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意志力的本能:人生来就能抵制奶酪蛋糕的诱惑
第一节 意志力不只是一个传说
人与人之间、强者与弱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于其意志的力量,即所向无敌的决心。一旦确立了一个目标,就要坚持到底,不在奋斗中成功,便在奋斗中死亡。具备这样的品质,你就能在世界上做成任何事情。
——伯克斯顿
意志力是蕴藏在人体内的神秘力量
每个人的体内都有一股天生的、无所不能的力量在沉睡——意志力。意志力是不能形容、不能解释的,它似乎不存在于普通的感官中,而隐藏在心灵深处。凭借这种力量,你就能实现你的梦想,成为你想成为的人物。
意志力是自我引导的力量
著名哲学家罗素曾说:“古往今来,对于成功秘诀的谈论实在是太多了。其实,成功并没有什么秘诀。成功的声音一直在芸芸众生的耳边萦绕,只是没有人理会它罢了。而它反复述说的就是一个词——意志力。任何一个人,只要听见了它的声音并且用心去体会,就会获得足够的能量去攀越生命的巅峰。这几年来,我一直在努力致力于一项事业——试图在美国人的思想中植入这样一种观念:只要给予意志力以支配生命的自由,那么我们就会勇往直前。”
意志是人最重要的心理素质,是成功者最不可缺少的“精神钙质”。那么意志力究竟是怎样的一个含义呢?
我们不急于给意志力下一个抽象的定义,不妨先看看著名的世界冠军威尔玛的成长经历,从中,我们会对意志力的内涵有深切的领悟。
1940年6月23日,在美国一个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一位黑人妇女生下了她一生中的第20个孩子,这是个女孩,取名为威尔玛·鲁道夫。
4岁那年,威尔玛不幸同时患上了双侧肺肺炎和猩红热。在那个年代,肺炎和猩红热都是致命的疾病。母亲每天抱着小威尔玛到处求医,医生们都摇头说难治,她以为这个孩子保不住了。然而,这个瘦小的孩子居然挺了过来。威尔玛勉强捡回来一条命,但是由于猩红热引发了小儿麻痹症,她的左腿残疾了。从此,幼小的威尔玛不得不靠拐杖来行走。看到邻居家的孩子追逐奔跑时,威尔玛的心中蒙上了一团阴影,她沮丧极了。
在她生命中那段灰暗的日子里,经历了太多苦难的母亲却不断地鼓励她,希望她相信自己并能超越自己。虽然有一大堆孩子,母亲还是把许多心血倾注在这个不幸的小女儿身上。母亲的鼓励带给了威尔玛希望的阳光,威尔玛曾经对母亲说:“我的心中有个梦,不知道能不能实现。”母亲问威尔玛她的梦想是什么。威尔玛坚定地说:“我想比邻居家的孩子跑得还快!”
母亲虽然一直不断地鼓励她,可此时还是忍不住哭了,她知道孩子的这个梦想将永远难以实现,除非奇迹出现。
在威尔玛5岁那年,一天,母亲听说城里有位善良的医生免费为穷人家的孩子治病。母亲便把女儿抱进手推车,推着她走了3天,来到城里的那家医院。母亲满怀希望地恳求医生帮助自己的孩子。医生仔细地为威尔玛做了检查,然后进到里屋。医生出来的时候拿了一副拐杖。母亲对医生说:“我们已经有拐杖了。我希望她能靠自己的腿走路,而不是借助拐杖。”医生说:“你的孩子患的是严重的小儿麻痹症,只有借助拐杖才能行走。”
坚强的母亲没有放弃希望,她从朋友那里打听到一种治疗小儿麻痹症的简易方法,那就是为患肢泡热水和按摩。母亲每天坚持为威尔玛按摩,并号召家里的人一有空就为威尔玛按摩。母亲还不断地打听治疗小儿麻痹症的偏方,买来各种各样的草药为威尔玛涂抹。
奇迹终于出现了!威尔玛9岁那年的一天,她扔掉拐杖站了起来。母亲一把抱住自己的孩子,泪如雨下。4年的辛苦和期盼终于有了回报!
11岁之前,威尔玛还是不能正常行走,她每天穿着一双特制的钉鞋练习走路。开始时,她在母亲和兄弟姐妹的帮助下一小步一小步地行走,渐渐地就能穿着钉鞋独自行走了。11岁那年的夏天,威尔玛看见几个哥哥在院子里打篮球,她一时看得入了迷,看得自己心里也痒痒的,就脱下笨重的钉鞋,赤脚去和哥哥们玩篮球。一个哥哥大叫起来:“威尔玛会走路了!”那天威尔玛可开心了,赤脚在院子里走个不停,仿佛要把几年里没有走过的路全补回来似的。全家人都集中在院子里看威尔玛赤脚走路,他们觉得威尔玛走路比世界上其他任何节目都好看。
13岁那年,威尔玛决定参加中学举办的短跑比赛。学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知道她曾经得过小儿麻痹症,直到此时腿脚还不是十分利索,便都好心地劝她放弃比赛。但威尔玛决意要参加比赛,老师只好通知她母亲,希望母亲能好好劝劝她。然而,母亲却说:“她的腿已经好了。让她参加吧,我相信她能超越自己。”事实证明母亲的话是正确的。
比赛那天,母亲也到学校为威尔玛加油。威尔玛靠着惊人的毅力一举夺得100米和200米短跑的冠军,震惊了校园,老师和同学们也对她刮目相看。从此,威尔玛爱上了短跑运动,想尽办法参加一切短跑比赛,并总能获得不错的名次。同学们不知道威尔玛曾经不太灵便的腿为什么一下子变得那么神奇,只有母亲知道女儿成功背后的艰辛。坚强而倔强的女儿为了实现比邻居家的孩子跑得还快的梦想,每天早上坚持练习短跑,直练到小腿发胀、酸痛也不放弃。
在1956年的奥运会上,16岁的威尔玛参加了4×100米的短跑接力赛,并和队友一起获得了铜牌。1960年,威尔玛在美国田径锦标赛上以22秒9的成绩创造了200米的世界纪录。在当年举行的罗马奥运会上,威尔玛迎来了她体育生涯中辉煌的巅峰。她参加了100米、200米和4×100米接力比赛,每场必胜,接连获得了3块奥运金牌。
是什么力量让一个从小就左腿残疾的小孩闯过命运的低谷,并最终成长为震惊世界的田径冠军?答案就是:她不屈不挠的人生之路上闪耀着两个大字——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突出表现形式。
作为一种普遍的“心智功能”,意志力是为人所熟知的东西,我们每天都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尽管不同的人对于意志力的源泉,对于意志力如何影响人,以及意志力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有着不同的看法,但大家都认同这样的看法:意志力本身是人类精神领域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甚至在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中,意志力都发挥着超乎寻常的重要作用。
有人认为,意志力是一种有意识的心理功能,其作用尤其体现在经过深思熟虑的行动上。但是意志力一定是“有意识”作用的结果吗?许多看似无意识的举动,可能正是一个人意志力的体现;而另外一些脱离人的意志力指引的行为却肯定是有意识的。人的一切有意识的行动都是经过考虑的,因为即便这一行动是在瞬间做出的,思考的因素仍然在其中发生着作用。所以说,意志力是自我引导的力量。
作为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意志力是引导我们成功的伟大力量。如果你拥有强大的意志力,那么你全身的能量都可以在它的召唤下聚合起来,从而实现你的成功愿望。
意志力的自由性
意志力是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意志力在人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无论是就人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来说,还是就人的情感能力的发展来说,意志都具有主导性的地位和功能。意志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人,靠着巨大的意志力塑造自我,改造自然和社会,创造人间奇迹。
然而,当我们赞叹意志的力量如此神奇的时候,这是不是说人可以想怎样就可以怎样,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呢?一句话,人的意志是否无所不能?在心理学上,这些问题的实质是:人的意志是不是自由的?人究竟有没有意志自由?
对此,哲学史上有过两种极端的见解,相互争论了很久。
一种观点叫作“意志虚无论”。这种观点把意志视为对物质的一种机械的、消极的反应,它只承认必然性,并把这种必然性仅仅归结为机械必然性,完全否定人的意志的能动作用,认为人的行为完全是由外界刺激决定的,人的意志根本不起任何作用。
这种观点显然是错误的,随便举一个例子就可以看出它的错误。比如周末晚上,我们既可以出门访友,去舞厅跳舞,也可以在家里看电视、听音乐。事实上,人的行动具有高度的自主性。就是说,就一定条件下的具体行动而言,它确实是被人的主观意愿所左右的。在同样的情境下,人可以产生不同的行动动机,确立不同的目的,制订不同的行动计划。可见,人的行动不是机械地、被动地单纯由外部情境所决定,它必定受个人内部意志状态的调节,而这种调节证明了人具有某种程度的意志自由。
另一种观点叫“唯意志论”。唯意志论主张意志是世界的本原和人的真正本质,意志统辖理性,它由强调意志的非实体性、活动性而强调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和不受任何约束的绝对的自由。“唯意志论”的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
他认为,自在之物是现象(表象)的本质和内核,是可知的。不过,理性只能认识现象,主体只有通过直观才能领悟到自在之物。这个主体就是我的意志,即自身直接存在的意志,它不是“我思”,而是“我要”,是一种神秘的欲求“活动”。我的身体就是我的意志的客体化或成为表象的意志,因此与我的意志所宣泄的各种主要欲望相契合,例如,我要吃,所以身体就有了牙齿、胃、食管等客体化形式。
在叔本华的生活意志论领域内,意志具有“自在性”“自主性”“自由性”“完整性”。在他看来,意志不是从属于理性的,它不是理性的一个环节。实际上,意志是自在之物,是一切客体和现象存在的根据。
与意志的自在性、盲目性一致的是意志的自由。叔本华强调,意志作为自在之物,不受根据律的约束,“服从根据律的只是意志的现象,而不是意志本身;在这种意义上说,意志就要算是无根据的了”“意志本身根本就是自由的,完全是自决的;对于它是没有什么法度的”。人绝不能为意志立法。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完整的、不可分的,它作为世界的本质无处不在,现象各异的事物在本质上都是同一意志的显现,不能说各种人或物可以按层次高低有区别地分享意志。他强调,意志是人的真正存在,人的理性是完全服从意志的。他说:“意志是第一性的,最原始的;认识只是后来附加的,是作为意志现象的工具而隶属于意志现象的。因此,每一个人都是由于他的意志而是他,而他的性格也是最原始的,因为欲求是他的本质的基地。”
唯意志论尽管包含不少合理因素,但它把意志的非理性特征绝对化,认为意志至上,意志高于并统辖理性,否定人们可以通过感觉经验和理性思维认识现实的世界,甚至认为人的这些以主客二分为特征的认识形式以及由这些认识形式构成的科学、概念、理论反而成为达到现实世界的障碍。在它看来,为了把握实在,必须借助于超出主客对立范围的本能、冲动、直觉,而感觉、概念等最多只能充当意志、本能、冲动的工具。
那么,辩证唯物主义又是怎样看待意志的自由问题的呢?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意志自由与实践是辩证关联的。一方面,实践是意志自由的基础,意志自由只有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不断地克服各种限制才能够历史地实现,它是个历史过程,有着具体的社会时空特征;另一方面,意志作为实践的一个要素对实践起着引导、规范作用,意志自由程度的提高会转而促进实践的发展。
人们在实现自己意志的过程中,如果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那么,他或她就是绝对自由的,但这种状况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人们在实现自己的意志的过程中,总是要受到这样或那样因素的制约,由此也决定了人们的意志不可能是绝对自由的。
一般而言,一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影响人们实现其意志的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代表着人们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而人们的生存意志和发展意志都是受自然界制约的。如果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们就会经常受到自然灾害等的威胁、伤害,人们就会生活于不自由的状态。生产力的发展,一方面增强了人们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人们免受或少受饥饿、自然灾害等的威胁和伤害;另一方面也使观念、精神方面的自由,更含有人通过合理的意志努力实现生存自由、实践自由之意;“我在自由地实现自由”更是强调人要通过自己的自主意志自觉自愿地实现自己的自由。因此,从实践意志论的角度看,就是强调要反思人的意志在自己生存中的地位和作用,强调要通过合理的意志努力确立适当的生存实践目标和实践方案,并进而适时、适度地调节实践过程,自觉、自愿、自主地实现自己的既定目的。
所谓意志自由,绝不是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想怎么干就可以怎么干,而是在认识、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地完善自我,不断地变革现实。如果一个人的言行违背了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就必然要碰壁,就不会有什么意志的自由。只有使自己的言行符合客观规律,才能有真正的意志自由。
