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这样定规矩,孩子最有自控力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每个孩子首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被绑缚着成长的孩子不会有大成就

1.让孩子学会尊重自己的内心

规矩1:任何时候,都别勉强自己违背内心

璐璐四年级时,从奶奶家过完寒假回来后,我发现了她的变化。开学后的第一天,新任班主任布置了一篇作文,题目是《长大以后的我……》。

我知道,璐璐的梦想一直是做一名舞蹈家。等我要翻开作文本签名时,却发现璐璐写的是《长大后的我是一名优秀教师》。我故作随意地问:“璐璐,怎么,不想做舞蹈家了?”璐璐一边看电视,一边小声回答:“这样写,老师会高兴,才会给小红花。”

我吃了一惊,但没有马上纠正她的说法,而是很快地签了字:“写这篇作文很辛苦吧?”璐璐点点头。我笑了笑,趁着晚饭时间,给璐璐的班主任毛老师——也就是语文老师——打了电话,简单沟通了一下。我很庆幸,毛老师正好是我的初中同学,交流起来没那么多顾虑。

第二天,放学后,璐璐回到家很沮丧,不等我问,她就要委屈得哭出声:“妈妈,老师说我的作文不真实,要重写。可我明明很认真地写了啊。”我知道为了写好这篇作文,璐璐不仅翻阅了好几本作文书,为了写得生动还专门搬出了《汉语词典》来“助阵”。她对这篇作文抱了很大的期望,结果老师还让重写,孩子的困惑与委屈,我能理解。

因此,我首先表示了同情:“真的?我觉得还不错啊。那同学们都写了什么?”璐璐回答:“别的同学我不知道,小娟的作文被老师在课堂上当作范文读。她希望自己将来做一名音乐家。”我点点头:“看来,也并不是一定要写想当老师,才会受到表扬,对吗?”璐璐点点头。我没再说什么,她已经摊开了作文本。

晚上检查家庭作业时,我没有再提作文的事儿,而是跟她聊起在奶奶家的寒假。通过与璐璐的谈话,我才知道,起初,璐璐是直言不讳的,她很真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奶奶,豆浆跟鸡蛋一起吃不健康。”“爷爷,老师说唾液很脏。”……春节前,爷爷奶奶买了新衣服给璐璐,她直接说不喜欢这衣服。虽然最后换了璐璐喜欢的,但爷爷奶奶对她却有了“不懂事”的印象。

而她的几个哥哥姐姐却很会“来事儿”,他们会看爷爷奶奶的脸色,知道说老人喜欢听的话,即使那些话很违心。比如,姐姐会当面称赞奶奶做饭很香,却趁着大家不注意时倒掉,然后偷偷吃零食。在哥哥姐姐的影响下,渐渐璐璐也学会了“察言观色”,开始掩饰自己的真实想法,她感到了爷爷奶奶对她态度上的变化——他们经常表扬她:“璐璐是咱家最乖的孩子。”

我问璐璐:“虽然得到了爷爷奶奶的表扬,但你真的开心吗?”璐璐歪着头想了半天:“好像也没有。”我说:“那怎么样才是开心的?”璐璐回答:“在妈妈身边才开心。”我笑了,温柔地启发她:“因为妈妈会接纳你真实的想法,你敢对妈妈说自己的想法,对吗?”璐璐点点头。接下来,我认真地说:“无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都替代不了你的想法,只有你自己最明白你自己,只有你尊重了自己内心的想法,你才是独一无二的你,别人也才会真正尊敬你。”

璐璐说:“那为什么爷爷奶奶会不高兴?”我说:“有可能是爷爷奶奶那一辈老人教育观念的问题;另外,还有可能是你的方式有问题。比如,你告诉爷爷奶奶,你不喜欢他们买的新衣服,但你首先要感谢他们,然后最好能说明不喜欢的原因。”

璐璐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一整晚都没太说话。我知道,她在“消化”我的话。第二天,璐璐的作文得到了表扬,老师的批语是:“真实,自然。”

下午,她的同学兼好友小娟来家里玩,一眼看到了璐璐新买的漫画书,想借回家看。那套漫画书刚买回来,还没拆封,璐璐自己都还没看过,我看出她不太愿意。这时,老公发话了:“璐璐,大方点,就借给小娟吧。”我看出璐璐有些不乐意。

我瞪了老公一眼,温柔地对璐璐说:“璐璐,这是你的漫画书,你可以自由地做决定。”璐璐想了想,对小娟说:“小娟,我也想看这套漫画书。我还有其他几套漫画书,你可以挑选一套,两星期后,我再把这套借你,怎么样?”小娟高兴地答应了,两人愉快地玩起了弹子跳棋。

