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道路阻且长(先秦两汉卷)
昔我东征 杨柳依依 今我南徂 芳草萋萋
星霜数易 人事已非 唯有我心 始终不移
诗经·小雅·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注释
薇:豆科野豌豆属的一种,种子、茎、叶均可食用。
作:指薇菜冒出地面。
止:句末助词,无实义。
曰:句首、句中助词,无实义。
莫:通“暮”。
靡:音mí,无。
猃狁:音xiǎn yǔn,我国古代少数民族。
不遑:不暇。遑,闲暇。
启居:跪、坐,指休息、休整。启,跪、跪坐。居,安坐、安居。
聘:问候的音信。
刚:坚硬。
阳:农历十月,小阳春季节。
盬:音gǔ,止息,了结。
启处:休整,休息。
孔:甚,很。
疚:病,苦痛。
我行不来:我不能回家。来,回家。
常:即棠棣,音táng dì,植物名。
路:高大的战车。
君子:指将帅。
业业:高大的样子。
捷:接战、交战。一说指一月多次改道行军。
骙:音kuí,威武,强壮。
小人:指士兵。
腓:音féi,庇护,掩护。
翼翼:整齐的样子,谓马训练有素。
象弭:两端以象牙装饰的弓。弭,音mǐ。
日戒:日日警惕戒备。
思:用在句末,无实义。
霏霏:雪花纷飞的样子。霏,音fēi。
简评
丰子恺先生此画作于1943年,时值抗战,他身处川渝大后方,虽然无法投笔从戎,却心系国家命运,用漫画表达抗战的决心和精忠报国的志向。因图画里有一戎装将军,骑在马上,瞭望祖国大好河山,这幅作品被后人命名为《还我河山图》。题画诗巧妙改编自《诗经·小雅·采薇》,而《采薇》正是一首从军将士的悲歌,将军旅生涯的艰辛生活和思归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采薇》的最后一章是一个返乡戍卒的内心咏叹:当年出征之时,还是春天,杨柳轻飏;如今征战归来,已然寒冬,大雪纷飞。他拖着衰残的身躯步履蹒跚,饥寒交迫,内心充满悲伤,却无人知晓。
季节变换,时光流逝,最宝贵的青春和生命被消耗在战场上,《采薇》用最富诗意的语言对战争进行了有力的控诉。丰子恺先生固然也表达了反战的思想和世事无常的感慨,但作为战争中保家卫国的一方,他对这场战争还是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及抗争到底的勇气。
仰之弥高
论语·子罕(节选)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注释
颜渊:颜回,字子渊,孔子弟子。
弥:越发,更加。
末由:没有办法。
简评
颜回对孔子十分崇敬,把孔子的学问和道德描述得高不可攀。他觉得孔子越仰望越觉得高远,越钻研越觉得深邃,机巧灵变,神秘莫测。孔子又很善于引导学生,让人一旦爱上学习就不能自拔。自己哪怕用尽全力,也追不上他,因为面前有一个太过卓越的榜样。
“仰之弥高,钻之弥坚”是非常高尚的学养与品格。仰望山之高,才能明白自身的渺小,所以更要自强不息;见证行之大,才能懂得一己的狭陋,从而愈加三省吾身。丰子恺先生游雪窦山,观千丈岩飞瀑,见山之高,临渊之深,慨叹“仰之弥高”,实是有感于天地自然对人襟怀的开拓。
窥见室家之好
论语·子张(节选)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
注释
叔孙武叔、子服景伯:二人皆鲁国大夫。
赐:端木赐,字子贡。
官:房舍。
简评
有人认为子贡比他的老师孔子更贤能,对此,子贡不以为然。他以围墙作比喻,认为自家的围墙只有齐肩高,所以路过的人都能窥见屋里陈设的精美;而夫子的围墙有数仞之高,找不到门进去,你就看不到宗庙的堂皇、房屋的富丽。不过,能找到孔子之门进去的人很少,所以不了解的人才会这样说。