最后我们还应认识到,人的意志自由既然是有条件的,是历史的产物,那么,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随着社会和自然条件的日益改善,人的主观意志将获得越来越大的自由。正如恩格斯所说:“最初的,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人,在一切本质方面是和动物本身一样不自由的;但是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从开始懂得使用火和石头工具的那一天起,人类就向自由迈进了第一步。昨天的神话,今天已经变成现实;今天的幻想,有可能是明天的现实。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越多,越能运用客观规律,人类的意志也就越自由。
意志过程的三个阶段
作为一种自我引导的精神力量,意志力是指引我们成功的伟大力量。意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以及对所要做的事保持坚定的决心。如果你拥有强大的意志力,那么你全身的能量都可以在它的召唤下聚合起来,从而实现你的成功。
下定决心
决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我国古代学者所提倡的“立志”,便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如说“有志者,事竟成”,意即下定决心去做好某一件事,就一定能取得成功。下定决心不是轻而易举的,它往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认清客观条件,展开动机冲突分析,积极进行思考。只有明确情况,才会决心大;盲目下定的决心,即使决心再大,也是无济于事的。下定决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行动的目的。每一个意志行动都有其最终的目的,而这个最终目的并非是一下子就能定下的,它往往需要人们反复衡量、多次比较,然后才能以决心——决定的形式确定下来。这里要指出的是,决心是决定的内部基础,而决定则是决心的外部表现。二是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法和方式。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实现目的,可能与知识、经验有关,也可能与动机、目的有关。但不论怎样,行动的方式方法的最终选择,也必须以决心——决定的形式才能确定下来。
坚定的决心是一种力量,坚定的决心是你战胜困难所必需的。拥有了坚定的信念与决心,就能赢得别人全部的信任,就能处处获得别人的帮助。而那种做事三心二意、没有干劲和毅力的人,就没有人愿意信任他或支持他,因为大家都知道他做事不可靠,随时都会面临失败。
坚韧的人从不会停下来想想他到底能不能成功。他唯一要考虑的问题就是如何前进,如何走得更远,如何接近目标。无论途中有高山、有河流,还是有沼泽,他都会去攀登、去穿越。而所有其他方面的考虑,都是为了实现这个终极目标。
为了发明矿工用的安全灯,乔治·斯蒂芬森带着巨大的勇气来进行实验。他下决心要对安全灯进行全面的实验和检测,为此,他亲自到矿井中去,这使他的朋友们大为惊讶和不安。当斯蒂芬森问矿工们,哪里是最危险的坑道时,别人告诉他有一条坑道充满了瓦斯,随时有爆炸的危险,他们劝他赶紧回去。可他却义无反顾,立马到那里去检验自己的安全灯。而其他人看到这一情景,竟然不约而同地后退到安全距离以外。
斯蒂芬森慢慢地向前走去,也许前面就是死亡,或者失败,但在斯蒂芬森看来,失败比死亡更糟。而斯蒂芬森那勇敢的心没有为之战栗,他的手并没有因此而颤抖。到了最危险地段,他在瓦斯汹涌的坑道里持着自己的安全灯,静静地等待结果发生。一开始灯的火焰突然亮了一下,然后就开始明明灭灭地闪烁,火焰暗下去,最后熄灭了。在这种可怕的气体中,斯蒂芬森的灯并没有产生任何容易引起爆炸的迹象。没有爆炸!显然,斯蒂芬森发明了一种可以在矿坑里使用的安全照明灯,这种灯不会遇到可燃气体就发生爆炸,他为成千上万的矿工们的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
这就是最初的“实用的煤矿照明安全灯”的由来。
一旦下了决心,不留后路,竭尽全力,向前进取,那么即使遇千万困难,也不会退缩。如果抱着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决心,就会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把犹豫、胆怯等妖魔全部赶走。在坚定的决心下,成功之敌必无藏身之地。
一个人有了决心,方能克服种种艰难,获得胜利,这样才能得到人们的敬仰。所以,有决心的人,必定是个最终的胜利者。只有决心,才能增强信心,才能充分发挥才智,从而在事业上做出伟大的成就。
如果你认真地考察过自己,对自己的体格、学问、专长、才能和志趣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同时你也已经找到“性之相近、力之所能”的职业了,就不要再彷徨犹豫,更不要费尽心机去找比手头的工作更好的职业,而是应该立即坚定意志,集中精力于工作之上,全力以赴。唯有坚定的决心,才能引导你迈向成功。
如果你真的认为目前的工作是找错了,并且确信,如果换别的工作一定会比目前的处境更好,那么这时你就应该当机立断,马上辞去现在的工作。
许多人最终没有成功,不是因为他们能力不够、诚心不足或者是没有对成功的渴望,而是因为缺乏足够坚定的决心。这种人做事的时候往往虎头蛇尾、有始无终、东拼西凑、草草了事。他们总是怀疑自己目前所做的事情能否成功,永远都在考虑到底要做哪一种事,即使他们认定某种职业绝对有成功的把握,但做到一半他们又觉得还是另一个职业比较妥当。这种人最终还是难免以失败作为结局。对于这种人所做的事情,别人肯定无从信任,就是连他自己也常常毫无把握。
一个人有了铁一般的决心,无形中就能给他人一种信用的保证,暗示着他做事一定会负责,不远处就有成功的希望。举例来说,一位建筑师设计好图纸后,如能完全依照图样,一步一步去施工,一座理想的大厦不久就会拔地而起。倘若这位建筑师一面施工,一面不停地改动那图纸,东改一下,西动一下,试想这所大厦还能盖成吗?所以说,做任何事情,下决心时固然应该考虑周详,但主意打定后,就千万不能有所动摇了,而应该按照拟订的计划,踏踏实实去做,一步一个脚印,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成功者绝不可能是遇事迟疑不决、优柔寡断的人。成功者的特征是:绝不因任何困难而沮丧,认定目标勇往直前。
通常,人们最信任的人就是那些拥有坚定的决心的人。他们也会遇到困难,碰到障碍和挫折,但即使失败,也不会败得一塌糊涂、败得一蹶不振。
只要有坚定的决心,即使才能平平的人也会有成功的一天;否则,即使是一个才识超群、能力非凡的人,也将遭受失败的命运。
一家全球闻名的保险公司总经理说过,在工作中,他所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选择可靠的工作人员。因为每次招聘经过严格的考试后,难得有一两位候选人是合格的。
他的考试很特殊,目的在于测试应试者是不是一个有坚定的信念与决心的人。在面试中,他用种种消极的话语来测试应试者的信念与决心,告诉他们保险业的重重危机和实际工作中的巨大阻力,以此来试探他们。
很多人听了他的话之后,也就认为前途一片暗淡,因而打消了要去保险公司工作的信念。而只有极少数人在听了这位总经理对前景的种种惨淡描述后,仍然不为所动,决心依旧。同时,言谈举止之中能够做到处处谨慎大方,并能显出忠诚可靠、富有勇气的个性,这样的人才是这家大保险公司所需要的。
坚定的决心,这是公司对所有合格的应试者要求的条件,如果没有这些特征,无论才识如何渊博,都无法得到公司的认同。
永不屈服、百折不回的意志力是获得成功的基础,而坚定的信念与决心是意志力的第一大要素。库伊雷博士说过:“许多青年人的失败都可以归咎于缺乏信念与决心。”的确,大多数青年颇有才学,也具备成就事业的能力,但他们的致命弱点是缺乏信念、没有决心,所以,终其一生,只能从事一些平庸安稳的工作。他们即使遭遇微不足道的困难与阻力,也会往后退缩,裹足不前,这样的人怎么可能成功呢?如果你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为自己赢得美好的声誉,让你周围的人都知道:一件事到了你的手里,就一定会做成。而这首先需要你自己对做这件事拥有坚定的决心。
一旦你树立了坚定的决心,无论在哪里,你都能找到一个适合你的好职位。与之相反,如果你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只知糊里糊涂地生活,一味依赖别人,那么你迟早有一天会被人踢到一边。
决心称得上是世间最有价值的美德,只要凭着坚定的决心,一个人的力量就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树立信心
自信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二个阶段。
自信心,是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实现的心理状态。一个人如果没有自信心,就不能大有作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信心,则不能兴旺昌盛。人才的造就,事业的成功,都要经过千险万阻,而自信心是获得成功的精神支柱。
自信是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是对自我能力的坚定信赖。失去自信,就是心灵的自杀,它像潮湿了的火柴,再也不能点燃成功的火焰。
许多人的失败,不在于他们不能成功,而是因为他们不敢争取,或不敢不断争取。而自信则是成功的基石,它能使人强大,能使丑小鸭变成白天鹅。道理很简单,你只要对你所从事的事业充满必胜的信心,就会采取相应的行动,并且百折不挠,直至成功。而没有自信,绝无行动,这样,再壮丽的理想也只不过是没有曝光的底片。
1956年10月20日,一位叫林德曼的精神病学专家独自一人驾着一叶小舟驶进了波涛汹涌的大西洋。在这之前,已经有不少勇士相继驾舟横渡大西洋,结果均遭失败,遇难者众。林德曼认为,这些死难者首先不是从肉体上败下阵来的,主要是死于精神上的崩溃,死于恐怖和绝望。一个人只要对自己抱有信心,就能保持精神和机体的健康,并能够克服道路上的困难。为了验证自己的观点,他决定亲自驾船进行“实验”。
林德曼驾驶的船只有5米长,是目前所知载人横渡大西洋的最小的船。它设计得适合湖泊、没有急流的河流、平静的沿海水域,有一点像远洋航行的帆船。虽然如此,林德曼的小船顽强地抵抗了大西洋的浪涛,尽管曾两次倾覆,仍数次在飓风中死里逃生。出发前,林德曼装了60罐食物、96罐牛奶和72罐啤酒在这个27千克的小船上。食物和装备把船塞得太满了,没地方放得下一个炉子。旅程中食物不够时,他就只好抓鱼来生吃。在海上航行期间,他的体重减轻了20多千克。最终,林德曼用了72天成功横渡大西洋。
林德曼驾着这艘弱不禁风的小船横渡大西洋的时候没有做任何记录。他感兴趣的是人应对极限条件下的精神紧张的方式。他靠自我催眠和他发明的一种“心理卫生”系统来克服恐慌和想要自杀的绝望。独自在波涛中拼搏了两个半月,不充足的食物,仅能伸直双腿的空间,这些给了林德曼一个机会去试验和改进他的方法。在航行中,林德曼遇到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多次濒临死亡,他的眼前甚至出现了幻觉,运动感也处于麻木状态,有时真有绝望之感。但只要这个念头一升起,他马上就大声自责:“懦夫,你想重蹈覆辙,葬身此地吗?不,我一定能够成功!”生的希望支持着林德曼,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在回顾成功的体会时说:“我从内心深处相信一定会成功,这个信念在艰难中与我自身融为一体,它充满了周围的每一个细胞。”
林德曼的经历表明,人只要对自己保持坚定的信心,就能够闯过重重难关,并最终取胜。在现实生活中,信心一旦与思考结合,就能激发潜意识来激活无限的智慧和力量,使每个人的欲求转化为物质、财富、事业等方面的有形价值。有人说:成大事的欲望是创造和拥有财富的源泉。人一旦产生了这一欲望并经由自我暗示和潜意识的激发后形成一种信心,这种信心便会转化为一种动力。它能够激发潜意识释放出无穷的热情、精力和智慧,进而帮助其获得巨大的财富与事业上的成就。所以,有人把信心比喻为一个人心理建筑的工程师。
在每一个成功者的背后,都有一股巨大的力量——信心——在支持和推动着他们不断走向成功。
每个人都不能离开自信,它是你生命中的指路明灯。
自信心是引导人们走向胜利的阶梯。一般来说,自信心充足者的适应能力较强,反之,则适应能力较低。但很多人都缺乏自信,因而终生默默无闻。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一个调查:你自己认为最难解决的私人问题是什么?600个大学生中,75%的人在答卷上选择“信心不足”的答案。
十分巧合的是,这个世界上至少有2/3的人营养不良,也就是说,世界上信心不足的人数和营养不良的人数几乎一样多。营养不良,使人身体无法正常发育;自信心不足,也会带来精神上的发育不良。
缺乏自信心,是人生的一大悲哀。这种悲哀在于,他们把“自我”丢失了。一个人丢失了“自我”,便没有了灵魂,没有了动力,没有了生活的乐趣。
当自信心融合在思想里时,潜意识便会立即拾起这种震撼,把它变成等量的精神力量,再转送到无限智慧的领域里促成成功思想的物质化。可见,自信心对成功是何等重要。说白一点,缺乏自信心的人将一事无成。
自信的建立并非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困难,它是一个认识自我、肯定自我的过程。只要你总想着自己的长处,总想着自己成功的经验,你的自信心便会逐渐在你的心中复苏、生根,并逐渐主导你的潜意识。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自信心便会融入你的性格。
保持恒心
