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标识管理“零容忍”
中国《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的第六条“标识的标注方法”是这么规定的:
(1)转基因动植物(含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和微生物,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产品,含有转基因动植物、微生物或者其产品成分的种子、种畜禽、水产苗种、农药、兽药、肥料和添加剂等产品,直接标注“转基因××”。
(2)转基因农产品的直接加工品,标注为“转基因××加工品(制成品)”或者“加工原料为转基因××”。
(3)用农业转基因生物或用含有农业转基因生物成分的产品加工制成的产品,但最终销售产品中已不再含有或检测不出转基因成分的产品,标注为“本产品为转基因××加工制成,但本产品中已不再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标注为“本产品加工原料中有转基因××,但本产品中已不再含有转基因成分”。
这个标识管理办法,没有明确写明转基因成分含量多少时才需要进行标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实际就成了全球唯一的对转基因实施“零容忍”标识管理的国家,执行尺度之严超过了各欧美发达国家。
转基因成分主要是存在于蛋白质中,各类油料无论是通过压榨还是浸出工艺制油,蛋白最后都被分离到饼粕中,食用油脂通过精炼处理后基本不含有蛋白。中国粮油学会油脂分会的王瑞元会长也曾撰文指出:“由于转基因大豆中的转基因成分是以蛋白质为载体的,不与脂肪相结合,所以用转基因油料生产的食用油中是不含转基因成分的。”所以,在该管理办法出台以后,金龙鱼依据第三点的规定,修改了标签,在产品上标示“大豆油(菜籽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菜籽),但本产品中已不再含有转基因成分”。
金龙鱼新标识的产品,包括调和油、大豆油和菜籽油等,刚一上市,就受到了媒体的群起攻击。2002—2003年,社会气氛对转基因极不友好。报纸上大量出现这些文章:《进口大豆威胁东北大豆》《中国东北豆农生计无着》《转基因食品安全性无定论》……在这一背景下,食用油行业把对转基因的定义和标识要求写进了国家标准。
2002年5月,食用植物油国家标准审定会在山东烟台召开,专家们最终形成了一致意见:将压榨与浸出工艺列入新的国家标准,对两种工艺的质量差异进行了严格的说明。次年10月,由国家粮油局标准质量中心负责起草的新食用油标准出台,规定了花生油、大豆油、葵花籽油等8种食用植物油国家强制标准,新标准强制性要求食用油企业必须把产品加工工艺明确标注在产品上。如果原料含转基因大豆,也要标明。
以《大豆油国家质量标准》(GB1535-2003)为例,在《术语和定义》中规定:
3.1 压榨大豆油pressing soya bean oil
大豆经直接压榨制取的油。
3.2 浸出大豆油solvent extraction soya bean oil
大豆经浸出工艺制取的油。
3.3 转基因大豆油genetically modified organism soya bean oil
用转基因大豆制取的油。
在《标签》中规定:
8.1.2 转基因大豆油要按国家有关规定标识。
8.1.3 压榨大豆油、浸出大豆油要在产品标签中分别标识“压榨”“浸出”字样。
迫于各方压力,金龙鱼不得不将标签改按第二点的规定进行标识,即“大豆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或“菜籽油加工原料为转基因菜籽”。既然行业老大金龙鱼都这么标了,其他加工原料为转基因大豆或转基因菜籽的食用油品牌也都纷纷按照第二点的规定进行标识。
上海福临门食品有限公司、黑龙江九三油脂(集团)责任有限公司、广东丰源粮油工业有限公司等均列明大豆油国家质量标准的起草单位。而作为行业老大的嘉里粮油,并未参与包括大豆油、菜籽油等在内的重要国家质量标准的制定。
农业部出台转基因标识管理办法的初衷,是为了保护东北大豆。那么,东北大豆得到有效保护了吗?
