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决定人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做自我心态的主宰

自我暗示:成功旅程的开始

心理暗示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心理现象,它是人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个体发出信息,个体无意中接受这种信息,从而做出相应的反应的一种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暗示有着令人不可抗拒和不可思议的巨大力量。心理学家普拉诺夫认为,暗示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暗示的结果使人的心境、兴趣、情绪、爱好、心愿等方面发生变化,从而又使人的某些生理功能、健康状况、工作能力发生变化。暗示是影响潜意识的一种最有效的方式,它超出人们自身的控制能力,指导着人们的心理、行为。暗示往往会使别人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者不假思索地接受一定的意见和信念。

暗示有正面暗示与反面暗示两种。

人因悲伤而哭泣,但往往也因哭泣而悲伤,世界上有许多被不安、自卑感所苦恼的人,他们总以为自己对任何事都无能为力。这显然是陷入了副作用的自我暗示的陷阱中。自我暗示的正作用,乃训练我们如何增进自信心,如何从失败中体验成功,又如何克服恶劣的情绪,等等。自我暗示能使人把面粉当药剂治好了病,也能使人把药水当毒液喝下而送了命。正确使用自我暗示,乃是人生中必须弄懂的一门学问。

美国有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为了证实他们的研究成果,他们选择了一所小学的一个班级,让全班的小学生做了一次测验,并于隔日批改试卷后,公布了该班5位天才儿童的姓名。

20年后,追踪研究的学者专家发现,这5名天才儿童长大后,在社会上都有极为卓越的成就。这项发现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视,其请求那两位心理学家公布当年测验的试卷,弄清其中的奥秘。

那两位已是满头白发的心理学家,在众人面前取出一只布满尘埃、封条完整的箱子,打开箱盖后,告诉在场的专家及记者:“当年的试卷就在这里,我们完全没有批改,只不过是随便抽出了5个名字,将名字公布。不是我们的测验准确,而是这5个孩子的心意正确,再加上父母、师长、社会大众给予他们的协助,他们才得以成为真正的天才。”

如果有人曾经告诉过你,你是一位天才,你会怎么样?

如果你在幼年时,也像那5名幸运的儿童一样,被告知自己是一位杰出的天才儿童。那么,你今天的成就会有什么不同?

或许你对自己的期望与要求会更高;或许你每天愿意多花一个钟头去看书,而不是看电视;或许你会更卖力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中,以获得更佳的成果。这一切都是你自愿的,因为你是一位天才。而你的父母、老师又将如何看待你呢?或许他们会更用心、更努力地来教导你;而你周围的朋友、同学、同事们,也将提供给你更多协助,充分地帮助你。这一切也是他们自愿的,因为你是一位天才;而他们也有一种使命感来协助你,帮你完成天才与生俱来的责任。

当你知道自己是天才人物之后,自己、父母、老师、亲友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非得将你推上天才的巅峰不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或许在过去的岁月中,你并未被告知是一位天才,所以不知道自己的使命何在。但就在此刻,在看完这个故事之后,相信你已清楚地明了,自己将是一位大师,一位顶尖的大师,你已被确切地通知了。

你是否曾经仔细地思考过,上天赋予你的重大使命是什么?而你是否已经在这一使命的激励下勇敢地前行?任何时候,每个人都别忘记对自己说一声:“我天生就是奇迹。”本着上天所赐予我们的伟大的馈赠,积极暗示自己,你便能开始成功的旅程。

拿破仑·希尔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自我暗示公式,他提醒渴望成功的人们,要不断地对自己说:“在每一天,在我的生命里面,我都有进步。”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情况下,通过议论、行动、表情、服饰或环境气氛,对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使其接受有暗示作用的观点、意见或按暗示的方向去行动。

对此,拿破仑·希尔补充道:“自我暗示是意识与潜意识之间互相沟通的桥梁。”通过自我暗示,可以使意识中最具力量的意念转化到潜意识里,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暗示,将有益于成功的积极思想和感觉播到潜意识的土壤里,并在成功过程中减少因考虑不周和疏忽大意等招致的破坏性后果,全力拼搏,不达目的不罢休。所以,如果你能够通过想象不断地进行自我暗示,就可能会成为一个杰出者。

描绘自己的心灵地图

“思维”这个词来自希腊文,最初是一个科学名词,目前多半用来指某种理论、典范或假说。不过广义而言,它是指我们看待外在世界的观点。我们的所见所闻并非直接来自感官,而是通过主观的了解、感受与诠释。

无论是面对自我,还是面对世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思维方式。例如说,在人类的思想行为中,有“五大基本问题”:

1.我是谁?