恒心是意志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我国古代学者更强调恒心的价值。如荀子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在意志过程中,恒心阶段具有更为本质的意义。因为光有决心和信心,而没有坚持到底的恒心,自然毫无意义:决心成了水中之月,信心也成了闪烁流星。恒心的坚持在于,一方面要善于抵制不符合行动目的的主观因素的干扰,做到面临重重诱惑而不为所动;另一方面要善于长久地维持已经开始的符合目的的行动,做到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有始有终。具有恒心的人,不论前进的道路上如何险阻重重,都不会放弃对目标的执着追求;不论行动的过程中如何枝节横生,总是目不旁顾,坚持既定的方向。
恒心是克服一切困难的钥匙,它可以使人们成就一切事业;它可以使人们在面临大灾祸、大困苦的时候不致覆亡;它可以使人们以铁路、电报等工具,将各洲贯通联络起来;它可以使人们寻见新陆地,获得大胜利;它可以使贫苦的孩子受大学教育,在社会上有所表现;它可以使纤弱的女子担当起持家的重担,使残疾的人能够挣钱养活衰老的父母;它可以使人们逢山凿隧道,遇水架大桥。
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替代恒心,知识、金钱、权势以及其他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替代。
恒心是一切成大事者的特征。劳苦不足以使他们灰心,困难不足以使他们丧失意志,不管是怎样的艰难困苦,他们总会坚持忍耐,因为“坚韧”是他们的天性。他们或许缺乏某种良好的素质,或许有种种弱点、缺陷,然而恒心是成大事者绝不会缺少的涵养。
凡是用恒心当作资本从事事业者,其成功的可能,比那些以金钱为资本从事事业者要大得多。人们的成功史,每时每刻都在证明拥有恒心可以使人脱离贫穷,可以使弱者变成强者。
著名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一个具有恒心的人。每当他发明一件东西的时候,他都要忍受别人的讥笑和指责,因为他的观念太新了,别人无法接受,甚至有不少人把他的新奇发明视为洪水猛兽。但是,爱迪生能够忍受任何的讥笑,他努力地为自己的发现寻找依据,并争取别人参与试验和试用。相传他在发明电灯的过程中,为寻找适合做灯丝的材料,曾先后试验过1000种材料。当别人嘲笑他的时候,他却回答:“在失败999次的同时,我也找到了999种不能用电来发光的材料。”
“继续吧!继续吧!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恒心。只凭聪明的人,不能够成功,因为聪明而不能成功的人实在太多了。”发展了麦当劳连锁快餐的韦郭先生,他曾经讲过一些关于恒心的话,他说:“只凭天才的人不能够成功,因为怀才不遇的人在这个世界上也着实不少。教育也并不能够取代恒心,在今日的社会中,不是有很多自暴自弃的读书人吗?只有恒心,才是成功的唯一要素。”
当人们竭尽全力却依然要面临失败的结局,当其他各种能力都已束手无策、宣告绝望之时,恒心便悄然来临,帮助人们取得胜利、获得成功。
依靠无坚不摧的恒心而做成的事业是神奇的。当一切力量都已枯竭了、一切才能宣告失败时,恒心却能依然坚守阵地。依靠恒心,终能克服许多困难,甚至最后做成许多原本已不抱希望的事。
当人人都停滞不前的时候,只有富有恒心的人才会坚持去做;人人都因感到绝望而放弃的信仰,只有富有恒心的人才会坚持着,继续为自己的意见辩护。所以,具有这种卓越品质的人,最终都能获得良好的声誉和可观的收益。
意志力在行动中的表现
每一点进步都来之不易,任何伟大的成就也不是唾手可得的。许多成功人士的一生,就是坚定执着、顽强拼搏的一生。对于想成就一番大事的人来说,意志是最好的助推器。谁能不退缩地进行一次又一次的尝试,谁就能一步步地接近成功。
动机冲突中的意志
动机是激励、引导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维持、调节已有活动,并促使该活动朝向一定目标开展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力量。
人的任何活动都总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动机是活动的原因,目的是活动所追求的结果。
动机与目的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有动机必有与之相伴随的目的,反之亦然。没有无目的的动机,也没有无动机的目的。
然而,动机与目的的关系又是错综复杂的。动机与目的的关系,正像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一样,不是一对一的关系,即一个动机只针对一个目的。实际的情况是,有些活动的动机只有一个,而可以有若干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目的;同样,有些活动只有一个总的目的,而也可以有若干局部的或阶段性的具体动机。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在同一个人或不同的人身上,同样的动机可以体现在不同目的的活动中;同样,在同一活动的目的之下,也可以包含不同的动机。
动机是行动的直接原因,在一个人的行动中,往往并不是只有一种动机在发生作用,而是常常具有两个以上的目标,而这些目标不可能同时实现,因而促使了意志行动中的目标冲突或动机斗争。例如,填报大学志愿时报了理科就不能报文科,如果一个人既喜爱文科又想报理科,冲突就出现了。冲突可能由于理智的原因引起,也可能由于情绪的原因引起。但是,一旦冲突出现,就总伴随着某种情绪状态,如紧张、焦躁、烦恼、心神不定等。当问题特别重要,而可供选择的各种方案又都具有充分的理由时,这种特殊的冲突状态就会更深刻、更持久。
动机冲突的情况是很复杂的,从类型来说,动机冲突可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由外在条件激发而来的动机,可称为外在动机。以学习动机来说,如父母的奖励、老师的表扬、同学们的尊重,都可能成为激发学习动机的条件。但这种外在动机的内驱力小,维持的时间也不长。
一类是由内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动机,可称为内在动机。能转化为动机的心理因素很多,如需要、愿望、兴趣、情感、信念、理想、世界观等,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以成为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内在力量,从而转化为活动的内在动机。这种内在动机的内驱力大,维持的时间也较长。
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之间,是可以交替转化的。人们在实际活动中,有时是外在动机起作用,有时是内在动机起作用,轮换交替,这是一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当一个人在某种外在动机的推动下进行活动时,渐渐地对活动产生了兴趣,于是便在兴趣的推动下继续进行活动,这样外在动机便转化成内在动机了;同样,当一个人在某种内在动机的推动下进行活动时,由于做出成绩获得奖励,于是又在奖励的推动下继续进行活动,这样内在动机便转化为外在动机了。应当指出,两种动机的交替不一定能够转化,两种动机的转化一定能够交替。
以上我们说的是动机冲突从类型上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然而,如果从形式上看,动机冲突又可分为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四大类型。
(1)双趋冲突。所谓双趋冲突,系指一个人同时具有两个同样强度的动机,而他迫于情势只能满足其中的某一个,必须舍弃另一个,于是便造成了难以取舍的冲突心理。例如,两部好看的电影只能看其中的一部;同时得到两个出国深造的机会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两个同样有吸引力的工作岗位而不可兼得,等等。
(2)双避冲突。所谓双避冲突,系指一个人在两个具有威胁性的目标面前,必须接受其中的一个始能避开另一个。在此种情况下,他就必然会陷入左右为难的双避冲突的境地。例如,一个人害怕开刀做手术,但只有开刀才能保全生命;在此种情势下,他不得不忍受开刀的痛苦,以避开病魔对自己生命的威胁。
(3)趋避冲突。这种冲突是在同一物体对人们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的情况下产生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在接近的同时,又故意回避它,从而引起内心的冲突。例如,孩子跟随爸爸、妈妈外出,但同时又怕受到约束;学生愿意选修一些新的难度较大的课程,但又担心考试失败;外出旅游是件有吸引力的事情,但因耗费时间太多而不愿意去,这些情况下引起的冲突都是趋避冲突。
(4)多重趋避冲突。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趋避冲突,常常出现一种更复杂的形式,即人们面对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又分别具有吸引和排斥两方面的作用。人们无法简单地选择一个目标,而回避或拒绝另一个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由此引起的冲突叫多重趋避冲突。例如,现在各用人单位都提倡人员流动。当一个人看到某大城市招聘职工时,可能引起接近——回避型冲突。他想到去那儿工作的许多好处,如工资收入多、住房条件好等,但又担心去一个新的城市生活不习惯,子女教育问题难以解决。如果留在原单位工作,工资和住房条件差些,但工作和生活环境早已习惯,也比较安定,子女升学的条件也较好等。由于对各种利弊、得失的考虑,产生了多重趋避冲突。解决这种冲突要求人们对各种可能性进行深入的思考,因而要花费较长的时间。
另外,从内容上来看,动机冲突可分为原则性的和非原则性的。凡是涉及个人期望与社会道德标准、法律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往往会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属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通常不会引起激烈的思想斗争。
在动机冲突时怎样来衡量一个人的意志品质呢?对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意志坚强者能坚定不移地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服从于集体和国家的需要;而对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他也能根据当时的需要果断取舍。如果一个人遇到原则性的动机冲突时不能使自己的行动服从于社会道德标准,或者对待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经常犹豫不决、摇摆不定,那就是意志薄弱的表现。
就动机冲突来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意志的是双趋冲突。因为生活中比较难于处理的就是双趋冲突。在双趋冲突中,两种都想得到的东西如果有好坏之分,人的动机冲突还是比较好办。而事实上往往是想得到的都是挺美好、挺有用的东西,这时的动机冲突解决起来才更为困难。但是,现实就是这样,鱼和熊掌兼得的时候是不多的,人们面对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常常不能同时拥有,必须有所放弃。放弃的东西并不就是坏东西。在好坏之间,人是较容易放弃一面的,困难的就是面对的都是美好的东西,放弃哪个都似乎于心不忍,难以抉择,这是对一个人意志的最好考验。
目标确定中的意志
如果说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原因,那么,目的则是行动所要达到的结果。
在许多场合,人都不是只有一种目的,而是同时具有两种或多种目的。这些目的可能相互冲突,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目的也会引起心理冲突,只有进行认真的斟酌权衡,从中进行选择,才能确定好行动目的。因此说,目的的确定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也需要意志力的帮助与支持。
卢西亚诺·帕瓦罗蒂出生在一个普通的意大利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平凡的面包师,同时还是一个狂热的歌唱爱好者。当帕瓦罗蒂还是个孩子时,他就开始教帕瓦罗蒂学习唱歌。“孩子,从现在开始你就要刻苦练习,培养嗓子的功底,只有这样,将来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歌唱家。”父亲时常这样鼓励帕瓦罗蒂。
后来,帕瓦罗蒂渐渐长大,歌唱才华也越发显露出来。于是父亲带着他来到蒙得纳市,找到当时十分有名的专业歌手阿利戈·波拉,请他收帕瓦罗蒂做学生。阿利戈·波拉在听帕瓦罗蒂的试唱时,听出了帕瓦罗蒂罕见的高音才华,立刻答应收他为徒。那时,帕瓦罗蒂还在一所师范学院上学,学习成绩十分优异。
在毕业时,帕瓦罗蒂彷徨了,接下来的路该怎么走?按部就班当一名音乐教师,还是应当为成为歌唱家而奋力一搏?他找到父亲,征求意见。
父亲盯着他看了好一阵,然后回答说:“卢西亚诺,如果你想同时坐两把椅子,你只会掉到两把椅子之间的地上。在生活中,你应该选定一把椅子。”
经过痛苦的思考之后,帕瓦罗蒂终于做出了选择——选择歌唱作为他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对帕瓦罗蒂来说,更艰难的是选择之后的努力,是种种无法预知的困难;是面对无法预知的前程时内心的迷茫与焦灼;是独自承担努力过程中一次次的挫折与失败,以及努力了也未必如愿以偿的未卜的前程。经过7年的刻苦学习,帕瓦罗蒂才第一次正式登台演出。此后又用了7年的时间,他才得以进入大都会歌剧院。14年间,帕瓦罗蒂顶住了一次次失败所带来的莫大痛苦,他不断地鼓励自己:坚持到底!