东北大豆确实受到严重的冲击。2006年春天,大豆产量占全国二分之一强的黑龙江,大豆种植面积已经减少25%,大豆收购价格跌破了种植成本。黑龙江1800万农业人口,其中有1000万种植大豆。东北第一时间把舆论造得山响:又是黑土地沦陷,又是农民无米下锅,又是民族工业倾亡,让人感觉东北已危在旦夕、走投无路,政府再不出手,东北就要完蛋了。
其实,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自己在进行调整和转型。东北大豆在蛋白上优于进口大豆,所以东北大豆与进口大豆形成了分工:东北大豆加工成豆制品供人食用,进口大豆用于榨油和做饲料。这就为东北大豆保留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何况,东北平原有着广阔的黑土地,种大豆不赚钱,还可以种植玉米、水稻等许多农作物。东北的农业条件可以说是全中国最好的,如果东北农民都喊活不下去,那让关内人均仅有可怜的几亩或十几亩耕地的农民情何以堪?
另外,东北豆油的领军企业九三集团成功实现了转型,把东北的几家豆油厂关掉后,已经在沿海的广西北海、天津和辽宁大连等地新建了好几家日压榨能力在5000吨以上的大型大豆压榨厂,成为中国食用油行业排名第三的行业巨头。
之后,中国政府看到,进口大豆对东北大豆的冲击已经成为过去时,东北大豆、豆农和压榨厂都顺利完成了转型,而且进口大豆为降低中国食品物价功不可没。在经过一个短暂的犹豫后,中国政府对进口转基因大豆的态度就从限制转向支持,进口数量随之一路扶摇直上。
转基因标识对转基因大豆的进口并无影响,影响最大的却是中国食用油市场的消费秩序。
自从以转基因大豆或转基因菜籽为加工原料的食用油产品在瓶标上添加转基因标识后,事态的发展就一发而不可收。每一个新崛起的食用油品牌,都爱拿“转基因”说事,因为这个话题容易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和媒体的兴趣。鲁×率先发难,提出“100%压榨、100%非转基因”。紧接着是多×葵花籽油的“非转基因,真正安全无污染”,再到西×玉米油的“不管几比几,不要转基因”。金龙鱼的1∶1∶1第二代调和油是市场上销量最大的转基因原料食用油产品,对此只好闷不作声,或者勉强声辩几句。时间一长,转基因不仅是金龙鱼的“软肋”,更变成了“原罪”。
事实上,大多数食用油品牌,或多或少都卖过以转基因大豆或转基因菜籽为原料的调和油产品。毕竟,市场对于低价食用油有着巨大的需求,但这不影响它们不遗余力地标榜自己是“非转基因”。不过,由于消费者收入的提高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非转基因食用油产品的市场份额越来越大。不少品牌,如鲁花,好几年前就已经彻底放弃了转基因原料的产品线,只专心做非转基因产品。
许多超市为了自诩对食品安全的关注,迎合消费者对转基因的反感心理,将“非转基因食用油”和“转基因食用油”分开货架陈列,并明显标识“转基因油区”和“非转基因油区”。一些定位高端的超市甚至拒绝转基因原料食用油进场销售。
消费者看到,在食用油产品上,“非转基因”四个字都标得光明正大、理直气壮,“转基因”三个字都标得偷偷摸摸、鬼鬼祟祟,明显说明非转基因食用油好于转基因原料食用油。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还是多花点钱买些心安吧。
自中国在食用油产品上进行转基因标识至今,一晃十多年时间过去了。结果,中国食用油市场真的如美国马尔科教授推测的那样,在转基因标识实施之后,从厂家、超市到消费者,都在唾弃转基因原料食用油。其实,金龙鱼也是中国最大的非转基因食用油生产商。但是,因为它在转基因原料的使用上也是最大的,也就不得不承受社会对它的抨击。
现在在中国,只要谈到食用油,“转基因”绝对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几乎每个刚知道我的职业是卖食用油的朋友,都会问一句:你的油是转基因的吗?如果你百度“转基因”“转基因食用油”和“转基因金龙鱼”三个关键词,可分别得到2210万、513万和377万个结果(2018年1月数据)。由此可见,“转基因食用油”和“转基因金龙鱼”在有关转基因的话题中占了很大比例。
可是,食用油和转基因到底有多大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