2.我如何成为今天的我?

3.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思考、感受和行动?

4.我能改变吗?

5.最重要的问题是——怎么做?

延续这五大问题,我们的心灵告诉我们该怎么去认识世界、进行自我行动。所以说思维对一个人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它决定了我们对待自我、对待世界的态度。思维可以说是对于我们所能感知的世界的一个认知缩写——无论这个认知正确与否。

我们可以把思维比作地图。地图并不代表一个实际的地点,只是告诉我们有关地点的一些信息。思维也是这样,它不是实际的事物,而是对事物的诠释或理论。

很多人经常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却发现带错了地图,结果寸步难行,感觉非常尴尬与无助。同样的道理,若想改进缺点,但着力点不对,你将白费工夫,与初衷背道而驰。或许你并不在乎,因为你奉行“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人生哲学。但问题在于方向错误,“地图”不对,因此努力便等于浪费。唯有方向(地图)正确,努力才有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才有意义。我们常常嘲笑“南辕北辙”的人,却不知自己也会在错误的心灵地图的带领下犯同样的错误。

在前面我们已经说过,思维不仅面对世界,还面对自我,那么心灵地图大致上也可分为两大类:一个是关于现实世界的,这是我们的世界观;另一个是有关个人价值判断的,这是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以这些心灵的地图诠释所有的经验,但从不怀疑地图是否正确,有的人甚至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我们理所当然地以为,个人的所见所闻就是感官传来的信息,也就是外界的真实情况。我们的态度与行为又从我们的认知中衍生而来,所以说,世界观和价值观决定一个人的思想与行为。

自我是在不断发展的,世界也是在不断进步的,所以我们行动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也应该不断地完善与进步,要随时随地完善我们的心灵地图。

打个比方,现在无数的城市旧貌换新颜,尤其是近几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果有人使用三年前的地图,恐怕已经找不到原来的道路,不知道如何才能找到目标了。地理如此,时空如此,何况人心呢?许多人,他们之所以感到困惑、迷茫,甚至迷失了自我,就在于他们仍然使用着过去的“心灵地图”,仍然按照旧的生活轨道在向前走,他们不知道这幅地图早已需要修改了。

其实,我们的思维从童年就已开始发展,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形成了一个认识自我和世界的自我思维方式,形成了一幅表面上看来十分有用的心灵地图。我们要按这幅地图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坎坷,寻找自己前进的道路。

但是未必有了心灵地图,我们就保证会有正确的行动。如果这幅地图画得很正确,也很准确,我们就知道自己在哪个位置上;如果我们打算去某个地方,就知道该怎么走。如果这幅图画得不对、不准确,我们就无法判断怎么做才正确,怎样决定才明智,我们的头脑就会被假象所蒙蔽,因为这幅图是虚假的、错误的,我们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

我们不能一辈子带着永远不变的“地图”,我们应该不断地描绘它、修改它,力求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前人诗云:“流水淘沙不暂停,前波未灭后波生。”我们必须要下功夫去观察客观现实,这样画出来的“地图”才尽可能准确。但是,很多人过早地停止了描绘“地图”的工作,他们不再汲取新的信息,而以为自己的“心灵地图”完美无缺。这些人是不幸的,而且是可怜的,只有幸运的人能自觉地探索现实,永远扩展、冶炼、筛选他们对世界的理解,他们的精神生活也因此而丰富多彩。所以,我们要不断地修改这幅反映现实世界的“心灵地图”,要不断地获取世界的新信息。如果新信息表明,原先的“地图”已经过时,需要重画,我们就要不畏修改“地图”的艰难,勇敢地进行自我更新。

自我期待,让梦想成真的“皮格马利翁”效应

古希腊有一则寓言:一个塞浦路斯雕刻师,名字叫作皮格马利翁。他倾注了毕生的心血,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地工作,用象牙雕刻了一尊爱神雕像。

这尊雕像经过他的艰辛雕琢,显得形神兼备、超凡脱俗。他爱上了这尊雕像,逐渐相思成疾、憔悴不堪,最终奄奄一息。

最后,他一再恳求维纳斯给这尊雕像以生命,维纳斯为他的痴迷所感动,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他如愿以偿,和有了生命的雕像结了婚。