终于,凭借着浑厚而明亮的歌喉和足以划破长空的高音C,凭借着坚持不懈的努力,帕瓦罗蒂征服了全世界。
当教师和当歌唱家,是为了从事歌唱事业这个同一动机下的不同目的。帕瓦罗蒂在二者之间艰难地做出抉择,最终以成为歌唱家为自己的奋斗目标,表现出了良好的意志品质。
在下述两种情况下,目的的确定都需要较大的意志努力。
一种情况是,在并存的目的中,如果每种目的都有吸引人之处,或者说它们对于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但由于主客观条件所限,只能实现其一。在这种情况下,各种不同目的之间就会发生冲突,进行选择就会出现困难。不同目的越是同等重要,个人对于每种目的所抱的态度越接近,选择的困难就越大。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靠意志努力做出果断的选择。另一种情况是,在多种并存的目的中,有一种目的对个人有益,使个人的需要能得到满足,而另一种目的对个人来说无关紧要,也引不起人的兴趣,但它对社会却是有益的。这时,在目的的选择上困难更大,需要更大的意志努力才能克服内部障碍。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更明显地表现出一个人的意志品质。一个意志坚强的人,能够使自己的意志服从于客观需要,服从于具有社会意义的目的。
有时候,可供选择的多种目的,可能彼此之间并无冲突。它们对人的活动都有一定的激励作用,但它们却有远近和从属之别,这就需要根据情况做出合理的抉择。
在目的的确定中,还需要区分两种目的。一个是有效的目的,即经过自己或依靠群体的努力能够实现的目的;一个是无效的目的,即经过自己的努力乃至群体的努力而无法实现的目的。目的的有效性与无效性也是相对的。比如,想像鸟儿一样飞翔于蓝天,对于古代人来说是一种无效的目的,而对于科技发达的今天的人来说则是一种有效的目的。再比如,想凭个人的主观意愿将社会建成丰衣足食、国富民强的盛世局面是无效的,但如果努力的方式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又能把它化为众人的力量,就会产生积极的效果。当然,有些目的如果违背客观规律,比如希望长生不老,像神话中的神仙那样呼风唤雨,不刻苦学习就能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等,终归是无效的。然而,现实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由于缺乏实践经验,缺乏对客观规律及自身力量的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加上富于幻想,常常会产生一些无效的目的。尽管这种目的也推动他们去行动,但往往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仍难以实现,其结果是挫伤意志力。因而,我们在确定目的时,应特别注意目的的有效性。
执行计划时的意志
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人的意志是在两种情况下得以体现的。一种情况是,在采取决定阶段所确立的目的和计划是合理的,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只是在行动中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克服重重困难,坚决执行预定计划,是意志坚强的表现。一种情况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发现,在采取决定阶段所确定的目的和计划是不切实际的,那么,在行动中及时放弃或修正先前的不切实际的目的和计划,执行新的计划,也是意志坚强的表现,不能把这看作意志软弱。相反,在计划的执行中,轻易地放弃预定的符合实际情况的合理的目的和计划,是意志薄弱的表现;而固执地坚持不符合实际情况的预定的目的和计划,也是意志薄弱的表现。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大凡有所成就、有所建树的人,都能够排除万难,坚忍不拔地执行预定计划,他们“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我国著名画家、书法篆刻家齐白石先生自27岁开始学画之日起,便笔耕不辍。在他近70年的作画生涯中,仅有两次共计十几天间断过作画。
一次是他63岁时生了一场大病,病得七天七夜人事不省;一次是他64岁时,母亲去世,他太过伤心而无法作画。除了这十几天之外,齐白石没有一天将画笔闲置过。即使由于意外原因,致使当天不能作画,第二天他也会千方百计地补上。
齐白石85岁那年,有一天,风雨大作,乌云低沉地笼罩着大地,齐白石的兴致被这抑郁的天气搅得十分低落,打不起一丝精神来,每每拿起画笔便被窗外的风声雨声搅得心烦意乱。无奈之下,他只好放下画笔,放弃这一天的“工作”。
第二天,齐白石自睡梦中醒来,看到窗外明媚的阳光,顿觉神清气爽。于是,他马上来到书房,挥毫泼墨,每画一笔都觉得如有神助,一连画了4张条幅居然一点都不觉得累。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齐白石也觉得十分满意,他拈了拈胡须,想:“谁说我老了,这4幅条幅我可是一气呵成的啊!”虽是如此想,但毕竟有几分壮士暮年的感慨,已经85岁了,时间对自己来说太宝贵了。想到此,他立刻想到昨天因风雨而误的“工作”,于是决定再画一幅,把昨天漏掉的一并补上。
时间不知不觉已是中午,家人见齐白石还在书房作画,不敢打扰,就在书房外静静地等待他与大家一起吃午饭,而饭已经热了好几次了。
齐白石老人用心地画完那幅画后,在上面题道:
昨日风雨大作,心绪不宁,不曾作画,今朝特此补之,不教一日闲过。
齐白石先生“不教一日闲过”的精神给世人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
在生命漫长的海岸线上,我们可以看见许多搁浅在岩石或暗礁上的船只,它们建造得很完美,而且装备得也不错,但就是无力航行。我们看到有些人的生命之舟搁浅在岸边,破败不堪,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一种坚决执行预定计划的意志力。
因此,在事业的路途中,你只有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和本能,才能找到一条连接成功的通天大道。一个下定决心就不再动摇的人,无形之中能给人一种最可靠的保证,他做起事来一定肯于负责,一定有成功的希望。因此,我们做任何事,事先应固定一个尽善的主意,一旦主意打定之后,就千万不能再犹豫了,应该遵照已经定好的计划,坚持下去,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战胜困难时的意志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遇艰难险阻。问题是,有的人在面临困难时,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将困难视为生活的一种考验,并从中锻炼自己的意志力;而有些人在遇到困难时,首先就会畏惧退缩,并且抱怨,他们把困难当作一种无法逾越的障碍,没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一个不成熟的人总是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碍,然后期望自己能享受特别的待遇。成熟的人则不然,他们会先认清自己的特别之处,然后决定是继续保持,还是应加以改进。
面对困难的态度十分重要。困难就像纸老虎,如果你害怕它,畏缩不前,不敢正视,它就会吃掉你;但是,如果你毫不畏惧,敢于正视,它就会落荒而逃。对于懦弱和犹豫的人来说,困难是可怕的,你越犹豫,困难就越发可怕,越发不可逾越;但当你无所畏惧时,困难将会消失。
一个人除非学会清除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成功路上的障碍,否则他将一事无成。通往成功路上的最大障碍就是自己。自私自利、贪图享乐是所有进步的阻碍,懦弱、怀疑和恐惧是最大的敌人。警惕你的弱点,征服自己,就会征服一切。
人生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困境,比如,贫穷、自身缺陷等。
美国总统赫伯特·胡佛是爱荷华一个铁匠的儿子,后来又成了孤儿;IBM的董事长托马斯·沃森,年轻时曾担任过簿记员,每星期只赚两美元。但是贫穷并没有成为他们成功的障碍。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工作上面,因此根本没有时间去自怜。
罗伯·路易·史蒂文森由于不愿向身体的缺陷屈服,因此他的文学作品更精彩、更丰厚。他一生多病,却不愿让疾病影响他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与他交往的人,都认为他十分开朗、有精力,并且他所写的每一行文字也充分流露出这种精神。
埃及著名文学家塔哈·侯赛因,号称“阿拉伯文学之柱”,他代表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阿拉伯文学的新方向。但就是这样一位伟大文豪,竟是一位双目失明的人。塔哈由于患眼疾,在三四岁时就双目失明。但性格倔强的小塔哈,没有向命运屈服,他以惊人的毅力,顽强地闯出了一条光明之路。他刻苦认真地学习,课余时间从不荒废。他经常到邻居中间,学习来自民间的淳朴、生动的语言。他听别人朗诵诗歌,就默默在心里记下,并请别人帮助自己朗读。这一切为他进入大学进一步深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塔哈凭着自己的努力,进入了著名的埃及大学,毕业时获得了埃及历史上第一个博士学位,得到国王的亲准,到法国巴黎留学,后又在法国获得了博士学位。
塔哈通过个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为阿拉伯文学宝库留下了不朽的伟大诗篇。
爱尔兰著名作家、诗人斯蒂·布朗一生中用左脚趾写成了5部巨著,其间的艰辛不言而喻。布朗生下来就全身瘫痪,头、身体、四肢不能动弹,不会说话,长到5岁还不会走路。但5岁的小布朗会用左脚趾夹着粉笔在地上乱画了。在母亲的耐心教导下,布朗学会了26个字母,并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布朗努力克服因身体残疾带来的不便,用超出常人的毅力,进行刻苦顽强的磨炼,学会了用左脚打字、画画,也开始了作文和写诗。他写作时,自己坐在高椅上,把打字机放在地上,用左脚上纸、下纸、打字、整理稿纸。经过艰苦的努力,他终于创作出了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尤其是他的自传体小说《生不逢辰》面世后,轰动了世界文坛,被译成了15种文字,广泛流传,并且拍成电影,鼓舞着世界人民。这位一生都在与病魔做着顽强斗争的伟大诗人和作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一直都在写作。直到最后他完成了小说《锦绣前程》,更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困难并不能成为借口。贝多芬说过“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命运其实就掌握在自己手中。只要凭着坚强的意志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成就伟业。向困难屈服的人必定一事无成。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战胜困难的能力成正比。他战胜的困难越多,取得的成就越大。
成就平平的人往往是善于发现困难的天才,善于在每一项任务中都看到困难。他们莫名其妙地担心,使自己丧尽勇气。一旦开始行动,就开始寻找困难,时时刻刻等待困难出现。当然,最终他们发现了困难,并且为困难所击败。他们把一个小困难想象得比登天还难,一味悲观叹息,直到失去克服困难的机会,一次又一次陷入恶性循环,终将一事无成。
意志坚定、行动积极、决策果断、目标明确的人能排除万难,勇敢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去争取胜利。成就大业的人,面对困难时从不犹豫徘徊,从不怀疑是否能克服困难,他们总是能紧紧抓住自己的目标,做坚持不懈的努力。对他们来说,暂时的困难微不足道。
第二节 意志力可以培养吗
只有通过夜以继日、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才能培养出坚强的意志力,它可以面对一切困难的挑战。这种自我训练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而最终使意志力达到较高境界所需的时间也因人而异。但是,培养这种坚强的意志力所花费的血汗和代价,与这种意志力对我们的人生所具有的巨大价值相比,又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意志力训练提升个人素质
一个有心修炼和提升自己意志力的人,将获得无比巨大的力量,这种力量不仅能够完全地控制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而且能够引导人的心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此时,一个人从未设想能拥有的智能、天赋或能力都变成了现实。
人需要培养意志力
意志力对于人的发展至关重要,人需要培养自己的意志力。
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激励和教育方法而使意志力得到锻炼和加强,并且还可以通过完成每个具体行为目标来培养意志力。强大的愿望潜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但是在受到召唤之前,它默默地沉睡在那里,人们忽视了它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对个人意志力的科学训练总会产生奇迹。
生活中,许多人的意志力都亟待加强,然而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很少有作品对这个问题进行专门论述。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人们很少重视对意志力的培养这一问题。在关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著作中,时常有文章指出意志力培养的重要性,但是关于个人该如何培养意志力的论述,却显得苍白无力,言之甚少。培养意志力的重要性确实非同寻常,因为它往往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甚至它的影响要超过智力的影响。
