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王维
(701—761),字摩诘,祖籍祁(今属山西)。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安史之乱中曾受伪职。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居蓝田辋川,过着亦官亦隐的优游生活。其作品主要为山水诗,体物精细,状写传神。兼通音律,工书画。有《王右丞集》。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王维
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遂令东山客[1],不得顾采薇[2]。
既至金门远[3],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4]。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5]。行当浮桂棹[6],未几拂荆扉[7]。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8],勿谓知音稀。
【注释】
[1]东山客:东晋谢安曾隐居于会稽东山,此处指隐居者。[2]采薇:商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在首阳山采薇代食。这里指隐居。[3]金门:金马门,汉代对优异贤良之士皆令至金马门待诏。[4]“江淮”二句:意谓赴京赶考,渡江淮时正值寒食节,后落第滞留京洛,又亲自缝春衣。[5]同心:知心朋友。违:分离。[6]行当:将要。桂棹:对船的美称。[7]未几:不久。荆扉:指故园的柴门。[8]“吾谋”句:意指文章未为考官所赏识。
【译文】
政治清明时代绝无隐者存在,为朝政服务有才者纷纷出来。连你这个像谢安的山林隐者,也不再效法伯夷叔齐去采薇。你应试落弟不能待诏金马门,那是命运不济谁说吾道不对?去年寒食时节你正经过江淮,滞留京洛又缝春衣已过一载。我们又在长安城外设酒饯别,同心知己如今又要与我分开。你行将驾驶小船南下归去,不几天就可把自家柴门扣开。远山的树木把你的身影遮盖,夕阳余辉映得孤城艳丽多彩。你暂不被录用纯属偶然的事,别以为知音稀少而徒自感慨!
【赏析】
这是一首劝慰落第友人的诗。綦毋潜是荆南人,到长安应考进士不中,王维送他还乡,并作此诗对他进行勉励。
诗人先说圣明时代,有才能的人不再隐居。这次应考未中,谁说是因为你没有才能呢?不要为了偶然的失意,就认为世上没有知音的人了。诗人言辞恳切,体贴入微,正如清代沈德潜所谓“反复曲折,使落第人绝无怨尤”。
全诗虽是为送别落第友人惋惜,却并不显得悲伤愁苦,在抒情之中既有由衷的感慨,又有真挚的勉励,情调昂扬乐观,境界开阔,读之令人振奋。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写送行景色,有如一幅暮春送别图,正是“诗中有画”。
送别——王维
下马饮君酒[1],问君何所之[2]。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3]。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注释】
[1]饮君酒:请君饮酒。[2]何所之:去向何方?[3]南山:终南山,今陕西西安市南。陲(chuí):边。
【译文】
请你下马喝一杯美酒,我想问问你要去哪里?你说官场生活不得志,想要归隐南山的边陲。你只管去吧我不再问,白云无穷尽足以自娱。
【赏析】
这首诗写送友人归隐,旧注疑是送孟浩然归隐南山,则南山应当是指襄阳南岘山。
前四句中,一、二句起笔点题,写饮酒饯别,问君到哪里去,由此引出下文中要归隐的对答。其中“不得意”三个字显然是有深意的,是解开全诗的题旨所在。
后两句是写友人归隐山林,有山间悠悠白云可供消遣,别有一番悠闲自在,我又何必再苦苦寻问呢?
前四句平平道来,如话家常;后两句韵味骤增,诗意顿浓。友人仕途不得意而不得不归隐,心中必然有无限感慨,诗人正是借此来开解友人,同时也暗含了无限的羡慕和感慨之意。
这首诗虽然是送别诗,却表现得颇为洒脱,其佳处正在于最末两句:与永恒的大自然相比,人世间的荣华富贵、高官显爵就是过眼云烟;与终日奔波劳碌的人类相比,那山中飘飞的白云是多么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在仕途上失意了,就到大自然中寻回自身的价值,这不仅是盛唐士人,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普遍心态。
全诗借送别友人归隐,阐述了诗人想要回归自然、自寻其乐的志向,暗含着对追逐功名的否定。语句看似平淡无奇,却是藏而不露,含不尽之意在言外,给人“清音有余”(谢榛语)的感觉。清人张文荪《唐贤清雅集》评价说:“五古短调要浑扩有余味,此篇是定式。”
青溪——王维
言入黄花川[1],每逐青溪水[2]。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3]。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4]。漾漾泛菱荇[5],澄澄映葭苇[6]。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7]。请留盘石上[8],垂钓将已矣[9]。
【注释】
[1]言:发语词,无意。黄花川:今陕西凤县东北黄花镇附近。[2]逐:沿着。青溪:今陕西沔县东。[3]“随山”两句:意思是清溪与黄花川相隔不过百里,溪水却依山势千回万转。趣,同“趋”。[4]色:山色。[5]漾漾:形容水波荡漾摇曳的样子。泛:浮漂。菱荇:菱叶荇菜等水生植物。[6]澄澄:形容溪水清澈透明。葭(jiā)苇:芦苇。[7]澹(dàn):安静。[8]盘石:大石。[9]将已矣:将留此终身。
【译文】
每次我进入黄花川漫游,常常沿着青溪辗转漂流。流水依随山势千回万转,路途无百里却曲曲幽幽。乱石丛中水声喧哗不断,松林深处山色静谧清秀。溪中菱藕荇菜随波荡漾,澄澄碧水倒映芦苇蒲莠。我的心平素已习惯闲静,淡泊的青溪更使我忘忧。让我留在这盘石上好了,终日垂钓一直终老到头!
【赏析】
这首诗大约是王维初次隐居蓝田南山时所作,写了一条不知名的青溪的素淡景致,着眼在“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以青溪的淡泊来印证自己安闲的夙愿。
开头四句沿着青溪入黄花川游历,百里之间,途径千回万转。“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写听到溪流声,看到溪边松色,动静相称,声色交通,极富意境美。七、八句写青溪流出松林,进入开阔地带的景色。诗人笔下的青溪深峭灵洁,既喧闹又沉静,既活泼又素淡,让人心生爱悦。“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人间词话》),全诗写景又写情,物境、心境融合为一,浑然一体。这首诗,诗中有画,清新淡雅、醇厚隽永,很能体现王维山水诗的特色。
渭川田家——王维
斜光照墟落[1],穷巷牛羊归[2]。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3],蚕眠桑叶稀[4]。
田夫荷锄至[5],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6],怅然吟《式微》[7]。
【注释】
[1]墟落:村落。[2]穷巷:深巷。[3]雉雊(ɡòu):野鸡叫。[4]蚕眠:蚕吐丝作茧后在内蜕皮化蛹,其间不食不动,称“眠”。[5]荷(hè):扛着。[6]“即此”句:意思就是这样的情景也让人羡慕其安然闲逸了。[7]《式微》:《诗经·邶风·式微》中有:“式微,式微,胡不归?”(胡不归:为何还不归去?)
【译文】
斜阳照在村墟篱落,放牧的牛羊回到了深深的小巷。村中一位老叟,拄着拐杖倚靠在柴门前,等候放牧晚归的牧童。吐穗华发的麦地里,传来野鸡的阵阵鸣叫声。桑树上桑叶稀疏,蚕儿就要吐丝。从田里归来的农夫扛着锄头,相见时打着招呼絮语依依。此情此景,怎能不羡慕隐居的安详,吟咏着《式微》的诗章,意欲归隐又不能如愿,心绪不免紊乱惆怅。
【赏析】
这首诗呈现了一幅陕西渭水流域初夏田家晚归图,作者抓住了“斜阳”“墟落”“牛羊”“荆扉”“雉雊”“麦苗”“桑叶”“田夫”这些典型的农家特征,以白描的手法写了野老想念牧童,田夫荷锄相见,风物人情,历历如画,让人顿生欣慕之心。
结尾两句,就是诗人因为羡慕田家的闲逸,而生发出不如归去的感叹。其中“式微”出自《诗经·邶风·式微》“式微,式微,胡不归”一语,表示有归隐田园之意。写田家的平和安乐,不事雕绘,自然天成,诗意盎然。
西施咏——王维
艳色天下重[1],西施宁久微[2]。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3],贵来方悟稀[4]。邀人傅脂粉[5],不自著罗衣[6]。
君宠益娇态[7],君怜无是非[8]。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9],效颦安可希[10]。
【注释】
[1]“艳色”句:意谓艳丽的姿色为天下所看重。[2]“西施”句:意谓西施又怎能久居微贱?宁,岂。[3]“贱日”句:意谓微贱的时候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4]贵来:显贵的时候。方悟稀:方才感到稀罕。[5]傅:涂抹。[6]自:亲自。著:穿。[7]益:愈加。[8]“君怜”句:意谓君王怜爱而从不计较她的是非。[9]持谢:奉告。邻家子:指西施的邻居丑女东施。[10]“效颦”句:意谓光学西施皱眉又怎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颦(pín):皱眉。
【译文】
艳丽的姿色向来为天下器重,美丽的西施怎么能久处低微?原先她是越溪的一个浣纱女,后来却成了吴王宫里的爱妃。贫贱时难道有什么与众不同?显贵了才惊悟她丽质天下稀罕。曾有多少宫女为她搽脂敷粉,她从来也不用自己穿罗衣。君王宠幸她的姿态更加娇媚,君王怜爱从不计较她的是非。昔日一起溪浣纱的女伴,再不能与她同车去来同车归。奉告那盲目效颦的邻人东施,光学皱眉而想取宠并不容易!
