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六节 其他体表刺激疗法
在中国和其他一些地区盛行刮痧(skin scraping)和按摩(massage)等体表刺激疗法。
一、刮痧疗法
刮痧疗法是用刮痧板摩擦患者某处皮肤,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刮痧疗法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如《五十二病方》多处论述的“布炙以熨”。宋元之际,民间已比较广泛地流传用汤匙、铜钱蘸水或油刮背部,以治疗腹痛等症的方法。宋代王棐《指迷方·瘴疟论》将刮痧称之为“挑草子”。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较早地对痧症作了明确记述:“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痧。”明代有关痧症的记述更加丰富起来,杨继洲所编《针灸大成》一书中引用了陈氏《小儿按摩经》的论述“刮手背法:从儿手背刮至中指梢,能使儿泻”,还引用了《保赤推拿法》的“刮者,医指挨儿皮肤,略加力而下也”,将针灸、按摩之刮法、推法向刮痧法过渡。张景岳《景岳全书·杂证谟》:“针灸法,刺委中穴出血,或刺十指头出血,皆是良法……今东南人有刮沙之法,以治心腹急痛。盖使寒随血聚,则邪达于外而脏起始安,此亦出血之意也。”第一部痧症研究的专著是郭志邃撰于康熙初期的《痧胀玉衡》,该书对痧症的病源、流行、表现、分类与治痧方法、工具及综合治疗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如记载刮痧法说:“其治之大略有两法焉,如痧在肌肤者,刮之而愈;痧在血肉者,放之而愈。此二者,皆其痧之浅焉者也,虽重亦轻。若夫痧之深而重者,胀塞肠胃,壅阻经络,直攻乎少阴心君,非悬命于斯须,即将危于旦夕,扶之不起,呼之不应,即欲刮之放之,而痧胀之极,已难于刮放矣……则刮放之外,又必用药以济之。”“背脊颈骨上下及胸前胁肋、两背肩臂痧,用铜钱蘸香油刮之,或用刮舌刡子脚蘸香油刮之;头额腿上痧,用棉纱线或麻线蘸香油刮之。大小腹软肉内痧,用食盐以手擦之。”该书不但奠定了痧症研究的理论基石,而且总结了痧症临证治疗的丰富经验,因而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王凯于1688年编撰《痧症全书》,该书历年刊行次数仅次于《痧胀玉衡》,据统计也有20次之多,在清代为刮痧疗法的普及作出了贡献。
刮痧疗法具有很好的解除肌紧张、消除疲劳、改善局部循环的功效,在我国应用甚广,但机制研究较少,近年来杨金生等(Xu等,2012)对其机制开展了研究(图2-24)。
图2-24 在右侧膀胱经背端实施刮痧10分钟后局部皮肤出现潮红,红外热像仪显示刮痧后同侧背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这种皮温的局部升高在刮痧15分钟时可向对侧和颈部扩散。局部升温现象可持续1小时左右(上);激光多普勒图像显示血液灌注量明显增加(下)(引自Xu等,2012)
二、按摩疗法
按摩疗法是中国最古老的医疗方法,在西方也有一定的市场。春秋战国时期,就有民间医生扁鹊用按摩、针灸等方法成功抢救虢国太子的病例。《黄帝内经》中《素问》有9篇、《灵枢》有5篇论述按摩。如《素问·血气形志》云:“形数惊恐,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以按摩醪药。”汉代《汉书·艺文志》记载存有《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一书。三国时期,开始形成按摩与导引、外用药物配合应用的方法。名医华佗根据虎、鹿、熊、猿、鹤的动作,创造了最早的按摩导引术五禽戏。魏、晋、隋、唐时期,设有按摩科,又相应建立了按摩医政。《隋书·五官志》中有按摩博士2人的记载,这说明隋唐时期已设有按摩博士的官职,并开始有按摩专著问世,如《按摩导引经十卷》。隋代的《诸病源候论》,每卷之末均有导引按摩之法。明代太医院将按摩列为医政十三科之一。
在西方,按摩疗法有其独特的反映形式。反射疗法(reflex therapy)是被广泛接受的一种治疗手段,全球从事反射疗法的医生超过35 000人。所谓反射疗法主要是按压人体的某些部位,如足底、手掌及耳廓等,通过信息传入改善相关器官的活动,达到治疗作用。反射疗法重新在西方确立是20世纪初的事,1913年美国的耳鼻喉专家William Fitzgerald注意到,在手术前按压术者的双手、手掌和足底可使患者手术过程中的疼痛减轻。他以图表的形式来勾画足部各点与内脏器官的复杂联系,压迫这些点而对相应内脏器官产生反馈调节效应。如 趾直接与脑相连,脚后跟和足背与直肠、肛门相连,足弓与太阳丛相连。
但真正建立起现代反射疗法的应该是按摩师Eunice Ingham,她主张适当的压力刺激不仅可以缓解疼痛,还可以治疗其他的疾病。反射疗法师认为此法可以治疗上百种病症,如腹泻、便秘和其他消化系疾病,与应激有关的疾病(如周期性偏头痛、哮喘)、慢性疼痛(关节痛、坐骨神经痛)、过敏反应、皮肤病(痤疮、湿疹、牛皮癣)、精神紧张、神经系统病症(多发性硬化症)。在美国,反射疗法多局限于按摩足底代表区,治疗相关脏器的疾病。反射疗法师无行医资格,其工作场所多在非医疗部门。