一个铁块的最佳用途是什么?第一个人是个技艺不纯熟的铁匠,而且没有要提高技艺的雄心壮志。在他的眼中,这个铁块的最佳用途莫过于把它制成马掌,他为此竟还自鸣得意。他认为这个粗铁块每千克只值四五分钱,所以不值得花太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加工它。他强健的肌肉和三脚猫的技术已经把这块铁的价值从1元提高到10元了,对此他已经很满意了。
此时,来了一个磨刀匠,他受过一点更好的训练,有一点雄心和更高一点的眼光,他对铁匠说:“这就是你在那块铁里见到的一切吗?给我一块铁,我来告诉你,头脑、技艺和辛劳能把它变成什么。”他对这块粗铁看得更深些,他研究过很多锻冶的工序,他有工具,有压磨抛光的轮子,有烧制的炉子。于是,铁被熔化掉,碳化成钢,然后被取出来,经过锻冶,被加热到白热状态,然后投入冷水或石油中以增强韧度,最后细致耐心地进行压磨抛光。当所有这些都完成之后,奇迹出现了,他竟然制成了价值2000元的刀片。铁匠惊讶万分,因为自己只能做出价值仅10元的粗制马掌。经过提炼加工,这块铁的价值已被大大提高了。
另一个工匠看了磨刀匠的出色成果后说:“如果依你的技术做不出更好的产品,那么能做成刀片也已经相当不错了。但是你应该明白这块铁的价值你连一半都还没挖掘出来,它还有更好的用途。我研究过铁,知道它里面藏着什么,知道能用它做出什么来。”
与前两个工匠相比,这个匠人的技艺更精湛,眼光也更犀利,他受过更好的训练,有更高的理想和更坚韧的意志力,他能更深入地看到这块铁的分子——不再囿于马掌和刀片。他用显微镜般精确的双眼把生铁变成了最精致的绣花针。他已使磨刀匠的产品的价值翻了数倍,他认为他已经榨尽了这块铁的价值。当然,制作肉眼看不见的针头需要有比制造刀片更精细的工序和更高超的技艺。
但是,这时又来了一个技艺更高超的工匠,他的头脑更灵活,手艺更精湛,更有耐心,而且受过顶级训练,他对马掌、刀片、绣花针不屑一顾,他用这块铁做成了精细的钟表发条。别的工匠只能看到价值仅几千元的刀片或绣花针,他那双犀利的眼睛却看到了价值10万元的产品。
也许你会认为故事该结束了,然而,并没有结束,又一个更出色的工匠出现了。他告诉我们,这块生铁还没有物尽其用,他可以让这块铁造出更有价值的东西。在他的眼里,即使钟表发条也算不上上乘之作。他知道用这种生铁可以制成一种弹性物质,而一般粗通冶金学的人是无能为力的。他知道,如果锻铁时再细心些,它就不会再坚硬锋利,而会变成一种特殊的金属,富含许多新的品质。
这个工匠用一种犀利的、几近明察秋毫的眼光看出,钟表发条的每一道制作工序还可以改进;每一个加工步骤还能更完善;金属质地还可以精益求精,它的每一条纤维、每一个纹理都能做得更完善。于是,他采用了许多精加工和细致锻冶的工序,成功地把他的产品变成了几乎看不见的精细的游丝线圈。一番艰苦劳作之后,他梦想成真,把仅值1元的铁块变成了价值100万元的产品,同样重量的黄金的价格都比不上它。
但是,铁块的价值还没有完全被发掘,还有一个工人,他的工艺水平已是登峰造极。他拿来一块钢,精雕细刻之后所呈现出的东西使钟表发条和游丝线圈都黯然失色。待他的工作完成之后,你见到了几个牙医常用来钩出最细微牙神经的精致钩状物。1千克这种柔细的带钩钢丝,如果能收集到的话,要比黄金贵几百倍。
此刻,你一定会对铁块的潜力产生新的认识吧。当铁块被当作废铁孤零零地扔弃在垃圾堆里时,你是否曾经思量过它有着未被开发的巨大的价值?其实,故事中的铁块就是你自己,故事中的工匠也是你自己。一个人要成为有多大价值的人才,取决于你对自己的锻造。一块质地粗糙的铁块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会变得更硬更纯更有韧性,成为非常有价值的可用之材。而一个由肉体、思想、道德和精神力量完美结合在一起的人,同样经过千锤百炼之后,他又会产生多么大的价值呢?你也要学工匠把你自己这块材料加工成器,自觉地接受生活中各种痛苦的考验,生活中逆境的打击、贫困与痛苦中的挣扎、灾难与丧失之痛的刺激、艰苦环境的压迫、忧患焦虑的折磨、令人心寒的冷嘲热讽、经年累月枯燥的教育求索和纪律约束带来的劳累,你经受住并与之斗争,你在各种挑战中,独具匠心、锲而不舍地锻造自己,最终,生活的各种磨砺只会促使你更强大,更魅力非凡,更超凡脱俗。
那些逃避考验与磨难的人是懦夫,是庸人,是无药可救的失败者。一块铁经过日晒雨淋就会生锈,变得毫无价值;人的意志也一样,如果不经常努力去完善它、考验它、增强它的韧性,它也会腐蚀掉。
做一个像马掌一样普通的铁块并不是难事,但是要提高人生这个产品的价值就绝非等闲之事了。很多人都认为自己的天赋低劣,不如别人。但只要你愿意,通过耐心苦干、学习和斗争,就可以把自己从粗笨的马掌千锤百炼成精细的游丝。只要持之以恒、坚忍不拔,就可以把原材料的价值提升至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
操控你的意志力
一个有着坚强意志力的人,便有无穷的力量。不论做什么事都要有坚强的意志,应当坚信任何事情只有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获得成功。
人的意志力有着极大的力量,它能克服一切困难,不论所经历的时间有多长,付出的代价有多大,无坚不摧的意志力终能帮助人们到达成功的彼岸。
一个能控制自己意志力的人,也就拥有了自我引导的伟大力量。这种巨大的力量可以实现他的期待,完成他的目标。如果他的意志力坚固得跟钻石一样,并以这种意志力引导自己朝着目标前进,那么他所面对的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如果你见到一个年轻人,他用斩钉截铁的态度去实施他的计划,而丝毫没有“如果”“或者”“但是”“可能”的念头,那么这样的年轻人,就拥有了强大的意志力,成功也必定会属于他。
凡有明确目标、并能照着既定程序去做的人,便能坚定自己的意志力,而这种意志力足以支撑他的成功。
人人都应该去争取理想的自由,因为只有自由地张扬自己的理想,才能创造出宏大、完美的成就。如果一个人不去争取理想的自由,不以实现最高人生目的为要务,那么不论他多么尽心尽职,多么发奋努力,他的一生也不会有大的成就。
如果一个人无法控制自己的意志力,那么他就很难获得持之以恒的信心,也就失去了发明与创造的可能性。有许多年轻人最初很热心于他们自己的事业,但是由于缺乏意志力与恒心,竟然在一夜之间就放弃了自己原有的事业,而去进行别的事业。他们常常对自己所处的位置、所拥有的才能表示怀疑。他们不知道他们的才能怎样加以利用才会最有价值。面对困难,他们常常感到灰心,甚至是沮丧。当他们听到某人成就了某项事业,他们便开始埋怨自己,为何自己不也去做同样的事业,而不检讨自己由于意志力不坚定,浪费了多少成就事业的机会。
可以肯定地说,如果一个人经常放弃他一贯期待的目标,经常松懈自己的意志力,他就绝不会成为一个成功者。
要使自己的生命具有特殊意义,要与众不同,就要做高尚的事情。无论历时多么久远,无论面临多少艰难曲折,绝不可放弃成功的志向和希望。
任何想要获得成功的人都必须谨记下面的格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噢,好样的,那些有着强健意志的人们!”丁尼生这样写道,所有时代和每个国家的诗人们都曾唱颂过同样的赞歌。丁尼生说出了人类对这一意志力的崇敬和爱慕。他还说道:“充满了活力的意志,你将永恒,而那些没有你的人只能为你震惊。”
人类的意志是一件很奇怪、很微妙、无法触摸,但却非常真实的东西,它与每个人最深处的自我有着紧密的联系。
人类的意志是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和电、磁或其他任何自然的力量一样。意志和能量、引力一样真实。从原子到人,愿望和意志都是存在的,首先是做某事的欲望,然后是要做成它的意志。这是一个不变的法则,存在于所有不同形状、不同级别的事物之中,不管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
对于知道如何运用意志力的人来说,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他的意志足够强健。意志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个人是否相信自己的能力,或者说行动取决于信心。在正常情况下,一般人不相信自己有独立的意志。只有当出现了新的、出乎意料的要求,当有必要运用意志的时候,许多人才意识到他们有这样一种东西叫作意志。对许多人来说,甚至连这样的情况也不会发生。
意志不是固执。有着坚强意志的人知道何时撤退也知道何时进攻,他从不站在原地。如果条件允许他会后退一步,但后退只是为了下一次更好地开始,因为他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心头。当意志让他前进时,他会像一艘强劲的汽船一样迎头赶上,强大而有力,不会为任何事而停下来。这一种精神状态在慈善家兼作家霍华德的引文中有最好的描述。
“他决心的力量是如此之大,只有在某些特别的情况下才有所表现。如果这不是某种习惯的行为的话,这一种力量会看起来太过强烈、鲁莽,但是因其并不是断断续续的行为,它才具有了某种沉静的力量。它不会超过平静坚定的界限,更不会煽动起混乱。那是一种强烈的平静,由于人类精神控制着它不会更强烈,由于个人的性格它也不会更平静,而是在其中达成一种统一。”
他相信所有个人力量的基础存在于意志,如果有人想在这个世界上取得任何成就的话,他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要有坚强的意志,最好的办法就是意识到你缺少意志力,然后不停地对自己说:“我可以、我将做成这件事。”反复诵读从最好的文学作品中摘录出来的有关意志力的部分,一点一点在你内心建立起一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它将能克服想把你从你生命目标拉开的任何诱惑。
有志于在经济上取得成功的人应该有一种特质,也就是一种心理特质,即“我能做到,我将做到”的心理状态。这一特质是两种重要因素的组合。第一是相信自己的能力、力量,这将给人以信心,从而在心理上为意志力的出现铺平道路。第二是坚定自己的意志,当你将所有的力量、决心倾入其中,说“我将做到”的时候,你的意志就会变成一种强大的动态力量,扫清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这一意志力的外现不仅能激活人类大脑休眠着的潜力,还能将所有保存着的气力、精神集中到要完成的任务上。事实上,意志力所能做到的比这还要多,它能以一种强大的力量感染它周围的人,迫使他们对它关注,承认它的存在。在人与人的竞争中有着最坚强意志的人将获得胜利。竞争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但结局总是一样的:有着坚强意志力的人将获胜。但苏醒的意志力所能做的还不只这些,它还可以隔着很远的距离把人吸引到拥有强烈意志力的人身边。在自然法则的作用下,事物会被推进一个强大意志力构成的中心。环顾你的四周,你会看到有着强大意志力的人建起了一个强大的磁场,伸向四面八方,影响着一个又一个人,吸引着其他的人加入那一意志掀起的运动里。他们能建起巨大的意志的旋涡或是旋风,远近的人都能感受得到。而且事实上所有有着强大意志力的人都不同程度地这样做了,只是依据他们意志力的大小而有所不同。
意志力训练的基本原则
一支普通的竹子,若不历经千雕万琢的艰辛,怎能成为一支演奏悠扬音乐的笛子?一个人的成长,若非经历无数次的磨砺,又哪能培养出坚忍的意志和健全的性情!
注意力是意志力提升的先决条件
要想对意志力进行科学的训练,就必须以注意力的训练作为开端。注意力是精神发展的动力之一。注意力是我们获取精神生活的原始素材,是最普通的探索工具。然而,能充分注意到自己的感觉、又能很好地利用自己感觉器官的人确实是太少了。这是被人们忽视的一大领域。
注意力是有目的地将心理活动长时间地集中于某一事物或某些事物上的能力,它是智商的重要构成部分。成功者往往具有更好的注意力,对人生和事业更专注、更执着。良好的注意力首先表现在注意力的范围上,即注意力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地抓住对象的数量,也就是在同一时间里能同时注意到多少问题的出现。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力,这样它就能根据我们的需要,具有一定的指向性、集中性和稳定性,继而提高我们的智能水平。注意力的集中与稳定是深入认识客观事物、提高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
然而,我们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世界上,各种对感官刺激的物质纷至沓来,让我们目不暇接。它分散了我们的注意力,妨碍了大脑皮质优势兴奋中心的形成和稳定,从而影响了我们对某一特定事物清楚、深入地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注意力的调控能力。
从前,有个棋艺大师名叫弈秋。为了不让弈秋高超的棋艺失传,人们为他挑选了两个小孩子做徒弟。这两个小家伙都聪明得很,无论学什么都是一学就会,老百姓对这两个孩子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在学棋的过程中,一个孩子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地学,弈秋老师所讲的每一句话,他都牢记在心。另一个孩子却整天三心二意,漫不经心的,他把老师的话全当成耳旁风。一天,他又在胡思乱想,想象着天上飞来一群天鹅,自己立即拉弓射箭,好几只天鹅“扑啦啦”落下来,啊!好肥的天鹅呀!是烤着吃好,还是煮着吃好呢?他心里盘算着,嘴里流出了口水,心也早就飞到了天空中……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结果是,在同一个老师的教导下,学出了一个超越弈秋的著名棋圣和一个一无所长的庸人。
歌德这样说:“你最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站在哪里。”这句话可以作为对那些三心二意者的最好忠告。
无论是谁,如果不趁年富力强的黄金时代去养成善于集中精力的好习惯,那么他以后一定不会有什么大成就。世界上最大的浪费,就是把一个人宝贵的精力无谓地分散到许多不同的事情上。一个人的时间有限、能力有限、资源有限,想要样样都精、门门都通,绝不可能办到,如果你想在任何一个方面做出什么成就,就一定要牢记这条法则。
那些富有经验的园丁往往习惯把树木上许多能开花结实的枝条剪去,一般人都觉得很可惜。但是,园丁们知道,为了使树木能茁壮成长,为了让以后的果实结得更饱满,就必须忍痛将这些旁枝剪去。若要保留这些枝条,那么将来的总收成肯定要减少无数倍。人也是这样,人若过多地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就会浮光掠影,一无所长。只有将注意力集中于一个点,并不断地努力下去,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那么,我们该如何培养自己的专注力呢?