【赏析】
西施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姓施,名夷光,春秋时越国人,居住浙江诸暨苎萝村,苎萝有东西二村,夷光居西村,故名西施。她的人生颇具传奇性。越国战败后,被迫向吴国称臣求和。越王勾践遍选国内美女献给吴王夫差,天生丽质的西施也是其中的一员。夫差对西施万般宠爱,先是在姑苏建造春宵宫,又专门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欢宴的馆娃阁、灵馆等。西施擅长跳“响屐舞”,夫差又专门为她筑“响屐廊”。而与此同时,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使越国强盛起来,最终打败了吴国。吴国灭亡后,西施不知去向,有说是被沉海而死,有说是与范蠡泛舟五湖隐居而去。
对这样一个具有历史传奇性的女子,唐代诗人多有写诗吟咏论及的。王维这首《西施咏》就是其中之一。这首诗借咏西施朝贱暮贵的故事,慨叹世情无常。“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实际上就是一些凭际遇而骤贵的幸运儿的写照。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写尽炎凉人眼界,不为题缚,乃臻斯诣。”全诗写暴富新贵气象,不加褒贬,神致逼肖。结末是奉劝没有像西施姿色的人不要徒然去模仿西施捧心颦眉,可谓别开生面,点化人生。全诗寄托深远,讽在言外,似浅实深。
老将行——王维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1]。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2]。
卫青不败由天幸[3],李广无功缘数奇[4]。
自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昔时飞箭无全目[5],今日垂杨生左肘[6]。
路旁时卖故侯瓜[7],门前学种先生柳[8]。
苍茫古木连穷巷[9],寥落寒山对虚牖[10]。
誓令疏勒出飞泉[11],不似颍川空使酒[12]。
贺兰山下阵如云[13],羽檄交驰日夕闻[14]。
节使三河募年少[15],诏书五道出将军[16]。
试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17]。
愿得燕弓射大将[18],耻令越甲鸣吾君[19]。
莫嫌旧日云中守[20],犹堪一战取功勋。
【注释】
[1]肯数:岂可只推。邺:曹操封魏王后都于邺。黄须儿:指曹操第二子曹彰,须黄而刚烈勇猛。[2]虏骑:指匈奴的骑兵。蒺藜:此指铁蒺藜,战地所用的障碍物。[3]卫青:汉代名将,屡败匈奴而建功。但卫青最初被封官是因为姐姐卫子夫受到汉武帝的宠爱,故本句说他“由天幸”。[4]李广无功:李广屡立奇功,但一生却坎坷不遇,终身未曾封侯,故曰“无功”。缘:因为。数奇:命运不好。[5]飞箭无全目:形容射艺之精,能使飞雀双目不全。[6]垂杨生左肘:指因为长时间不操弓箭而双肘僵硬。[7]故侯瓜:秦亡后,东陵侯召平曾在长安城东种瓜为生。[8]先生柳:晋陶渊明弃官归隐后,因门前有五株杨柳,故自号“五柳先生”。[9]穷巷:深巷。[10]牖(yǒu):窗户。[11]“誓令”句:东汉耿恭据守疏勒城,匈奴断其水源,耿恭于城中掘井而祈祷,后得水。[12]颍川空使酒:西汉颍阴人灌夫,为人刚直,好恃酒使气。[13]贺兰山:在今宁夏境内,唐代为战地。[14]羽檄:紧急军书。[15]节使:持有朝廷符节的使臣。三河:今河南一带。[16]“诏书”句:意谓诏令众将军分五路出兵。[17]星文:指剑上所嵌的七星文。[18]燕弓:燕地出产的劲弓。[19]“耻令”句:意谓以敌人甲兵惊动国君为可耻。用春秋越国进犯齐国,雍门子狄认为战事惊动国君是自己的耻辱事。[20]“莫嫌”句:汉魏尚为云中太守时,匈奴不敢犯境。他曾因所缴敌首差六级被削爵,后来汉文帝遣冯唐持符节赦其罪,复其官职。
【译文】
老将十五二十岁时,徒步就能夺了胡人战马。曾射杀过山中的白额虎,剽悍勇猛,不输于邺下曹彰。他身经百战,转战疆场三千里,曾一人抵挡百万雄师。汉军声势威壮,作战迅猛如霹雳;胡虏骑兵逃窜,最害怕蒺藜。卫青常胜不败,因有天神佑庇;李广未能封侯,缘于命运不济。自从不被任用,便日渐衰朽,世事沧桑,黑发已成白头。当年,他像后羿一样箭术精湛;如今,肌肉松弛,像有疡瘤生在左肘。有时像东陵侯,在路边卖瓜;也学五柳先生,在门前栽种杨柳。古树苍茫,延伸到小巷尽头;寒山寂寞,空自对着寥寂的窗牖。要像东汉耿恭,让疏勒喷出泉水;不像颍川灌夫,白白借酒使气。贺兰山下,军阵严整如密云,紧急军书,相互传递日夜不断。朝廷使臣,向三河之内招募青年,诏书命令众将,兵分五路进军。老将拂去铁甲上的尘土,擦拭一新,手拿宝剑,耀动七星纹。希望得到燕地大弓,射杀敌将,绝不让敌人甲兵惊扰君王。不要嫌老将无用,像当年的云中太守魏尚一样,还能一战为国建立功勋。
【赏析】
这首诗叙述了一位老将不幸的经历。
全诗分为三段。开头十句为第一段,是写老将少年时英勇善战,屡次立下战功。李广是汉朝著名大将,匈奴人对他非常敬畏;曹彰是曹操次子,曾经奋勇破敌,却将功劳归于诸将。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来展现老将的才德智勇。但这样一位大将之才竟未得寸功之赏。诗人借用这两个典故,描绘老将的智勇才德。中间十句为第二段,写老将被弃置不用之后便“衰朽”了,连头发都白了,疡生左肘,不得不躬耕种瓜叫卖,门前冷落,从此无宾客往来。但是老将仍然志在千里,思量为国效力。最末十句为第三段,是写边烽未熄,老将不计恩怨,时时怀着请缨杀敌的爱国衷肠。
诗人用叙事的手法,从不同的角度传神地刻画了一个功勋卓著而不计荣辱,一心报国而不计恩怨的“老将”形象。作品在颂扬老将的高尚节操和爱国热忱的同时也揭露了统治者的赏罚不公、冷酷无情。诗中大量使事用典,使“老将”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有深重的历史感。
洛阳女儿行——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1]。
良人玉勒乘骢马[2],侍女金盘脍鲤鱼[3]。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帷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4]。
狂夫富贵在青春[5],意气骄奢剧季伦[6]。
自怜碧玉亲教舞[7],不惜珊瑚持与人[8]。
春窗曙灭九微火[9],九微片片飞花琐[10]。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薰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纱。
【注释】
[1]才可:恰好。[2]良人:丈夫。勒:马嚼子。骢马:青白杂色的马。[3]脍(kuài)鲤鱼:鲤鱼片。[4]宝扇:古代贵族出行时的遮蔽用具。[5]狂夫:古代妻自称其夫的谦词。[6]剧:戏弄,轻视。季伦:晋石崇字季伦,以奢豪著称于世。[7]碧玉:此指洛阳女儿。[8]珊瑚:石崇曾以拥有珊瑚树大小多少与人斗富。[9]“春窗”句:意谓通宵欢娱,每每到清晨才熄灭灯火。九微,指珍贵的灯具。[10]花琐:指雕窗。
【译文】
洛阳有个女孩儿住对门,从容貌看,她有十五六岁。夫婿骑着玉笼头的青骢马迎亲,侍女手托金盘,盛着脍好的鲤鱼。亭台楼阁,座座相对而望;桃红柳绿,屋檐前垂垂成行。走出丝帘,登上七香宝车;宝扇遮日,将她迎归鲜艳的罗帐。丈夫是富家子,又青春年少;气盛骄纵,比石崇还厉害。他怜爱娇妻,亲自教她跳舞;不吝惜贵重的珊瑚,随便就送她。彻夜欢娱,天快亮才吹灭灯火;灯花片片飘落,掉在雕花窗棂上。嬉戏罢,没时间温习歌舞曲子;妆扮完,只坐等着熏好衣服。洛阳认识的人,都是豪门大户;经常来往的,都是赵李般的贵戚之家。谁还怜惜,容颜如玉的越女西施;贫贱时,只能自己在若耶溪浣纱。
【赏析】
这首诗采用铺叙的手法描写了一个洛阳贵妇及其丈夫的豪奢生活。
洛阳女儿本为出身寒微的小家碧玉,骤然成为贵妇人,饮食讲究,居住在画阁朱楼,出行则是香车宝扇,其丈夫是纨绔子弟,行为骄奢放荡甚至超过西晋富豪石崇。通宵欢娱舞蹈,交往的尽是贵戚,生活得十分奢侈阔绰,但从“妆成只是薰香坐”中却可见出她的无聊与寂寞。作者在对洛阳女儿豪奢行为的铺写中,含有讥刺之意。末两句更以贫贱而颜如玉的越女遭遇来加以对照,对命运的不公发出深沉的感叹,其中更是寄托了作者对贤者不遇的愤懑,从而深化了诗的主题,正如沈德潜所说:“结意况君子不遇也。”(《唐诗别裁集》)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1]。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2]。
