灰蒙蒙的样子。

这是一个空前干旱的夏季。淮河流域内的支流浏阳河早已断流,宽敞的河道上满是鹅卵石和枯树枝。濠州钟离周边方圆百里大大小小的数百个湖泊因为失去了河水的补充,几近干涸,人们走进湖泊的时候,最深处的积水连他们的大腿都没不过了。

严重的旱情从去年夏季就已经开始了,去年整整一年都没有降雨,那个时候人们还能不断地打井灌溉、挖渠引水、浇灌庄稼,总算在秋末收获了一点点的粮食,去掉被迫上交给地主和蒙古人的,家家仅剩下过冬的口粮。整个冬天,人们都是喝着稀得可以看见人影的粥挺过来的。和他们糟糕的心情极为相似的是,整个冬天一场雪都没下。开了春,种子虽然播下了,可是依旧没有雨水,人们只好到就近的湖泊里担水灌溉,可是河水越来越少,最后竟然断流,眼看着湖泊过不了多久也会干涸。入夏后,天气急剧升温,太阳每天都炙烤着大地,连湖泊里的水也蒸发殆尽了。旱情越来越重,最后种苗都干死在地里,空前的旱灾笼罩着濠州钟离大地。

濠州钟离一带近百座村子一片哀鸿,他们从立春之后就彻底没了粮食,家里能变卖的东西都拿去换粮食了。最后,实在没有可卖的东西了,饥饿的百姓便把目光投向身边一切可以入口的“食物”上,田野里的野菜被饥饿的村民挖干净了,树皮也被剥下来吃掉了,水里的鱼虾蟹等都被抓光了,飞禽走兽也被捕捉得看不见踪迹了。饥饿的痛感折磨着每一个人,那一张张嘴就是一个个期待进食的生命,等着食物的补充。幸好,16岁的朱重八所在的太平乡孤庄村的深井里还有一点水,这也是全村人最后的希望了。

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朱元璋,字国瑞,后人也有称他朱国瑞的,重八是他的小名。取这样的名字不是因为朱家人没有文化,而是因为在元朝,老百姓如果不是文化人或者做官的就不允许有名字,只能以父母年龄相加或者出生的日期命名。当时许多百姓人家的名字都很有特点。朱重八的高祖名叫朱百六,他的曾祖名叫朱四九,朱重八祖父名叫朱初一,他的父亲叫朱五四。

朱五四是个老实本分人,辛苦忙碌一辈子,就像四处流浪的吉卜赛人一样,为了寻求一方乐土,为了给儿孙们挣得一份家业,他搬了一辈子家。初居灵壁县(安徽宿州辖区),后迁虹县(安徽泗县);到50岁时又迁到濠州钟离东乡(如今是安徽凤阳),朱元璋就出生在这里。

关于朱元璋的祖辈、父辈,《明史》只有廖廖几句:“先世家沛,徙句容,再徙泗州。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这句话只讲了朱元璋家庭搬迁的过程以及他在兄弟中的排行,完全没有涉及他的祖辈、父辈的有关事迹,几乎是回避了朱元璋祖先的身世。也许这是一种隐晦,对于家庭出身不高的朱元璋实在没办法吹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明史》对朱元璋母亲的家族却作了详细的介绍,《明史·外戚陈公传》中就记载了朱元璋外公的许多英雄事迹。朱元璋的外祖父姓陈,早年曾经在南宋末年抗元名将张世杰麾下从军,并且参与了南宋与元朝铁骑最后的殊死一战——广东新会县的崖山之战。崖山大战,以南宋陆秀夫仗剑令自己的妻子儿女跳下大海,随后背负6岁的南宋末代小皇帝蹈海而死,就此宣告南宋帝国的正式覆灭。朱元璋的外祖父陈老先生在激战中被打落海中,在一团混乱下居然传奇般地被人救上岸,并历尽千辛万苦逃回了老家,此后,避居乡间,靠巫术、卖卜、看风水为生,一口气活到了99岁才谢世。朱元璋的母亲是陈家的二姑娘,据说此女自幼开朗大方,深得其父喜爱。于是,饱经沧桑的老先生教她读书识字,给她讲述历史掌故和各地风土人情。长大后,陈二娘能歌善舞,在乡间迎春赛会与社戏上常大受欢迎。说来说去,就是想表达朱元璋的母族不仅是一个光荣的革命家庭,还是一个书香门第,是大户人家。

略过皇帝朱元璋家族的身世却对外戚大肆渲染,这在二十四史中是绝无仅有的。陈公的事迹虽然详尽,但其抗元的光辉业绩难以证实,或许他只是宋元之战中的一个小兵,甚至是逃兵,不过渲染他的英雄事迹可以为后来朱元璋反元找到历史渊源,使其看上去根红苗正,似有迎合之嫌。这一方面简单隐没,一方面却又渲染迎合,形成强烈反差,不禁让人对朱元璋的出身浮想联翩。难道他的祖辈、父辈有什么难言之隐吗?也许事实就是朱元璋的祖辈十分贫穷,到了他的父辈这一代略有好转,但依旧是贫苦农民,家庭出身不高贵,实在没法贴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