(1)提高参加活动(工作或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活动的目的和任务。如果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的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有明确的认识,对这一活动的具体目的与任务有明确的了解,那他就一定能提高注意力集中的水平,使自己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去从事这一活动。
(2)选择清除头脑中分散注意力、产生压力的想法,使自己完全沉浸于此时此刻,集中注意力于一些平静和赋予能力的工作上,以便专心于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清晰地思考,富有创造力,做一些有质量的决定,较大程度地提高自身的效率。
(3)增强兴趣,激发情感,使自己津津有味、乐不知疲地进行活动。注意力与兴趣、情感的关系非常密切,一个对自己所从事的活动具有浓厚兴趣和热烈情感的人,他在活动时就一定能全神贯注、专心致志。
(4)一次只专心地做一件事,全身心投入并积极地希望它成功,这样你的心里就不会感到精疲力竭。不要让你的思维转到别的事情、别的需要或别的想法上去。专心于你已经决定去做的那个重要项目,放弃其他所有的事。
你可以把你需要做的事想象成是一大排抽屉中的一个小抽屉。你的工作只是一次拉开一个抽屉,令人满意地完成抽屉内的工作,然后将抽屉推回去。不要总想着所有的抽屉,将精力集中于你已经打开的那个抽屉。一旦你把一个抽屉推回去了,就不要再去想它,这样,你就不会因为干扰而分心了。
(5)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一个肯开动脑筋、积极思考的人,他就会为活动所吸引,从而使自己沉湎于活动之中;反之,一个浅尝辄止、懒于思考的人,他在活动中,就会如蜻蜓点水,无法使自己的注意力保持高度的集中。因此,我们为了引起并保持专心的注意状态,就必须使自己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6)保持身体健康,使自己有足够的活力和精力去进行活动。我国著名数学家张素诚说:“要做到专心,就要身体好。身体不好,常想找医生看病,就专心不了。”
(7)注意适时休息。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在一天中经常得到能够缓解压力的休息,那么我们的工作效率将会高得多。事实上,我们必须通过休息来加快速度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同时,通过转移我们的注意力,能使我们从旧框框中解脱出来,解放我们成就事业的创造力。重新控制思维的一种方法是停止工作,让大脑得到休息。
一旦你感到大脑有点僵化,不能很好地思考问题或不能集中注意力时,停止你手中的工作,让大脑得到片刻休息。站起来,走一会儿,喝杯水,跟别人交谈几句,呼吸一些新鲜空气,或者躲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参加一项与你的工作毫不相同的活动,让你的大脑完全沉浸在轻松有趣的活动之中。这么做能打断精神压力积聚的危险过程,缓和大脑的紧张程度,恢复你大脑的思考能力。
运用自我激励的力量
自我激励,即激发自己,鼓励自己,自己激发自己的动机,充实动力源,使自己的精神振作起来。自我激励之所以能够培养意志力,在于自我激励能够激发你成功的信心与欲望,从而使你具备一往无前的动机。
自我激励是激励的一种。有没有激励,人朝目标前进的动力是很不一样的。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的研究表明,一个没有受到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时,其能力可以发挥出90%,相当于前者的3~4倍。可见,自我激励不仅对培养意志力,而且对开发潜能也大有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学会自我激励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剧变的社会既为人们创造了大量的发展机会,也为人们设置了种种的“陷阱”。当人们处于顺境时,一般容易兴高采烈,甚至忘乎所以;而当人们陷于逆境时,往往不知所措、消极悲观。想干一番事业,干出一点成绩来,就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挫折、打击会突然降临到你的头上,流言蜚语、造谣中伤会接踵而来,如果碰到一些很会耍心计、玩权术的顶头上司,那么难堪的小鞋、莫名其妙的打击,就会一个接一个。此时,尤其需要自励,使自己保持一颗平常心,重新取得心理平衡,振作精神,保持自己旺盛的斗志。
对于那些意志力不强,稍有一点风吹草动、稍稍遭到失败就无法忍受的人,更需要使用自我激励这种辅助手段来培养意志力。
那么,怎样运用自我激励来培养意志力呢?
首先,必须学会正确认识自己。古人曰:“君子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自知也。”认识自己就是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不将长处当短处,不将短处当长处,绝不护短,绝不自己原谅自己。只有知道了自己遭到失败、挫折的原因在哪儿,才会有的放矢地重新起步,也才有可能培养你的意志力。
怎样认识自己的短处呢?认真反省是一个关键。
自我激励的重要因素是要自己看得起自己。许多人有这样一个毛病:风平浪静时,自是、自爱甚至自负得不得了,而一遇到问题,就妄自菲薄、自暴自弃、消极颓废,有时甚至还想用一些激化矛盾的方式进行对抗。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就是因为自己的内心过于自卑、容易自馁,认为自己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干不了。因此一定要自尊,要采取切实的措施自己帮助自己,这是自我激励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也就是说,在遇到挫折失败之后,在认真吸取教训的基础上,重新设定奋斗目标,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措施,拟订可行性的计划,用一点一点的成功来激励自己,用社会的承认来增强信心,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前进。
只要你认真地抱着希望,“我希望自己能成功”,或是“我希望自己成为首屈一指的人”,你就一定能找到成功的方法,这就是“贾金斯法则”。
贾金斯博士说:“睡眠之前留在脑海中的知识或意识,会成为潜意识,深刻地留在自己的脑海中,并可转化成行动力。”
这个原则经常被我们应用在生活之中。例如,明天要去旅行,必须早上5点钟起床,可是家里又没有闹钟,在这种情况之下,怀着一颗忐忑不安的心入睡,生怕自己睡过了头。结果,早上果然5点钟准时起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这种靠着潜意识控制自己生理时钟的例子,一年总有几次。
再例如,有些人每晚临睡前一定要看一点书,这就是利用心理学上的记忆原则来增强记忆。如果你认为自己的意志薄弱,那就对自己说:“我一定可以加强自己的意志。”例如,你看到一位很有希望的顾客,你就假想自己很成功地和这位顾客签约的情景。只要你有信心,这种自信心就能让你成为很有魅力的人。这样,每晚就寝前想一次,你就能锻炼意志力。
但是,运用这个方法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1)做好睡眠的准备之后再上床。
(2)声音不可太大。不要一边听收音机,一边行动。
(3)读书或自我期许之后就睡觉。
(4)上了床之后就不要再下床做别的事。
现在就剩下实行了。不,应该说是持续地实行。首先要让自己具有清楚的意志,然后不断地实行,这样你就能够不断地进行自我激励,你的人生就能逐渐步向成功之路。
另外,自我暗示也是一种典型的自我激励的方法,是培养意志力的很好的辅助手段。
所谓“人若败之,必先自败”。许多具有真才实学的人终其一生却少有所成,其原因在于他们深为令人泄气的自我暗示所害。无论他们想开始做什么事,他们总是胡思乱想着可能招致的失败,他们总是想象着失败之后随之而来的羞辱,一直到他们完全丧失意志力和创造力为止。
对一个人来说,可能发生的最坏的事情莫过于他的脑子里总认为自己生来就是个不幸的人,命运之神总是跟他过不去。其实,在我们自己的思想王国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命运女神。我们就是自己的命运女神,我们自己控制、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在每个地方,尽管都有一些人抱怨他们的环境不好,他们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但是,就是在相同的条件下,有一些人却设法取得了成功,使自己脱颖而出,天下闻名。这两种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自我暗示的不同,前者始终抱着必败的心态,而后者则始终坚信自己会成功。
成功是不可能来自于自认为失败的自我暗示的,就好像玫瑰是不可能来自于长满蓟草的土壤一样。当一个人非常担心失败或贫困时,当他总是想着可能会失败或贫困时,他的潜意识里就会形成这种失败思想的印象,因而,他就会使自己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换句话说,他的思想、心态使得他试图做成的事情变得不可能了。
我们的不幸,或是我们自己认为的所谓“残酷的命运”,其实与我们的自我暗示有莫大的关系。我们经常看到有些能力并不十分突出的人却干得非常不错,而我们自己的境况反不如他们,甚至一败涂地,我们往往认为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在帮他们,而在我们身上总有某种东西在拖我们的后腿。但是,实际上却是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态出了问题。
可以这么说,我们面临的问题便是我们根本不知道该如何提高自己。我们对自己不够严格,我们对自己的要求不够高。我们应该期待自己有更加光辉灿烂的未来,应该认为自己是具有超凡潜质的卓越人物。总之,我们一定要对自己有很高的评价。
无论别人如何评价你的能力,你绝不能怀疑自己能成就一番事业的能力,你应对自己能成为杰出人物怀有充分的信心。而运用自我暗示,能够很成功地增强你的信心。
个人的自我暗示中蕴藏着一笔很大的财富,蕴藏着一笔极大的资本。你在立身行事时,要不断地暗示自己一定会成功,会获得发展、进步。光是这种发展的声音,光是这种积极进取的声音,光是这种能有所成就的声音,光是这种在社会中举足轻重的声音,就足以激起你无限的潜力。
与情绪的影响力相比,自我暗示更能掌握情绪的控制——尤其不会受到消极想法所左右。当然,在心情平静时,情绪很容易控制;但是当你心情恶劣、充满不安的感觉时,情绪就很难做有效的控制——除非你经由持续的练习和训练!而在自我暗示的状态下,你才有能力练习控制情绪。再者,由于情绪在追求理想时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因此学会情绪的控制,在你个人的事业上,将产生重大的影响力。
有这样一段故事:
一位从纽约到芝加哥的人看了一下他的手表,然后告诉他芝加哥的朋友说已经12点了,其实表上的时间要比芝加哥的时间早一个小时。但这位在芝加哥的人没有想到芝加哥和纽约之间的时差,听说12点了,就对这位纽约客人说他已经饿了,他要去吃中午饭。
这个故事很有趣,同时也告诉我们自我暗示的作用。只要你给自己一个暗示,那么你的行为就将遵循这一暗示的指导。
一位年轻的歌手受邀参加试唱会,她一直期盼能有这个机会,但是她过去已经参加过3次了,每次都因为害怕失败,最终败得很惨。这位年轻的女士嗓子很好,但是,过去她一直对自己说:“轮到我演唱的时候,便担心观众也许会不喜欢我。我会努力,但是我心中充满了畏惧和忧虑不安。”这样消极的自我暗示肯定不能帮助她演唱成功。
她以下面的方法克服了这种消极的自我暗示。她把自己关在房中,一天3次,舒服地坐在一张太师椅中,放松她的身体,闭上她的眼睛,尽可能使她的心灵和身体平静下来。因为身体停止活动,可以形成心智的不抵抗,而使心智更容易去接受暗示。然后她对自己说:“我唱得很好,我泰然自若,沉着安详,有信心而镇静。”以此来反击畏惧的提示。她每次都带着感情,缓慢而静静地重复说上5~10次。她每天必定“坐”3次,再加上睡前的一次。一个星期过去以后,她真的完全泰然自若、充满了信心。当试唱会来临的时候,她唱得好极了。
许多抱怨自己脾气暴躁的人,被证明极易接受自我提示,而且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办法是,大约花1个月的时间,每天早晨、中午和晚上临睡之前,对自己说下面的话:“从今以后,我将变得更具有幽默感。每天我将变得更可爱,更容易谅解别人。从现在起,我将要成为周围人愉悦和友善的中心,我以幽默感染他们。这种快乐、欢愉和幸福的心情,日渐成为我正常而自然的心志状态。我时时心存感恩。”
和自我激励一样,自我暗示可以给自我以信心,同时暗示的内容本身就是你前进的动力与方向,所以自我暗示可以让你鼓起勇气,一往无前,由此你获得了战胜自我,特别是战胜内心恐惧感的强大意志力。
严格地进行自我修炼
生物学上有一个很著名的实验,被称为“温水效应”:
如果你把一只青蛙扔进开水里,它因突然受到巨大的痛苦刺激,便会用力一搏,跃出水面,置之死地而后生;但如果你把它放在一盆凉水里,并使水逐渐升温,由于青蛙慢慢适应了那惬意的温水,所以达到一定热度时,青蛙并不会再跃出水面,它就在这舒适之中被烫死了。
实验告诉人们一个极浅显的道理:让你感到舒适满足的东西,往往正是导致你失败的原因。青蛙如此,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正所谓“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舒适的生活往往使人丧失毅力以及应对挫折的能力。当危机突然来临,人们往往就会不堪一击。因此,我们无论在何种情况下,都应保持一种危机意识,并自觉地磨炼自己的意志力。
战国时期著名纵横家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回到家里,一副狼狈的样子,一家人很不高兴,都看不起他。在家人的责怪下,苏秦非常难过。他想:我就这么没出息吗?出外游说、宣传我的主张,人家为什么不接受呢?那一定是自己没有把书读好,没有把道理讲清楚。于是他暗暗下决心,要把兵法研习好。
白天,他跟兄弟一起劳动,晚上就刻苦学习,直到深夜。夜深人静时,他读着读着就疲倦了,总想睡觉,眼皮特别沉重,怎么也睁不开。为了治瞌睡,他找来一把锥子,当困劲上来的时候,就用锥子往大腿上一刺,血流出来了,疼痛难忍,但人也不再瞌睡了。精神振作起来,他又继续读书。
苏秦就这样苦读了一年多,掌握了姜太公的兵法,他还研究了各诸侯国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利害冲突。他又研究了各诸侯的心理,以便于游说他们的时候,自己的意见、主张能被采纳。
