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沉不住气,势必意气用事动真气

《大学》中有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能够有一种淡泊宁静的心态,我们的意志才会有定力,意志有了定力,我们的心才能静下来,不会妄动;能做到心不妄动,我们才能安于处境,身心安泰;能够身心安泰,我们才能处世精当,思虑周详;能够思虑周详,我们便能达到至善的境界。

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

古语云:“心非静不能明,性非静不能养,静字功夫大矣哉!”意思是:要认识自己,必须先静下心来,以静思反省来使自己尽善尽美。只有这样,才能明白自己的心性和本质,才能顺着自己的心性,谋求发展。

人生每天都是现场直播,不能重新彩排。一个人很难把握住人生中的许多抉择,因而总是在今日和明朝之间犹豫徘徊。以静观动就是一个积累经验的好办法,只有这样,一个人才能以理性的态度追求更好的生存状态,把命运的主动权紧紧地握在自己手中。

40岁那年,欧文由人事经理被提升为总经理。3年后,他自动“开除”自己,舍弃堂堂总经理的头衔,改任没有实权的顾问一职。

正值人生的巅峰阶段,欧文却奋勇地从急流中勇退,他的说法是:“我不是退休,而是转进。”

“总经理”3个字对多数人而言,代表着财富、地位,是身份的象征。然而,短短3年的总经理生涯,令欧文感触颇深的却是诸多的“无可奈何”与“不得而为”。这令欧文很郁闷,也迫使他静下心来,全面地打量自己。

欧文意识到:他的工作确实让自己生活得很光鲜,周围想讨好他的人更是不在少数。然而,这些除了让他每天疲于奔命、穷于应付之外,没有给他带来丝毫快乐。这个想法,促使他决定辞职,“要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只有这样,我才能更轻松。”他从容地说。

辞职以后,他把应酬减到最低。不当总经理的欧文感觉时间突然多了起来,他把大半的精力用来写作,抒发自己在工作领域多年的体会与心得。

“人只有静下来,从容起来,才会发现自己可以走更好的路。”他笃定地说。

事实上,欧文在写作上很有天分,而且多年的职场生涯使他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后来欧文成为某知名杂志的专栏作家,期间还完成了两本管理学著作,欧文迎来了他人生的第二次辉煌。

欧文并没有因眼前的成功而迷失自我,相反,他直面自己内心的渴望,准确地认清了自己,静下心来,发掘自己的潜力,找到了一条更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

可见,内心的平静是人生的珍宝,它和智慧一样珍贵。能够静心,才能够有健康、有成就。拥有一颗宁静之心的人,比那些茫然无措的人更能够找到前进的方向,体验生命的真谛。

小林大学毕业后,走上了艰辛的求职之路。他卖过旧书,打过零工,做过销售,曾经一度迷失了方向,不知道什么工作更适合自己。一转眼,小林毕业已经3年了,还是不知道自己该干些什么,无奈之下,他打算考研,却又不知道该考什么专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参加了区就业局举办的创业培训班。此后,他静下心来,打算利用自己的专长,办一家科技公司,专门从事软件开发。就这样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并坚定这个方向不动摇。经过努力,现在小林的公司已经有20多名员工,已接了几十个订单。公司规模逐步扩大,事业蒸蒸日上。

生命的玄机是找到自己的位置,绽放属于自己的光彩。要达成人生的愿望,就要像小林一样沉得住气,静下心来,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优势,客观地设计未来,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之余,我们应该给自己一些独处的时间,静静地反思一下自己的人生。对自身多一些关照和内省,这样有助于我们获得内心的宁静。常常静思可以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意识和思想。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你要因此离群索居。静思并没有时间和地点的要求,散步、购物时,你要做的也只是经常想一想自己在做什么,为了什么,价值何在。这种静思可以让你跳出成堆的文件和应酬,摆脱繁忙的工作和名利的困扰,达到身心如一的境界。

忍受痛苦和孤独是人生的必修课

真正的忍耐不仅在脸上、口上,更在心上,它是自然就如此,根本不需要刻意忍耐,是不需要力气、分毫不勉强的忍耐。人要活着,必须以忍处世,不但要忍穷、忍苦、忍难、忍饥、忍冷、忍热、忍气,也要忍富、忍乐、忍利、忍誉。以忍为慧力,以忍为气力,以忍为动力,还要发挥忍的生命力。

有一支刚刚被制作完成的铅笔即将被放进盒子里送往文具店,铅笔的制造商把它拿到了一旁。制造商说,在我将你送到世界各地之前,有五件事情需要告知:

