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龙鱼背后的粮油帝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东南亚富豪的异数

大马起家的东方糖王

在东南亚教父级的商业大亨中,郭鹤年绝对是一个异数。

与同时代的大多数东南亚华人一样,郭鹤年经历了大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英国殖民者的统治,二战的爆发和日本人的入侵,战后殖民势力的退潮,华人商业势力的崛起,当地土著民族主义的抬头,东南亚经济的起飞与泡沫的破灭,中国崛起对亚太区域经济格局的影响。时局动荡、大浪淘沙,上至权势熏天的国家元首和富可敌国的商业大亨,下至身无分文的外来苦力和心怀不满的当地土著,每一个人都被裹胁其中,像一叶叶处在风暴中的小舟,身不由己、跌宕起伏。能够始终屹立在船头,并能稳稳建立长青基业的,只有极少数人。

中国在全世界有3500万的海外华人,其中2700万在东南亚。东南亚华人不仅人数最多,在经济上也最成功,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华人家族对东南亚各地的影响力,不能不让人瞩目。与郭鹤年差不多时代的有:中国香港的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包玉刚、霍英东和邵逸夫;泰国的谢国民和陈弼臣;印尼的林绍良和黄奕聪;菲律宾的陈永栽和郑周敏;澳门的何鸿;新加坡的郭芳枫,等等。

郭鹤年与他们有何不同?

一九四九,雾锁南洋。

年初,马来亚1963年,马来亚联合邦联同新加坡、沙巴及砂拉越组成了马来西亚。1965年,新加坡退出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市,源自福建福州的郭氏家族遇到了大麻烦。郭家第一代移民,家族企业掌门人郭钦鉴刚刚去世。其名下的东升公司被法院勒令清盘,交纳遗产税后分割给各直系亲属。老大不在了,企业没有了,郭氏家族将何去何从?

关键时刻,从来不过问家族生意的郭钦鉴的夫人郑格如挺身而出,召集几个家族成员开会。郭鹤年最年轻,当时仅26岁。会议决定大家一块凑钱开公司。郭鹤年提议大哥做董事长,一位堂兄做总经理。他虽然未居要职,却凭借自己大股东的地位及领导能力而成为公司的实际掌舵人。

郭氏兄弟有限公司于4月1日正式开业。半年后,在遥远的祖国大陆,一位伟人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郭鹤年不会预料到,几十年后,他的事业将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同在这一年,郭家又一个婴儿呱呱落地,并被取名为郭孔丰。郭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钦字辈亲兄弟六人,鹤字辈堂兄弟二十二人,下一代的孔字辈更是不计其数。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婴儿,他日将以祖国大陆为最重要的事业根据地,创造出一个世界级的商业帝国。

郭钦鉴辛苦打拼了近40年,在新山市已成小富。深受不懂英文之苦的郭钦鉴,将他的三个孩子都送进新山英文书院和新加坡莱佛士学院读书,还用欧洲国王的名字给他们分别起了英文名:菲利浦、威廉和罗伯特。在殖民时代,入名校学英语,可是事业成功的基础。郭鹤年的老同学,有不少在马来西亚和新加坡政府中担任要职,如马来西亚的第二任总理拉扎克、第三任总理胡先翁,新加坡第一任总理李光耀等。胡先翁的父亲拿督翁是柔佛州的贵族和巫统创始人之一,也是郭钦鉴的好友。

郭钦鉴最大的一笔财富,来源于二战后英国军事管理局的合同。通过为日本战俘营供应蔬果,以及成为南柔佛主要的大米、白糖和面粉经销商,在短短三年时间内赚得四百万马币(1马币约等于人民币2元)。郭钦鉴生前热心办理教育和当地华人事务,曾任新山宽柔中学董事长和福建会馆主席、新山中华公会理事,被柔佛苏丹封为准拿督衔。在他去世后,政府为纪念他对新山的贡献,特意将市内的一条横街命名为郭钦鉴路。

在郭鹤年的眼里,父亲表现得非常绅士,对朋友更是慷慨大方。父亲从来没有恶意中伤,或以阴谋诡计加害对手。郭鹤年决心要像父亲一样,在商场上成为“一个很有道德的人”。而大米、白糖和面粉生意,也成为郭兄弟公司的主营业务。

那个时代的马来亚,依靠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劳工大量出产橡胶和锡,而其他大多数商品,包括粮食在内,均不能自给,需要依赖进口。虽然相邻的爪哇盛产白糖,但马来亚却要从印度进口白糖。因为爪哇是荷兰殖民地,印度则和供应面粉的澳大利亚一样,都归日不落帝国管辖。只有帝国供应不了的大米,才从殖民体系之外的泰国进口。马来亚的橡胶业、采矿业和海外贸易都操纵在英国人的手中,华人只能做当地的分销和零售。当时大多数殖民地都像马来亚一样严重依赖农业矿业单一经济,工业制成品必须从宗主国输入。

经营一段时间后,郭鹤年发现,大米价格的波动不大,难有高的利润,还是让给潮汕人去做(李嘉诚就擅长记住客户家米桶的深浅)。白糖的价格经常会有剧烈的变化。往往一条船,要用五六周的时间,才能从印度漂到东南亚。一旦市场缺糖,价钱就可以抬得很高。全世界的白糖的出口集中在巴西、古巴、印度和泰国等少数几个国家,价格容易受政治或天气等因素的影响。面粉的价格波动和利润则居于大米和白糖之间。富贵险中求,郭鹤年决定把白糖生意作为经营的主要方向。

初为人父的郭鹤年,对白糖还有另一种的切身体会。“一两岁的小孩子,晚上哭的时候,你给他一点糖,他就安安静静了。所以价钱可以抢得很高的。不然的话,父母亲第二天没有精神去工作了。所以我就觉得,这个生意真正可以做。”

