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心房扑动-颤动合并交界性逸搏
【临床背景与动态心电图诊断】
患者,男性,74岁。因治疗白内障在眼科住院,因有胸疼、气短,遂于门诊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动态心电图诊断:平均心率61次/分,最快心率91次/分,最慢心率40次/分,心动过缓(﹤50次/分)持续时间占总时间的11.3%。
【图形特征及诊断依据】
图18-1是24小时及1小时的t-RR图。图18-2是其24小时及1小时所对应的散点图。图18-3是从患者的1小时t-RR图及1小时的散点图逆向出的片段心电图,发现基线平直,无法判定是否有P或F或f波,但整体RR间期不等,但似乎又有规律可循,即可能的心房扑动呈不同比例下传。从t-RR图呈分层分布,而散点图1小时呈网格状分布,呈典型心房扑动的散点图特征,但其网格状中间有散点分布,故推测同时可能有心房颤动存在。t-RR图上层平直,而散点图呈四边形,且远端有尖端,推测为交界性逸搏节律形成的特征,故本例诊断为心房扑动-颤动合并交界性逸搏。
图18-1 t-RR图
上条图为患者24小时的t-RR图,呈明显的3层分布,但3层之间有稀疏的散点分布,上面一层有明显的上界(上界整齐);下条图为1小时(21:28—22:28)的t-RR图,散点较稀疏,亦呈3层分布,3层之间亦有更稀疏的散点分布
图18-2 散点图
左图为患者24小时的散点图,呈四边形,但沿45°线的长轴稍长,且远近两端顶角突出,远端呈尖形,近端呈宽大形;右图为1小时(21:28—22:28)散点图,图形亦呈四边形,但呈网格状分布,中间有散在点分布
图18-3 从1小时的t-RR图中逆向出的片段心电图,根据RR间期,虽然基线平直,推测主要心室率为心房扑动,F 波下传的比例分别有3 ∶1(743、852)、4 ∶1(983、926、902、992)、6 ∶1(1200、1251)下传;而房室结的文氏传导现象,使得3∶1、4∶1、6∶1下传的间期有所变化。 长的 RR间期(1356、1339、1365、1344)为交界性逸搏
【诊断】
心房扑动-颤动合并交界性逸搏
【评述】
心房扑动-颤动是一个心率谱,其两端分别为心房扑动、心房颤动,其中有的则同时具有心房扑动-颤动的特点,即我们平常所说的不纯性心房颤动。24小时或1小时的RR间期大数据能揭示心房扑动-颤动的规律,散点图既有扑动的特点,又有颤动的特点,即为心房扑动-颤动同时存在。电生理机制则是大折返(心房扑动)可碎裂为多折返(心房颤动),即心房扑动转化为心房颤动;反之,则心房颤动转化为心房扑动。此例又具有交界性逸搏的特征,即曲尺性盖帽现象,故本例心电图诊断应有交界性逸搏节律。
(向晋涛 彭军)
参考文献
向晋涛,陈元秀.心房扑动-颤动谱的RR间期散点图的形态特征及其意义.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2013,27(4):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