孔子的思想的确很博大,子贡的修养也很深厚,那么“窥见室家之好”的丰子恺先生呢?很顽皮!1942年11月,在抗日战火蔓延全国的局势下,丰子恺应邀来到重庆,一住就是四年。在这四年里,他不仅画下无数反映抗战与社会现实的作品,而且记录了重庆独特的山城风貌以及这里的日常生活。这幅画非常富有生趣,作为江浙人士的丰子恺,在重庆看到与小桥流水人家迥然不同的民居、风物,难免会觉得新鲜,带着好奇心窥上一眼,其中闪现的童真、童趣,令人莞尔。
重庆凯旋路
颁白者
孟子·梁惠王上(节选)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鼈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鼈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注释
梁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国君。魏国都城在大梁(今河南开封),所以
魏惠王又称梁惠王。
数罟:密网。罟,音gǔ。
洿池:大池。洿,音wū。
谨:认真从事。
庠序:古代的乡学,泛指学校。庠,音xiáng。
颁白:头发花白。颁,通“斑”。
负戴: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
简评
《孟子·梁惠王上》是代表孟子仁政思想的重要篇章,在孟子心中,一个理想的社会应该把人民的福祉放在第一位,不违农时,不做竭泽而渔的事情,注重社会公平,在施行王道的基础上重视对人民的教化,教导人们孝顺父母、礼敬兄长、尊老爱幼,这样才会有更多人拥护国君,国家也才会变得更加强大。
丰子恺先生此画取名“颁白者”,对这个饱经风霜、为了谋生而肩挑重担的老人满含同情。不过这种同情是有节制的,他笔下的白发老人虽负重前行,脸上的表情却宁静平和,让我们叹息劳动人民生活之艰辛的同时,也感受到他们的质朴勤劳。
云霓
孟子·梁惠王下(节选)
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注释
汤:商汤,商朝的创建者。
书:《尚书》。
葛:葛国,与商紧临的小国。
归市者:做生意的人。
吊:安抚。
徯我后:等待我们的王。徯,音xī,等待。后,君王。
反其旄倪:放回老人和小孩。旄,通“耄”,音mào,指老人。倪,音
ní,小孩。
止其重器:不再掠夺贵重的祭器。
简评
孟子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因此,他以君主能否得到老百姓的拥护为标准来衡量国君的价值。他理想中受人爱戴的明君不应以暴虐的武力来征服敌国,而应该以高尚的德行、宽大的仁政让对方诚服。如果可以做到这一点,人民盼望他,就会像大旱之中盼望云霓。他征伐某地时,那个地方不会受到侵扰,该做生意的做生意,该种地的种地。他的杀伐仅限于无道的暴君,而对那里的人民多有安抚。于是,他攻占哪里,那里就像下了及时雨一样,人民都很欢喜。
1934年夏天,我国中、东部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丰子恺先生有感于民间疾苦,创作了一系列漫画,把其中60幅集结成册,以此画为卷首,将书命名为《云霓》。在此书的序言中,丰先生写道:“我觉得现代的民间,始终充塞着大热似的苦闷和大旱似的恐慌,但也有几朵‘云霓’始终挂在我们的眼前,时时用美好的形态来安慰我们,勉励我们,维持我们生活前途的一线希望。”在这幅画里,两位农民一边踩着水车踏水,一边仰望天边的云朵,正是“大旱之望云霓”的写照,此“云霓”象征的不正是“希望”二字吗?