皮格马利翁的故事一直被人们传诵至今,足见其对后人生活态度的影响之深。心理学家还从这个故事中演绎出一个新的名词:皮格马利翁效应。在自我塑造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皮格马利翁”,而在塑造的心理动机上,自我期待起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心理学家认为,自我期待是自我塑造的根本源泉。一个人必须有所期待,才会在实际行动中对自己进行塑造。一旦这种期待消失了,自我塑造也就不复存在了。

自我塑造,犹如生命美丽的翅膀。海伦说:“当你感到塑造自己的力量推动你去翱翔时,你是不应该爬行的。”

自我期待是一种无形但巨大的力量,它推动人们不断地塑造、完善自我。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你想成为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有这样一则故事:20世纪40年代,美国费城的一个深夜,有一家酒店突然起火。当时258名旅客中多数正在酣睡,那些还没有睡的人们,看到旅馆所有的房间已被滚滚浓烟笼罩,就拨打了火警电话,然后一边救火,一边等着火警救援。尽管消防队员赶来了,但求生的本能还是使许多人开窗从高楼跳下,一个个躯体直挺挺地砸在人行道上,发出恐怖而沉闷的响声,然后归于寂静。

这时,有一个姑娘和其他游客一样,站在7楼的一个窗口准备往下跳,她的背后熊熊的火光正在燃烧。只见她镇静地看了看窗下,大声高喊着:“我希望活着,我希望活着!”然后纵身跃下……

奇迹发生了,她成了几百人中唯一一名幸存者。而且这个姑娘空中跃下的惊人一瞬被过路的大学者阿诺德抓拍了下来,定格在历史写真的胶片里,供更多活着的人们回味……

那个幸运的姑娘也许并不知道什么是自我期待、什么是皮格马利翁效应,但她在关键时刻却用它救了自己的生命。

自我期待的作用是巨大的,很多人在关键时候往往通过一种强烈的欲望催发成功的心态,使问题迎刃而解。

有一位学习优秀的高中生,他的梦想是考上万众瞩目的清华大学。他虽然知道梦想很遥远,但是,他总在内心告诉自己一定能实现。他的方法是每天在清晨醒来时对自己说:“今天要为清华的生活努力学习。”而晚间入眠时则告诉自己说:“真好,今天为上清华的梦想做了许多努力。”

就是靠着一种不可思议的信念,这名高中生从普通到优秀,终于实现了“清华梦”。这中间起作用的就是自我期待,而且至关重要的是梦想的作用。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皮格马利翁。

去过美国航天基地的人,会看到一根大圆柱上镌刻着这样的文字:“If you can dream it, you can do it.”这句话可译为:“如果你能想到,你就一定能做到。”要知道,心有多大,梦想就有多大;梦想有多大,成就就有多大。

有效的自我激励:让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打倒

自我激励就是给自己打气,鼓励自己。我们自小就被教育要争气,在逆境中要奋起,而支持“崛起”的信念则来自于自我激励。

当我们遇到不顺心的事时,一定要告诉自己: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可以改变目前的状态,这是一种神奇的力量,来自于心的力量,也是情商的重要内容之一。

自我激励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外部激励,借助于外物给予自己胜利的信念和希望;一种是内部激励,就是在内心始终存在乐观积极的心态,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境都不动摇。

关于外部激励,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小故事得到一些启发:

一位弹奏三弦琴的盲人,渴望在有生之年看看世界,但是遍访名医,都说没有办法。有一日,这位盲人碰见一个道士,道士对他说:“我给你一个保证能治好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弹断一千根弦,方可打开这张药方。在这之前,它是不会生效的。”

于是这位盲人琴师带了一个同样双目失明的小徒弟游走四方,尽心尽意地以弹唱为生。一年又一年过去了,在他弹断了第一千根弦的时候,这位民间艺人迫不及待地将那张一直藏在怀里的药方拿了出来,请明眼的人代他看看上面写着的是什么药方,好医治他的眼睛。

明眼人接过药方一看,说:“这是一张白纸嘛,并没有写一个字。”那位琴师听了,潸然泪下,突然明白了道士那“一千根弦”背后的意义。就是这一个“希望”,支撑他弹下去,漫长的53年,他就如此充满希望地活了下来。