第一件,你一定能书写出世间最精彩的语句,描画出世间最美丽的图画,但你必须允许别人始终将你握在手中。

第二件,有时候,你必须承受被削尖的痛苦,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第三件,你身体最重要的部分永远都不是你漂亮的外表,而是黑色的内芯。

第四件,你必须随时修正自己可能犯下的任何错误。

第五件,你必须在经过的每一段旅程中留下痕迹,不论发生什么,都必须继续写下去,直到你生命的最后一毫米。

铅笔的一生是充满传奇的一生,它用自己的生命勾勒着世人心中最精致的图画,书写着最温暖的文字,即使在生命渐渐消失的时候,还在创造着生命的美丽。但是,它所迈出的每一步,却都踩在锋利的刀刃上,它一生都在忍受着无穷的痛苦。

充实的生命,幸福的人生,需要能够忍受寂寞,忍受他人的恶意羞辱,忍受生活的磨炼,在忍耐中坚强,在坚强中成长。

山里有座寺庙,庙里有尊铜铸的大佛和一口大钟。每天大钟都要承受几百次撞击,发出哀鸣,而大佛每天都会坐在那里,接受千千万万人的顶礼膜拜。

一天深夜里,大钟向大佛提出抗议说:“你我都是铜铸的,你却高高在上,每天都有人向你献花供果、烧香奉茶,甚至对你顶礼膜拜。但每当有人拜你之时,我就要挨打,这太不公平了吧!”

大佛听后思索了一会儿,微微一笑,然后安慰大钟说:“大钟啊,你也不必艳羡我,你知道吗?当初我被工匠制造时,日夜忍受他们一棒一棒的捶打,一刀一刀的雕琢,历经刀山火海的痛楚……千锤百炼才铸成我的眼耳鼻身。我的苦难,你不曾忍受,我经历过难忍能忍的苦行,才坐在这里,接受鲜花供养和人类的礼拜!”

大钟听后,若有所思。

忍受艰苦的雕琢和捶打之后,大佛才成其为大佛,相比之下,钟受到的那点捶打之苦又算什么呢?忍耐与痛苦总是相随相伴,而这样的经历,却总是能够将人导向幸福的彼岸。

在西方学者的眼里:“忍耐和坚持是痛苦的,但它会逐渐给你带来好处。”而在中国古人的心中也有同样的含义,例如“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如此一说,忍耐似乎成了人们必修的业绩和取得成就的必需品。

忍是修行必需的一种精神,同时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就的不可回避的路程。“忍”是佛家的智慧,也是儒家学说的结晶之一,孔子所讲的“克己复礼”就是“忍”的一种。其实,人生的种种都需要忍耐,事业失败、感情受挫、学习艰苦、人际维持、家庭管理,如果你不能忍受这些,你将很难成功。人们为什么一定要忍耐和坚持,因为这是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

也许你不比别人聪明,也许你有某种缺陷,但你却不一定不如别人成功,只要你多一分坚持,多一分忍耐,就能够渡过难关,成就他人所不能。山洞的开凿、桥梁的建筑、铁道的铺设,没有一个不是靠着人性的坚忍而建成的。

通往成功的路通常都是艰难的,成功绝不是唾手可得的。生活中的苦涩,使人失望流泪;漫漫岁月的辛苦挣扎,催人衰老。人一生经历的机遇、打击、磨炼,都将化为百折不挠的意志,为事业的永恒做足心理准备。修行悟禅也好,成就人生也好,始终都要从困境里苦苦挣扎,最后臻至化境,而此刻最需要的就是一颗能够忍受痛苦和孤独的心。忍,是人生的必修课。

从容是如何炼成的

南怀瑾先生曾提到过庄子有一个“心兵不动”的说法,他引用庄子的话,形容这种“心、意、识”自讼的状态,叫作“心兵”,就是说平常的人们,意识中,随时都在“内战”。理性和情绪上随时都在斗争,自己和自己随时都在争讼、打官司。这个时候,如果能够按住“心兵”,自心的天下就太平了。一个人若能按住“心兵”而不动,不仅可以取得内心的平静,而且还能无往而不胜。

铃木大拙是日本著名的禅学思想家,他曾讲到这样一则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日本江户时期的一个著名茶师,这个茶师跟随一个显赫的主人。有一天,主人要去京城办事,想让茶师随行。

当时社会动乱,处处都有浪人、武士恃强凌弱。这个茶师因为不懂武艺,所以很害怕,对自己的主人说:“您看我又没有武艺,万一路上遇到武士怎么办?”