运动疗法(kinesiology)实际上是按摩的一个分支,由美国按摩师George Goodheart于1964年提出。他认为,脊椎不在轴线上是大多数健康问题的原因,纠正脊椎是该疗法的关键。而与之相似的还有脊柱按摩牵拉疗法(vertebrotherapy)、脊柱手法疗法(vertebral manipulation)和颅骶疗法(craniosacral therapy),这些疗法的核心是靠手法复位、牵引和正位,都与西式按摩(chiropractice)有关。还有一些类似的放松疗法(relaxation)、生物反馈疗法(biofeedback)、神经疗法(neural therapy)、触摸疗法(bodywork)等。
三、电刺激疗法
早在公元前400年,人们已经了解河水中的电鳐鱼具有放电的功能(这种鱼可以释放出约100~150V的电压),而将患病的疼痛肢体部分浸泡在电鳐出没的水中,利用其放电来达到治疗疾病和缓解疼痛的效果。古希腊医生已经懂得利用电鳗鱼放电来治疗疾病,如采用与电鳗足浴的方法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希波克拉底用电鳗放电治疗痛风等。公元46年的罗马医生Scrihonius Largus有大量采用电鱼放电来治疗循环系统疾病和神经痛、头痛、关节痛的记载(图2-25)。
图2-25 会放电的鱼:电鳗(A)和电鳐(B)
18世纪中叶,欧洲人发明了原始的电池——莱顿瓶;这种采用静电发生器储存电流的方法,几乎首先就用在医疗上缓解疼痛、治疗外伤和循环系统疾病。1771年,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伽尔伐尼(Luigi Galvani)首次观察到电流能够刺激肌肉收缩,从而创立了生物电学理论。美国著名的内科医生和政治家Benjamin Franklin(1706—1790)是电疗的积极倡导者,他在使用莱顿瓶治疗疼痛和“肩冷”方面取得很大成功,由于他的名气使得该疗法以其命名的“Franklinism”迅速流传开来(图2-26)。1802年,由Gale博士撰写的《医用电学的理论与实践》专著出版,号称是“最好的家庭医生”,可见电疗的流行之广(图2-27)。1831年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发明了感应电装置后,低频脉冲电流常用于治疗头痛、瘫痪、坐骨神经痛等。1840年,英格兰人Golding Bird在Guy医院建立了第一个电疗部门,用Galvani动作电流来治疗疾病。到20世纪初,世界范围内都广泛采用Galvani动作电流、正弦波和感应电流用于临床治疗,50%的美国内科医生都使用电疗,使电疗成为那个时代应用最广的体表刺激疗法。
图2-26 Benjamin Franklin的电刺激疗法(1706—1790)
图2-27 1802年Gale撰写的《医用电学的理论与实践》专著
Louis Berlitz是研究电学与针刺关系的第一人,他在1816年撰写的论文中就注意到采用不同质材的金属针在没有电池的情况下也能产生电流,并发现这种针刺方法能提高疗效。1825年,法国人Pelletan在研究中观察到针刺过程中伴随有Galvani现象。同年,法国Sarlandiere出版了电针著作(主要用于治疗痛风、风湿和调节神经系统),从而使他成为电针疗法的创始人(图2-28)。电刺激疗法与针灸疗法相结合形成了电针疗法,电针疗法是将针刺入腧穴得气后,在针灸针具上通以接近人体生物电的微量电流,利用针和电两种刺激相结合,以代替手捻针刺,提高针刺的治疗效果,达到止痛或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1930年,日本在临床上开始使用电针。我国的电针疗法早见于《针灸杂志》1934年第1期,即唐世丞最早将电子管产生的脉冲电针应用于临床;但真正在临床上推广使用是1953年西安的朱龙玉所兴起,1956年《电针疗法》一文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1957年由他撰写的《电针疗法》专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从而极大地推动了电针疗法在我国的广泛应用。
图2-28 1825年法国Sarlandiere出版的电针著作,包括中国和日本的针灸技术
1965年Melzack和Wall提出了闸门控制假说:经皮神经电刺激是一种兴奋粗纤维的刺激,粗纤维的传入可以抑制细纤维的活动,从而关闭了疼痛信号传递的闸门,达到缓解疼痛的效应。电生理实验证明,频率100Hz左右的100微秒方波是兴奋粗纤维较适宜的刺激。电刺激疗法的治疗作用机制由此达成共识,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神经电刺激疗法的应用。源于这个理论的经皮神经电刺激疗法(Transcutaneous Electrical Nerve Stimulation,TENS)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的许可,从而TENS疗法在全球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