这位盲眼艺人,没有把故事的真相告诉他的徒弟。他将这张白纸郑重地交给了他同样也渴望能够看见光明的弟子,对他说:“我这里有一张保证能治好你眼睛的药方,不过,你得弹断一千根弦才能打开这张纸。现在你可以去收徒弟了,去吧,去游走四方,尽情地弹唱,直到那一千根琴弦弹断,就有了答案。”

那位盲人琴师正是借助了外部激励的力量,将希望传达于内心。希望是人生的方向,是人们心中一盏不灭的明灯,是我们前进的动力。面对恐惧时,希望使人从容淡定;面对挫折危险时,希望让人获得巨大的能量。

大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物都是善于内部激励的人,面对困境,他们表现出很高的逆境情商。而逆境情商是情商中特别重要的内容,这在许多出色的人身上都有所体现,和田一夫便是其中著名的一位。

“八佰伴”曾经是日本最大的零售集团。其总裁和田一夫经过长达半个世纪的苦心经营,将一家小蔬菜店发展成为在世界各地拥有400家百货店和超市,员工总数达2.8万人,年销售额突破5000亿日元的国际零售集团。1997年,正当他努力开拓中国市场之际,留在日本总部坐镇的弟弟因经营不慎,使得整个零售集团遭遇重大挫折,最后不得不宣布破产。

从国际大集团总裁到一文不名的穷光蛋,从住寸土寸金的深院豪宅到租住一室一厅的公寓,从乘坐劳斯莱斯专车到自己买票乘坐公共汽车……这对于已经68岁的和田一夫而言,无异于是从天堂跌到了地狱。

一时之间,舆论哗然,众说纷纭。有人说他肯定爬不起来了,只能在穷困潦倒中悄悄地了此残生;有人甚至猜测,他可能会自杀,就像很多在一夜之间破产的人一样。然而事实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和田一夫没有一蹶不振,更没有懦弱地选择自杀,反而抖擞精神重新“复活”了。他从经营顾问公司迈开第一步,后来又和几个年轻人合作,开办了网络咨询公司。虽然进入的是陌生领域,但凭借努力和过去的经验教训,他的生意一步步红火起来。

很多人对他在人生如此的大起大落面前仍然能反败为胜、东山再起表示敬佩之余也十分好奇,认为他一定有什么“秘密武器”。对此,他的回答是,如果说有秘诀,那就是自我激励。他又解释说,是不断的自我激励使他能做到即使面对巨大失败也没有失去希望,即使处在事业的低潮和人生的谷底也仍然相信有光明的前途。在这种信念的支撑下,他才有决心重新上路。

和田一夫有一套独特的自我激励方法,那就是他多年来一直坚持的“心灵训练”。他曾说:“如果想真正获得人生幸福,就需要有‘没关系,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种豁达的想法。”这种心灵的训练是很有必要的。从他涉足商场起,他就一直坚持写“光明日记”,记录每天让他感到快乐的事。和田一夫说:“如果想使自己的命运得以好转,就必须不断地用积极向上的语言来鼓励自己,并使自己保持开朗的心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除了“光明日记”外,和田一夫还独创了“快乐例会”。即在每月的工作例会中,和田一夫规定:在开会前每个人要用3分钟的时间,从这个月发生的事情中找出3件快乐的事情告诉大家。“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很难找出3件快乐的事。后来,养成习惯后,别说3件,人人都想发表10件快乐的事。每月这样延续下来,公司里人人都逐渐露出笑脸。”和田一夫对自己的成绩很自豪,这种别开生面的方式,的确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乐观情绪。

许多不成功的人不是没有成功的能力与潜质,而是他们在思想上根本不想成功。因为他们在受到挫折时除了暗自神伤、叹息命运不济外,从未意识到要给自己打气,他们习惯处于劣势,久而久之就只有失败与之为伍。

也有一些人并不是不懂得给自己一点激励,而是很快就把对自己的承诺抛在脑后,未能认真地去实现当时的目标。所以他们最终也会失败。

自我激励其实就是给内心找一个希望,给行动找一种信念的动力。能够自我激励的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被打倒,即使暂时失败了,他们也能够重新找到成功的信念,再次登上成功的顶峰。

学会心理调控

人的一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遇到挫折和失败时,适当的心理调控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它们。

杰克逊是一位犹太裔心理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和全家人都被关押在纳粹集中营里,而且受尽了折磨。没多久,家人不堪忍受纳粹的残酷折磨纷纷离他而去,只留下一个妹妹和他相依为命。当时,他的处境也十分艰难,随时都面临着死亡的威胁。