得其所哉 得其所哉
孟子·万章上(节选)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故君子可欺以其方,难罔以非其道。
注释
子产: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郑国贵族。
校人:主管池沼的小吏。
舍:放生。
圉圉:不够舒展的样子。圉,音yǔ。
洋洋:缓缓摇尾的样子。
简评
在管池塘的小吏心中,君子子产也有不那么睿智的时候。比如,明明是自己把子产养在池子里的鱼给煮了吃了,却编了个瞎话骗他说,已经把鱼放生了。还把细节描绘得有鼻子有眼:刚放生时,鱼儿还懒懒的,过了一小会儿,就摇头摆尾转瞬即逝。以至于子产高兴地连声感叹:它去了该去的地方啊!它去了该去的地方啊!正所谓:君子的大智慧有时候防不了小人的小聪明,还会被小人得意扬扬地嘲弄。不过,小聪明终究是小聪明,君子固然可以被合情合理的谎言欺骗,却不会被荒谬的思想带偏,这就是大智胜过小智的地方。
丰子恺先生有菩萨心肠,一生力劝人们护生戒杀,所以,看到两尾小鱼活泼地入水嬉戏,游入生门,他的“得其所哉”应该和子产一样,充满了慈悲的喜悦。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节选)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简评
孟子对人性的基本看法是人性本善。所以,他在对人的生死观进行深入探讨时,是以“性善”为前提的,认为“生命”就像鱼,“正义”就像熊掌,正如熊掌比鱼珍贵一样,正义也比生命更重要,当两者不可兼得时,应该舍生而取义。
丰子恺先生画中英气勃发的男子,面对“生”和“义”,毫不犹豫地将手伸向了“义”。是什么令他如此义无反顾呢?大概是一腔热血吧。根据题款,我们可以知道此画作于1938年抗日战争期间,作为爱国志士,丰子恺虽不能投笔从戎,却用自己的创作表达对抗战的支持,对国家命运的关怀,一片赤诚,日月可鉴。
仰不愧于天
孟子·尽心上(节选)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注释
故:事故,即灾患病丧。
怍:音zuò,惭愧。
简评
这幅《仰不愧于天》,是丰子恺先生1944年(甲申年)送给国民党耆老武葆岑之作,林青是武葆岑的字。
孟子认为君子有三件乐事:其一,父母健在,兄弟安康;其二,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其三,能做个好老师,教育天下的英才。而拥有天下不在此列。为了强调这一点,他甚至把这句话原封不动说了两遍。
人活一世,能做到心地无私、俯仰无愧,便可以说是坦荡的君子,哪怕前路坎坷、独行无侣,亦可一个人活成一支队伍。就像这幅画里这个背对苍松、伫立巉岩的孤独身影,单薄,却有劲拔的风骨。
漆室心情无人会 还道是 背人偷堕相思泪
列女传·仁智·鲁漆室女
漆室女者,鲁漆室邑之女也。过时未适人。当穆公时,君老,太子幼。女倚柱而啸,旁人闻之,莫不为之惨者。其邻人妇从之游,谓曰:“何啸之悲也?子欲嫁耶?吾为子求偶。”漆室女曰:“嗟乎!始吾以子为有知,今无识也。吾岂为不嫁不乐而悲哉!吾忧鲁君老,太子幼。”邻妇笑曰:“此乃鲁大夫之忧,妇人何与焉!”漆室女曰:“不然,非子所知也。昔晋客舍吾家,系马园中。马佚驰走,践吾葵,使我终岁不食葵。邻人女奔随人亡,其家倩吾兄行追之。逢霖水出,溺流而死。令吾终身无兄。吾闻河润九里,渐洳三百步。今鲁君老悖,太子少愚,愚伪日起。夫鲁国有患者,君臣父子皆被其辱,祸及众庶,妇人独安所避乎!吾甚忧之。子乃曰妇人无与者,何哉!”邻妇谢曰:“子之所虑,非妾所及。”
三年,鲁果乱,齐楚攻之,鲁连有寇。男子战斗,妇人转输不得休息。君子曰:“远矣漆室女之思也!”《诗》云:“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此之谓也。
颂曰:漆室之女,计虑甚妙。维鲁且乱,倚柱而啸。君老嗣幼,愚悖奸生。鲁果扰乱,齐伐其城。
注释
《列女传》:介绍中国古代妇女事迹的纪传体史书,作者刘向。也有人
认为该书不是刘向所著,只是由其编订成书。
刘向: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简评
