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立言不易,我勇敢地试着写点东西,内心却是别样的惶恐。我敬畏读者的时间,不敢将就和凑付。翻阅了如今市场上出版的有关个人品牌与品牌的图书,并抱着学习的态度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番,其中大部分相当枯燥,而且对个人品牌的创建起不到任何作用。盛世出版的王总向我承认,如今出版的书籍,10本中有6本是赔钱的。
既然如此,我还有勇气写出一本书来吗?就算我写了,你又为什么要费心地读它呢?
这的确是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让我来想办法回答吧。
在写这本书时,我告诉自己:空话、套话全部丢掉,令人听过即忘的大道理也别讲,我所能做的就是陈述所思所想,并言之有物。我把自己近20年对个人品牌的研究和实践落实在行文中,也希望我的文字尽可能经过自身的检验,能让读者真正受用。
在此,我想先从我的身世说起,因为我后面事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受我父亲的影响。
我的父亲年幼失怙,与哥哥相依为命,正逢家道败落,为了生计,父亲只好投身于杂技团拜师学艺,并成为浙江一个地区级艺术团的骨干演员。不知大家是否看过旧时戏班子的教育方法,那完全是严苛的“封建家长制”的做法。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脑子里尽是传统的封建思想。当然,传统的思想里也有许多非常优秀的东西,比如仁、义、礼、智、信的为人处事原则。但总体来说,规矩还是占多数。我的童年就是在父亲每天吃饭时的训话(都是他那套做人的老道理)中长大。客观地说,彼时的我,很厌恶这些大道理。
造化弄人。一个高烧,让我高考失利,而志愿选择失误,又让我十分不情愿地去读了我最讨厌的师范大学的政史专业,这与我骨子里遗传下来的艺术细胞是如此的不协调。我终究无法割舍对艺术的热爱,从进入大学的第一天起,一直到我参加工作的前两年,我的身心都聚焦在文艺生活中。我学习声乐、演讲、舞蹈、作曲、钢琴,不亦乐乎。并且,我还担任了大学的播音员和文艺部长,似乎这一切都按照我的艺术之梦发展着。但是在工作的第二年,我参加了一次地方声乐比赛,在比赛中,一个不公正地评判让我了解到自己的性格、自己从父亲身上传承下来的价值取向与演艺之路,是如此的不相契合。于是,我毅然决然地放弃了从儿时发展起来的延续了二十多年的梦想,转而投身学术发展。我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考研。
80年代还没有普及互联网,信息并不通畅,我要在浙江一个县城考研,没有任何帮助和指导,靠的就是自己的分析判断和认真刻苦的努力。这时我身上的那种商业天赋开始显现:奔着考研成功的目标,选择最容易实现的路径。流行于江浙、温州、台州一带事功主义的文化与我的刻苦努力精神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我顺利地实现了自己的考研目标。
我的研究生学的是中国哲学,毕业论文的选题就是孔孟之道的研究。逻辑使然,毕业后我成了一名大学哲学讲师,研究马一浮,看的都是没有标点符号的黄黄的线装书。可以想象,这些传统的儒家理念是如何一步步地走入我的脑海并生根发芽的。它与我父亲的那一套如此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无论我接受还是不接受,我的脑子就这样被洗礼了。它深深地影响了我一生的职业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方式。
外在思想的浸染和内心的性格在我身体里发生了剧烈的冲突。我与生俱来喜欢创新、喜欢变化的那个劲儿,时不时地窜出来,搅动着我的心。特别是看到系里的老主任骑着一辆老破自行车,在菜市场晃悠的情景,让我不敢想象这就是我的未来。
于是,电视剧《公关小姐》所展示的那幅图景,成了我离开高校中规中矩的生活的导火索。按照当时的时尚说法:我下海了。
我下海后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公关小姐》所描绘的职业:公关策划人。只不过不是五星级酒店,而是一个赫赫有名的跨国公司的公关部。在这里,我可以尽情地发挥我的创意能力。很快地,喜欢新事物的我发现自己在这家企业已经学不到新东西了。于是,我跳槽到台资企业当了经营部副总,然后又到了一家著名的民营企业集团担任了营销公司总经理,继而是一家集团的经营副总裁。在经历了七年职业经理人的生涯后,我回到了高校,开始以企业顾问的身份为企业服务。在积累了一定经验后,用1元钱资金,注册了一家以自己名字命名的企业管理顾问事务所,从此开启了我二十年的咨询生涯。
