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
很有意思的一个现象是,假定一个人要从事某一职业,并对自己的职业表现有所期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会提前做好一些职业准备(包括相关的基础技能、素养及心理情绪等),也可能得到一些系统的职前训练。
可是,唯有家长(主要指的是父母)这一职业——如果我们愿意尝试将为人父母当成一份职业来看待的话——似乎并未得到从业者对职前训练的足够重视——即便有少数家长重视,也大多停留在对前辈经验的参考和模仿上,缺乏应有的理论指导。于是,很多家长在真正面对孩子,需要履行其家长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就不知不觉地陷入了“执拗”的状态。《弟子规》有句话说得好,“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所以,主动学习并掌握一些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普遍规律,不但是帮助家长放下执拗的一条有效路径,更是提高亲子互动效率、效益乃至效能的基本常识。
就笔者有限的阅读范围来看,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Erik-son,1902—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创建的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就很值得家长好好学习、领悟,并用来指导自己的亲子实践。
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研究指出,一个人从生到死,共经历八个心智成长的阶段,也称为心理发展的八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获得基本信任感而克服基本不信任感。也就是从出生到十八个月左右的婴儿期。
第二阶段:获得自主感而避免怀疑感与羞耻感。指的是从十八个月到三四岁的童年期。
第三阶段:获得主动感而克服内疚感。即四岁到五岁的学前期。
第四阶段:获得勤奋感而避免自卑感。指的是从六岁到十一二岁的学龄初期。
第五阶段:获得同一感而克服同一性混乱。指的是从十一二岁到十七八岁的青春期。
第六阶段:获得亲密感而避免孤独感。即从十七八岁至三十岁的成年早期。
第七阶段:获得创造力感,避免“自我专注”。这是中年期与壮年期,是成家立业的阶段。
第八阶段:获得完美感而避免失望感。这是老年期,亦即成熟期。
爱利克·埃里克森认为,每一阶段都有着特殊的社会心理任务,并且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从爱利克·埃里克森的研究可以看出,前五个阶段正是家长需要对孩子承担并履行相关职责和义务的阶段。
如果家长愿意细细领悟就会发现,自第一阶段的婴儿期,就已经有“获得信任”的需求了。可是,又有多少家长会从心底深处认同或者相信这一点呢?甚至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很多家长仍然还会习惯性地将“他(她)还是个孩子……”这样的表述挂在嘴边——如果孩子从小就未能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信任,从而建立对父母的充分的信任感,那么在后期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孩子就有可能无法接受(纳)来自父母的,哪怕是充满善意的建议和意见。于是,父母与孩子之间就开始上演各种“相爱相杀、猫捉老鼠”的游戏……
“夫风生于地,起于青蘋之末。”(出自战国·宋玉《风赋》)也许对阅读至此的你——我亲爱的读者不见得有多么大的参考价值,但是,笔者还是愿意与你分享一段与女儿互动的往事。
女儿出生(1996年8月)后的第七天,我就因为生活压力“狠心”离开家中,回到了当时在广州的工作单位,而我的妻子在女儿刚刚断奶不久(大概十个月)也无奈地离家前往广州,继续打工以维持家庭生计——女儿就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成了“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
在当时那种完全没有选择余地、无奈的状态下,如何弥补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的遗憾,如何尽最大可能减少或者消除对孩子可能的“伤害”,就成了我们的锥心之痛……于是,在女儿一岁左右,开始学说话的时候,我们做了两件到现在为止还延绵着其价值的事情:
一是以日记的形式记录我们每天对她的思念,直到后来生活境况有所改善,女儿上小学开始与我们一起生活(这些日记一直保存到女儿18岁生日,作为礼物才向她公开)为止。如图2-1所示。
图2-1 信和日记片段
二是几乎每周都写信给她。这件事情也差不多持续到我们后来在一起生活为止。如图2-2所示。
图2-2 相册
直到现在,我都还清楚地记得,女儿的奶奶第一次收到我写给女儿的信时的诧异反应,她说:“孩子现在这么小,怎么能听懂?……难道不放心我们对她的照看?……”即便承受着老人家的不理解,甚至是对我们某些可能的误会,我也坚持要求他们帮助我们:“孩子可能不懂,但是请你们帮忙将信的内容原原本本念给她听……”
现在回想起当初所做的这些事情,其实都源自内心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孩子可能真的不懂书信中文字所表达的意思,但是一定能够感受到父母对她深深的爱。及至后来接触到包括爱利克·埃里克森在内的很多专家的相关理论,甚至当我第一次读到“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这句话的时候,那种含着泪光而又暖暖的喜悦的心情,至今还记忆犹新。
在结束本节内容之前,我想再次强调,无论不同专业、不同门派的各类专家,对孩子教育这一问题有着多么精深的研究,请记住一个基本的常识:承认并接受孩子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个体,也许他们还无法用理性认知来理解什么是信任、什么是尊重、什么是爱……但是,他们一定能够感受!
因为:
都说孩子是天使,无奈天使常折翅;
无上智慧本具足,可叹家长有愚痴;
若愿除却执拗心,建立常识必有自;
理论点拨加领悟,孜孜践行两相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