丰子恺先生此画作于1942年,正值抗日战争硝烟弥漫之际。款识里的馥珍女士,全名吴馥珍,是抗日名将顾葆裕的夫人。顾葆裕投身抗战后,吴馥珍既牵挂丈夫,又对国家的前途命运深感担忧,故丰子恺创作此画,以表慰问。
“漆室”之典故,出自西汉刘向的《列女传》。讲的是在鲁国漆室这个地方有一个女子,老大不小了还不出嫁。有一天,她靠着柱子长啸悲吟,邻居妇人忍不住问她:“你为什么悲伤啊?难道是想嫁人了?我给你找个丈夫吧!”漆室女说:“我怎么会因为没有嫁人就不痛快呢!我是哀叹我们鲁国国君太老、太子又太小啊!”邻居妇人说:“这是公卿大夫该考虑的事,我们妇道人家想那么多干嘛!”漆室女说:“我不这么认为。曾经有个客人住在我家,把马拴在园子里,结果马脱缰,把园子里的葵菜都踩烂了,害我一年没有葵菜吃。邻居家的女儿跟人私奔了,邻居请我哥哥去追,结果路上发大水,把我哥哥淹死了,从此我就没了兄长。别人的事并非与我们无关,如果国家遭遇了祸患,君臣父子都要忍辱蒙垢,老百姓肯定也会遭殃,我们女子又岂能逃脱?”漆室女的话颇有远见,没过几年,鲁国果然大乱,不断遭遇外敌入侵,男子都上了战场,而女子要做后勤保障,也都不能安生。
“漆室心情无人会,还道是,背人偷堕相思泪”,丰子恺先生此题款,不仅是在安慰吴馥珍,更对她深明大义的爱国之心给予了高度称赞。谁说女子没有远见卓识,只会在小情小爱里打转?你看吴馥珍和漆室女,不都能超越一己悲欢,为国家、民族深谋远虑?这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可比“相思之泪”博大多了!
闻长安乐 则向西而笑
新论·启寤(节选)
颜渊所以命短,慕孔子,所以殇其年也。关东鄙语曰:“人闻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知肉味美,则对屠门而大嚼。”此犹时人虽不别圣,亦复欣慕。如庸马与良马相追衔尾,至暮共列宿所,良马鸣食如故,庸马垂头不复食;何异颜渊与孔子优劣。
注释
《新论》:又称《桓子新论》,东汉桓谭所著。
桓谭:字君山,东汉经学家、天文学家。
简评
颜回之所以短命,是因为和孔子相比是英年早逝;普通的马和好马赛跑,白天还能勉强跟得上,到了晚上回到马厩,好马又叫又吃,不异平常,而普通的马却累得低着头,连草料也吃不下去,这正是颜回与孔子的优劣。所以,就像关东俗语所说:有人听说长安繁华安乐,就出门向着西边的方向笑;知道肉味鲜美,就冲着卖肉的屠户大口咀嚼。两者比喻的都是欣羡而不可得、只能通过想象来自我安慰的心理。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曰:“过屠门而大嚼,虽不得肉,贵且快意。”李白《留别曹南群官之江南》,诗曰:“十年罢西笑,揽镜如秋霜。”
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夫何在西击胡
小麦谣
小麦青青大麦枯,
谁当获者妇与姑。
丈人何在西击胡。
吏买马,君具车,
请为诸君鼓咙胡。
注释
姑:婆婆。
丈人:一作“丈夫”。
鼓咙胡:话哽在喉咙里。咙胡,即喉咙。咙,音lóng。
简评
年轻的媳妇下地播种、收割,年迈的婆婆也要砍柴、挑担,干重体力活,这就是战争和徭役给人民带来的真切痛苦。因为家中的男子都被抽调上了战场,繁重的劳动就压在妇女老弱肩头,官僚贵族还可以通过花钱“买马具车”来逃避兵役,而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则只能背负战争全部的苦难,过着悲惨的生活。
这首童谣流传于汉桓帝即位之初,当时为了平定西凉诸羌反叛,朝廷大肆征发士卒,农村男丁被征调一空,农业生产也无以为继。在残酷现实的逼迫之下,人们只能用这样的童谣表达内心的怨愤。这首诗语言朴素而感情强烈,可谓底层人民的悲歌。
明明如月 何时可掇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注释
杜康:相传是最早酿酒的人,这里代指酒。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出自《诗经·郑风·子衿》,原写姑娘思念情人,这里用来比喻渴望得到有才学的人。青衿,周代读书人的服装。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出自《诗经·小雅·鹿鸣》。呦呦,鹿叫的声音。苹,艾蒿。