主人对茶师说:“那你就挎上一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吧。”

茶师只好挎上剑,扮成武士的样子,跟着主人去了京城。

主人出去办事,茶师就一个人在外面闲逛。

不巧,迎面走来一个浪人,见到茶师,这个武士就向他挑衅:“你也是武士,那咱俩比比剑吧!”

茶师惶恐地回答道:“对不起,我不能和你比试。我不懂武功,只是个茶师。”

浪人见他不会武功,更加盛气凌人:“你不是一个武士而穿着武士的衣服,就是有辱武士的尊严,你就更应该死在我的剑下!”

茶师自觉无法躲过去,只好说:“你给我几小时,等我完成主人的任务,今天下午我们在池塘边见,到时再一决胜负。”

浪人答应了。

于是,这个茶师直奔京城里面最著名的大武馆,直接来到大武师的面前,对他说:“求您教给我一种作为武士的最体面的死法吧!”

大武师十分吃惊地看着这名茶师说道:“来我这儿的所有人都是为了求生,你是第一个求死的。这是为什么?”

茶师就把和浪人比武的事情向大武师说了一遍,向大武师求教道:“我只会泡茶,但是今天不能不跟人家决斗了。求您教我一个办法,我只想死得有尊严一点。”

大武师对茶师说:“那好吧,你就再为我泡一次茶,然后我再告诉你方法。”

茶师觉得很伤心,他抱着必死的决心,给大武师泡茶。这是他在世界上最后一次泡茶了,因此,他做得很用心。他慢慢地看着山泉水在小炉上烧开,然后把茶叶放进去,洗茶,滤茶,再一点一点地把茶倒出来,捧给大武师。

大武师紧紧地盯着他泡茶的整个过程,他品了一口茶说:“这是我有生以来喝到的最好的茶了,我可以告诉你,你已经不必死了。”

茶师惊奇地问:“为什么,您要教给我什么吗?”

大武师说:“我不用教你,你只要记住怎样泡茶,就怎样对付那个浪人就行了。”

茶师听后,就去赴约了。浪人早已经在那儿等他,一见到茶师,就立刻拔出剑来说:“你既然来了,我们就开始吧!”

茶师一言不发。他想着大武师的话,如何以泡茶的心面对这个浪人。

只见他微笑地看着对方,然后从容地把帽子取下来,端端正正地放在旁边;再解开宽松的外衣,一点一点叠好,压在帽子下面;又拿出绑带,把里面的衣服袖口扎紧;然后把裤腿扎紧……他从头到脚不慌不忙地装束自己,一直气定神闲。

对面的浪人越看越紧张,越看越恍惚,因为他猜不出对手的武功究竟有多深。对方的眼神和笑容让他越来越心虚。等到茶师全都装束停当,最后一个动作就是拔出剑来,把剑挥向了半空,然后停在了那里,因为他也不知道再往下该怎么办了。

这时浪人忽然“扑通”给他跪下了,说:“求您饶命,您是我这辈子见过的武功最高的人。”

茶师并不懂武功,也未出一招一式,就让浪人弃械投降。究竟茶师是胜在何处呢?其实,茶师胜在心灵的勇敢,胜在那种从容、笃定的气势。内心平和的人是不可战胜的。如果遇到棘手的事情,我们能够像茶师一样,保持内心的平静,自然就可以无所畏惧,无往不胜。相反,如果一味地浮躁慌乱,就只能像那个浪人一样不战而败。

从容是如何炼成的?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过,从容,是建立在对未来有预期,对所有的结果和逻辑很清楚的基础上的。你只要对内心、对事物的规律有把握,就能变得很从容。要做到对未来、未知的掌握,除了有必要的知识面跟眼光外,还必须有坚韧不拔的志向。我们要沉住气,用喜悦、和平、宁静之心来代替贪婪、恐惧、傲慢之心,这样才能让自己时刻保持一颗宁静从容的心。否则,就等于是败给了自己。

常怀平常心,生活就对了

“心平常,自非凡”,生活和工作当中,很多人并不是被自己的能力打败,而是败给自己无法掌控的情绪。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在现实工作中,在激烈的竞争形势与强烈的成功欲望的双重压力下,许多人往往会出现焦虑、急躁、慌乱、失落、颓废、茫然、百无聊赖等困扰工作的情绪,如果这些情绪一齐发作,常常会让人丧失对自身定位的能力,使人变得无所适从,从而严重地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使自己的工作效能大打折扣,生活也因此变得混乱不堪。古人云:“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生活中,只要能够远离浮躁,沉住气,常怀一颗平常心,就能够超越自己,成为一名工作高效、生活幸福的人。

有人问慧海禅师:“禅师,你可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

慧海禅师答道:“有!”