复值接舆醉[3],狂歌五柳前[4]。
【注释】
[1]日潺湲(yuán):意谓水流日日徐缓流淌。[2]墟里:村落。烟:指炊烟。[3]复值:又逢。接舆:春秋时楚国隐者,此指裴迪。[4]五柳:晋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此处是作者自喻。
【译文】
秋山,变得郁郁苍苍;溪水,日日舒缓流淌。扶杖伫立在茅舍门外,迎风静听黄昏蝉鸣。渡口边,还留有夕阳余辉;村落上空,炊烟静静飘散。又碰到裴迪醉酒而来,狂歌高唱在我面前。
【赏析】
辋川在今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下,王维晚年与秀才裴迪同隐于此。
黄昏薄暮,寒秋中的山色变得更加苍翠,林间的秋水潺潺作响;红日傍着渡头渐渐落下,一缕青烟从村落中悠然上升。人在这样的一幅静谧恬适的山水田园风景画中,安闲地拄着拐杖,在柴门外听那晚风中的蝉鸣,将诗人潇洒安逸的神态和超然物外的情致刻画得栩栩如生;而这时又正好有沉醉狂歌的好友前来拜访,让人陶然。辋川的风光人物相映成趣,形成物我一体、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可见诗人的闲居之乐和与友人相酬的真切情谊。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一联为写景名句,逼真地再现了渡头落日与水面相切的动态瞬间和村落第一缕炊烟袅袅升到半空的景象,富有包孕性和典型性,从中可以体会到王维田园诗“诗中有画”的特点。
桃源行——王维
渔舟逐水爱山春[1],两岸桃花夹古津[2]。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不见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3],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4],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5]。
月明松下房栊静[6],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7],竞引还家问都邑[8]。
平明闾巷扫花开[9],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10]。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11]。
不疑灵境难闻见[12],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13]。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度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注释】
[1]逐水:沿着溪水。[2]古津:古渡口。[3]隈(wēi)隩(yù):曲窄幽深。[4]攒:聚集。[5]物外:世外。[6]房栊(lónɡ):房舍。栊,窗户。[7]俗客:指误入桃花源的渔人。[8]竞:竞相。引:引领。[9]闾巷:里巷。[10]“初因”两句:意谓桃源之人最初是为了逃避战乱而来此地的,后来过惯了神仙般的生活就不再想回故乡了。[11]“峡里”两句:意谓桃花源中的人已不知俗世之事,而俗世中人也只能空自遥望云山而已。[12]灵境:仙境。[13]“出洞”两句:意谓渔人出洞后又觉得桃源值得逗留,不管山高水远,还是想辞家来此长住。游衍:流连不去。
【译文】
渔船顺溪漂流,欣赏山间春色,两岸桃花盛开,夹列古渡两侧。贪看一树桃红,不知走了多远,到青溪的尽头,忽然遇见行人。从洞口进去,开始时曲折幽深,不一会儿,山洞开阔,现出平地。远望,有一个云树相聚的去处;近看,却是千家万户,种满花卉青竹。樵夫最初说的,是汉朝的名讳,这儿的人,也没有改换秦时的衣饰。这里的人,一起住在武陵桃花源,并在这世外之地,建立了田园。月光明亮,古松下房舍静谧;太阳升起,到处犬叫鸡鸣。听说有远客,便聚拢来看究竟,竞相请客人回家,打听故乡情况。天刚亮,就有人把街上的落花扫开;傍晚,渔人和樵夫陆续乘船回来。当初,为躲避战乱,才离开家乡,后来过惯了这里的神仙生活,便不再回去。深山峡谷中,谁还知道人世间发生的事,世人遥望这里,也只能看到云山。渔人不怀疑这灵境幽妙难见,只是俗心未尽,仍然思念家乡。出洞后,不管桃花源远隔多少山水,定要辞别家乡,来这里长期游历。渔人以为曾经来过,不会迷路,怎知山峰沟壑都已改变。只记得当时进到大山深处,青溪转了几转才到了云林。春天,到处都溪水漫流,不知道桃花源去哪里寻找。
【赏析】
这是王维十九岁时写的一首七言乐府诗,题材取自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叙事散文《桃花源记》(为其诗《桃花源》之序)。
故事说的是武陵地方的一个渔夫一次意外地在一片桃花林后发现了一个美丽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土地平旷,房屋整齐,人民生活古朴而富裕。当地人看到渔人后,大吃一惊,纷纷请他回家吃饭饮酒,自称祖先是为了逃避秦时的战乱,逃进桃花源来生活的。他们根本不知道秦以后的朝代。渔人在这桃花源里住了好几天才与他们告别。出了桃花源,以后再回头去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了。关于桃花源的具体地址,说法不一。其实“桃花源”这一“仙境”本就是诗人的理想世界。而王维这首《桃源行》即以《桃花源记》为母题创造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桃源世界。
诗人充分发挥了诗歌的艺术表现能力,写渔人无意迷路进入桃源,见到桃源中一幅幅生动的景物画面和生活画面,之后离开桃源,怀念桃源,再寻桃源不得,“春来遍是桃花水”,诗笔飘忽,意境迷茫,令人回味无穷。
诗中从容自在地展现了桃源的一个个画面,画面中透出了和平、恬静的气氛与欣欣向荣的生机,反映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这些形象的画面开拓了诗境,调动读者的想象力,去想象、玩味那画面以外的东西,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唐宋以来,作桃源诗的很多,清人王士祯认为只有王维、韩愈、王安石三人的《桃源行》最好,其中又以王维所作更好,他评价说:“观退之、介甫二诗,笔力意思甚可喜。及读摩诘诗,多少自在;二公便如努力挽强,不免面赤耳热,此盛唐所以高不可及”(《池北偶谈》)。翁方纲也极力推崇这首诗,说“古今咏桃源事者,至右丞而造极”(《石洲诗话》)。
酬张少府——王维
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自顾无长策[1],空知返旧林[2]。
松风吹解带[3],山月照弹琴。君问穷通理[4],渔歌入浦深。
【注释】
[1]自顾:自念。长策:超人的本领。[2]空:徒然,白白地。[3]解带:解带敞怀。[4]穷通理:困顿与发达的道理。
【译文】
晚年,我只喜欢清净,对世事都不再关心。自认为没有高明的本领,只好归隐山林。松林清风,吹开我衣襟;山间明月,照我弹琴。你问我困顿与发达的道理,你听,水边深处渔歌声声。
【赏析】
酬是以诗酬答的意思,这是一首赠友诗。前四句是诗人的自白,自己人到老年唯好清静,对万事不关心了,自问没有高明的策略来为国效力,只知道归隐山林自适本性。
开头乍一看好像王维的生活态度非常消极,但若是纵观他的人生历程可以发现,王维早年也曾有过积极的政治抱负,只是后来经历政局变化,理想一直得不到实现。此时虽然担任京官,但对奸臣把持下的朝政已经彻底失望,再加上长期受佛教影响,这才过上了半官半隐的生活。因此,他晚年写诗自叙志趣,着意在“好静”二字。而从“空知返旧林”一句中,依稀可以看到,在恬淡的外表下诗人内心深处的隐痛和感慨。
摆脱了现实政治的压力之后,隐居林泉的生活到底如何呢?诗人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展开,细致地摹绘了一幅鲜明而生动的画面:松林的清风吹开衣襟,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何等的闲远潇洒啊。
