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惯性思维:为什么你面对正确答案,却百思不得其解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思考的动机

让我们产生思考的是问题,不是行为


曾担任麦肯锡日本分公司董事长的经济评论家大前研一写下了《思考的技术》一书,他认为思路决定人的出路:“人们缺乏的不是做事的技能,而是缺少揭发事物本质的动力和好奇心,缺少怀疑一切的心态和对固有模式的怠惰。”在大前研一看来,人的命运之所以有大的不同,主要源于人和人的思考力的差距。正确的思考不但能洞悉事物的本质,还要打破线性思维的束缚。

大前研一将思考当作一门技术,强调了它的重要性。但在我看来,思考的本质还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我经常和同事讨论一个问题:“在乐观主义者、悲观主义者、现实主义者、理想主义者这四种人群中,具有哪种性格的人更容易成功呢?”我们在长期和大量的研究中发现,只有同时兼具乐观与现实两种品质的人才更容易成功,也更容易获得幸福。这种人的性格被称为“现实的乐观主义”——他们既拥有乐观主义者的积极心态,又会用悲观主义者的清醒来判断机会。他们不像过度乐观主义者那样热衷于欺骗自己,但也不像极端悲观主义者那样对一切都自暴自弃。在麻烦来临时,他们懂得用理性的、与大众保持距离的思考来解决问题。

有的人把这归结于性格、基因、前辈的熏陶或者某种不可言说的天赋,但我却觉得这是思考模式的不同产生的偏差。我们很多人都听过两个推销员去沙漠里卖鞋子的故事:一个推销员见那里没有人穿鞋,就觉得不会有人买他的鞋子,结果失望而归;而另一个推销员却喜出望外,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完全没有开发过的市场,意味着他的鞋子将会大卖。两名推销员的能力没什么差距,只是思考的模式与思维的特性有所不同,却产生了截然相反的判断,进而形成了命运的分野。

有人问我:“为什么出现问题时,你从不指责一个人行动的过失,而是追究他思考的责任呢?”是的,我很少建议人们在自己的行动中寻找答案,更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是如何做决定的。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读者有必要先回答另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会行动?

答:“因为大脑有了想法。”

那么大脑的想法是什么?

答案是:想法就是动机。

任何行为的产生都有它的动机,而动机源于我们的愿望和目的。这一切都要依靠基于既定逻辑的思考来完成。所以,顺着这一串逻辑下来你就会明白,产生问题的根源是思考,是我们的思维模式,而非某种具体的或对或错的行为。

有时候,你做完一件事情之后就会后悔,为自己的行为自责。这时你有没有意识到,问题的发生并不是在行动中才出现“变质”,而是在你思考的时候就已经犯下了错误?

我们为事情的发展做了不准确的定位,从而衍生出了错误的动机并且付诸了行动。所以说,你的思维决定了你的行动。动机产生了思考,思考产生了行动,错误的思考决定了错误的行动,产生的动机便是冲动。

美国的某支部队里有一个名叫史密斯的21岁青年,他在参军入伍三年后因故意杀人锒铛入狱。事情是这样的:在部队的一次用餐中,史密斯因为自己小组的饭菜比别的小组少,便抱怨了几句,值班的长官听到后过来打了他一个耳光。史密斯顿时感觉自己受到了奇耻大辱,非常恼火。结果,他立刻跑回宿舍,取回中午进行射击训练后还没有交回的自动步枪,冲回来将值班的长官当场打死,并且打伤了几名战友。

史密斯在悔过书中写道:“那一瞬间的冲动使我丧失了理智,由一名光荣的士兵变成了杀人的暴徒,现在又成了阶下囚。我希望自己的战友谨记:在工作和生活中,难免会产生摩擦,如果你们都像我一样,心胸狭窄,容不得半点儿委屈,就会因为冲动而犯下大错。”