当时正处于马来亚寻求独立、英国殖民势力退出的混乱时期,经济环境并不健全。“有的糖商,就叫人特地把海水喷到一包一包麻袋的砂糖上面,以后就向保险公司求赔偿,赔几万块,用来补贴他的成本,我们就竞争不过他。我们知道,也不去抱怨,还是埋头尽量竞争。他们当时是发财,但是到现在都看不见了。”

依靠诚信和努力,郭鹤年的白糖生意小有起色。可是,作为一个小分销商,郭鹤年只能被动地接受英国公司的盘剥。1956年,苏伊士运河危机爆发,白糖价格翻了一倍多。可是,英国人却通知郭鹤年,当月无糖可供。仰人鼻息的滋味并不好受。次年,马来亚宣布独立,郭鹤年终于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

1958年,日本三井公司用化肥从印度换来3万吨白糖,需要找地方就近出售。那时候,马来亚和新加坡的贸易商,都是通过英国公司,一次几百吨地从印度进口白糖。可是,新加坡传来消息,一个叫郭鹤年的疯狂的年轻人,愿意将这些白糖全部拿下。

这单交易签约后,突然撞上中国急需外汇,从国内市场挤出3千吨白糖向马来亚出口。整个市场的白糖价格大跌。不过,郭鹤年通过英联邦国家间的关税优惠和三井公司的价格折让,拥有较大的成本优势。负责中国白糖销售的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总公司——中国粮油食品(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粮”,COFCO)的前身,意识到无法与郭鹤年竞争,决定转而与其合作,将马来亚的白糖销售业务委托给他。通过这单白糖交易,郭鹤年不仅绕过英国中间商,打开了与印度直接交易的通路,还与中粮不打不相识,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郭鹤年还通过这单交易,让三井见识了他的雄心与实力,成为他非常重要的合作伙伴。之后,郭鹤年的炼糖厂、面粉厂等项目,三井都注入资金并提供技术支持。不过,日本人的精于算计,比中国人的酒量和烟瘾更让郭鹤年头疼。

将白糖贸易做大后,郭鹤年就必须经常前往伦敦,与各大交易商打交道。虽然郭鹤年痛恨英国殖民者的傲慢和冷酷,但是这个世界的贸易体系是英国等西方列强建立的,只有适应和进入这个体系,才有可能成长甚至与其争夺话语权。满口英语的郭鹤年,经常每天白天在他们的办公楼跑五六家,晚上就请一家出去吃饭,在吃饭中,把他脑中的看法都拿出来,拿出来以后回去再研究一点,写电报给新加坡,睡觉的时候差不多要半夜一点了。

郭鹤年亲自操盘白糖期货交易,“要不断收集讯息,研究各方面的供求、生产、消费,还有海运的问题。”“我相信比我聪明的对手有好多,但是有的人聪明,他的夜生活比较乱。等到第二天,可能我不会睡觉,不会在桌子那边睡,他们会睡觉。所以我就会跑得比较快。”

1963年五六月份,郭鹤年抓了二十万吨左右的现货,到期货市场也买进了不少。“本来以为看得准,市场会涨,能赚大钱。想不到七八月份,价格不但没有稳定站住,还大大下降。假如资力不够的话,当时就破产了。”这也许是郭鹤年一生中最紧张的时刻。没想到,八月底,一个很凶的台风打到古巴,古巴的甘蔗园和砂糖厂大受破坏。古巴当时是全世界最大的食糖产地和出口地。受此影响,国际市场上糖价直线上涨,不仅挽救了郭鹤年,还让他大赚了1400万马币。

可是,不以套期保值为目的的期货交易,其实就是投机。有人上天堂,就有人下地狱。同样是在这一年,在古巴出生的传奇糖王约里奥·洛博破产。老天帮了一次忙,不可能指望再帮第二次。心有余悸的郭鹤年意识到,如果要想长久、稳固地做好白糖这门生意,仅仅依靠贸易和投机是不行的,还必须往上游走,抓生产和种植。

刚刚独立的马来亚,急需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以走上经济独立的道路。郭鹤年力排众议,毅然投入156万马币的巨资,几乎是郭氏家族当时所能动用的全部资金,在槟城创办了东南亚第一家独立的炼糖厂,即马来亚制糖有限公司。在今天看来,建这么一个工厂稀松平常,当年却是一个了不得的创举。在那时,制造业可是白人才干得了的事情。马来亚炼糖厂于1964年的投产,连伦敦的晚报都注意到了,并将郭鹤年恭维为“东方糖王”。由于郭鹤年申请到政府的全面关税保护政策,并使得政府禁止精制糖的进口,该公司很快就主导了马来西亚市场,将英国人等竞争对手淘汰出局。

马来西亚原本很少种植甘蔗。1968年,郭鹤年与政府合作成立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Perlis Pelantations Berhad,简称PPB),向政府租借玻璃市州约6千公顷的森林地,开垦为蔗园。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上市后,郭鹤年以置换股份的方式,把马来亚制糖有限公司卖给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并同时获得了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的多数股权。玻璃市种植有限公司控制了新加坡和马来西亚80%的食糖市场,有着稳定的现金收入,为郭鹤年的商业帝国奠定了基础。

面粉是郭兄弟公司的另一块重要生意,郭鹤年决定也建一个厂。在马来亚炼糖厂投产两年后,联邦面粉厂(Federal Flour Mills Bhd.简称FFM)正式投产,并立即占据马来西亚超过40%的市场。

生意蒸蒸日上,郭鹤年却仍然苦恼。马来西亚是个小国,面积相当于中国云南省,独立时的人口只有一千万。不管做什么生意,稍微一努力就会“碰到天花板”。而且,马来西亚的时局开始出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