最后,君问穷通的道理,我唱着渔歌向河浦深处驶去。一问一答,既照应了首句的万事不关心,不以穷通为念,又似乎在用不答之答的行动表明“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态度。含蓄而富有韵味,发人深省。
送梓州李使君——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1]。
汉女输橦布[2],巴人讼芋田[3]。文翁翻教授[4],不敢倚先贤[5]。
【注释】
[1]杪(miǎo):树梢。[2]汉女:指蜀中女子。输橦(tónɡ)布:指以布匹纳税。橦布,橦木花织成的布匹。[3]巴人:指蜀人。讼芋田:为农田之事讼争。[4]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他施政宽宏,兴学育人,使巴蜀得以开化。此处指李使君。翻:翻新。教授:教化。[5]倚先贤:倚仗先人遗留下来的成果而无所作为。
【译文】
千山万壑到处古木参天,群山回荡着声声杜鹃。山中下了一夜透雨,树梢雨水淅沥如挂百道山泉。蜀汉妇女以橦树织的布纳税,巴郡农民常争讼芋田。你一定要学文翁翻新教化,切不可倚仗先贤遗泽而偷闲。
【赏析】
这是一首送友人去四川做官的赠别诗。
诗人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使君赴任之地梓州(州治在今四川三台县)的自然风光:万壑千山都是参天大树,到处都是杜鹃的啼叫声;一夜大雨过后,山间飞泉百道,远远望去,好似悬挂在树梢上一般。
前两句从大处落笔,互文见义,卓越不凡,将蜀地层峦叠嶂的群山、幽深险峻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呈现在读者面前,如同展开了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而杜鹃的啼鸣又让这幅画卷显得动静相宜。三、四句紧承起首的“万壑千山”,从细处着墨,重复“山”“树”二字,又成流水对。上下两联一气贯注,神韵俊迈,充分表现出蜀中山川的雄奇壮丽。前人称赞说:“起四句高调摩云。”(《唐宋诗举要》引纪昀语)
诗的后半转写蜀中风俗民情和使君政事。运用了文翁治蜀的典故,勉励李使君翻新教化,做出政绩,不要倚仗先贤原有的政绩,而变得懒惰懈怠、庸碌无为。
《送梓州李使君》虽然是一首送别诗,但诗中无一语涉及送别之时、地、情、事,全篇都在描绘蜀地的山水、风物和民事,构思新颖奇特。整首诗格调高远,是唐诗中写送别的名篇之一。清人王夫之对此评价说:“景亦意,事亦意,前无古人,后无嗣者,文外独绝,不许有两。”(《唐诗评选》)
过香积寺——王维
不知香积寺[1],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2],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3],日色冷青松[4]。薄暮空潭曲[5],安禅制毒龙[6]。
【注释】
[1]香积寺:长安城外寺名,故址在今陕西长安县南。[2]无人径:人迹罕至的林间小径。[3]咽危石:形容山石嶙峋,泉水于其间不能畅快流淌。[4]冷青松:谓夕阳西下,青松的颜色也因之黯淡下来。[5]薄暮:黄昏。[6]安禅:安然进入禅境。制毒龙:此处以毒龙喻人之情欲,以制服毒龙喻驱除情欲,入于禅定。
【译文】
原本不知道山中有个香积寺,入山数里登上高耸的山峰。这里古木森森,没有行人路径,深山中,是哪里传来的钟声?岩石高险,泉水流过发出呜咽声;松荫浓郁,连日光也觉清冷。暮色降临,我站在潭水边,坐禅入定,驱除了邪念妄想。
【赏析】
诗人“过香积寺”却以“不知香积寺”起头,既表明了香积寺所处之深幽僻远,又带出后面走进深山的探寻。
沿途古木森森,人迹罕至,听见一阵阵隐隐的钟声在深山回响,给本就寂静的山林又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显得越发宁谧。
究竟寺庙在何处呢?抬头只见山中危石耸立,流泉发出幽咽之声,夕阳的余晖洒落在青冷的松林上。山中危石耸立,泉水无法自然流淌,只能在嶙峋的岩石间艰难穿行,“咽”字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泉水的幽咽之声。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幽深的松林上,“冷”字可谓恰到好处。
薄暮时分方到香积寺,看见寺前空明澄澈的水潭,一切妄想都被这样的禅意制服了。
这首诗章法出奇,题意在写山寺,却不正面描摹,而是从侧面写寺院的环境;不写寺院,而寺院已在其中。“云峰”“古木”“深山”“危石”“青松”“空潭”,清幽寂静,字字紧扣寺院而来。全诗构思奇妙、炼字精巧,尤其是“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一句,历代均被誉为炼字的典范。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1],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2],莲动下渔舟[3]。随意春芳歇[4],王孙自可留[5]。
【注释】
[1]空山:空旷、空寂的山野。新:刚刚。[2]竹喧:竹林中笑语喧哗。喧,喧哗,这里指洗衣女们的欢笑声。浣女:洗衣服的姑娘。浣(huàn):洗衣服。[3]莲动:意谓溪中莲花动荡,知是渔船沿水下行。[4]随意:任凭。春芳歇:春天的芳华凋谢了。歇,消散。[5]王孙自可留:王孙可以在此居住。《楚辞·招隐士》有“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和“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句,意思是说,既然春天已过,王孙就请归来吧,山中冷清,不可长久居住。
【译文】
空寂的山峦,雨后格外清新;秋天的傍晚,天气异常清凉。明月,照在如盖的青松间;泉水,在石头上静静流淌。竹林喧哗,原来是洗衣女子归来;莲叶摆动,只因下面有渔舟。任凭春日繁华消尽,避世的王孙啊,这秋色值得留恋。
【赏析】
“秋暝”是指秋天的傍晚。诗歌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风光和村民的淳朴,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怡然自得的满足心情。
在诗中,王维描写了一个桃源般的山中世界:在一场新雨后,山中空气清新,景色宜人,微微有点寒意了。明月静静地照在青松上,清泉淙淙地流淌在山石之上。一阵阵欢笑声和喧哗声从竹林里传来,原来是洗衣的姑娘们归来了,莲叶晃动,泛舟的渔人也归来了。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勾勒了幽静闲适、清新宜人的薄暮之景,其清新、淡远之境如在目前。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惬意。
经过雨水洗涤的松林青翠欲滴,月光也仿佛被洗过一般,显得明亮皎洁,照射在一尘不染的松林间;清泉在格外剔透的石板上蜿蜒流淌,发出清脆悦耳的响声。此时此刻,诗人仿佛也被这场新雨荡涤过一般,将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创造出了一种纯美诗境。
接下来,诗歌由写景转为写人,村民们的美也是山村自然美和谐的一部分。山民们的勤劳淳朴恰与官场的尔虞我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是一个多么美好而又富有生活气息的地方啊,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却反其意而用之,因为他由衷地觉得洁净纯朴的山居生活很好,值得永远留驻,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
终南别业——王维
中岁颇好道[1],晚家南山陲[2]。兴来每独往[3],胜事空自知[4]。
行到水穷处[5],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6],谈笑无还期[7]。
【注释】
