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节 尿液检查
尿液检查包括尿常规分析、尿液中有形成分检测(如尿红细胞、白细胞等)、蛋白成分定量测定、尿酶测定等。尿液检查对临床诊断、判断疗效和预后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一)尿常规
应用多联试纸条对尿液进行快速筛查分析,即尿常规。试纸条法(dipstick methodology)是一种简便、快速的尿液筛查方法。目前常规尿液试纸条检查项目有pH、蛋白、隐血、比重、葡萄糖、酮体。尿胆原、硝酸盐、白细胞,有的试纸条还整合有胆红素和维生素C等。
尿液试纸条法虽然快速简便,但由于方法学限制,只能发挥定性和半定量作用,检测结果存在假阳性和假阴性,其结果受诸多因素影响。
1.尿pH
【正常参考值】
5.0~8.0
【临床意义】
(1)酸性尿:
多见于进食肉食过多和某些种类的水果(如酸果蔓果实)、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酸中毒以及使用排结石药物(如碳酸钙)。
(2)碱性尿:
多见于进食素食和柑橘类水果、代谢性碱中毒、呼吸性碱中毒、一些肾脏疾病(如肾小管性酸中毒)等。
2.尿蛋白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生理情况下,少量蛋白从肾小球滤过,几乎在近端小管完全重吸收。因此,蛋白尿出现往往提示肾小球滤过屏障受损和(或)肾小管重吸收能力降低。肾小球性蛋白尿常伴大分子量蛋白质丢失,一般>1.5g/24 h;肾小管性蛋白尿常为少量小分子量蛋白,一般<2.0g/24h。剧烈体育运动、脱水或发热、或妊娠时,尿中可出现少量蛋白质。临床上蛋白尿可由多种原因引发,应结合临床具体情况分析。
试纸条法测定尿蛋白是半定量筛选蛋白尿的方法。试纸条法对尿中不同蛋白质的敏感性不同,对白蛋白最为敏感。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尿中可以出现大量游离轻链,但试纸条法检测阴性。如果容器内有去垢剂残留,试纸条法尿蛋白检测可以假阳性,造影剂也会导致出现假阳性;尿液偏碱时,会破坏指示剂所在的缓冲范围而出现假阴性;尿液pH<3.0时,试纸条法也会出现假阴性。阳性者需进一步进行尿蛋白定量测定。
3.尿糖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生理性糖尿多见于饮食过度、应急状态和妊娠.
(2)病理性糖尿多见于血糖升高引起的糖尿、肾小管功能受损所导致的肾性糖尿以及一些内分泌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等)所引发的糖尿。
(3)服用大剂量维生素C或一些新型抗生素可以使结果呈假阳性,而高浓度酮体尿和高比重尿可以出现假阴性。
4.尿酮体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酮尿也可见于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长期饥饿、急性发热、低糖类饮食、中毒引起的呕吐、腹泻等情况。
(2)降压药物甲基多巴、卡托普利以及一些双胍类降糖药(如苯乙双胍,商品名苯乙双胍),可使尿酮体检测呈阳性。
(3)苯丙酮尿症、尿液中存在酞类染料、防腐剂(8-羟喹啉)、左旋多巴的代谢产物等会导致检测结果呈假阳性。
5.尿隐血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1)血尿:
多见于肾脏和泌尿系统的一些疾病(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肾囊肿、泌尿系统结石和肿瘤等)、肾外疾病、外伤、剧烈运动和一些药物(如环磷酰胺)。
(2)血红蛋白尿:
常见于血管内溶血(如输血反应和溶血性贫血)、严重烧伤、剧烈运动(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和一些感染,另外,尿中红细胞破坏后也可释放血红蛋白。
(3)肌红蛋白尿:
常见于肌肉损伤(如严重挤压伤、外科手术、缺血)、肌肉消耗性疾病、皮肌炎、过度运动等。尿隐血试验阳性,应进一步显微镜镜检确认有无红细胞。尿中含有对热不稳定酶或菌尿时,检测结果呈假阳性;尿中存在大量维生素C时,检测结果亦呈假阴性。
6.尿胆红素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如果血胆红素水平升高,尿试纸条法可以检测到胆红素阳性。某些肝脏疾病如病毒性肝炎,可以出现尿胆红素升高。如果明确有血胆红素升高而尿胆红素阴性或可疑阳性,建议做特异性实验验证。尿胆红素阳性,也可以是肝内胆管堵塞引起,常见于胆总管结石、胰头癌、肝内炎症时管内压力增加所致胆汁反流。尿中一些药物(如嘧啶)的代谢产物在低pH时有颜色,与检测物质本身反应的颜色相近,可以出现假阳性;胆红素见光易分解,尿液不新鲜或见光时间过长,检测结果可出现假阴性;尿中大量维生素C或亚硝酸盐会降低试纸条法的敏感性。