小娟走后,我并没有把这件事情放下,我让璐璐设想一下,假如她碍于面子,违背自己的意愿,把漫画书借了小娟,结果会怎样?璐璐说:“肯定会不开心,如果她看得慢,我会更生气。”我说:“可是,小娟并不知道这些,她只会认为你不信任她,对吗?”璐璐点点头:“也许,她就不拿我当好朋友了。”

我点点头:“最好的方法是自己高兴、别人也高兴,你今天的处理就很好;但假如做不到,勉强违背自己的内心,满足了别人的愿望,不开心的人是自己,而别人也未必会感谢你,甚至反而会断送了友谊。”璐璐愉快地表示认同:“是的,妈妈。”

接下来,我告诉璐璐要尊重自己的内心,也有一个重要原则: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

这天,璐璐与我一起乘公交车回家。车上的人越来越多,这时,一个抱着孩子的年轻妇女上了车,前面的乘客没有让座的意思,那位年轻妇女被挤得东倒西歪,璐璐犹豫了一下,站了起来:“阿姨,请来这里坐。”我赞许地看了璐璐一眼,把她抱在我身上,然后轻声问她:“璐璐为什么要给阿姨让座啊?是不是为了让妈妈高兴?”璐璐有点不屑:“阿姨抱着小宝宝,站着多危险。我才不稀罕谁的表扬。”我立刻向璐璐道歉:“是妈妈误解了,对不起。”我接着问:“如果以后还需要你让座,你还会让吗?”璐璐点点头:“当然。”我说:“所以,璐璐,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仅要战胜另一个自己,有时还需要面对别人的误解、讥笑、甚至排挤打击。”璐璐点点头:“就像上学期,我说语文老师念错了字,被全班同学嘲笑。”我点头:“但事实证明,因为你的及时指出,全班同学避免再犯这个错。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现在,你会怎么做呢?”璐璐说:“我还是会指出来,不过会通过手机短信单独告诉老师。”我点点头,表示赞许:“你的目的在于发现错误,不是让老师尴尬,也不是显示自己,对吗?”

璐璐说:“对,就是这样。”

我们常常抱怨孩子“人云亦云”、“没主见”,其实,许多时候是因为父母没有机会让孩子倾听内心的声音,就更谈不上尊重自己内心的想法。而一个连自己内心都不敢相信的孩子,我们希望他长大后能诚实、勇敢、自尊那是奢侈。

当孩子感到属于“自己的事”受到父母的干涉时,孩子的内心是纠结又痛苦的。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家长从一开始就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并且鼓励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做出自己的选择。

当孩子倍感委屈时,家长应该做的不是给孩子讲一通大道理,让孩子“认识错误”,而是首先应当表示对孩子的理解与同情。

2.主动降低要求孩子的标准,反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规矩2:目标是用来实现的

璐璐开始上小学时,我送给她的礼物就是一张漂亮的“荣誉墙”。所谓的“荣誉墙”,就是一张一平米左右的彩纸,我在上面画上一大一小两排格子。小格子用来粘贴小红花,小红花旁边的格子用来记录说明得到小红花的理由。“荣誉墙”记录的自然都是璐璐的“正能量”事迹,比如,主动整理书桌、打扫房间、英语单词听写满分、主动与闹了别扭的小朋友言和等此类鸡毛蒜皮的小事情。一学期的时间不到,一张“荣誉墙”就已经贴满了,开始贴第二张。

既然是“荣誉墙”,学习成绩进步了,肯定会贴上一朵小红花。期中考试,璐璐数学考了98分,语文97分,我对这个分数没有太多评价,只是让璐璐知道自己失误在粗心上,以后要注意。期末考试时,璐璐数学考了满分,语文98分,相比期中考试,她确实进步了,但班上有好几位“双百”的同学。毛老师因为是我的老同学,因此,对璐璐就格外严格。她告诉璐璐:“你要向‘双百’的同学学习。”璐璐沉默良久,回到家,也没提贴小红花的事情。

第二学期期中考试时,璐璐得了“双百”,蹦蹦跳跳地回家,正巧毛老师也在家里玩。璐璐当着老师面儿把试卷递给我,原本希望老师表扬一下,没想到毛老师摸了摸她的脑袋说:“考了‘双百’没什么,你看,小娟英语好,代表我们学校去接待外宾了,可要向她学习啊。”英语是璐璐的弱项,我看到她眼神的神采明显地暗淡了下去,借口做作业,躲到了自己的房间里。等毛老师离开,我敲门进去时,她的眼睛还是红红的。

我把两朵小红花贴在墙上,然后坐在璐璐身边,轻轻地问:“没得到老师的表扬,很伤心是吗?”璐璐点点头:“妈妈我是不是特别笨?你是不是特别失望?”我心一紧,把璐璐搂在怀里:“你怎么会这样想?前几天老师还告诉我,璐璐是全班‘看图写作文’写得最好的同学。毛老师严格要求你,是因为璐璐是有潜力的好学生,所以,老师才会不停地提高对你的期望。”