刚开始的时候他痛苦不堪,难以忍受。后来有一天,他忽然悟出了一个道理:就客观环境而言,我受制于人,没有任何自由;可是,我的自我意识是独立的,我可以自由地决定外界刺激对自己的影响程度。他认为自己完全有选择如何作出反应的自由与能力。

于是,他靠着各种各样的记忆、想象与期盼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生活和心灵,不断磨炼自己的意志,让自由的心灵超越了纳粹的禁锢,看到了生命的希望。他的这种行为和手段也影响了其他狱友,他们之间相互鼓励,一直到战争结束,最后,他们终于重见天日。

杰克逊后来这样写道: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殊工作和使命,他人是无法取代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重复。所以,实现人生目标的机会也只有一次……归根到底,其实不是你询问生命的意义何在,而是生命正在向你提出质疑,它要求你回答:你存在的意义何在?你只有对自己的生命负责,才能理直气壮地回答这一问题。

在杰克逊生命中最痛苦、最危难的时刻,在他精神行将崩溃的临界点,他靠自己的顿悟,不仅挽救了他自己,而且还挽救了许多与他患难与共的生命。其关键在于他能通过成功的心理调控,战胜自我,战胜环境,安然渡过心理危机。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面临困境时,学会心理调控至关重要。冷静地处理心理压力不是难事,那些在绝境中不惊不慌、保持冷静的人并非天生就有这种能耐,他们也都是在生活中逐渐学会的。每一个人都可从中学到减轻压力的自我心理调节方法。

1.找到控制压力反应的方法

生活中的压力可能并非来源于我们所陷入的生活困境,而是来源于我们对这些生活经历所做出的反应。你无法控制生活降临于你头上的打击,但你却能控制自己对待这一打击的态度。所以,在面临心理压力时,你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压力占据你的头脑。保持乐观是控制心理压力的关键,我们应将挫折视为鞭策我们前进的动力,不要养成消极的思考习惯,遇事要多往好处想,洞察你自己的心声。许多人对一些情形已形成条件反射,不假思索就做出反应。我们应多聆听自己的心声,给自己留一点时间,平心静气地想一想,努力在消极情绪中加入一些积极的思考。

2.尝试创造一种内心的平衡感

心理学家认为,保持冷静是防止心理失控的最佳方法。而每天早晨或晚上进行20分钟的盘腿静坐或自我放松,就能创造一种内心平衡感。这种屏除杂念的静坐冥想能降低血压,减少焦虑感。有一项研究表明,过度焦虑烦躁的人每天花10分钟静坐,集中注意数心跳,能使自己心跳的速度逐渐变得缓慢。10个星期后,他们的心理紧张均有一定程度的减轻。此外,按摩对减轻压力感也非常有效。

3.懂得平衡你的生活

生活中,经常听见许多人抱怨:时间老是不够用,事情老也干不完。这种焦虑和受压感对许多人来说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实际上,那些为工作或生活疲于奔命的人,并不懂得生活的真正含义。要平衡自己的生活,就应尝试换个角度想问题,抽空想一想或回味一下那些令自己快乐的事情。你为琐事而紧张不安、忧心忡忡是无济于事的,你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一问题。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把一切都写下来。每天早起10分钟,把自己的感受写满3页16开的纸,事后不要修改,也无须再重读。过一段时间,当你把自己的烦恼都表达出来之后,你会发现自己的头脑变得更为清醒了,也能更好地处理这一类问题了。这种自我交谈的方法能帮助你解决许多问题。

其实,在我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也会面临大大小小的心理压力,我们都应该通过成功的心理调控去掌握自我,战胜自我,迎接前面更为绚丽的风景,让人生处处充满阳光。

PMA黄金定律:走向成功的黄金法则

PMA黄金定律是积极心态的缩写——Positive Mental Attitude。它是成功学大师拿破仑·希尔数十年研究中最重要的发现之一,他认为之所以人与人之间会有成功与失败的巨大反差,心态起了很大的作用。积极的心态是人人都可以学到的,无论他原来的处境以及他自身的气质与智力怎样。

