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逃避沟通,试试让他克服自卑
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家萧伯纳以其幽默的演讲才能著称于世。可很少有人知道,他在20岁初到伦敦时,却羞于见人,胆子非常小。若有人请他去做客,他总是忐忑不安地先在人家门前徘徊多时,而不敢直接去按门铃。有一次,一位朋友邀他参加学术者的辩论会。在会上他怀着一颗非常紧张的心站立起来,做了有生以来的第一次演讲。当他演讲完毕时,却受到了别人的讥笑,他觉得自己充当了一个十足的傻瓜,蒙受了莫大的耻辱,但他并没有灰心。此后,他每星期都当众演说,人们在市场、教堂、学校、公园、码头……在挤满三四千听众的大厅或只有寥寥几人的地下室,都能看到他在慷慨陈词。有人曾做过统计,在12年中,他的演讲次数竟达1000多次。
作为家长,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孩子由于第一次演讲或发言没有发挥好,或是一次发言时忘了词,再或是一次沟通时说错了话,结果就对开口沟通产生了恐惧感,不敢再登台了,头脑里挥之不去的始终是失败的阴影。
其实,恐惧、怯场等等也并不是某个人的特殊现象。很多大人物初次在特定场合沟通时也会产生恐惧与紧张。
国际工人运动杰出的女活动家蔡特金第一次演讲时,虽然早就做过细致准备,可一登场,要讲的话一下子从脑子里全溜掉了,大脑出现了空白。
英迪拉·甘地夫人初次登台时,吓得连一点儿声音也发不出来。讲了什么自己也不清楚,只听到一个听众在说:“她不是在演讲,而是在尖叫。”她在哄堂大笑之中匆匆结束了演讲。
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谈起他首次在公开场所演说时说道:“那时仿佛嘴里塞满了棉花,脉搏快得像争夺赛跑金牌。”
英国政治家路易·乔治第一次做公开演说时,舌头紧紧抵在嘴的上膛,竟不能说出一个字。
美国前总统福特初入政坛时,讲起话来结结巴巴,人们听起来很不舒服,曾有人戏称他为“结巴运动员”。
连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都承认:“我不知道哪位大臣不紧张。我任首相7年半了。每当我起身发表重要讲话,我就紧张,每当我走进下议院,我也感到紧张。”
英国另一位首相狄斯端里也曾说过,他宁愿率领一队骑兵去冲锋,也不愿在下议院讲一次话。
可见,害怕沟通的现象很普遍。然而,人们不可能永远逃避沟通,而只能设法使自己从恐惧中走出来,用自信心来武装自己,勇敢地面对沟通,就像那些终成大器的众多名人一样。
有些人在别人伶俐的口齿、独到的见解、逼人的语势面前,产生了卑怯心理,或缄口沉默,或支吾其词,一副笨嘴拙舌、口讷语迟的样子。作为沟通中的一方,出现此类窘境,不仅有碍于自身能力的发挥,也不利于各抒己见的良好气氛的形成。
沟通主要有三种卑怯现象:
1.在别人独到见解面前的卑怯现象
对每一个谈话者的发言,孩子感到的都是真知灼见,有给人以启迪,甚至有振聋发聩之效。整个谈话中此类发言层出不穷,孩子置身其中,不由得心有所动:别人的水平那么高,见解那么独到、深刻、精辟,我是无法比及的。我要保持沉默,不要说出来闹了笑话,坏了别人的胃口。结果越想越别扭,错过了许多沟通的机会,把自己弄成了多余的角色。其实,谈话是由若干人组成的,每个人都会围绕话题认真思考,发表一己之见。这时其他人认识最深刻、最急于发表出来、感觉上最应与别人交流的东西,自有其精辟、深刻之处,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孩子只要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并做积极思考,也会有自己的见解和认识,发表出来也会对他人产生启迪作用。如果仰面看人,自惭形秽,小觑自己,怎能不出现卑怯现象呢?
某校文学社经常组织文学沙龙活动,别看这些孩子稚气未脱的样子,但谈起文学话题,个个都高谈阔论,不乏精彩之论。其中有个孩子自入社以来很想与同学们交流,可每次活动他都在别人的高见面前丧失信心,有些意见到了嘴边又犯起嘀咕,打起了退堂鼓。其实这个孩子在文学上还是有些见解的,创作上也有所收获。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他是在别人独到的见解面前产生了错觉,出现了卑怯心理。如果他能意识到这些,同样会发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
2.在别人沟通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人有千姿百态,其沟通也各具特色,它的方式、角度、特点都不尽相同,沟通形式的差异表现为沟通时的争奇斗艳,这就形成一个人的沟通优势。比如,有的人口齿伶俐,有的人严谨清晰,有的人音色悦耳、抑扬顿挫。在别人这些优势面前,有的孩子可能会想:我能有这样的沟通能力吗?我如何比得上他呀?如果听到我的发言,岂不大煞风景,让人难堪?还是不说为好,免得丢人现眼。其实这种心理是对别人的沟通优势放大所致,是被对方镇住了,不知不觉地将自己的沟通劣势与对方优势进行参照。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坚持自我,认真沟通,同样会赢得别人的良好反应。
3.在别人心理优势面前的卑怯现象
沟通表面上看是一种嘴皮子功夫,实际上是与人的思维状况和心理面貌密切相关的。沟通能力、思维状况是稳定因素,心理面貌则是变化因素。因此,一个人的心理面貌常常是一个人沟通水平发挥程度的决定因素。面对不同的沟通对象和沟通关系,沟通心理常会出现微妙变化。地位、身份、关系是影响这种变化的重要因素。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教孩子克服沟通卑怯现象呢?