璐璐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我想了想又说:“妈妈跟老师不一样,老师眼里有几十个同学,当然会拿你跟最好的同学比较,但妈妈只有你一个,所以,妈妈会更看重你自己的进步。”璐璐嘀咕道:“要是老师跟妈妈一样就好了。”我说:“这也不难啊,你可以主动跟老师交流,告诉她你的目标、为了实现目标,你都做了什么努力。”璐璐说:“我希望英语能赶上小娟,做第一名。”我摇摇头:“第十名就行了。”璐璐有些着急了:“我觉得可以做第五名。”我说:“行,既然你决定了考到第五名,那你打算怎么办?”璐璐想了想说:“英语课上要认真、记单词、多听、多背课文。”我点点头:“很不错,那你为什么不把你的目标与计划告诉老师呢?”璐璐问:“老师会听吗?”我说:“我们试试吧。”

第二天,璐璐一蹦一跳回家,刚进家门就兴奋地说:“英语老师说了,多听比多写重要,她还推荐了我几个小故事,我都听明白了。”一星期后,璐璐回来告诉我:“妈妈,老师说翻着生词表背单词的方法是最笨的,应该在阅读中记忆。就像看课外书,遇到不认识的字,多见到几次就认识了。”我笑了:“多向老师‘取经’没坏处吧?”璐璐也笑了,有些不好意思。有了这一次与老师交流的良好经历,璐璐以后就很注意与老师的互动交流,自然也获益不少。

期末考试时,璐璐语文数学都获得了双百,英语获得了一个A-,成绩是全班第三名,我很淡定地看着她在“荣誉墙”上贴上一朵小红花,旁边写上“目标达成”。看着满墙的小红花,璐璐情不自禁地说:“啊,妈妈,原来我这么棒啊!”我笑了:“是啊,璐璐,下学期,我们把‘荣誉墙’做得更大,行吗?”璐璐说:“好,我要整墙都贴上小红花。”

许多来找璐璐玩的同学,都羡慕她的“荣誉墙”,而家长们则不以为然,反而一直追问璐璐学习自觉、成绩稳定的原因。对于孩子的学习目标,我看上去漫不经心,其实是动过一番脑筋的。

首先,我没有主动把璐璐跟她的同学做比较,甚至没有主动提要求与目标,当孩子自己提出目标时,我还故意降低标准,这就激起了孩子的好胜心。自尊与自信没有被严重伤害的孩子,是不愿意对父母食言的,他们都渴望得到父母、老师的认同,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让父母开心。而且,由孩子自己提出的目标,可能更接近他真实的能力范围。当孩子面对老师过高的期望时,不妨让孩子主动跟老师交流,让老师看到孩子在努力,从而加入到肯定孩子的行列中。同时,老师也会修正孩子的学习习惯与方法,那么成绩提高,自然是肯定的,学习成绩的提高,又有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兴趣与信心,从而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当目标触手可及时,我们往往能迸发出潜能,然而,当目标遥不可及时,大多数人通常会选择放弃,所以,与其由家长为孩子定目标,不如让孩子自己定,家长老师来修正。目标,不是用来瞻仰的,而是用来实现的。家长心里的期望可以很高,但给孩子的目标一定要切实可行,并且要及时肯定孩子做出的、哪怕是最微小的努力。孩子就是在实现一个又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有了自信,有了方向,能自觉、认真地学习。孩子学习的自律性,就是由这样一点点小小的认同鼓励,逐渐培养起来的。

当孩子感到自己的表现不能让父母满意时,他会产生自我怀疑:我为什么不能让爸爸妈妈满意?而面对孩子的这种情绪,家长应当及时调整自己的期望值,真正看到并鼓励孩子的进步,让孩子充分享受到达成目标的喜悦。让目标变成孩子的动力,而不是自我怀疑的枷锁。

孩子拒绝与老师交流的原因很多,比如性格内向、害羞、或者是某位老师比较严厉,让孩子有惧怕心理,也有可能是老师的一些行为,让孩子不能理解,甚至产生了反感,家长应当耐心疏导孩子的情绪,鼓励孩子大胆与老师交流,告诉孩子只要表达了自己的意思,即使说错了也没关系。同时,家长还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让孩子与老师多接触、交流,拉近与老师的情感距离。

3.做一个能陪孩子胡闹的妈妈

规矩3:孩子,学习的权利由你支配

许多朋友感慨我对璐璐的学习“不上心”,但孩子成绩还不错,学习挺自觉。其实,朋友们看到的“不上心”,才是真的煞费苦心。人的一生都需要学习,父母应当做的不是为某一、两次卷面上的成绩斤斤计较,而是让孩子拥有主动学习的能力,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