何时可掇:什么时候可以摘取呢?掇,音duō,摘取。另解作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呢?掇,通“辍”,读作chuò,停止。
枉用相存:屈驾来访。枉,枉驾。用,以。存,问候。
契阔谈䜩:久别重逢,欢宴畅谈。䜩,音yàn,通“宴”。
周公吐哺: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第四子,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
周公求才心切,经常急于迎客,吃饭吃到一半就吐出来。后遂以“周公吐哺”称赞在位者礼贤下士。
简评
这首《短歌行》的创作时间已不可考,小说《三国演义》把它设定为赤壁之战发生之前:曹操平定北方后,挥师南下,讨伐孙权,在长江上设宴欢饮,酒酣之际,立于船头,横槊赋诗,慷慨而歌,所吟之诗,就是《短歌行》。
曹操十分重视人才队伍的建设,不仅大力强调“唯才是举”,而且先后发布了“求贤令”“举士令”“求逸才令”等系列政令。《短歌行》其实就是一曲“求贤歌”,用文学的语言表达了希望人才都来归附自己、为己所用的政治愿望。这首诗在万丈豪情背后,隐藏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古直悲凉,苍茫大气,无愧“枭雄”“奸雄”本色。
客从远方来 苍松伸手迎
饮马长城窟行
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
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
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
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
入门各自媚,谁肯相为言。
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长跪读素书,书中竟何如。
上言加餐食,下言长相忆。
注释
双鲤鱼:指藏书信的函,刻成鲤鱼形的两块木板,一底一盖,把书信夹在里面。
尺素书:古人写文章或书信用长一尺左右的绢帛,称为“尺素”。
简评
1961年,丰子恺先生一行游黄山,黄山文殊院有迎客松,气势高拔,故创作此画,“客从远方来”的款识就出自这首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
古时徭役繁重,男子多远游,文学作品中也就出现了大量思妇怀人之作,这首诗也是其中之一。河畔春草,绵延远方,一如女子对丈夫连绵不绝的思念。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精诚动天。终于,她收到了客人带回的丈夫的家书。在书信里,丈夫体贴地嘱咐她要保重身体好好吃饭,并表示自己在远方也很想念她。
这首诗作为乐府名篇,被认为“造语平淡,但感情浓郁,流宕曲折的叙事中蕴含感人肺腑的力量”。
浮云蔽白日
古诗十九首·其一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
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
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注释
行行重行行:走了又走。
弃捐:丢开。
简评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里的第一首,也是思妇怀人之作,一般认为作于东汉末年。正如云翳遮蔽了阳光,丈夫的远游像一道阴影沉重地笼罩在思妇心头,相隔天涯的丈夫迟迟不归,而自己的青春正匆匆流逝,美好的容颜也在岁月的摧残下日渐憔悴。
这首诗情意真切,是动荡岁月里的离乱哀歌。元代陈绎曾《诗谱》谓其:“情真、景真、事真、意真。澄至清,发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