(1)从生理的角度进行心理调节
生理与心理是互动互制的。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同理,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当沟通产生怯懦现象时往往会不由自主,难以控制,若通过生理上一些调节措施,往往能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深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等方式,都可以使卑怯紧张的心理得到缓解、消除。
(2)以心理暗示进行心理放松
用心理的方法去矫治最直接最有效。心理卑怯现象是心理夸张性感受所致,必须让心理感受重新归位。要达到这一要求,需要采用心理暗示的方式,对对方做客观、正确的认识,对自己做准确、公正的评估,这样就能保持清醒,树立信心。如当别人的沟通力显示出无法达到的优势时,可以帮助孩子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优势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一样是他所比不上的。
(3)加强对对方的认识,提高自信心
沟通的卑怯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对对方评估过高引发的。过高地评价了对方,悲观地评价了双方的关系,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此时既卑且怯,也就自然而然了。要帮助孩子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更不要将其神化,要还其本来面目,把他看做一个平常人。同时谈话者都是平等关系,发言时不要人为地把双方关系拉开。正确认识自我,摆正自己位置,提高自信心,这样还谈得上有卑怯心理吗?
(4)克服表现欲望,注重表达效果
有时孩子沟通产生卑怯心理,并不是小觑自己,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沟通之初一心想着要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沟通力卓绝、见解精到时,心理上就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此,要培养孩子朴实、自然的沟通风格,把意思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
(5)增强责任感,消除退却情绪
在别人出色的表现面前,一旦产生了卑怯现象怎么办?打退堂鼓而草草收场,难免尴尬,会给以后的沟通也带来更大的障碍。此时要增强孩子沟通的责任感,以力陈己见为职责,坚持下去决不退却,怯懦心理反会得到克服。
(6)树立自信,更会沟通
在众人面前沟通的确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大量的事实可以证明,不是每个人都是天生的演讲高手,很多人一开始都有失败的经历,这种经历甚至是带有侮辱情绪的。但是,关键的问题在于,他们没有沉溺在过去失败的阴影中,而是勇敢地向自己发出了挑战,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走出一条属于勇敢者的成功之路,最终成为能言善辩之人。
如果孩子能够正确对待失败,勇敢地战胜自己的心理障碍,驱除心中的失败阴影,将失败打败,那么,孩子同样可以勇敢地站在众人面前,自信地说出心中所想。
人的任何活动都以健康的心理为基础,而任何人进行任何活动,都会产生一定的心理障碍,沟通也不例外。因此,训练孩子的沟通技巧也必须首先进行心理建设。对于谈话最大的心理障碍是对谈话成败的忧虑,忧虑主要来源于孩子对于能否说动对方而达到预定目的没有把握。因此,要注意树立自信心的培养。
自信心就是自己相信自己的意志。孩子有时说不好话,并不是他所说的内容不好,而是缺乏对自己能够说好话的信心。恐惧和不能正确认识自己是自信心的天敌,是说好话的最大障碍。
有的孩子在一开口沟通之前,就断定自己:“我讲不好话,我笨嘴拙舌;我讲的话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我缺点很多,别人会嘲笑我……”好像自己浑身都是缺点,一无是处。在这样的心理压力下,战胜别人的自信心早已无影无踪,留下来陪伴他的只是紧张、焦虑、害怕、恐惧、怯场等不良情绪,肯定难以从容镇定地发表自己的意见。
建立沟通的自信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漫长的心理渐进过程,自信心来源于对自己的客观认识和自身能力的培养。
培养孩子胆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勤讲勤练。对着镜子练,对着实物练,也可请人指教,要抓住一切时机练。在讨论会上,积极争取发言;主动到正式场合去演讲,功夫不负有心人,长此以往必定会锻炼出胆量来,使自己的沟通条理分明,口齿清楚,富于表情,以至产生扣人心弦、震撼胆魄的强烈效果。
家长要让孩子认识到,不要只是羡慕那些成功和成绩显著的演说家的沟通力,更值得交口称赞的是他们那种坚持不懈的意志。你想练就巧舌如簧的表达能力,就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会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