从史密斯的案例看来,他之所以产生杀人的动机,是因为长官那一巴掌带给他的羞辱令他无法忍受——他再想起平时的训练中这个不可一世的家伙是如何欺辱自己的,怒火更盛,于是便想让长官受到“吃枪子”的惩罚。当这个动机产生时,便注定他将在情绪的失控和报复的冲动之下犯下无法挽回的大错。

也许我们可以把这归咎于偶尔的情绪冲动带来的错误选择,但从本质上说,史密斯之所以做出这种行为,是因为他的思考在源头上便出现了问题。动机错误时,思考产生的一定是负价值。

在整个过程中,史密斯完全没有思考过任何的后果吗?他在拿枪的时候肯定想过:我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这本该是他的错,但他却打了我。他让我蒙羞,我就要让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杀死他,让他再也没有机会为自己的行为后悔,这是对一个人最严厉的惩罚。

开枪的行为无论冲动与否,肯定是在思维的支配下产生的。之所以产生糟糕的后果,是因为思考的动机就是错误的。显而易见,史密斯在拿枪的过程中产生的思考动机是惩罚对方,而不是伸张正义。如果他能够稍微为整件事减速,哪怕是沉思一分钟,就会意识到开枪的后果。当他能制止冲动的惯性时,结果可能完全不同。

不同的思考动机会产生不同的行为结果,这与一个人的性格和长期养成的思维惯性有着无法割裂的关系。比如,史密斯入伍的时候才19岁,正处于思维不成熟的时期,心理承受能力有限,也容易冲动,对突如其来的一个耳光无法承受,是可以理解的。但残酷攻击行为的产生则会铸成人间悲剧。

再比如,我们在餐馆中吃饭时总能见到一种不和谐的现象:

A是排在前面的客人,他点餐后,又来了一位客人B。在一段时间的等待之后,A发现B的上餐速度比自己快,于是拍着桌子大叫:“服务员,我是先来的,怎么那桌的上菜速度比我快?你们的服务态度有问题!”

服务员通常会面带微笑地解释:“对不起先生,让您久等了,因为您点的菜是热菜,这个稍微需要一点儿时间。那边的客人点的全是熟食和冷菜,所以要快一点儿。”

从A的表现中,我们能看到他思考动机的不成熟——他对别人的怠慢不能容忍,以为对方看不起自己,这挑战了他的尊严。拍桌子表明他的内心已经产生了误解,这种思考动机强烈地督促他想办法教训对方,以示自己尊严的不容侵犯性。这是他的出发点。但他完全可以换一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诉求,比如催促服务员快点儿上菜,或者与餐厅交涉,说自己赶时间,如果再不上菜就要退订之类。后者的思考动机才是为了解决问题,前者除了能展示一下自己的霸道之外,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我们对于问题的认识,取决于我们的心理是不是能够保持平衡,还有情绪是不是处在稳定的状态。有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考虑问题时比较直观,认为只要合自己胃口的就是对的,不合胃口的就难以容忍,这就叫作是非混淆。如果人分不清是非,命运也不会对你公平以待。

我们也知道,一个人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养成的,环境对于修养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容易冲动的人脾气往往都不好,有的甚至会很暴躁,在生活和工作中极易和别人产生矛盾。他们的动机是什么?矛盾的起因并不是什么大事,很多时候只是一句话而已。如果偶尔发生一次,对于生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但经常如此,亲朋好友、同事和客户等就会对他敬而远之,他的人生将遭遇重大挫折。这时,思考就彻底改变了命运。

因此,要学会从源头上控制和改变我们的思考,比如: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当怒火熊熊燃烧时,思考的惯性所产生的一定是发泄、报复或破坏的行为,一定不要轻易地顺从思考的本能反应。

就像每当有人在会议室拉弓搭箭准备争吵时,我都会说:“嘿,深呼吸,停一下!”停一下,就是审视我们的动机。等到情绪平静之后再去考虑这件事情,你会发现自己打破了思考的惯性,成功地找到了另一种解决问题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