[1]中岁:中年。好道:此处指信奉佛理。[2]家:安家。南山陲(chuí):终南山边。[3]兴来:兴致来时。[4]胜事:喜悦的事情。[5]穷:尽。[6]值:遇到。林叟:山间老者。[7]还期:回来的时间。
【译文】
中年以后,我就非常喜爱佛理,晚年才安家在终南山边。高兴时,每每独自行走在山中,其中的快意,只有我自己知道。也曾走到山穷水尽之处,坐下来,凝望山中云雾飘移。偶然还能碰到山林野老,说说笑笑,不知不觉就忘了回家时间。
【赏析】
王维虽然后来身居要职,但在四十岁后就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得到宋之问的蓝田别墅,更是以隐居为乐。这首诗就是写隐居终南山的自然之趣和恬静自适的快乐。
王维晚年官至尚书右丞,但政局的变化早已让他看透了仕途的艰险,意欲从纷扰的世俗中超脱出来,于是在首联直叙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晚年得以在终南山边隐居。接下来是讲述兴来独往、胜事自知的情形,可见其自得其乐不求人知的情趣。行到水的尽头就坐看浮云的变幻;偶然碰见山林老人,相与谈笑而忘归。
诗的语言平白如话,自然随意之中又有耐人寻味的哲理。其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两句粘对自然,天然一幅山水画,却又暗含无可解说的至理,诗语平白如话,却诗味、理趣兼备。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
归嵩山作——王维
清川带长薄[1],车马去闲闲[2]。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3]。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4],归来且闭关[5]。
【注释】
[1]薄:草木茂密的地方。[2]闲闲:从容的样子。[3]暮禽:日暮的归鸟。相与还:结伴而还。[4]迢递:遥远的样子。[5]闭关:闭门谢客。关,门。
【译文】
溪水清澈,两岸草木丛生,我的车马行进悠闲。流水好像很有情义,过来欢迎我;归巢的禽鸟,也跟我一起回还。荒凉的城镇,紧挨着古老的渡口;夕阳余晖,洒满秋天的山峦。我千里迢迢来到嵩山,决心在此归隐,把门闭关。
【赏析】
王维辞官还归嵩山居处,途中见清清的河川两岸草木丛生,车马悠悠前行。正因心中闲适自在,故而看流水似乎也是有意归隐,看暮色中飞还的禽鸟是与自己结伴而归。
首联紧扣题目中的“归”字,描写出发时的情形,所写的望中景色和车马动态,无不是诗人安详闲适心境的折射。
颔联移情及物,将“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一方面,描写了诗人归山之初悠然自得的心情;另一方面,“流水”多比喻一去不返,诗人借此表明自己对于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则包含了“鸟倦飞而知还”的含义,点出诗人是因为对现实政治的失望厌倦方才退隐,景中有情,言外有意。
一路行来,见荒城临靠在古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萧飒秋山。诗人选取这样一片荒凉的景色,隐约折射出其情感上的变化,即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感到冷淡凄清的心境。直到“归来且闭关”,点明辞官归隐后闭门谢客,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感情又回归于冲淡平和。
整首诗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写归嵩山路上所见的光景,并在景物中寄寓了自己的感情,显得很有层次。诗风质朴清新,自然天成。清人沈德潜说:“写人情物性,每在有意无意间。”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加雕饰却精巧蕴藉的特点。
终南山——王维
太乙近天都[1],连山接海隅[2]。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3]。
分野中峰变[4],阴晴众壑殊[5]。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注释】
[1]太乙:终南山主峰,也是终南山别名。天都:京都长安。[2]连山:连绵不断的山势。接海隅(yú):延伸到海角。[3]霭(ǎi):雾气。[4]分野:大地按星辰位置划分的范围。中锋:指太乙峰。[5]众壑:万千山谷。殊:不同。
【译文】
太乙峰,高得靠近天都,山峦连绵,延伸到海边。白云缭绕,回头看似乎聚在一处;雾霭迷蒙,进山却什么都没看见。太乙峰把终南山一分为二,阴晴变化,众山个个不同。想找一户人家投宿,隔着涧水,问一问樵夫。
【赏析】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为秦岭山峰之一,西起今陕西咸阳武功县,东至今陕西省蓝田县。终南山地势险要、道路崎岖,大谷有五,小谷过百,连绵数百里。千峰叠翠,景色幽美,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称。
终南山是道教的发源地之一,传说老子骑牛西游入秦,过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的执弟子礼邀请,到终南山的草楼观上为其讲解《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远去。到了唐代,唐统治者宣称自己是太上老君李耳的后代,因而大力扶持和尊奉道教。
在这首五言律诗中,王维“以少总多”,只用了四十个字就传神描绘出一幅终南山景图。
开头从大处着墨,突出描写从远处眺望时,终南山高与天齐,绵延的山峦伸展到遥远的海边这一壮阔景象,以夸张而写真实。
终南山上白云弥漫,既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继续前行,即可在云海中浮游。然而再往前走,白云却不断向两边分开,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来时的路,当初分向两边的白云重又聚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异的经历和感觉,相信有游山经验的人都不会觉得陌生,然而王维只用了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切。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一山之中分野不同,阴晴明暗各异,云气变幻不定。此联从多种不同角度展示了终南山的雄伟壮阔、气象万千。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面对这样的名山胜景,诗人终日远望近看,依旧觉得不满足,直至日暮,想要向山中樵夫借宿,明日再游山穷胜。
全诗熔静穆与博大为一炉,气象峥嵘,意境雄阔奇丽,饶有画意。
观猎——王维
风劲角弓鸣[1],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2],雪尽马蹄轻。
忽过新丰市[3],还归细柳营[4]。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5]。
【注释】
[1]角弓:用兽角装饰的弓。[2]眼疾:目光敏锐。[3]新丰市:故址在今陕西省临潼区东北,是古代盛产美酒的地方。[4]细柳营:在今陕西省长安区,是汉代名将周亚夫屯军之地。《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借此指打猎将军所居军营。[5]暮云平:傍晚的云层与大地相连。
【译文】
风猛烈地吹着,角弓射出的箭发出呜呜的鸣声,将军正在渭城打猎。草木凋枯,猎鹰的目光分外明锐,残雪已经销尽,猎马迈蹄轻捷迅速。忽而已经穿过了新丰市,还归到了军营。回首远望刚刚引弓射雕的地方,千里无垠,茫茫的浮云都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打猎的诗,是王维早期的作品,风格遒劲有力。
在一个北风呼啸、草木萧条的冬日里,将军驾着快马来到渭城狩猎。将军眼明手快、箭术超群,不需多时猎物就尽收囊中,满载而归。《观猎》意在表现打猎者高超的箭术,全诗却不直接写打猎者捕杀猎物的场景,而是通过对打猎者的身姿、神态、动作的描写来表现。