后来,他的才华终于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六国诸侯正式订立合纵的盟约,大家一致推苏秦为“纵约长”,把六国的相印都交给他,让他专门管理联盟的事。
苏秦“合纵”的成功来自于他的真才实学。但这种真才实学不付出努力是很难取得的。尽管苏秦当时已有家室,年龄也不算小了,但他能够发愤图强,克服万难,并不惜用“锥刺股”的方法来刺激自己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去学习,他严格要求自己的精神,实在值得大家学习。
生活中,拥有坚强意志的人,并不是天生就具有强大的意志力的,而是经过严格修炼而来的。锻炼意志必须讲究三严:严肃、严格、严厉。首先,对锻炼意志必须怀着严肃的态度。同时还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如果对自己放松要求,一味放纵自己,意志锻炼又从何谈起呢?再者,要严厉地对待自己,一旦意志薄弱,要严厉地惩罚自己。只有做到“三严”,才能真正锻炼出钢铁般的意志。
没有严格要求,就不可能有意志的锻炼和铸造。任何一项培养意志的练习和锻炼,都要以严格要求为前提。没有严格要求,即使进行锻炼,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那些“下次再努力吧”“明天再也不这样了”的借口,都是培养意志的大敌。
原女排教练袁伟民在训练女排时就有个“狠”劲。平时,他非常关心、爱护女排队员,待她们和蔼、亲切,对她们的生活关心备至。可一上了训练场,他的要求便非常严格。女队员累得浑身出汗如水洗一般,他又扔过去一个球,“继续练”;女队员累得趴在地上起不来了,他又扔过去一个球,“还得练”。他知道,不这样练是练不出世界冠军的,也正是凭着这股狠劲,我们的女排姑娘们才在世界运动赛场上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意志力锻炼要秉持严格的原则,并在实际行动中坚持下去。
因为在意志力的锻炼过程中,常有与既定目的不符合的、具有诱惑力事物的吸引,这就要求我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感情,排除主客观因素的干扰,目不旁顾,使自己的行动按照预定方向和轨道坚持到底。而任何见异思迁、半途而废的行为,都只会使意志力锻炼前功尽弃,徒劳无功。
当然,我们对意志力的培养也不必一味强调苦练,而要把“苦练”与“趣味”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出更大的热情,将意志力锻炼坚持下去,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训练效果源自合理的安排
训练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合理的活动安排。这就要求有层次、科学系统的训练。
意志力训练要循序渐进
意志力训练应按照意志发展的特点,针对不同的年龄阶段,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使意志得到锻炼。
任何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总有一个逐步发展、逐渐巩固的过程。因此,意志力的锻炼不可能一蹴而就。另外,各年龄阶段的人,都有各自阶段的生理心理特点,也就是在意志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年龄特征。意志的年龄特征是分阶段的,各阶段是相互衔接由低到高逐步发展的。这也决定了意志培养要循序渐进。
因此,我们应当针对自己的年龄特征、个性特性和意志发展的阶段,选择相应的锻炼方式。应保持意志锻炼的活动的难易适中,太容易了不能达到锻炼意志的目的;太难了,则不仅有损于身心健康,还会降低自信心。按照循序渐进原则,难度应逐步增高,就像爬坡一样,一步步地向高处攀爬。
有这样一个两只虫子的故事。
第一只虫子跋山涉水,终于来到一株苹果树下。它抬头看见树上长满了红红的、可口的苹果,馋得口水直流。当它看到其他虫子往上爬时,自己也就着急地跟着往上爬。但它没有目的,也没有终点,更不知自己到底想要哪一个苹果,也没想过怎样去摘取苹果。它的最后结局呢?也许找到了一个大苹果,幸福地生活着;也可能在树叶中迷了路,一无所获。
第二只虫子可不是一只普通的虫,它做事有自己的规划。它知道自己要什么苹果,也知道苹果是怎么长大的。因此它没有忘记带着望远镜观察苹果,它的目标并不是一个大苹果,而是一朵含苞待放的苹果花。它计算着自己的行程,估计当它到达的时候,这朵花正好长成一个成熟的大苹果,它就能得到自己满意的苹果了。结果它如愿以偿,得到了一个又大又甜的苹果,从此过着快乐的日子。
遵循“循序渐进”法则锻炼意志,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早上闹钟响了,却不愿意起床,这时你要命令自己立即起来。这就是对自己懒惰的挑战,去赢得对自己的一个小小的胜利,增强信心。这样,从生活中的小事着手,循序渐进,久而久之,你的意志就会变得非常坚强。
实行全面综合的系统性训练
一个人良好意志品质的形成,是与其知识技能、道德品质以及健康体魄的发展分不开的。坚持系统性原则,就是把意志锻炼与日常的学习生活有机地联系起来,不能单纯地进行所谓意志锻炼,而是把意志锻炼作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有机组织部分。
首先,一个人的意志发展与其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有密切关系。运用思维和语言的力量,可以对意志产生一种激励作用,加强语言和思维训练,这对意志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其次,良好的意志品质与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一个人若想树立远大而崇高的抱负,能使个人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准则,才是意志坚强的人。而且,人的有些意志行动,本身就是道德行为,从这个角度说,道德意志又是一个人品德的有机成分。
最后,意志锻炼与身体锻炼相互联系。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相似条件下,体魄健全的人往往更能保持坚强的毅力,并将行动坚持到底。锻炼身体的过程也是锤炼意志的过程。
意志力提高的基本方法
水滴可以穿石,绳锯可以断木。如果三心二意,哪怕是天才,也势必一事无成;只有仰仗坚忍不拔的意志力,日积月累,才能看到梦想成真之日。勤快的人能笑到最后,耐跑的马才会脱颖而出。
用认知引导意志力
为什么把“用认知引导意志力”作为意志力锻炼的一个基本方法?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则人物故事。
巴尔扎克的父母一心想让巴尔扎克在法律界出人头地,于是在巴尔扎克中学毕业后,他们便强迫巴尔扎克到巴黎的一所大学学习法律,并让巴尔扎克早早地去律师事务所实习。可是,巴尔扎克对法律这在当时又有名声又赚钱的专业并不感兴趣,他真正喜欢的是文学,他希望能用自己的笔描绘人世百态,鞭笞社会的丑恶现象。尤其是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期间饱览了巴黎社会种种腐朽不堪的面貌后,他更加坚定了做一个文人的决心。
巴尔扎克的父母见儿子决心已定,也不好强行阻挡,便跟巴尔扎克签订了一份协议:必须在两年内成名,否则就要服从父母的安排,继续攻读法律。巴尔扎克的父母虽然表面上与儿子签订了协议,却对巴尔扎克的生活费用一扣再扣,让这位过惯了好日子的年轻人不得不放下架子,住到贫民窟的阁楼去。他们认为这样,巴尔扎克尝到苦头后,就会知难而退了。可是,巴尔扎克是一个意志坚定的人,他执着地追求着理想,他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下夜以继日地创作。半年过后,巴尔扎克饱含心血和激情的处女作——诗体悲剧《克伦威尔》脱稿了,可是,上演后观众的全盘否定,给这位满怀期望的青年当头一击!
首战失利的巴尔扎克一边顶着家中的压力,一边承受着自尊心的敲打。另外,这时他想从印刷出版业中赚一笔钱的梦想也破灭了,而且还身负巨额债务。处在这样的关头,是退缩还是坚持?巴尔扎克很快从困境中抬起头来,毅然在拿破仑像的立脚点写下了那句著名的座右铭:我要用笔完成他用剑未能完成的事业。
就这样,饱尝磨难的巴尔扎克凭借着坚忍不拔的斗志,踏上了严肃的、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道路。从19世纪30年代到19世纪50年代这段时间里,巴尔扎克每天工作18个小时。贫穷、饥饿、债务、孤独一直围绕着他、纠缠着他,但这些全被他抛到九霄云外,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写作中。随着一部部反映社会现实的气势恢宏的经典巨著的问世,巴尔扎克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伟大文学家。
巴尔扎克顽强的意志源于什么?源于对真理的认识和追求。
由巴尔扎克的事迹,我们可以看出意志与认知过程密切相关,意志的产生是以认知活动为前提的。
(1)意志的自觉目的性取决于认知活动。人的任何目的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人认知活动的结果。人只有认识了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认识了自身的需要和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才能自觉地提出和确定切合实际的行动目的。
(2)意志过程的调节依赖于认知。在意志行动过程中,要随时认识形势的不断变化,分析主客观条件,根据新的认识调节自己的行动,以矫正偏差,加速意志行动的过程,以最终实现目的。
(3)实现目的的方法等也只有通过认知活动才能形成。目的的实现,必须有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以及有关步骤等才行,这些方法也只有在认知活动中才能掌握。人的认知越丰富越深入,选择的方式和方法也就越合理。人为了确定目的,为了选择方法和步骤,必须依据相关的认识,从实际情况出发,拟定合理有效的活动方案,编制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并对这一切进行反复的权衡和斟酌。
(4)困难的克服也与认知有关。人只有对困难的性质有了清楚的了解,并具备了相应的知识,才有可能采取相应的办法去克服它。如果对困难的性质没有清楚透彻的认知,头脑中没有相应的方案,人们对困难的克服只能是盲目的,因而很难收到应有的效果。
既然人的意志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的,所以在意志锻炼中,我们就理所当然地应以认知引导作为首先的基本方法。
我们应该怎样运用认知引导法来锻炼意志呢?
(1)增加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人只有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才能认识客观规律,有效地影响客观世界,充分实现意志的能动作用,从而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相反,愚昧无知的人,满足于现有的一丁点肤浅认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没有上进的意识与动力,他们很容易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所以,我们应该多读书,认识世界,认识人生,增强才干,增强力量,成为意志坚强的人。要切记,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是与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程度成正比的。
(2)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世界观是人的认知活动的定向工具,是人的行为的最高调节器。用科学的世界观武装自己,是锻炼自己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的基本条件。因为只有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才能正确地确立自己的行动目的,并对思想和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正确评价,明辨是非、善恶和荣辱。只有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才能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才能在行动中自觉地遵照社会的发展规律,激励自己强大的意志力,去做出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事情来。
(3)掌握有关意志锻炼的专门知识。掌握专门的意志锻炼的知识,有助于引导自己积极主动地锻炼意志。
比如可以阅读一些人物传记,获得意志锻炼的感性知识,或是掌握意志力的相关理论知识。这些理性和感性的知识,都会提高我们意志锻炼的效果。
用情感激励意志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就是说,情感是由客观事物与我们需要的关系决定的。在活动中,人的需要得到满足,就产生肯定的情感,从而对人的行为产生激励作用。强烈而深刻的感情可以给人以巨大的意志力量,从而推动人去克服前进路上的一切困难。
宋代大将军李卫,一次带兵杀赴疆场,不料自己的军队势单力薄,他们寡不敌众,被敌军围困在一座小山顶上。
李卫眼见大家士气低落,心想怎么作战呢?于是有一天,将军集合所有将士,在一座寺庙前面,告诉他们:“各位部将,我们今天就要出阵了,究竟打胜仗还是败仗?我们请求神明帮我们做决定吧。我这里有9枚铜钱,把它们丢到地下,如果都是正面朝上,表示神明指示此战必定胜利;如果反面朝上,就表示这场战争将会失败。”
听了这番话,部将与士兵虔诚祈祷磕头礼拜,求神明指示。
将军将铜钱朝空中丢掷,结果,所有铜钱都是正面朝上,大家一看非常欢喜振奋,认为是神明指示这场战争必定胜利。
于是,每个士兵都士气高昂、信心十足,他们奋勇作战,果真突出重围,打了胜仗。班师回朝后,有部将就对李卫说,真感谢神明指示我们今天打了胜仗。这时李卫才据实以告:“不必感谢神明,其实应该感谢这9枚铜钱。”他把身边的这9枚铜钱掏出来给部将看,才发现原来所有铜钱的两面都是正面。
在这场战斗中,聪明的将军巧妙地运用了铜钱来鼓舞战士们必胜的士气,靠着这股强大的激情,他们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应该怎样利用情感激励法来锻炼意志呢?
