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的成功法则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狼没有“妄想症”

如果说狼群在无数的交锋当中,也有其无法战胜的对手的话,那就是人类了。在人类不曾涉足的地域,狼群无疑是自然界的王者,但是在与人类的交锋过程中,充满野心的狼往往是退却的一方。因为它们知道,野心不是妄想,实力相差悬殊的时候,当竞争的法则不再公平的时候,退却是保存实力的最好方法,是另一种生命的智慧。

很多人错误地以为,野心是无限膨胀的,是脱离现实的,因此在野心和妄想之间毫不犹豫地画上了等号。这是一种极端错误的想法,野心绝对不是什么妄想;野心是狂热、自信与理想的结合体。妄想是不切实际的,与行动脱节的,是不可能实现的,而野心却是可以变成现实的。野心往往是靠能力支撑的,而妄想则缺乏这一点。因此,野心和妄想是有区别的。

有野心、有理想的人,他们的“野心”是建立在现实基础上的。所以,他们往往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和不足,正视缺点,并且不断地弥补自己的缺点来取得最后的成功,实现自己的野心。而妄想的人则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完全不理会客观的因素,他们从来不考虑自己会有犯错误的可能。妄想不接受事实和理性的纠正,可说其是不可动摇和不可纠正的。

一所著名大学里有一位博士生,经过研究,宣布自己发明了一种新的石油提炼方法。学校的导师们经过论证,认为虽然他的方法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参考价值,但是却因为存在某些致命的缺陷而无法在现实中应用。该学生认为老师们嫉妒他的才华,不断地找来各种材料“证明”自己理论的可行性,并且不断地向学校申诉。

学校也很重视这件事情,从全国各地请来了专家对该学生提出的方法进行论证。专家们详细地研究了以后,认为对于一个普通学生而言,该生的思路清晰,知识广博,基础扎实,提出的想法也很有创造性,但是要想在现实中应用还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并且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

但是这个博士生非但对专家们提出的意见不屑一顾,而且更加固执地认为自己的想法是可行的。认为专家们是“打压新生人才”。学校领导多次劝说他都没有任何效果,最后该博士固执到心理上也出了问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进行休养治疗。

很显然,这个学生是被自己极度膨胀的妄想心理给害了。其实,老师和专家们对他的成绩还都是肯定和赞扬的,如果他真的能听取别人的意见,继续研究,说不准真的可以在石油提炼领域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但是妄想心理却使他完全失去了判断能力,最后把自己推进了泥潭。

如果说,野心是爬山,是用尽一切手段到达山顶的话;那么妄想就是撞墙,丝毫不理会周围的状况,最后只能撞得头破血流。

也许有人会问,历史上有不少人首次提出某种学说或理论时遭到几乎所有其他人的反对,但历史最终做出了公正的裁判。个别人的观点是正确的,难道在当时可以说这个别人的观点是妄想吗?

确实,有些学说、理论或者艺术作品在一段时间内可能无人欣赏,但是这和妄想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只是不为人理解,而是仍然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它们的提出者或创作者也是谦虚而务实的,比如哥白尼的日心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等等。

野心是一种向前的意识,而妄想则是一种错误的个人信念。野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妄想则是一种病态的心理。

实际上,妄想的核心判断总是包含着“我”。例如,“我伟大”“我有罪”“我的配偶与某人有暧昧关系”“人们在迫害我”“人们咳嗽吐痰都是针对着我”“某人钟情于我”,等等,这是一种封闭的状态。而野心虽然也强调个体,但却是一种开放的心态,比如:“我要达到某人那种程度”“我可以做得更好”,等等。

在英文里,本来没有Google这个词,但是Google这个不是单词的“单词”却成为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搜索词汇。

风靡全球的国际互联网搜索引擎Google与网上众多有名的信息搜索服务商相比,Google(中国人爱称它为“古哥”)虽然“年纪轻轻”,但成长速度却异常惊人,早就成为业界名副其实的“小巨人”。

很难想象,Google这个巨大的网络帝国最开始的创始人只是两个学生。1995年,美国斯坦福大学计算机学系两名博士生,年仅25岁的拉里·佩奇和比他小一岁的同窗学友谢尔盖·布林在做一项课题实验时开发出了一个名为Back Rub的软件,但一年后的一天他们惊异地发现,本来只有一两个导师知道的Back Rub,竟然每天被上万个人在使用。发现了这一点,他们开始有了野心,那就是“给全世界的信息分组”,仅从字面上来看,这在当时确实是不切实际的妄想,但是佩奇和布林靠着自己不懈的努力把野心变成了现实。

一开始在经过一番技术修改后,佩奇和布林决定将Back Rub卖给Yahoo或Infoseek那样规模庞大的搜索引擎网站。尽管经过了多方奔走联系,但是已经成为网络业巨头的Yahoo和Infoseek丝毫没有把这两个年轻人的成果放在眼里,并嘲笑其为“幼稚的小孩子玩意”。Yahoo和Infoseek的决策层却万万没有想到,就是这种“幼稚的小孩子玩意”却在短短的5年时间超越了他们,成为了他们最可怕的竞争对手!一次次冷漠的回绝,促使佩奇和布林打定主意自己创业。他们又开始四处奔走寻找支持者,最终,有一天早晨当他们将自己的软件向Sun微系统公司一名创始人介绍时,对方打断了他们的话,给他们开出了一张10万美元的支票作为投资。

兴奋不已的佩奇和布林开始紧锣密鼓地张罗起自己的公司,并在匆忙之间杜撰了一个词汇Google作为新公司的名字。几个星期后,在一个朋友的车库里,Google终于诞生了。创业之初,这个志向不凡的公司仅有3个人,除了两个“合伙人”佩奇和布林外,只有一个雇员——克雷格·希尔维斯通。佩奇和布林精心挑选的这名唯一参与创业的员工,而今已成为了Google的技术总监。

今天,包括雅虎、美国有线新闻网、网景、网易在内的全球上百家大型新闻、商业甚至政府网站都在使用Google提供的搜索技术。据权威的互联网市场调查公司宣布,自2005年4月份起,Google已经坐上了互联网搜索引擎的头把交椅。毫无疑问,5年前由美国斯坦福大学两名博士生创办的Google公司,是继比尔·盖茨的“微软帝国”之后,IT业内爆出的又一神话。

“Google是一位神灵吗?”著名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雷德曼近日为《纽约时报》撰文时,幽默地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弗雷德曼看来,Google就像神一样,“能看到和知道一切”,所以当人们在互联网上查找资料时,它才能带着你遨游万里去找到你想要的东西。技术统计显示,Google目前每天要接受2亿多个搜索请求,平均在0.2秒钟内扫描30亿个网页。Google能够对36种不同的语言进行搜索,甚至包括故意颠倒英语字母顺序拼凑而成的行话。除了网页之外,Google现在还能查询图片、新闻、地图、电话号码、股票价格、统计数字、词汇定义,以及小到一台缝纫机的商品的最优价格。

佩奇和布林当时如果只是拿着自己刚刚研究出来的成果,就单纯想要“为全世界的信息分组”的话,那显然是一个不切实际的“妄想”。

但是佩奇和布林并没有停留在不切实际的“妄想”上,他们只是把设计程序当作一个起点,把“为全世界的信息分组”当作最后的“野心”,不断地完善,不断地寻找机会,不断地争取各种支持,最终成为了搜索引擎网站的龙头老大。

其实,所谓的妄想和野心也就隔着一层薄纸,只要我们能够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藩篱,把不切实际的妄想变成追逐成功的野心,那么成功也就在眼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