诗的前半部分写出猎,后半部分写猎归,一气游走,自然天成,丝毫不给人以突兀之感。另外,诗人锤字炼句的本领也令人惊叹,“枯”“尽”“疾”“轻”,寥寥几个字就将将军那雄姿英发之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汉江临眺——王维
楚塞三湘接[1],荆门九派通[2]。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3],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4],留醉与山翁[5]。
【注释】
[1]楚塞:指古楚国边界。三湘:漓湘、潇湘、蒸湘称三湘。[2]荆门:即荆门山。九派:长江的许多支流。九是多的意思。[3]郡邑:此指襄阳城。浦:江面。[4]风日:风光。[5]山翁:指晋人山简,竹林七贤山涛之子。曾任征南将军,镇守襄阳,好饮酒,每饮必醉。
【译文】
汉江在楚地与三湘相接;荆门,与长江九大支流相通。汉水浩荡,似要溢出天地;山色朦胧,群山时隐时现。州城好似浮在水面,波涛在天际翻涌。赞叹襄阳的风景,让人陶醉,我愿留下,陪伴常醉的山翁。
【赏析】
“临泛”就是登高望远的意思。这首诗主要写泛游汉水的见闻,咏叹汉水的浩渺。
诗人先从大处落墨,以雄健的笔力描绘出汉水横卧楚塞而接“三湘”与长江“九派”相通的雄浑壮阔的气势。不仅写出了荆门南接三湘、北通九派的重要地位,更将笔触延展到了千里之外。有了这样的开篇,后两联方显得不弱。
泛舟江上,纵目眺望,只见“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水之水面宽广仿佛都流到天地之外了;两岸青山迷蒙,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气韵生动。前句极言汉水的邈远,后句以苍茫山色烘托江水的浩瀚空阔。王世祯说这两句“是诗家俊语,却入画三昧”。画面疏密有致,气韵生动。
接着,诗人视线从远处收回,转向眼前江面近景。“浮”字写沿江郡邑仿佛在水面浮动,“动”字写出波涛汹涌如同摇动远方天空。明明是水波在动荡起伏,却给人以前方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和整个天空都在动荡的错觉。这种“浮动”的错觉,足见水势之磅礴。面对襄阳这样的壮丽风光,诗人沉醉其中,想要留下来。
全诗仿佛一幅色彩淡雅、格调清新、意境优美的山水画,雄健而不失从容,写出了汉江的千古奇观,气魄宏大,意境开阔,给人以美的享受,堪称王维融画入诗的力作。
使至塞上——王维
单车欲问边[1],属国过居延[2]。征蓬出汉塞[3],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4],长河落日圆[5]。萧关逢候骑[6],都护在燕然[7]。
【注释】
[1]问边:到边塞去察看,指慰问守卫边疆的官兵。[2]属国:典属国的简称。汉代称负责外交事务的官员为典属国,这里诗人用来指自己的身份。居延:地名,汉代称居延泽,唐代称居延海,在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境。又西汉张掖郡有居延县(《汉书·地理志》),故城在今社员济纳旗东南。又东汉凉州刺史部有张掖居延属国,辖境在居延泽一带。[3]征蓬:随风飘飞的蓬草,此处为诗人自喻。[4]烟:烽烟,报警时点的烟火。[5]长河:黄河。[6]萧关:古关名,故址在今宁夏固原东南。候骑:负责侦察、通讯的骑兵。王维出使河西并不经过萧关,此处大概是用何逊诗“候骑出萧关,追兵赴马邑”之意,非实写。[7]都护:官名。唐朝在西北置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每府派大都护一人,副都护二人,负责辖区一切事务。燕然:古山名,即今蒙古国杭爱山。这里代指前线。此两句意谓在途中遇到候骑,得知主帅破敌后尚在前线未归。
【译文】
轻车简从出使边塞,要去的地方远过居延。像被风卷起的蓬草飞出了汉塞,又像归雁飞入胡地的天空。大漠中一道孤烟直上,黄河边上一轮落日正圆。在萧关恰好遇见侦察通讯的骑兵,方知统帅都护正在燕然前线坐镇。
【赏析】
这首诗作于诗人赴边途中,其景象描写得雄奇壮丽,尤为后人所称道。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藉,察访军情。唐玄宗此举实际上是要将王维排挤出朝廷。王维驾着车走向茫茫大漠,去慰问戍边的将士,大漠雄奇的景色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故留下此传世名篇。
由“归雁”可知,王维此次出使边塞是在春天。蓬草成熟后就会枝叶干枯,根也离开了大地,随风飘卷,所以称为“征蓬”。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心中自然抑郁悲愤,故有“征蓬”“归雁”的自比,寓悲凉之情于壮美之景中,意境浑融。
五、六两句分别描述了两个画面,境界阔大,气象雄浑。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大漠之中,莽莽黄沙广阔无垠。极目远眺,天尽头一缕孤烟正缓缓升腾,为这片荒漠增添了一点生气。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这是一个特写镜头。“圆”字准确描述了河上落日的特点,使整个画面更显雄奇瑰丽。
诗歌语言平白易懂,用字凝练准确,其颈联的“直”与“圆”两字被《红楼梦》誉为“有情有理”。
奉和圣制从蓬莱向兴庆阁道中留春雨中春望之作应制——王维
渭水自萦秦塞曲[1],黄山旧绕汉宫斜[2]。
銮舆迥出千门柳[3],阁道回看上苑花[4]。
云里帝城双凤阙[5],雨中春树万人家。
为乘阳气行时令[6],不是宸游玩物华[7]。
【注释】
[1]渭水:即渭河,源出甘肃省,经陕西流入黃河。秦塞:指长安城近郊。[2]黄山:指黄麓山,在长安西北。汉宫:指唐宫。[3]銮舆:皇帝的车驾。迥(jiǒnɡ)出:高出。千门:指皇宫内的重重门户。[4]上苑:泛指皇家园林。[5]双凤阙:泛指皇宫中的楼台。[6]阳气:指春气。时令:按季节颁布的政令。[7]宸(chén)游:指皇帝出游。宸,帝王的代称。物华:美好的景物。
【译文】
渭水围绕京城曲折东流,黄麓山本来就环抱着皇家。帝辇从垂柳夹道的宫门远去,在阁道上,回头看林苑百花。大明宫的栖凤翔鸾二阙,高耸入云;细雨中,春树翠绿,装点万户人家。为了趁着春时,颁行适时召令,天子出游,并不是为玩赏春景。
【赏析】
王维的这首七律,是唐玄宗由阁道出游时在雨中春望赋诗的一首和作,所谓“应制”,即应皇帝之命而作。
应制诗一般都为歌功颂德,难以出彩,但王维这首却高出众人一筹。他紧扣题目中的“望”字,一开头就写出由阁道中向西北眺望所见的壮阔景象:渭水曲曲折折地流经秦地,渭水边的黄山盘旋在汉代黄山宫脚下。“渭水”“黄山”和“秦塞”“汉宫”作为长安的陪衬和背景,气势顿显开阔,而且“秦”“汉”这样的字眼,极大地增强了时空感。再写人在阁道上回看宫苑的景象,“云里帝城双凤阙,雨中春树万人家”一联,给人一种高峰突起的感觉,呈现出一幅阔大美好的春雨长安图。结尾寓规劝于颂奉中,指出了天子春游是顺天道而行时令,并非为了赏玩景物。
诗人善于取景布局,以饱满而又生动的艺术形象,传达出唐帝国处于兴盛时帝都长安的风采。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王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1],尚衣方进翠云裘[2]。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3]。
日色才临仙掌动[4],香烟欲傍衮龙浮[5]。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向凤池头。
【注释】
[1]绛帻:用红布包头似鸡冠状。鸡人:古代宫中,于天将亮时,有头戴红巾的卫士,于朱雀门外高声喊叫,好像鸡鸣,以警百官,故名鸡人。晓筹:即更筹,夜间计时的竹签。[2]尚衣:官名。隋唐有尚衣局,掌管皇帝的衣服。翠云裘:饰有绿色云纹的皮衣。[3]衣冠:指文武百官。冕旒:古代帝王、诸侯及卿大夫的礼冠。旒,冠前后悬垂的玉串,天子之冕十二旒。这里指皇帝。[4]仙掌:即障扇,宫中的一种仪仗,用以蔽日障风。[5]香烟:这里是和贾至原诗“衣冠身惹御炉香”意。衮龙:指皇帝的龙袍。浮:指袍上锦绣光泽的闪动。
【译文】