拿破仑·希尔认为,我们每个人都佩戴着隐形护身符,护身符的一面刻着PMA(积极的心态),一面刻着NMA(消极的心态)。PMA可以创造成功、快乐,使人到达辉煌的人生顶峰;而NMA则会使人终生陷在悲观沮丧的谷底,即使人爬到巅峰,也会被它拖下来。最根本之处在于,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能够改变你,只有你能改变你自己;没有人能够打败你,能打败你的也只有你自己。

很多人都认为是环境决定了他们的人生位置,这些人常说他们的想法无法改变。但实际上,我们的境况不是单纯由周围环境造成的。说到底,如何看待人生,由我们自己决定。

只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各种问题、矛盾和困难就不可能避免,拥有积极心态的人能以乐观进取的精神去积极应对,而被消极心态支配的人则悲观颓废,他们在逃避问题和困难的同时也逃避了人生的责任。

对于PMA的阐述,拿破仑·希尔是这样认为的:

1.言行举止像自己希望成为的人

许多人总是要等到自己有了一种积极的感受再去付诸行动,这是本末倒置。心态是紧跟行动的,如果一个人只想被动地等待着带动自己行动,那他就永远成不了他想做的积极心态者。

2.要心怀必胜、积极的想法

要想收获成功的人生,就要当个好“农民”。我们绝不能播下几粒积极乐观的种子,然后指望不劳而获,我们必须不断给这些种子浇水,给幼苗培土施肥。要是疏忽这些,消极心态的野草就会丛生,夺去土壤的养分,甚至让“庄稼”枯死。

3.用美好的感觉、信心和目标去影响别人

随着你的行动与心态日渐积极,你就会慢慢获得一种美满人生的感觉,信心日增,人生中的目标感也会越来越强烈。紧接着,别人会被你吸引,因为人们总是喜欢和积极乐观者在一起。

4.使你遇到的每一个人都感到自己很重要、被需要

每一个人都有一种欲望,即感觉到自己的重要性,以及别人对他的需要与感激,这是普通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如果你能满足别人的这一欲望,他们就会对自己,也对你抱有积极的态度,一种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局面就形成了。

5.心存感激

如果你常流泪,你就看不到星光。对人生、对大自然的一切美好的东西,我们要心存感激,这样,人生会变得更加美好。

6.学会称赞别人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适当地赞美对方,会增加和谐、温暖和美好的感情。你存在的价值也就会被肯定,使你得到一种成就感。

7.学会微笑

面对一个微笑的人,你会感受到他的自信、友好,同时这种自信和友好也会感染你,使你的自信和友好也油然而生,并使你和对方亲近起来。

8.到处寻找最佳新观念

有些人认为,只有天才才会有好主意。事实上,要找到好主意,靠的是态度,而不全是能力。一个思想开放、有创造性的人,哪里有好主意,就往哪里去。

9.放弃鸡毛蒜皮的小事

有积极心态的人不会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小事上,因为他们知道小事会使他们偏离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

10.培养一种奉献的精神

曾任通用面粉公司董事长的哈里·布利斯曾这样忠告其下的推销员:“谁尽力帮助其他人活得更愉快、更潇洒,谁就达到了推销术的最高境界。”

11.自信能让人做好想做的事

永远也不要消极地认定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首先你要认为你能,再去尝试,不断尝试,最后你就会发现你确实能。

或许你无法选择出身、天赋、环境,但你可以选择态度,可以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自己的人生,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

马尔比·D.马布科克说:“最常见同时也是代价最高昂的一个错误,是认为成功有赖于某种天才、某种魔力、某些我们不具备的东西。”其实并非如此,成功的要素其实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中。成功是运用PMA的结果。一个人能飞多高,并非由人的其他因素所决定,而是由他自己的心态所制约。

当然,有了PMA并不能保证事事成功,但积极地运用PMA可以改善我们的日常生活。在PMA的帮助下,我们能够给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心灵空间,导引成功之路;而一味沉浸于NMA的人却不会成功。拿破仑·希尔说:“从来没有见过持消极心态的人能够取得持续的成功。即使他们碰运气能取得暂时的成功,那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不受环境影响,掌握人生主动权

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环境,而是心态。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一旦养成了消极被动的工作态度和习惯,人就很容易不思进取、目光狭隘,慢慢地丧失活力与创造力,忘记了自己当初信誓旦旦的人生信条与职业规划,最终走向好逸恶劳、一事无成的深渊。而最可怕的是生活态度的消极,工作上的消极、失败与无望,这些必然会对人产生非常可怕的负面影响。想想看,一个人消极地面对世界,满眼灰色,为周围的朋友、同事所不屑,该是多么的可悲!