7.尿胆原
【正常参考值】
0~5.9μmol/24 h(0~3.5mg/24 h)
【临床意义】
结合胆红素分泌入小肠腔后,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系列产物,尿胆原为主要产物之一,约20%的尿胆原被重吸收,进入肝肠循环,其中少量(2%~5%)进入血流从肾小球滤过。检测结果结合尿胆红素结果分析,有助于黄疸的鉴别诊断。尿中一些药物代谢产物可与试纸块内试剂反应,导致假阳性;尿液中卟胆原、吲哚类化合物以及黑色素原等,也常导致假阳性;使用甲醛作为防腐剂或标本存放不当,尿胆原被氧化成尿胆素,检测结果可呈假阴性。
8.尿亚硝酸盐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饮食中含有硝酸盐,并以硝酸盐形式而非亚硝酸盐形式从尿液排泄。尿路感染时,致病菌大多数含有硝酸还原酶,可以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影响亚硝酸盐的形成的因素有:病原菌必须能够利用硝酸盐;尿液在膀胱贮留4h或以上;饮食中含有充分的硝酸盐。
尿中亚硝酸盐测定常用于尿路感染的快速筛选试验。测定结果与尿液细菌培养结果的吻合率为60%。假阳性可能源于体内一氧化氮氧化成亚硝酸盐从尿液排出。一些药物代谢产物或标本收集不当,会导致假阳性;大量维生素C和影响亚硝酸盐形成因素,可导致假阴性。
9.尿白细胞酯酶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中可有少量白细胞,但尿白细胞酯酶阴性。如果酯酶试验阳性,高度提示有尿路感染。某些肾脏病如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移植排斥反应,尿液中白细胞也可升高。尿路滴虫和尿液中一些氧化性物质、药物代谢产物,可导致假阳性;嗜酸细胞和组织细胞也会使结果呈假阳性。尿液中蛋白质、葡萄糖或维生素C过高,可导致假阴性。如果尿白细胞酯酶阳性,必须进一步行显微镜镜检,以确认有无白细胞存在。
10.尿维生素C(维生素C)
【正常参考值】
阴性
【临床意义】
正常人尿液中维生素C浓度过低,常见于维生素C缺乏病(坏血酸病);尿维生素C长期增高,可能与肾结石形成有关。尿中维生素C浓度主要反映最近饮食中维生素C摄入情况。尿中维生素C对试纸条法测定的其他项目有影响(如尿糖、尿红细胞、尿胆红素、尿亚硝酸盐)。
(二)尿沉渣镜检
尿液经过离心后的沉淀(简称“尿沉渣”)的显微镜检查(简称镜检)是尿液检查的重要内容。尿液镜检能检出尿中管型、细胞、结晶、细菌等微生物、寄生虫以及其他可见的定形和非定形成分。
1.尿红细胞
【正常参考值】
<1.0×10 4/ml
【临床意义】
尿中红细胞增多可见于:
(1)肾脏疾病:多种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肾结核、肾梗死、肾静脉血栓、外伤(肾穿刺)、多囊肾、肾盂积水、肾结石、肾肿瘤及外伤性肾损害等。
(2)下尿路疾病:如尿路感染、结石、肿瘤、尿路狭窄、环磷酰胺治疗引起的出血性膀胱炎等。
(3)肾外病变:如急性阑尾炎、输卵管炎、憩室炎、肠道及骨盆肿瘤、发热等。
(4)药物的毒性反应:如磺胺类药物、水杨酸盐、乌洛托品和一些抗凝药物。
(5)剧烈体育运动。
2.尿白细胞
【正常参考值】
尿液白细胞0~5个/HP
【临床意义】
(1)中性粒细胞:
尿中白细胞大多是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加,多见于泌尿生殖系统的炎症、急性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狼疮性肾炎、急性间质性肾炎等。剧烈体育运动后,尿中白细胞也可增加。
(2)嗜酸细胞:
尿沉渣行伊红Y染色,若细胞伊红Y染色阳性,表明尿液中存在嗜酸细胞。尿中检查见嗜酸细胞增加,常见于过敏性间质性肾炎,也见于Churg-Strauss综合征等。
(3)淋巴细胞:
尿淋巴细胞直径大小为6~9μm,易与中性粒细胞混淆,一般泌尿系统炎症时,由于中性粒细胞占绝大多数,淋巴细胞易于漏检。在肾移植患者,淋巴细胞数上升。淋巴细胞往往多于中性粒细胞,常表明可能发生移植肾排斥反应。
(4)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肾间质炎症往往伴有感染和免疫反应,通过趋化作用吸引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3.尿上皮细胞