红巾报时人,手拿更筹报晓,尚衣就捧进了翠云裘。重重宫殿打开大门,各国使臣与百官一齐向天子朝拜。阳光临照,掌扇随着它移动;轻烟缭绕,皇袍的绣龙像在浮游。早朝后,贾舍人要草拟诏书,听环佩叮当,他已回到中书省。
【赏析】
这首诗与岑参所写同题,是描写朝拜庄严华贵的唱和诗。全诗写了早朝的整个经过,分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三个层次,利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描绘出大明宫早朝庄严肃穆的氛围与皇帝的威仪。“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一联,大笔勾勒出早朝的景象:宫殿中九重天门迤逦打开,深邃伟丽,万国的使节纷纷拜倒朝见天子,威武庄严。突出了大唐帝国的威仪,气象非凡。颈联从细处落墨,用仙掌挡日、香烟缭绕营造出皇庭特有的雍容华贵的氛围。结尾归结到贾至任中书舍人起草诏书的职责,是“朝罢”之后。
这首和诗只和其意而不和韵,用语堂皇,造句雍容伟丽,格调和谐。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说“盛唐人和诗不和韵”,于此可窥一斑。
酬郭给事——王维
洞门高阁霭余辉[1],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2],省中啼鸟吏人稀[3]。
晨摇玉佩趋金殿[4],夕奉天书拜琐闱[5]。
强欲从君无那老[6],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释】
[1]洞门:重重相通的宫门。霭:凝聚。[2]禁里:指宫中。[3]省:指门下省。[4]趋:小步而行。[5]天书:皇帝的诏书。琐闱:有雕饰的门,此指宫门。琐,门窗上的连环形花纹。[6]强:勉强。君:指郭给事。无那:无奈。
【译文】
宫门高楼,沐浴夕阳余晖;桃李繁盛,柳絮随风飘飞。皇宫官舍的晚钟,疏疏落落;门下省内,鸟儿鸣叫官员已回。清晨环佩声声,到金殿朝拜;傍晚,又捧着天子诏书叩拜宫闱。想勉强跟随您,无奈我已老了,将因常常卧病,而脱下朝衣。
【赏析】
这是王维酬和郭给事的诗,称赞对方奉职贤劳,感慨自身老病,不能相从。“给事”,即给事中,是唐代门下省的要职,负责审议诏敕奏章,驳正其违失,常侍皇帝左右,地位显赫,位高权重。王维后半生虽然已经处于半隐居的状态,但在官场上却颇为显达,与王公权贵多有来往,因此这一类的应酬诗作甚多。
虽是应酬之作,但诗人独具匠心,不直接对郭给事唱赞歌,而是从对景物的描绘中传达颂扬之意,有避俗从雅的艺术效果。
首联写“洞门高阁”,是皇家的写照,“余辉”是皇恩普照的象征;“桃李阴阴”,是说郭给事桃李满天下,而“柳絮飞”是指那些门生故吏飞扬显达。表明郭给事上受皇恩临沐,下受门生故吏拥戴。
颔联以动写静。“省中啼鸟”这个意象,颇有内涵,因为一般的官衙内总是人来人往,熙熙攘攘,而门下省内居然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声。王维特别善于抓住平凡无奇的景物,赋予其某种象征意义。“省中啼鸟”看似描写景致,其实是暗赞郭给事政绩卓著,朝政清平,以至衙内清闲。虽是赞美之词,却不见谄媚之象。
颈联的“趋”字和“拜”字,生动地描写了郭给事本人官高位尊的情形,他早晨盛装朝拜,傍晚捧诏下达,终日忙碌,不辞辛劳。
尾联急转而下,表达了自己的出世思想。《唐诗援》评说道:“结尾多少蕴藉,令人一唱三叹。”
积雨辋川庄作——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1],蒸藜炊黍饷东菑[2]。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3],松下清斋折露葵[4]。
野老与人争席罢[5],海鸥何事更相疑[6]。
【注释】
[1]空林:萧疏的树林。[2]藜(lí):指蔬菜。黍(shǔ):此指饭食。饷(xiǎnɡ):送饭。菑(zī):初耕的田地。[3]朝槿(jǐn):木槿,其花朝开暮落。[4]清斋:指吃素。葵:葵菜。[5]野老:作者自指。[6]海鸥:用鸥鹭忘机典。
【译文】
连日阴雨,山林潮湿烟火难升;做好饭菜,给村东耕田的人。水田纵横,低飞着白鹭;夏日树荫浓密,传来黄鹂啼叫。山中养性,看木槿朝开暮谢;采摘沾露葵菜,在松下吃斋静心。我已与世无争,绝尽俗念,那海鸥为什么还不相信?
【赏析】
王维晚年隐居在终南山的辋川山庄。辋川山庄又称辋川别业,地处终南山下,最早是由宋之问在辋川山谷(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十余公里处)所建的辋川别墅,后来王维得到了这个别墅,在原来基础上营建成园林,称为辋川庄。王维很多诗都是描述那里的景色,《辋川集》二十首山水诗的集成就是在辋川别墅时所作,是王维后期山水诗的代表作。
这首诗写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禅寂生活之乐。
首联写诗人山上静观时所见田家生活,一个“迟”字,形象传神地写出了阴雨天空气潮湿、炊烟上升迟缓的样子。
颔联写白鹭飞行,黄鹂鸣啭,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而且一取动态,一取声音,十分相宜;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盛,意境幽深,用开阔深邃、富有境界感的画面,渲染了积雨天气空蒙迷茫的色调和气氛。
诗人隐居在这美好的辋川山庄中,“习静”“清斋”,吃斋念佛,修身养性,与世无争,心境淡泊自然。
全诗如同一幅淡雅的水墨画,清新明净,形象鲜明,创造了一个物我相惬、情景交融的意境。前人认为唐代七律中,“淡雅幽寂,莫过右丞《积雨》”(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卷十)。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1],复照青苔上。
【注释】
[1]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译文】
山中空荡,看不到人影,只能听到有人说话。夕阳返照深深树林,又给青苔抹上一层淡黄色。
【赏析】
王维晚年为陕西蓝田的辋川别墅风景写了《辋川集》组诗二十首,鹿柴为辋川一景。诗人捕捉到傍晚时分鹿柴的幽静景色,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夕阳余晖映照深林,在青苔上洒下斑驳的光影,愈加衬托出山林的清寂幽邃,几如化外之景。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疏淡自然,毫不做作。
竹里馆——王维
独坐幽篁里[1],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注释】
[1]幽篁:幽深的竹林。
【译文】
独自坐在幽深竹林,时而弹琴,时而吟唱长啸。深林僻静,无人知晓,只有明月殷勤相照。
【赏析】
竹里馆为辋川山庄一景,是建筑在大片竹林中的精舍。诗人以极浅淡的笔墨,描绘出一幅月夜独坐竹林弹琴长啸图,表现了隐者恬淡逸放和自得其乐的心情。全诗表面看来平平淡淡,似乎信手拈来、随意写就,其实却是匠心独运、颇具特色。其中“独坐”和“人不知”相映照,明月相照“幽篁”“深林”,光影织成美景,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幽静,情景融为一体,蕴含着一种特殊的美的艺术魅力,使其成为千古佳品。
鸟鸣涧——王维
人闲桂花落[1],夜静春山空[2]。
月出惊山鸟[3],时鸣春涧中。
【注释】
[1]闲:安静、悠闲,含有人声寂静的意思。[2]空:空寂、空空荡荡。这里形容山中寂静无声,好像空无所有。[3]月出:月亮出来。惊:惊动,惊扰。
【译文】
人悠闲,桂花无声无息地飘落;夜寂静,春山让人觉得空空的。月亮出来惊动了栖息的山鸟,山涧中不时传来鸟的啼鸣声。
【赏析】
王维写了不少富有禅意的诗,而这首诗意境尤高,臻于“无我之境”。由于心境的“闲”,作为主体的人消失了,却感受到了四周最细微的变化,唯有在极静之中,方能得自然真意。
杂诗——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1],寒梅著花未[2]?
【注释】
[1]来日:指动身前来的那天。绮窗:雕饰精美的窗子。[2]著花:开花。
【译文】
你刚从我的家乡来,一定知道一些家乡的事。请问来时,我家窗前,那一株腊梅是否已开?
