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苏美尔人
苏美尔人用楔形文字刻写而成的泥板文书,讲述了闪米特民族的大熔炉——亚述和巴比伦王国的故事。
15世纪,是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在那个伟大的时代里,哥伦布想要找到一条通往震旦之岛的路线,却无意中发现了新大陆;一位奥地利主教装备了一支探险队伍,向东进发,打算寻找莫斯科大公的家乡,最后却失败而归。整整隔了一代人之后,西方人才第一次来到莫斯科。就在这时,威尼斯人巴贝罗探索了西亚文明的废墟,并在回国后声称,他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文字,这些文字有些被刻在设拉子庙宇的石头上,也有些被刻在数不胜数的焙干的泥板上。
不过,当时欧洲人正专注于其他事物而没时间管这件事情,直到18世纪末,丹麦测量员尼布尔将第一批“楔形文字”(之所以称它为“楔形文字”,是因为这些字母的形状像楔子)带回来。30年后,德国教授格罗特芬德凭着自己的耐心,将其中四个字母:D、A、R和SH破译出来,并认为它们代表着波斯国王大流士的名字。又过了20年,英国官员亨利·罗林生发现了贝希斯敦铭文,从而找到了破解西亚地区楔形文字的线索。
与法国人商博良的工作相比,解读这些楔形文字的工作要困难得多:古埃及文字至少是具体可感的图像,而这些居住于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却出人意料地将刻写在泥板上的文字的图像表意功能完全抛弃了,进而发展、演变出了一套与早期象形图案没有关系的V形字母系统。
例如,最初用钉子将“星星”刻画在泥板上时,得到的图形就是。苏美尔人好像认为它太复杂,没过多久,为了表达更丰富的“星空”这一含义,他们将上图简化为,这就有点儿让人难以辨认了。因为相同的理由,“牛”从变成了,“鱼”从变成了。“太阳”在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简单的圆圈,后来变成了。如果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到今天依旧被人使用,恐怕就会将写成。
这种记录人们思想言行的文字体系尽管看上去相当复杂难解,不过,苏美尔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波斯人,以及其他侵入这一地区的民族却接受了它,并沿用了3000多年。
两河流域同样战乱频繁。开始的时候,从北方山区来的苏美尔人占据着这块风水宝地,他们是白种人,来到两河流域后,依旧保留着在高山顶上祭拜神灵的民族习惯,所以,他们会在平原上垒起山丘,还在山丘顶上筑造起祭坛。他们不会造楼梯,于是,就在祭坛周围修建了一圈倾斜上升的游廊。
我们今天在大型火车站里看到的层层相接的倾斜长廊,或许就是现代工程师仿造苏美尔人祭坛游廊的结果。人们很可能还从苏美尔人的创造发明中获得了其他不少灵感,只是我们自己不曾发现罢了。后来,侵入这片新月形土地的其他民族将苏美尔人同化了。不过,苏美尔人的祭坛却一直傲然挺立着。许多年以后,流亡到巴比伦的犹太人看到了这些祭坛,就称其为“巴比利塔”,或“巴别塔”。
苏美尔人进入两河流域的时间是公元前4000年,不久之后,他们被来自阿拉伯沙漠的阿卡德人征服。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闪族人)的一支,之所以称其为“闪族人”,是因为据说他们是诺亚的大儿子闪的后代。
1000多年以后,另一支闪族部落阿摩利人又打败了阿卡德人。其国王汉谟拉比在巴比伦城建造了一座豪华宫殿,并向民众颁布了一部法典,如此一来,巴比伦王国就成为一个政治清明的著名古国。此后,这片肥沃、富足的地方遭到了《圣经·旧约》中提到的赫梯人的洗劫。不过很快,信仰沙漠神阿舒尔的亚述人又将赫梯人征服了。这些人是如此彪悍,以至于整个西亚和古埃及都被其占据了。他们在这些地方横征暴敛,从而让其都城尼尼微成为一个广阔而森严的大帝国的中心。
这样的局势保持了相当长的时间,直到公元前7世纪末,闪族部落迦勒底人重建了巴比伦,让它又一次成为当时显赫的城市。迦勒底人的著名国王尼布甲尼撒在他的治地大力鼓励科学研究工作,从而将许多现代天文学和数学的最基本的准则建立起来。
公元前538年,这片古老的土地被一支来自古波斯的游牧蛮族侵入,迦勒底帝国被推翻。200年后,亚历山大大帝又将这些人的统治推翻。亚历山大大帝雄才大略,一举将这片融合很多闪族部落的肥沃土地征服,使之成为古希腊的一个行省。
不过,随后罗马人跟来,紧接着土耳其人也赶来分一杯羹。在众多外来民族的劫掠下,两河流域——这个曾经的世界文明中心在历经沧桑巨变之后,最终成为一片沧桑寥落的荒野,只有祭坛和石丘还辉映着这块土地昔日的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