一般情况下,尿沉渣中可检出3类上皮细胞,即肾小管上皮细胞、移行上皮细胞和扁平上皮细胞。扁平上皮细胞最为常见,尤其是女性。尿中少量上皮细胞通常是细胞新老更替的生理现象。如果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或形态出现异常,常提示上皮细胞来源部位发生病变或肿瘤。在肾缺血或肾小管毒性损伤(氨基糖苷类药物、重金属、免疫抑制剂、毒蕈等),尿中出现大量肾小管上皮细胞。严重者甚至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管型或细胞团。
4.集合管上皮细胞
在多种肾脏疾病,如肾小球肾炎、急性肾小管坏死、肾移植排斥反应和水杨酸盐中毒时,集合管来源的上皮细胞数量明显增加,尿液中有时可见集合管上皮细胞的碎片。尿沉渣中集合管来源的上皮细胞碎片≥ 3个/HP,可见于伴有严重肾小管基底膜完整性破坏的肾小管损伤,也可见于缺血性肾小管坏死(伴有肾小管损伤和病理管型)。
5.移行上皮细胞
覆盖于肾盂、输尿管、膀胱、输精管、前列腺排泄管、尿道表面,细胞大而薄。如果尿液中出现大量移行上皮细胞,提示尿路感染,也可见于留置尿管或其他尿路器械操作。如果没有上述原因,尿中出现成片脱落的移行上皮细胞,应警惕肾盂以下尿路移行细胞肿瘤,需行脱落细胞学检查。
6.扁平上皮细胞
尿中最常见的上皮细胞,尿沉渣检出扁平上皮细胞临床意义不大。随着研究深入,泌尿系统上皮细胞越来越引起关注,包括肾固有细胞-肾小球足细胞(podocyte)及病毒感染的肾小管上皮细胞。肾小球足细胞是肾小球滤过屏障的重要组成之一,足细胞病变到一定程度时,足细胞从肾小球基底膜剥离,出现于尿液。受尿液理化因素的影响,足细胞在尿液中很难保持原有形状,须借助特殊细胞化学染色加以鉴定。尿液中足突细胞膜成分和足细胞数量有助于评价肾脏疾病的严重程度和对治疗的反应。
7.Decoy细胞
由于使用大剂量免疫抑制剂,患者病毒如巨细胞病毒(cytomeglovirus,CMV)和BK病毒感染等的几率上升。肾小管上皮细胞感染BK病毒(Decoy细胞)后,会发生变性、坏死,甚至脱落。感染早期血液学检测阴性,肾组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可检测出病毒。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尿液中存在Decoy细胞。尿液Decoy细胞检测有助于治疗方案及时更改。
(三)尿沉渣结晶分析
尿中溶质在特定条件下沉淀,形成晶体或非晶性固体析出。新鲜尿液不出现晶体,当尿液放置时间久,尤其置于冰箱内,晶体析出。仅有少数几种类型的晶体有临床意义。
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水被重吸收,尿液进一步浓缩。脱水(减少尿量)、饮食和服药后导致溶质过饱和,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尿液中都会有结晶形成。
1.酸性尿结晶
尿酸形成无定形或非晶形盐(钠、钾、镁或钙)。镜下尿酸盐结晶为多种形状,典型表现为扁平和四面体,偏振光下尿酸会产生一系列干涉颜色。酸性尿中还可见其他结晶,如草酸盐结晶、胆红素结晶、胱氨酸结晶、亮氨酸结晶、胆固醇结晶等。
2.碱性尿结晶
常见无定形磷酸盐结晶和尿氨结晶、碳酸钙结晶等。无定形磷酸盐结晶常干扰尿沉渣镜检。此时,应嘱咐患者多饮水后重新留尿,即刻送检。
(四)尿液蛋白及其他成分分析
试纸条法能够快速筛选尿液中是否有蛋白质存在,但灵敏度低;肾小管性蛋白尿和溢出性蛋白尿时,试纸条法结果常呈假阴性,不能鉴别尿液中蛋白质成分。借助尿液蛋白成分分析,可以对尿中非有形成分进行检测,为临床提供更加准确、全面的依据。包括尿蛋白定量、特殊蛋白[如白蛋白、α 2-巨球蛋白(α 2-macroglobin,α 2-MG)、尿液游离轻链等]检测、肾小管功能标记物如NAG、视黄醇结合蛋白(retinolbinding protein,RBP)、胱抑素C (cystatin C)、氨基酸、电解质和葡萄糖等。
尿液湿化学法检测项目正常参考值因方法学不同有所差异,每个实验室应建立本室对应项目的参考值。临床上湿化学检测项目结果大多同时测定尿肌酐来进行标化。
1.尿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0.15g/24h尿
【临床意义】
