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局域网基本概念
局域网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理论到实践经历了一个不断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1.1.1 局域网概述
局域网的英文全称是“Local Area Network”,缩写为“LAN”,是指在某一区域内由多台计算机互联成的计算机组。局域网可以实现文件管理、应用软件共享、打印机共享、工作组内的日程安排、电子邮件和传真通信服务等功能。局域网是封闭型的,可以由办公室内的两台计算机组成,也可以由一个公司内的上千台计算机组成。网络覆盖地理范围一般是方圆几千米以内。
局域网一般为一个组织所拥有和使用。从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一个组织内部的通信是频繁的,而且是多点同时进行的。由于共享线路,并且使用多种传输介质,如何协调和控制多个用户同时对共享线路的使用成为突出的问题。所以,局域网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多源和多目的连接管理,由此产生了多种关于传输介质的访问控制技术,这也决定了局域网的体系结构与OSI参考模型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
概括起来,局域网具有以下特点:
(1)局域网覆盖的地理范围有限,用于企业、学校、机关等单一组织有限范围内的计算机连网,实现组织内部的资源共享。
(2)数据传输速率较高。由于传输距离较短,一般采用通信性能好的通信介质,传输可靠性好,速率可达10Mb/s~1000Mb/s,甚至10Gb/s。目前10Gb/s以太网技术已经逐步成熟。
(3)传输控制比较简单。对于共享传输线路的局域网来说,网络没有中间结点,不需要转接和路径选择。
(4)有较低的时延和误码率。由于通信介质性能较好且通信距离较短,因此局域网具有较低的时延,误码率也大大降低。
(5)可以支持多种传输介质,如双绞线、光缆等。
(6)局域网的拓扑结构简单,主要采用总线型、星形和环形结构,便于网络的控制与管理,低层协议也比较简单。
(7)能方便地共享昂贵的外部设备、软件和数据,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8)易于安装、组建和维护,便于系统的扩展和升级,各个设备的位置可灵活调整和改变。
局域网作为家庭、办公、商业最常用的网络组织形式,有着朝阳般的活力和应用前景,并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些年来,随着无线局域网(WLAN)产品迅速发展并走向成熟,许多企业为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均已部署无线网络。许多学校也开始实施无线网络,随着家庭计算机的普及和住房装修的高档化,家庭无线网络也是遍地开花。无线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公共场所的必备基础设施。
将来局域网的发展趋势必将是有线网络和无线网络共存,无线局域网作为一种灵活的数据通信系统,在建筑物和公共区域内,是固定局域网的有效延伸和补充。
1.1.2 局域网体系结构
1980年2月美国的IEEE(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成立了802局域网标准委员会,专门从事局域网的标准化研究工作。之后,IEEE 802委员会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局域网标准,称之为IEEE 802标准系列。该标准被美国国家标准局(ANSI)接收为美国国家标准,并得到了ISO的认可,于1984年3月被ISO推为国际标准。
1.IEEE 802标准
IEEE 802标准对局域网的标准化起到了巨大的作用。目前,几乎所有著名的微机网络产品,尽管其高层软件和网络操作系统各不相同,但由于低层采用了标准协议,均可实现互连。IEEE 802局域网标准是一个标准系列,并不断地增加新的标准,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1所示。
图1-1
现有的IEEE 802局域网标准有:
IEEE 802.1A:体系结构。
IEEE 802.1B:寻址、网间互连及网络管理。
IEEE 802.2:通用的逻辑链路控制规范。
IEEE 802.3:CSMA/CD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3i:10BASE-T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3u:100BASE-T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3ab:千兆位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半双工)。
IEEE 802.3z:千兆位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全双工)。
IEEE 802.3ae:万兆位以太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4:Token-Bus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5:Token-Ring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6:面向城域网(MAN)的分布式队列双总线(DQDB)访问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7:宽带局域网的推荐实践。
IEEE 802.8:光纤局域网/城域网的推荐实践。
IEEE 802.9:综合服务局域网介质访问控制和物理层接口。
IEEE 802.10:可互操作局域网/城域网安全标准。
IEEE 802.11:无线网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2:需求优先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4:电缆电视(Cable-TV)访问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5:无线个人域网(WPAN)介质访问控制方法和物理层技术规范。
IEEE 802.16:固定宽带无线接入系统的空中接口规范。
IEEE 802标准主要规定了物理层和数据链路层两个层次,并将数据链路层分成逻辑链路控制(LLC)和介质访问控制(MAC)两个子层,如图1-2所示。
图1-2
2.物理层
物理层由四个部分组成:
●物理介质;
●物理介质连接设备(PMA)或接口;
●接口电缆;
●物理收发信号(PLS)。
物理层的功能有:
●物理层定义了物理接口的机械、电气、功能和过程(同步)特性;
●提供信号的编码和解码、时钟提取、发送和接收比特流、载波检测等功能;
●指定了传输速率、基带传输或宽带传输、拓扑结构、传输介质和连接设备。
3.数据链路层
数据链路层包含了两个子层:逻辑链路控制LLC(Logical Link Control)子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Medium Access Control)子层。
(1)LLC层:定义了LAN公共的网络服务,服务类型有两种:面向连接的服务和不连接的服务。网络服务功能包括数据帧的封装和拆封,为高层提供网络服务的逻辑接口等。
(2)MAC层:定义了特定的介质访问控制(MAC)方法。不同类型的LAN所使用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是不同的。例如,Ethernet、Token - Ring、FDDI等LAN分别采用不同的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LLC层为所有的局域网提供公共的服务,而每一种局域网都定义了各自的MAC层和物理层,换句话说,LLC层协议独立于各种局域网的MAC层和物理层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