“那是什么?”这个人问道。

慧海禅师回答:“饿了我就吃饭,累了我就睡觉。”

“每个人都是这样的,有什么区别呢?”这个人不能理解。

慧海禅师说:“他们吃饭、睡觉的时候总是想着别的事情,不专心吃饭、睡觉。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什么也不想,所以饭吃得香,觉睡得安稳。这就是我与众不同的地方。”

慧海禅师继续说道:“世人很难做到一心一用,他们总是在权衡各种利害得失,产生了‘种种思量’和‘千般妄想’。他们在生命的表层停留不前,这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他们因此而迷失了自己,丧失了‘平常心’。要知道,生命的意义并不是这样,只有将心融入世界,用平常心去感受生命,才能找到生命的真谛。”

一个人能明心见性,抛开杂念将功名利禄看穿,将胜负成败看透,将毁誉得失看破,就能达到时时无碍、处处自在的境界,从而进入平常的世界。

所谓平常之心,就是不能只想成功而拒绝失败、害怕失败,要能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成功了,不骄傲自满,不狂妄自大;失败了,也应该平静地接受。失败也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没有失败的生活是不存在的。生活中没有常胜将军,任何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应该平静地接受生活给予的各种困难、挫折和失败。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压力、竞争等也越来越多,摆正心态是时下最重要的心理课题,应该说,这时候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必要的,也是难能可贵的。心态就是战斗力,越是艰难越要沉得住气,保持从容不迫的心态。在奥运会上夺得金牌的冠军,接受媒体采访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保持平常心。在工作中更是这样,只有保持平常心,我们才能保证自己高效率地投入到工作和生活之中。

张薇大学毕业后求职受挫,最后终于在一家小公司里谋得一份业务员的工作。尽管这份工作与她名牌大学的学历不符,但她并不计较,因为她懂得:一个人只有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到零,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忍耐,才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才会取得事业的发展。面对刁钻的同事和无理取闹的客户,她时刻提醒自己:我是在学习,我要坚持。她咬紧牙关,忍受着各方面的压力,在一次次的挫折中总结经验、积攒力量。两年后,她凭借出色的业务能力、坚忍的态度和坚韧的品格,成为该公司的业务经理。

生活中,这种不计较得失、不苛求回报的平常心是非常重要的。

面对成功或失败,必须保持一种健康平常的心态。保持一颗平常之心,并不是放弃进取之心、成功之心,而是通过平常之心,使进取之心、成功之心得到升华。保持平常心,实质是让外在的世界和内心保持一种平衡,有了这种平衡,悲、欢、离、合皆能内敛,人会少一些焦虑、少一些浮躁,多一分安适、多一分恬静。心似一泓碧水,清澈明亮,继而胸襟为之开阔。

想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要培养自己顺其自然的心态。要让自己的心情彻底放松下来,要沉得住气,不要让欲望牵着你到处奔跑。让脚步随着心态走,让浮躁的心安顿下来,你就会体会到海阔天空。事实上,面对生活,你拥有何种心态,直接关系到你的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多一分平常心,生活中就会多一分从容和洒脱。

品味生活中的“禅境”

生活与工作中,人们总是牵挂得太多,太在意得失,所以心情起伏很大。被负面情绪牵着鼻子走的人,不可能活出洒脱的境界。只有沉得住气,静下心来,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不让世俗功利蒙蔽你的心灵,淡然面对得失,坦然接受成败,才能超脱物我,得到生命的真谛。

刘星宇大学毕业后,在父亲开的清洁公司干活。父亲用一桶清洗液和一把钢丝刷,头顶烈日,为儿子上了重要的一课:每一件工作都好比是你的签名,你的工作质量实际上等于你的名字,只要脚踏实地,以一颗虔诚的心对待你的工作,迟早会出人头地。他按照父亲的教导,用钢刷蘸着清洗液把砖头洗得干干净净。