说到这里,或许大家会奇怪: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姓名做公司的名称?这在1998年,简直令人不堪设想。
事实上,促使我用自己名字命名,是因为我觉得无论从一个依托于个人的专业技能创造客户价值的新品牌刚入市,必须先取得客户的信任才有可能发展。管理咨询在当时是一个新事物,客户的选择都是非专业购买。他们在不知道如何判别的情况下,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品牌,往往是一种专业自信和诚信的暗示,因此更能让人信服。为了确保自己的专业服务的质量,在公司开业不久,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五不做”原则:企业总经理不亲自参与的不做;企业领导人心态不成熟的不做;企业高层内部政治斗争严重的不做;自己的精力能力顾不上的不做;没有充足的利润保证的不做。
咨询行业是个完全个性化的行业,不能机器化大生产,订单多了,即使我的咨询水平再高,也无法保证质量。因此,要想真正取得发展,夯实根基,就必须学会拒绝。这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简直是异类的声音。
企业的发展战略总体来说,不外乎做大还是做精两条路。按照当时的市场来看,管理咨询处于行业发展的导入期和成长期,快速做大是很容易的,因此也成了许多咨询公司的战略选择。而我基于维护我个人品牌的考虑,我选择了做精这条路。因为只有坚持“少而精”的发展战略,不做大,才能把项目做到客户满意。而我本人,一直坚持专家定位。我认为一个咨询公司的掌门人或者选择做专家,或者选择做企业家。后者要的是管理,前者要的是专业。我是个追求心性自由的人,不喜欢管人,也不喜欢别人管我,所以我选择了专家。所以,只要经过我手的项目,都是用我的心血去完成。因此出现的一个怪异现象是:客户往往合作的越久,越觉得我的可贵。常常地,一开始,客户给我住的是三星的宾馆,到后来就住当地最好的宾馆。而这也正是我二十年品牌不倒的原因所在。
回顾往事,我的整个人生犹如个人品牌打造的教科书,在这个过程中,我一直在为我自己而战——思想、行为、生命的尊严和自由。我渴望“蔡丹红”这三个字有分量,能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发出自己的声音,拥有一定的话语权。所以,我寻找了一个能够撬动世界的支点。这个支点就是“个人品牌”。
我之所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是因为我喜欢真实、诚信和真诚。一个有价值的个人品牌,承载着厚重的文化素养、丰富的情感和独特的个性。与其说我在打造自己的个人品牌,不如说我在打造我自己。在诚信严重缺失的今天,在竞争如此激烈的今天,我们要想获得认同,就必须有自己的个人品牌。
认同就是尊严。
当然,在我创业的过程中,我也碰到过客户不信任的问题。对此,我的理解还是从品牌的角度,我认为这是因为我的品牌影响力在他们心中没有形成的原因。所以对这样一些客户,我宁愿选择放弃,而不是用降价这些交易手段来促成。这二十年来,我一直努力地避免与我的客户形成交易关系,我认为我只有把我当成合作伙伴、战略联盟的企业家朋友,才是我可以为之工作的客户。实践证明,这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基于此,我把我打造个人品牌的路径、方法和研究,最重要的是将我的思想著述成文,成为这本能够给处在个人品牌乱局中独自摸索的你拨开迷雾的指南,希望对你创建你的个人品牌,能够产生犹如醍醐灌顶般的深刻感悟。
本书的内容是按照“理念——定位——营销——管理”的逻辑顺序展开,融合了品牌学、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与沟通学等知识,并聚焦于创建期的个人品牌塑造。正因为这是个人品牌系统,内容上环环相扣,建议你能按篇章阅读。虽然前面部分,内容远不如后半部分更加有价值。但是逻辑必须如此,希望大家理解。也切记浮躁心态,看了前面内容,就妄下决断。
在本书里,我将以全新的个人品牌视角为你带来一场洗礼,也一定会和许多已经约定俗成的错误思维和方法产生强烈地碰撞。但只要你遵循我的思想之道,它将为你的个人品牌带来巨大的溢价和“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遇。
联结你我的是思想,希望你能够接收到我发出的信号。再好方法如果没有实践作用,一切将是无用功。我仅抛砖引玉,如果你能把这块“玉”用到你的个人品牌雕塑上,那将是另一番光景——不光能获得事业上的成功,还有诗和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