环境怎样是好?怎样是坏?标准并不在环境本身,而在于人如何自处:置身其间,不迷失自己,保持积极主动的精神,这样的环境再“坏”也是好环境,反之,再“好”的环境也是坏环境。环境对人确实有一定的影响,而最关键的还是人自身,归根结底,顺境或逆境都不能成为消极被动的借口。

1940年10月,贝利生于巴西古拉斯州的一个小镇。

在巴西,男孩子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踢球。贝利很小的时候便和小伙伴们玩起了足球。贝利与其伙伴们都是贫穷人家的孩子,他们买不起足球。但这不能阻挡他们踢球的爱好,于是他们就自己做了一个:找一只最大的袜子,在里面塞满破布和旧报纸,然后把它尽量按成球形,最后将补袜口用绳子扎紧。他们的球越踢越精,球里面塞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越来越重。一个男子汉夏天不穿袜子照样可以走路,可是到了冬天,贝利他们仍然没有袜子穿。他们只是这样想:有了东西当球踢,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7岁那年,贝利的姑姑送给他一双半新的皮鞋。他把这双鞋当成了宝贝,只有星期日上教堂才舍得穿,穿上它他感到很神气。他永远不会忘记这双鞋,因为有一天他穿了它踢球,结果鞋子被踢坏了,为这还挨了妈妈的罚。他本来只是想知道穿着鞋踢球是什么滋味。

也就是从那时起,贝利经常去体育场,一边看球,一边替观众擦鞋。球赛结束后爸爸来接他时,他已经赚了不少钱!他们手拉手地回家,非常高兴:父子俩都是有收入的人了!

贝利8岁时进入包鲁市的一所学校学习。他仍然光着脚踢球,不管严冬还是酷暑。他的球技在这日复一日的磨炼中已经让许多大人刮目相看了。就在这之后不久,人们就见识到了这个孩子精彩绝伦的球技。

从球王贝利的成长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道理:决定我们命运的不是外在的环境、条件,而是我们自身奋斗的程度。只有不被环境摆布,掌控人生主动权的人才配拥有胜利的光环。环境如何并不能成为消极被动的借口。一味把责任推给环境,一个人一旦养成了这种消极的习惯,那么处于顺境或遇到成功时就容易自我满足、停滞不前;处于逆境或遇到困难时就容易轻言放弃、怨天尤人,极难成功。

卡耐基曾经说过:“我的成功原则就是主动。在任何行业里,能达到自己主要人生目标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运用这项原则。它之所以十分重要,是因为没有一个人的成功,能够不借助于它的力量。你可以称之为‘主动’的原则。研究一下任何一位被视为确实有所成就的人,你会发现,他都有一个明确的主要目标,也有一个完善的计划以达到他的目标,他的大部分心思和努力,都投注在如何主动去达到这一目标上。”

很多人之所以把自己的生活弄得一团糟,没能获得成功,有部分原因是因为他们不能够正确地看待自己,他们对自己往往抱一种消极悲观的态度。

有些人虽然有目标和理想,而且努力工作,但是最终仍然失败了;有些人希望做些有创造性的事,偏偏无所表现,为什么?问题或许就出在自己的内心。记住,“人是他自己最可恶的敌人”。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宇宙,当我们有了某种决心,并且相信它会变为事实时,我们小宇宙里的所有力量就会动起来,进而把自己的决心推向实现的方向。在不经意的某一天,你会发现,自己的梦想真的成为现实了。回头看一看,这些都是当初你自己的选择,重要的是那种认为自己行的念头一直在支撑着你,正是它改变并影响着你的行为。你将自己潜藏的能力表现出来,就像将深深沉睡在地下的矿藏挖掘出来一样,它本是属于你的,关键在于你是否知道自己有,是否相信自己才是自己命运的决定者。

积极是永不服老的“年轻态”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永远年轻,因而在祝福别人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说:青春永驻,永远年轻。但一个人的生命从年轻到衰老,是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为了能延缓衰老,让自己多拥有一些年轻时光,一些人追寻各种养生秘方,保健品、保健器械、化妆品、医疗美容……过分关注外在的同时,却忽略了保持青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一个人年轻与否,除了看他(她)的生理年龄和外表,更重要的是看他(她)的心理年龄,即看他是否拥有年轻的心态。如果你徒有一个年轻的外表,而失去了年轻的心,那你的“年轻”必然不会保持多久。保持年轻的心态并不意味着要放弃做一个成年人,回归孩童的幼稚,而是要我们对待现实的心态更积极、热情一些。