后来,刘星宇在西南食品超市由包装工升为存货管理员,整天干着装卸、摆放这些细小麻烦的工作,但他始终一丝不苟、乐此不疲。有朋友屡次劝他:“别把青春耗费在这种没出息的事情上!”他却不以为然,仍然坚守着自己的工作信条:工作无大小,干好当下每件事。朋友认为他是个大傻瓜,一辈子也干不出什么名堂来,他却为自己能干好这件谁都不愿干的工作而自豪不已。他相信父亲的话:“只要不断努力,只要以一颗虔诚的心认真地做好每件事,上帝一定会眷顾你的。”

果不其然,数年后刘星宇脱颖而出,成为拥有8家商店、一年总营业收入达几千万的大老板。而当初劝他的朋友们大都默默无闻。

如果所有人都能像上面案例中的刘星宇那样,沉得住气,在每一天点点滴滴的生活中努力,将每时每刻都当成是修炼自己、提升自己的机会,那么所有的烦恼、痛苦、困难和压力等都将成为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最好动力。

有一天,奕尚禅师起来时,刚好传来阵阵悠扬的钟声,禅师特别专注地聆听。等钟声一停,他忍不住召唤侍者,并询问:“刚才打钟的是谁?”

侍者回答:“是一个新来参学的和尚。”

于是奕尚禅师就让侍者把那个和尚叫来,并问:“你今天早上是以什么样的心情在打钟呢?”

和尚不知道禅师为什么问他,于是说:“没有什么特别的心情啊,只为打钟而打钟而已。”

奕尚禅师说:“不见得吧?你在打钟的时候,心里一定在想着什么,因为我今天听到的钟声,是非常高贵响亮的声音,那是真心诚意的人才会打出的声音啊。”

和尚想了又想,然后说:“禅师,其实我也没有刻意想着什么。我尚未出家参学之前,一位师父就告诉我,打钟的时候应该想到钟就是佛,必须要虔诚、斋戒,敬钟如敬佛,用一颗禅心去打钟。”

奕尚禅师听了非常满意,再三说:“往后处理事务时,不要忘记持有今天早上打钟时的禅心。”

我们可以想象,那个小和尚在将来一定可以修成正果,因为他有一颗虔诚的佛心。无论外界如何喧嚣,我们都要固守一颗虔诚的心。虔诚的心是对正念的把握,是对信念的秉持。纤尘不染,杂念俱无,集念于一处,力量就是最大的。

每个人都希望能在事业、生活上有所成就,但如果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进,理想和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秉持一种平和虔诚之心,沉得住气,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而是努力探索生命的意义,才能够生活得安心、幸福,品味到生活的“禅境”。

沉潜是为了更好地腾飞

《庄子》开篇的《逍遥游》中有一段话这样写道:“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说深海里有条鱼,突然一变,变成天上会飞的大鹏鸟。鲲化鹏这个故事含意丰富,包含了两个方面——“沉潜”与“飞动”。潜伏在深海里的鱼,突然一变,变成了远走高飞的大鹏鸟。

《逍遥游》一开始便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生的某个时刻,或是一个人年轻之时,或是修道还没有成功的时候,或是倒霉得没有办法的时候,必须“沉潜”在深水里,动都不要动。只有修行到相当的程度,摇身一变,便能升华高飞了。相反,一个人若不懂得沉潜蓄势,那么他的人生很难有真正的成就。

一位年轻的画家,在他刚出道时,3年没有卖出去一幅画,这让他很苦恼。于是,他去请教一位世界闻名的老画家,他想知道为什么自己整整3年居然连一幅画都卖不出去。那位老画家微微一笑,问他每画一幅画大概用多长时间。他说一般是一两天吧,最多不过3天。那老画家于是对他说,年轻人,那你换种方式试试吧,你用3年的时间去画一幅画,我保证你的画一两天就可以卖出去,最多不会超过3天。

故事中青年的经历不免让人惋惜,可是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重复着和这位青年同样的错误。其实,做人处世,沉潜的日子相当于长长的助跑线,能够让我们飞得更高更远。《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刘备青梅煮酒,曾云: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其实,这其中便蕴含着鲲鹏沉潜高飞之道。

放眼古今中外,有很多沉潜蓄势、厚积薄发的故事。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挫折之后,披荆斩棘,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用道家的智慧来解释,就是人要先学会沉潜,才能最终腾飞,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便是深谙此道的人。