注意培养自己的高级情感需要
(1)培养理智感。理智感是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探求或维护真理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在人的认知活动中有着巨大作用。没有这种理智感的参与,就不可能使认知得到深入。理智感是认知活动的强大动力,它激励人积极地从事各种智力活动,并激发出强大的意志力去克服活动中的困难。
(2)培养道德感。道德感是由道德生活的需要与道德观点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内心体验。道德感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表现出来。它表现在对待祖国、集体、人与人的关系上,也表现在工作、事业、学习等诸方面。杜甫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说的就是一种远大的道德情感。古往今来,众多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英雄豪杰,在他们身上,无不凝聚着这些崇高的道德感。正是这些高尚炽烈的情感,推动他们为理想做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
(3)培养美感。美感是由审美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美感绝不是仅仅有助于人的艺术鉴赏,美感对人的社会生活及其社会行为也具有积极作用。
比如爬山、游泳、打球,可以强健我们的筋骨,锻炼我们的意志;看戏、看电影、游览参观,可以活跃我们的精神,开阔我们的视野;吟诗、读书、绘画,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陶冶我们的情操;雄浑豪放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轻松愉快的曲调,能使人心旷神怡;棋类活动、扑克游戏对人的智力、耐心、判断力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等等。一个人的业余生活越是丰富多彩,生活就越会充实和愉快。喜悠悠、乐陶陶、美滋滋的愉快心境,常产生于自己所喜爱的业余活动之中。越是烦闷、困苦之时,越需要有益身心的健康情趣和娱乐。充满情趣的生活,能使我们更感到生活的美好,感到生活充满阳光,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振奋斗志。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在把毕生精力献给人类解放事业的同时,生活情趣也都是十分广泛而高雅的。他们都喜欢诗歌、小说,爱好下棋。马克思是一位跳棋能手,恩格斯则是一位高明的骑手,假日里经常骑马跨越壕沟和篱笆。列宁的象棋棋艺能与名家对弈。那些在科学上有重大建树的伟大科学家们,也并非整天埋在书堆里。爱因斯坦爱好拉小提琴,喜欢划船。居里夫人爱好旅行、游泳、骑自行车。巴甫洛夫喜欢读小说、集邮、画画、种花。我国科学家钱三强喜欢读古典文学、唱歌、打乒乓球和篮球。苏步青爱好写诗,喜欢音乐、戏曲和欣赏舞蹈。华罗庚喜欢写诗填词,等等。充满美感的业余生活,不仅不会瓦解人的斗志,相反,能够活跃人们的情绪,调节神经系统,使人的精力更充沛,性格更健康而坚强,因而,对于人生是十分有利的。
从情感的两极性来激发意志力
情感的一个基本性质是它的两极性,如满意与不满、快乐与痛苦、狂欢与盛怒等,一面是肯定的态度体验,一面是否定的态度体验,这就是两极性。从意志的激发来说,两极的情感即肯定的情感与否定的情感,都能具有激励作用。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为给父亲报仇,亲自带领人马攻打越国。越国连吃败仗,抵挡不住,遂向吴王求和,答应向吴国称臣。勾践夫妇留在吴国伺候吴王,为吴王当马夫,忍辱负重,终使吴王放他回国。回国后,越王立志报仇雪恨,睡在柴草上。为了磨炼自己的意志,他在身边放一苦胆,每天尝一口。在他的感召下,众大臣励精图治,使越国很快富强起来,终于灭了吴国。
首先,肯定的情感可以起“增力”作用。如自信会使人精神焕发,干劲倍增,也就增强了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其次,否定的情感有时也具有“增力”作用。如不满、愤怒、痛苦等,常常极大地激发出人的力量,促使人不畏艰险,不惧困难,奋发图强。因此,我们尤其应注意通过情感两极的体验来激发意志力量。
注意提高情感的效能
我们已经明确,人类的情感是有其效能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任何人的任何一种具体情感体验,都有实际的足够效能。不同情感的效能有高低差别。高效能的情感体验,可以激励人的行动,鼓舞士气,增强信心,排除困难,给人一种动力;低效能的情感体验,往往只是陶醉或沉溺其中,不能把情感转化为行动的力量,没有激励作用。比如郁郁寡欢、灰心丧气就是低效能的情感体验,并不能对意志行动有推动作用。因此,应克服消极情感,学会由情感走向行动,使情感具有激励作用。
为了在自己的内心激发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你可以运用自我沟通的力量。
一旦你开始从事一件事情时,你就不妨对自己说:“现在,我做这件事是最恰当不过了,我必定会取得成功。”你在自我沟通时要不断地对自己说一些催人奋发、鼓舞人心,使人勇敢、坚毅起来的话语,这样,你就会惊异地发现,这种自我沟通会迅速地使你重新鼓起勇气,重新振作起来,使你重新拾起已经丢掉的意志力。
借用榜样督促自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榜样教育正是通过榜样的言论、行为、活动和事迹,把抽象的道德规范具体化、人格化,使受教育者看得见、摸得着、学得了。
榜样是无声的力量,是活的教科书,它具有生动、形象、具体的特点,其身上所体现出的好习惯是实实在在的。榜样具有很强的自律性,他们的美德既不是先天的,也不是在某种机遇中偶然形成的,而是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通过自我修养、自我严格要求而锻炼出来的。他们的言行,往往亲切感人,很容易激起学习者思想感情上的共鸣,有较大的号召力,促使人们自觉地按榜样那样调节自己的言行,抵制外界不良诱因的干扰,坚持实践品德行为。可以说先进人物本身就是一部催人奋进的教科书,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比尔小时候,一有机会就到湖中小岛上他家那小木屋旁钓鱼。
一天,他跟父亲在薄暮时去垂钓,他在鱼钩上挂上鱼饵,用卷轴钓鱼竿放钓。
鱼饵划破水面,在夕阳照射下,水面泛起一圈圈涟漪,随着月亮在湖面升起,涟漪化作银光粼粼。
鱼竿弯折成弧形时,他知道一定是有大家伙上钩了。他父亲投以赞赏的目光,看着儿子戏弄那条鱼。
终于,他小心翼翼地把那条精疲力竭的鱼拖出水面。那是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趁着月色,父子俩望着那条煞是神气漂亮的大鱼。它的鳃不断张合。父亲看看手表,是晚上10点——离钓鲈鱼季节的时间还有两小时。
“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他说。
“为什么?”儿子很不情愿地大嚷起来。
“还会有别的鱼的。”父亲说。
“但不会有这么大的。”儿子又嚷道。
他朝湖的四周看看,月光下没有渔舟,也没有钓客,他再望望父亲。
虽然没有人见到他们,也不可能有人知道这条鱼是什么时候钓到的。但儿子从父亲斩钉截铁的口气中知道,这个决定丝毫没有商量的余地。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唇上取出鱼钩,把鱼放进水中。那鱼摆动着强劲有力的身子没入水里。小男孩心想:我这辈子休想再见到这么大的鱼了。
那是34年前的事。今天,比尔已成为一名卓有成就的建筑师。
果然不出所料,那次以后,他再也没钓到过像他几十年前那个晚上钓到的那么棒的大鱼了。可是,每当他想要放弃自己的原则的时候,他就会想起那天晚上,想起父亲坚决地让他放走的那条大鱼,他便有了坚守正义的力量。
榜样像一面镜子那样促使受教育者经常对照自己、检查自己,引起自愧和内疚,从而自觉地克服缺点,矫正自己的不良言行。
正因为榜样在家庭教育中具有如此重要的意义,所以从古至今的教育家无不对榜样示范法予以高度的重视。孔子在教育过程中就经常以尧、舜、管仲和周公等作为学生的榜样,要求学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荀子也提出过“学莫便乎近其人”的主张。
面对榜样,我们可以采用“内省法”,剖析审视自己的言行,从而督促自己像榜样那样,保持顽强的意志力。
所谓“内省”,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就是通过内心的自我检查、自我分析、自我解剖,用旁观者的眼光批判地看待和审视自己,找出自己的缺点,并且决心改正缺点。鲁迅说过:“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地解剖我自己。”这种自我解剖的办法就是一种内省的办法。
要在内心深处形成顽强的意志力,并非一件易事。这需要同自己心灵深处种种负面的念头进行顽强的斗争。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中写道:“人生是一场无休、无歇、无情的战斗,凡是要做个够得上称为人的人,都得时时刻刻同无形的敌人作战:本能中那些致人死命的力量,乱人心意的欲望,暧昧的念头,使你堕落、使你自行毁灭的念头,都是这一类的顽敌。”
对待这样的敌人,必须在心灵之中加以驱除。你在自己的内心设立一个“法庭”,自己充当着严格无情的“审判官”,与意志力的敌人做斗争。
当你体内的正面意念战胜了负面意念,并付诸持久坚定的行动时,你的意志力就会越来越强大了。
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意志力
美国著名小说家杰克·伦敦,在谈到自己的成功经历时说:“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参与实践的斗争中磨炼出来。”
的确如此,人的优良意志品质并不是主观上想要就能自然产生的,也不是闭门修养的方法所能奏效的,主要是靠在实践中培养。为了学会游泳,就必须下到水里去。为了培养良好的意志力,你就得置身于需要并能产生这种意志品质的实践之中。
我国学者自古就对实际锻炼给予了充分的重视。孔子特别重视“躬行”,主张凡事要躬行。荀子说:“学至于行之而止矣。”墨子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朱熹更强调实践“洒扫、应对、进退之节”,认为实践是“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古代人讲究道德教育要“入乎耳,著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孟子有段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段话的大意是:要想让一个人挑起重担,必须让身心和意志受到磨难,让他的筋骨受些劳累,让他的肠胃挨些饥饿,让他的身体空虚困乏起来,让他做的事不能轻易达到目的,这是为了激励他的意志,磨炼他的耐性,增强他的各种能力。总之,就是让人在艰苦磨炼的实践中培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和担当重任的本领。墨家也很重视实际锻炼,鼓励人在实践中磨炼自强不息的精神,墨子说:“强必荣,不强必辱;强必富,不强必穷;强必饱,不强必饥……”
可见我国古代就有让孩子在实践中磨炼成才的传统。中华民族历来唾弃养尊处优、肩不能担、手不能提的“纨绔子弟”,鄙视生平无大志、碌碌无为的庸人。
通常说来,一个人的经历越是充满风浪,越能锻炼意志品质。平静的生活是使人安心的,但可惜的是,一潭死水的生活只是培养没出息者的温床,只能塑造出软弱、平庸之辈。在生活中,经历过大风大浪的磨炼,或在改革中经受了惊涛骇浪考验的人,意志往往是坚强的。而在生活中没有干什么大事业、没有经历过风浪考验的人,则常常表现得脆弱和软弱,遇到一点不大的挫折也能使他惊慌失措。波澜壮阔的伟大人生,要靠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来塑造。坚强无畏的意志,只会产生于久经生活磨炼和考验的那些人身上。
如果你要想培养自己坚毅果敢的意志力,就应该尽可能多地让自己参与实践活动,无论是学习、做家务,还是社会活动,都可以磨炼你的意志。
不过,无论是在哪一种实际活动中磨炼意志,我们都应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恰当的要求。也就是要明确意志锻炼的目标,以激发锻炼的积极性。给自己提出的要求:一是应当合理;二是应当简短;三是应当坚决;四是应当有系统性和连贯性,呈渐进的阶梯式。这样可以推动自己步步向前。
(2)把握好任务的难度。太容易的活动没有锻炼意志的意义,太困难的活动也会挫伤意志锻炼的积极性。所谓把握好难度,就是说需要完成的任务,应该既是困难的,又是力所能及的。
(3)尽量自主解决困难。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可以接受帮助和指导,但不要让别人代替自己克服困难。
(4)了解活动的结果。心理学的研究告诉我们,在练习活动中,是否知道练习过程中每一步的结果,最后的效果是不一样的。知道结果的效果好。所以,我们的意志锻炼活动中,应该了解每次锻炼活动的结果,这有助于增强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意志锻炼的效果。
(5)利用活动的群体效应。意志锻炼的各种活动,可以群体方式进行,在群体中,相互作用会影响活动者的意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