【赏析】
游子居异乡,遇故乡来人,有多少可问之事啊,却只问家园窗前那株寒梅开花了没有?真是“于细微处见精神”,因为一些细琐的生活小事或某一特殊的景物,最能引发思乡的感情。以家常絮语向人询问寒梅,问的是近况,更可见他对故乡以往的每一细微变化都在密切留意,了然于怀的。诗以白描记言的手法,写眷念窗前“寒梅著花未”,寓巧于朴,简洁而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思乡的情感,亲切有味。
相思——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1],此物最相思。
【注释】
[1]撷(xié):摘。
【译文】
红豆生长在南方,春天来了,长出几个新枝。希望你,多多采摘佩戴它,这小小的红豆,最惹人相思。
【赏析】
红豆,一名相思子,产于岭南。相传古代有一个男子出征死于边关,妻子思念他,在树下哭泣,泪落染树结出殷红的豆子,故称此树为相思树。
“南国”既是红豆的产地,又是朋友的所在地,于是首句因物起兴,将生于南国的红豆与旅居南方的所思对象巧妙地联系在一起,语虽单纯,却富于想象。接着以设问寄语,承接自然,口吻亲切。
作者在诗末还不忘叮咛友人多采撷红豆,因为“此物最相思”,言在此而意在彼,嘱人相思,背后其实寄寓着自身深深的相思之意。末句以“相思”点题,一方面与首句中的“红豆”呼应;另一方面起到了一语双关的妙用;既切“相思”之名,又关合相思之情,可谓妙笔生花,婉曲动人。
此诗语浅情深,短短四句中,一叙一问一叮咛,极为明快,又含蓄蕴藉,将一腔柔情,尽情灌注在红豆之中。
少年行——王维
新丰美酒斗十千[1],咸阳游侠多少年[2]。
相逢意气为君饮[3],系马高楼垂柳边[4]。
【注释】
[1]新丰:古县名,汉置,治所在今陕西省临潼(tónɡ)区东北。新丰镇古时产美酒,谓之新丰酒。斗(dǒu)十千:一斗酒值十千钱(钱是古代的一种货币),形容酒的名贵。斗是古代的盛酒器,后来成为容量单位。[2]咸阳:秦朝的都城,故址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二十里,此借指唐都长安。游侠:游历四方的使客。[3]意气:指两人之间感情投合。[4]系(xì)马:拴马。
【译文】
新丰出产的美酒一斗价值十千钱,咸阳城的游侠儿多是少年。他们意气相投,一见如故,便相邀去酒楼酣饮,马儿就系在高高酒楼旁边的垂柳上。
【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少年游侠日常生活的诗。
在古都咸阳,游侠儿横穿于市,相逢马背,意气相投便以酒相邀,直饮到大醉酩酊。诗人通过对游侠儿高楼纵饮这一典型场景的描写,将游侠儿的风流与不羁完美地展现了出来,并表达了诗人对游侠儿这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的向往。
一、二句将“新丰美酒”与“咸阳游侠”对举,让二者形成了“快马须健儿,健儿须快马”那样密不可分、相得益彰的关系,一张一弛,轻爽流利。
第三句将酒与游侠儿联结起来。对普通人来说,萍水相逢即是过客;而对少年侠士们来说,相逢片刻也可以一见如故,还要为对方干上一杯。但末句并未承接前文详写宴饮场景,只写到酒楼前就戛然而止。写“马”,是为了映衬侠少的豪迈英武。“高楼”与“垂柳”,相映成趣,华美、喧闹而不失飘逸,描述出一种富于浪漫气息的生活情调,为此突出侠少的精神风貌。此处运用了虚处传神的艺术手法,因为侧面虚写比正面实写所涵盖的内容要丰富得多。
短短二十个字,游侠儿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全赖诗人的选材和用笔。诗人选取的是游侠儿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高楼纵饮,既散发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弥漫着浓厚的浪漫色彩,寓真实于理想化之中,丝毫不给人以虚假之感。作者用笔精到,全诗不事雕饰,只几笔便将游侠儿的身姿神态勾勒了出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1]。
【注释】
[1]茱萸(yú):落叶小乔木,开小黄花,有浓香,古人每逢重阳便佩插它以辟邪。
【译文】
我独自漂泊,在异地作客,每到佳节,都倍加思念亲人。兄弟们在登高祈福,大家头插茱萸,只是少我一人。
【赏析】
王维原籍太原祁州(今山西祁县),在华山以东,故称山东。诗题下原注:“时年十七”,是在长安时所写。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二九相重,称为“重九”;九是阳数,故又称“重阳”。重阳节始于战国时代,唐代时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并沿袭至今。
唐代城市在重阳节时,一般要做四件事:一是吃糕,“糕”与“高”谐音,吃糕是为了取吉祥的意义;二是饮菊花酒,赏菊花;三是把茱萸插在头上或者佩戴在身上;四是登高,一般选择附近的名山或者高塔。
诗一开头便以寻常语写思亲之切,诗人对故乡亲人的强烈思念、对孤独处境的感受,都凝聚在这个“独”字里。两个“异”字连用,表明地非故土,人无故人,备显凄凉孤苦。佳节,往往是举家团聚的好日子,一个“倍”字,则突出诗人无时不在怀念亲人,到了佳节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三、四句纯是想象之语:兄弟们重阳登高,独独少了自己一人。这里不说我忆兄弟,却说遍插茱萸少一人,更加重了凄凉之感。
语言浅显朴素有如喃喃细语,情意表达层转层深,却没有一个字可以删改移动,可谓自然妙绝。
渭城曲——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1],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2]。
【注释】
[1]渭城: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位于渭水北岸,故址为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浥(yì):润湿。[2]阳关:在今甘肃敦煌西南,与玉门关一南一北,均为通西域的要隘。
【译文】
早上,渭城下了一场春雨,打湿大路轻尘。客舍前,柳树青青格外清新。老朋友啊,请再饮一杯,等向西出了阳关就再也见不到友人了。
【赏析】
诗的一、二句写明送别的时间、地点与氛围:渭城送别,清晨的细雨润湿了轻扬的灰尘,客舍外的杨柳在细雨的清洗下分外清新,一派素朴清雅的诗情画意。
客舍,总是与羁旅者相伴;古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谐音“留”,已经暗喻离别之意。二者总是呈现出一种黯淡的情调,此刻却因一场朝雨呈现出清新明朗的风貌——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青青的客舍、翠绿的杨柳,虽然是极平常的景物,在诗人笔下却清新如画,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没有一般送别场景的黯淡和沉重,反而带着几分轻快。
后两句,离情迸发,一杯别酒,盛满了朋友的无限深情,“更尽”二字,传神地写出了送别人惜别、劝慰、请君珍重等意,自然逗出末句。
阳关和玉门关都是西出敦煌通往西域的门户,一个在南,一个在北。阳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县西南七十公里外的阳关镇境内,在玉门关之南,故曰阳关(古人以山南水北为阳)。自汉至唐,阳关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元二要到安西都护府(治所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境)去,就必须经过阳关,故诗中有“西出阳关无故人”之句。
阳关本已远,而安西更在阳关之外,光是想象,其苍茫无垠已令人怅惘,而“无故人”更是可见此别的难以为情,一段离情自是萦绕心头,依依徘徊不忍去。此诗本作“送元二使安西”,因其道出人人意中所有,妙绝一时,当时就被人广为传诵,后更是被编入乐府,名《渭城曲》《阳关曲》,或名《阳关三叠》,成为流传千古的饯别名曲。
秋夜曲——王维
桂魄初生秋露微[1],轻罗已薄未更衣。
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
【注释】
[1]桂魄:月亮的别称,相传月中有桂树,故名。
【译文】
秋月初升,秋露轻盈细微;轻软罗衫已太薄,然而却无心加衣。夜已深,她还在拨弄银筝,只因怕空房孤寂不愿回去。
【赏析】
初秋夜晚月亮升起,已有微小晶莹的露珠了,罗衣已显轻薄却不更换厚衣,而夜深了还在庭院频频弹奏银筝,不断的银筝声在这清冷夜晚似乎还显得很热闹。末句一语揭穿“心怯空房不忍归”,原来不是偶发清兴弄银筝,而是无良人相伴,寂寞难寝。这时再回头反观前三句,顿悟其已隐约传神于先,未更罗衣,是因其相思入神,频弹银筝,见其心生烦扰,首句更是先声夺人,为全诗渲染了清冷凄凉的气氛,又隐有望月怀人之意。语极委婉,情极细腻,把儿女之情写得如此深隐曲折,而一经点破,相思相怨之情即跃然纸上。
送沈子福之江东——王维
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桨向临圻[1]。
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
【注释】
[1]罟师:渔夫。
【译文】
渡口杨柳依依,行人稀少,艄公荡起船桨向临圻方向摇去。我的相思又似那无边的春色,从江南到江北送君子你归去。
【赏析】
这是一首相思离别之作,想象奇特,感情奔放。
阳春时节,到处桃红柳绿,到处莺歌燕舞,在杨柳渡头,诗人送友人沈子福顺流而下归江东。望着那满园春色,诗人灵光乍现:我这绵绵无尽的相思之情不就像眼前的无边春色吗?何不让我这相思之情也同春色一般,蔓延江南江北,伴你归去。多么奇妙而美丽的想象啊,以无形之情比有形之景,将情与景结合无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