元末农民战争风起云涌,在几路起义军和较大的诸侯割据势力中,除四川明玉珍、浙东方国珍外,其余的领袖皆已称王、称帝。最早的徐寿辉,在彭茔玉等人的拥立下,于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称帝,国号天完。张士诚于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自称诚王,国号大周。刘福通因韩山童被害,韩林儿下落不明之故,起兵数年未立“天子”,至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徐寿辉被部下陈友谅所杀,陈友谅自立为帝,国号大汉。四川明玉珍闻讯,也自立为陇蜀王,一时间,九州大地,“王”“帝”俯拾皆是。

此时只有朱元璋依然十分冷静,他明白要想最终夺得天下,目前掩藏锋芒,暂时沉潜,是最好的选择。所以,他坚定地采纳了“缓称王”的建议。朱元璋成为一路起义军的领袖,始终不为“王”“帝”所动,直到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才称为吴王。至于称帝,那已是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事情了。此时,天下局势已明朗,也就是说,朱元璋即便不称帝,也已经是事实上的“帝”了。

与其他各路起义军迫不及待地称王的做法相比较,朱元璋的“缓称王”之战略不可谓不高明。“缓称王”的根本目的,乃在于最大限度地减少己方独立反元的政治色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元朝对自己的关注程度,避免或大大减少了过早与元军主力和强劲诸侯军队决战的可能。这样一来,朱元璋就更有利于保存实力、积蓄力量,从而求得稳步发展了。以暂时的沉潜换取最终的成功,这正是朱元璋的过人之处。

所以,做人要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灵活地保存实力,关键时刻再出手以赢得胜利。当我们面前困难重重,出头之日遥不可及时,何不学学朱元璋,暂时沉潜绝非沉沦,而是自强。

如果我们在困境中也能沉下气来,不被困难吓倒;在喧嚣中也能沉下心来,不被浮华迷惑,专心致志积聚力量,并抓住恰当的时机反弹向上,毫无疑问,我们就能成功。反之,总是随波浮沉,或者怨天尤人,注定会被命运的风浪玩弄于股掌,直至精疲力竭。甘于沉下去,才可浮出来,企鹅的沉潜原则,也适用于人的生存。

人生需要慢慢积淀,当时机成熟,风力充足,有了一定的能力才智作为本钱,定能一飞冲天。一个人想要最终获得一个圆满、成功、幸福的人生,就需要一个成功势能积累的过程。成功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静下心来日积月累地积蓄力量,才能够“绳锯木断,水滴石穿”,从最低处获得成功。

目标明确才能少走弯路

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听见身边的人在抱怨,抱怨前途的迷茫与无助,每一天都在浑浑噩噩中度过,生活中找不到一点欢乐。他们之所以感到烦恼和痛苦,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为自己制定一个目标,在人生的汪洋中四处飘荡。空虚、无聊、恐惧等种种悲观情绪占据着他们的心灵,因而他们总是难以寻找到欢乐的港湾停靠。

弟子们和禅师一起在田里插秧,可是弟子们插的秧总是歪歪扭扭,而禅师却插得整整齐齐,犹如用尺子量过一样。

弟子们疑惑地问禅师:“师父,你是怎么把禾苗插得那么直的?”

禅师笑着说:“这其实很简单!你们插秧的时候,眼睛要盯着一个东西,这样就能插直了!”

弟子们于是卷起裤管,喜滋滋地插完一排秧苗,可是这次插的秧苗,竟成了一道弯曲的弧形。

禅师问弟子:“你们是否盯住了一样东西?”“是呀,我们盯住了那边吃草的水牛,那可是一个大目标啊!”弟子们答道。

禅师笑道:“水牛边吃草边走,而你们插秧时也跟着水牛移动,怎么能插直呢?”

弟子们恍然大悟,这次,他们选定了远处的一棵大树,果然秧都插得很直。

不要只看着脚下,不要只看眼前的拥有,而是要给自己制定一个固定的目标,如此才能朝着确定的目标前进,少走弯路。

而当一个人为自己制定了目标,确定了自己下一步的方向,他就会全心全意地为目标而奋斗,没有太多的时间去胡思乱想在实践目标中遇到的困难,也没有空闲去领会别人的闲言冷语,他尽情享受着奋斗的喜悦与欢乐,最终也会收获成功和自信。

其实,取得成就的人和其他庸庸碌碌的人比起来,机会是一样多的。但是,在100个人当中,往往只有一两个人清楚自己一生要的是什么,他们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可以随时掌握住自己前行的方向,所以他们能够获得成功。

所以,我们每个人都要懂得目标的力量,给自己一个期望,建立一个可以实现的目标,只有如此,才能在目标助推下,消除迷惘,泅渡心的冰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