24h尿留取较为繁琐,临床上可以测定随机尿蛋白与肌酐比值来替代24h尿蛋白定量。此法在蛋白定性“++”以下时,与24h尿蛋白定量结果有很好的相关性,但肾间质小管病变患者除外,大量蛋白尿时,最好行24h尿蛋白定量。24 h尿蛋白定量是病情演变和疗效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对蛋白尿的分析,可以对肾脏病变部位、肾小球疾病的病理生理特点、分型、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判断等方面,提供十分有价值的信息。根据24h尿蛋白定量,将> 3.5g者称为大量蛋白尿;<1.0g者,称为少量蛋白尿;两者之间称为中等量蛋白尿。
2.尿白蛋白定量
【正常参考值】
<30mg/24h尿
【临床意义】
(1)常见于糖尿病、高血压、肥胖、高脂血症、吸烟、口服避孕药、激素替代治疗、女性和老年患者等尿中白蛋白排泄,也可以有轻度增加。
参照美国糖尿病协会标准,微量白蛋白尿排泄量为30~300mg/24h,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病和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标志。
3.尿液C3测定
【正常参考值】
尿C3<2.76mg/L
【临床意义】
(1)尿C3增加源于肾小球基底膜通透性改变,正常情况下不易通过的大分子物质C3从肾小球滤过;在肾小球内沉积的C3以其抗原碎片形式排泄。
(2)临床尿C3可以预测患者对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效果。
4.尿α 2-巨球蛋白
【正常参考值】
<2.87mg/L
【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α 2-巨球蛋白不能经肾小球滤过,尿中α 2-巨球蛋白增加,表明肾小球滤过屏障完整性破坏。
5.尿β2-微球蛋白
【正常参考值】
<0.3mg/L
【临床意义】
(1)尿β2-微球蛋白异常,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
(2)恶性肿瘤患者由于血β2-微球蛋白浓度显著增高,滤过量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也可使尿β2-微球蛋白浓度升高。
6.尿视黄醇结合蛋白(RBP)
【正常参考值】
<0.5mg/L
【临床意义】
尿RBP浓度升高,表明肾小管重吸收功能下降,见于肾小管间质病变。尿RBP检测有助于早期检测肾小管功能损伤,也有助于判断预后和对治疗的反应。
7.尿N-乙酰-β-葡萄糖苷酶(NAG)
【正常参考值】
<16.70 U/(g·Cr)
【临床意义】
(1)大多数肾脏疾病伴肾小管间质损害时,尿NAG活性异常,是早期肾小管功能损害的可靠、敏感指标。
(2)一些重金属中毒、糖尿病肾病早期、各种肾小球肾炎、使用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药物)时,尿NAG均可升高。
8.尿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
【正常参考值】
<0.15mg/L
【临床意义】
Cys C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被肾小管上皮细胞完全再吸收,并在细胞内降解,不进入管周循环;肾小管上皮细胞也不分泌Cys C至管腔。尿Cys C检测受干扰因素少,对临床的诊断意义值得研究。
【正常参考值】尿液Cystatin C<0.15mg/L
9.尿溶菌酶测定
【正常参考值】
0.5mg/L
【临床意义】
(1)一般情况下,尿溶菌酶升高,常表明肾小管功能异常。
(2)当血浆中溶菌酶含量显著增高时(如急性粒细胞白血病),肾小球滤液中溶菌酶的量远远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3)严重尿路感染时,尿中大量白细胞释放溶菌酶,也会导致尿溶菌酶升高。
10.尿氨基酸检测
【正常参考值】
67.6~367.0mg/24h
【临床意义】
正常情况下,原尿中99%以上的氨基酸经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因此,正常人尿液中氨基酸含量极少,并维持在比较恒定的水平。在一些病理情况下,如各种原因引起的肾小管损伤、遗传性疾病存在氨基酸转运蛋白缺陷等,都会引起尿氨基酸含量增加。
11.免疫球蛋白轻链
【正常参考值】
κ<35mg/L,λ<50mg/L
【临床意义】
(1)多发性骨髓瘤B细胞克隆增生,产生大量游离轻链,可从肾小球滤过,超过肾小管重吸收能力。
(2)肾小球疾病时,尿液中免疫球蛋白也可能增加,此时尿游离轻链可轻度升高。
(3)Waldenström巨球蛋白血症、淋巴瘤及其他浆细胞病患者尿液中游离轻链可显著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