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针灸学:复兴《体表医学》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篇 导论

第一章 针灸与生物进化

所有的动物,特别是人类都具有自我防范、避免损伤、主动医治、调节自愈的本能。远古时期,人们使用一些尖硬物体(如石头、荆棘、木棍等)通过摩擦、抓揉、挤压、捶打等手段刺激身体表面的某个部位(特别是病患处附近)来减轻疼痛,寻求疾病的康复。进而古人开始有意识地用一些尖锐的石块来刺激身体的某些部位或人为地刺破皮肤使之出血,以达到减轻疼痛和治疗疾病的效果。体表的刺激方法是主动治疗病痛的起因,而生物进化的结果是本能医学的实质。医疗行为作为一种本能伴随于动物的整个生命过程中,而一切医学的起源最初也是本能医学。本能医学行为源于物种适应生存的需要,并且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在远古,我们的祖先——不管他们生存在地球的哪个地域,体表刺激疗法无疑是一切医疗活动的起点,是医学的启明星;这种疗法也将伴随整个人类的历程直到永远。
但只有中国将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刺激疗法发挥到了极致,包括按摩、推拿、拔罐、刮痧、导引运动等。
生命经过了约38亿年漫长的进化,在约300万年前左右才诞生了人类,因此人类在庞大的生物学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十分微小。生命要维系种系生存就必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自我抵御疾病、保持健康的自然医疗方式。
而人类能动的医疗行为仅限于第四纪冰川结束后的万年左右的时间里,因此可以说:这种医学模式对生命发展的贡献还过于渺小。
医学起源于生物本能,因而医学的初始阶段是本能医学。所有的动物仍然靠这种本能维系着其种系在这个星球中生存。为了减轻疾病的痛苦,原始人(包括现在的各种动物)必然会使用某些本能的医疗方式来治疗疾病,现代人仍然保持着其中的部分做法。有了生命,就有了医疗活动。Fabre在《昆虫记》中写道:餐后,蝎子们叉起钳子,翘卷着拍打对方,但不用蜇针,彼此相互摩擦,但都毫发无损。在明代《元亨疗马集》中描叙了目赤、喘急、脉数洪、惊狂的“心黄病”和肠道炎症的“肠黄病”,采用咬胸啮足的方法自我治疗,这仅是无手动物能够达到的部位(图1-1)。《兽医学》写道:猪经常在树干等处摩擦腹部,很可能是在治疗蛔虫引起的腹痛和肠痉挛。在自然界,动物的这种本能行为比比皆是(图1-2)。
图1-1 动物某些疾病情况下的自我医治方式:咬胸啮足
马的心黄病突出症状是:马患心黄自咬身。但为什么“心黄病”咬胸啃前肢,而“肠黄病”啃咬后肢?这是无手动物仅能采用的自我刺激方法,它反映的问题与“肚腹三里留,心胸内关谋”有异曲同工之处吗?
图1-2 动物常常借助一些物体实施体表摩擦刺激
但在现代医学体系中,并没有任何人特别关注动物的这种结构-功能相统一的体表刺激疗法,难道它没有价值吗?抑或现代医学有更好的方法替代这种生物的本能?答案未必如此!
神经系统在动物进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它主导调节与协调各器官系统的生理功能,使机体成为统一整体。并通过感受器感知外界变化,进行分析、综合,调节各器官系统活动,以适应外界环境变化。多细胞腔肠动物开始分化出神经细胞,形成网状神经系统;扁形动物神经细胞集中,出现神经索,为梯状神经系统;环形动物神经细胞体聚集为神经节,形成索状神经系统;脊椎动物开始出现管状神经系统,有中枢与周围神经系统的区别。随着动物进化,脑细胞数量增加,联系广泛。进化到了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神经系统发育已经相当完善。
我们试图从生物的进化和神经系统的分化的角度,来阐述以针灸为代表的体表刺激疗法的生物学机制。单细胞生物是由简单的动作电位代替神经功能,帮助动物进行体内外运动,实现简单的生理功能。只有原始神经组织的海绵动物,它们的神经元之间没有真正的突触性联系,也没有接受感觉和支配运动的技能,但局部的刺激可引起局部的收缩反应。动物界最早出现神经系统的是腔肠动物,是动物界最原始、最简单的神经系统。腔肠动物水螅的神经系统是最简单的网状神经系统(net-like nervous system),水螅的神经细胞体位于外胚层(皮质)和内胚层(胃层)的基部。神经细胞伸出纤维互相连接(突触),形成一个遍布全身的神经网。它一般都是由二级和多级的神经元构成,相互连接成为一个疏松的神经网。在生理机制上因无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受刺激后的反应是无定向的、扩散式的,从一个神经元沿所有的方向完全相等地传向另一些神经元,只要身体某部受到的刺激足够强,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引起全身的反应。由于这种反应的无序和耗能,使其无法进化而一直停留在原始状态。
神经系统的进化方向是从分散到集中的。在无脊椎动物中,随着体型从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的进化,神经系统也逐步集中而成两侧对称的梯状神经系统(ladder-like nervous system),一方面还保留着网状的特性,即神经细胞分散,并以突触相连成网;另一方面很多神经细胞已集中而成身体腹面的2个神经索和头部的“脑”。环节动物等的神经系统称为链状神经系统(chain-like nervous system),其特点是神经细胞集中成神经节,神经纤维聚集成束而成神经。环节动物,如蚯蚓的每一体节腹面有一神经节,前后神经节以纵向神经相连,形成链状的腹神经索。每个神经节均发出神经纤维通向体壁和内脏(这一点很重要,是体表刺激治疗内脏病变的神经联络的原始结构基础)。昆虫中的蛛形纲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的索状神经系统(cord-like nervous system),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节肢动物在演化系列上属于无脊椎动物的高级阶段,也是无脊椎动物的最大群体。在神经系统上已生成了庞大的脑神经节(主要由3个体神经节演化而成的),另外在胸腹部还有一个大神经节和一个腹神经索,而每一个神经节都通过神经与前后两个环节里相应的神经节相连接,从而就构成了一个节状神经系统(ganglion-like nervous system)。由于前端的一对神经节最大,因而它就能够得以控制神经系统中其余的部分,这样节肢动物以头部为主导的行为原则就得到了较完全的体现。昆虫的神经系统可分为中央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生物进化到了高等的脊椎动物,特别是哺乳动物,机体的整个活动都处于神经系统的调控之下。作为本能医学的体表刺激疗法,它的机制与神经系统发育进化明确相关。我们从体表刺激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系统的调制、体表刺激对内脏功能的调节和对疼痛的调控三方面探讨本能对动物生命的保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