对于一个积极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来说,年龄只是一个数字。你若认为自己衰老,你就会变得老气横秋;你若认为自己年轻,你就会变得生机勃勃。岁月只能在人的皮肤上留下皱纹,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才能使人的心灵起皱。人的一生必然从青年走向老年,只要珍惜和把握,无论在哪一个年龄段,都可以创造人生美景。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白宫办公桌的玻璃板底下压着一张便条,上书:“年轻,只是一种心态。”克林顿正是以此来不断鞭策自己,始终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

麦克阿瑟是美国历史上卓有成就的一名五星上将,同时也是获得功勋最多的军人之一。他投身军旅52载,身经两次大战,时时刻刻都以“责任、荣誉、国家”为念。他的名言“老兵不死,只有逐渐凋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远的回响。

麦克阿瑟一生都十分自信,满怀希望,积极而不疑虑。他晚年时,发表了一篇关于年轻的文章:“年龄使皮肤和灵魂起皱纹,并使你放弃兴趣、爱好,你有信仰就年轻,你若疑虑就年老;你有自信就年轻,你若恐惧就年老;你有希望就年轻,你若绝望就年老。在心底深处藏有一间记录室,如果永远收到美丽、希望、愉快和勇气的信号,你就永远年轻;当你的心房被悲观和怯懦主义所掩蔽,你就只有渐渐变老,渐渐凋零了。”

无独有偶,塞缪尔·尤尔曼,一个大器晚成、70多岁才开始写作的作家,在作品《年轻》中这样写道:“年轻,不是人生旅程中的一段时光,也不是红颜、朱唇和轻快的脚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股勃勃生机,是使人生春意盎然的源泉。”

年轻,意味着放弃固执的温室和停滞的享受而去开创生活,意味着具有超越羞涩、怯懦的胆识和勇气。这样的人永远不会服老,即使到了60岁,其积极性也不逊于20岁的年轻人。没有人是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衰老的,只有放弃了自己的理想,消极面对世事的人才会变为真正的老人。

欧阳自参加工作后,一直在镇上教书。因为离农村老家不远,每隔一段时间他便要回家看望父母。走到村上,经常会碰到范大爷正专心致志地在他的那块蔬菜地里忙碌着。他70好几的人,耳不聋,眼不花,筋骨好得很,将那菜园管理得很好。他还经常将菜挑到附近的小集镇上去卖,换些零花钱。因为种得多,卖不了、吃不完,他就经常送些给左邻右舍,连欧阳这个“村外人”也好几次受到了他的“恩惠”。因此欧阳心中特别过意不去,就经常主动地跟他打招呼:“范大爷,您都近80的人啦,儿孙都已成家立业了,您也该享享清福啦!”谁知他一拍大腿:“我年纪不大,才78岁,小着呢!”说完,朗声大笑,担起水桶浇水去了。因为有追求,近80的老人并不觉得自己苍老,每天忙碌在田头。

中科院博导张梅玲教授已年过七旬,但她却风采依旧。还有活跃在教育界的全国著名特级教师王芳、李吉林……在广大教师的心目中,他们永远是那么年轻、充满活力。是什么让他们如此年轻,如此青春永驻?是不断地追求,对事业的无比热爱。

岁月不可避免地在你的皮肤上留下苍老的皱纹,但若保持热情,岁月就无法在你心灵上刻下痕迹,只有忧虑、恐惧和自卑等消极情绪才会使人苟活于尘世。

无论是70岁还是17岁,每个人的心里都会蕴含着奇迹般的力量,都会对进取和竞争怀着孩子般的无穷无尽的渴望。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都拥有一个类似无线电台的东西,只要能源源不断地接收来自人类和造物主的美好、希望、欢乐、勇气和力量的信息,你就会永远年轻。

永远年轻的状态是需要用对生活的热情和对人生的挑战去保持的,否则,你的心便会被玩世不恭的冷漠和悲观绝望的严酷所覆盖,哪怕你只有20岁,你也会衰老。但如果你永远保持热情和“不服老”的精神,捕捉每一个积极进取的音符,那你就会有希望在古稀之年依然年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