我个人认为能力与兴趣重于暂时的分数。因此,我对璐璐的学习,很少有干涉的时候。从小学四年级以后,孩子已经感受到了学习上的压力。每次期末考试前的复习都很紧张,所以,在期末考试后的时间里,璐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睡多晚就睡多晚。经历一次期末考试后,只要孩子认真面对,其实已经身心俱疲。之所以有一个假期,也是让孩子有休整的时间。所以,尽管有时候我看到孩子整天看漫画、跟同学滑冰、上网玩游戏时也有点着急。但我忍住了,我相信孩子是有责任感的。

果然,这样的时间少则一周,多则十天,孩子就会自觉开始做作业、学英语。在了解学习是自己的任务与责任以后,长时间地玩以后,孩子是有内疚感的。我几乎从来不主动为璐璐报培优班、兴趣班,有些兴趣班甚至是在她再三央求下,我才答应。但我会一开始就告诉璐璐,如果选择了这个兴趣班,就要坚持下去,不能半途而废。我会让她冷静地想一段时间,如果还是想要学习,那我就毫不犹豫地带她报名。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就是尊重孩子学习的选择——什么时候学习、学习什么、用什么方式学习。在孩子的学习上,我也用上了“黑猫理论”:只要能掌握知识,就是好的学习方法。

有阵子,孩子学习历史感觉很吃力,但她对央视的《百家讲坛》很感兴趣,觉得如果这样学习历史,很容易通晓很多历史知识与典故。

我尊重了她的意见。为了让孩子能持续不断地看,我们还特意买了一部录影机,把周末以外的内容录下来,放到周末让她看。很快,璐璐就发现,历史事件其实很有趣。历史,很多时候都是在利益的博弈中推进的。知道了动机,也就不难理解历史人物所采取的策略,从而也就掌握了所发生的历史事件。

有阵子,《寻秦记》很火,璐璐自己也想“穿越”一次。我很快积极响应,陪着她一起“穿越”,一会儿是她的“对手”,一会儿又是她的朋友。按照璐璐的意愿,我们把她学习过的朝代都“穿越”了一次。为了补充“穿越”的细节,璐璐还主动找了许多历史传奇故事看。

这样的穿越游戏,玩上一两天,我们基本上就把她整学期的历史知识都温习了一遍。

璐璐后来热衷于把这种游戏,在小伙伴们中间传播,玩得不亦乐乎。这时候,我又有意识地把某些著名相关历史事件的文言文,让孩子“穿越”着玩。比如,玩三国时,我找出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我主动扮演“诸葛亮”,要孩子们扮演反对出战的儒生,驳斥《出师表》里的观点。试想,如果孩子们不知道《出师表》的内容,又怎么去反驳?

开始学地理时,许多同学不重视,而璐璐则从一则旅游节目里得到了启发,她担任起我跟爸爸的“导游”,带领我们到各地方见识“风土人情”。为了有真实效果,璐璐通常会先做“功课”,偶尔忘记了,经我们提示或者再翻看课本,印象会非常深刻。

璐璐的同学很羡慕她有这样一个愿意陪她“胡闹”的妈妈,我也见过许多拿着棍子,拧着孩子耳朵让孩子学习的家长。事实上,这样做除了增添孩子的“恐惧”,加大孩子的厌学情绪外,还容易让孩子与父母情绪对立。此外,如果父母在孩子的学习上,时时越俎代庖,又怎么让孩子了解学习是自己的事情?

应试教育让家长们的思想变得非常狭隘,卷面分数就是一切。于是,许多家长看不到孩子课本知识之外的学习兴趣,比如书法、外语、阅读、绘画,不仅不支持,还粗暴地干涉。我见过一把抓过孩子手里课外书撕得粉碎的父母。其实,学习往往是相通的,家长只要多花心思,是不难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引导向课本的。

我有一位年龄大一点的“忘年交”朋友,孩子一度偏科比较严重,数学尤其差,居于中下游。她没有急躁地指责孩子,买一堆参考书让孩子做,也没有着急请家教,而是积极地表扬孩子的语文、外语学得很好,尤其是外语,是全班水平最高的。假期里,孩子提出要学习另一种小语种,她也同意了。于是,孩子成为了全校唯一学习两门外语的学生,受到了重视。孩子的学习兴趣也越发浓厚,又积极开始学习第三门语言。奇妙的是,孩子在看一本外语小说时,对空间几何产生了兴趣,求助于自己的数学老师,而这位新来的老师,不仅详细地回答了她的问题,还举一反三地举了这些数学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到了第二学期,孩子的数学兴趣明显提高,成绩也居于中上。之后,孩子的数学成绩一直保持在中游水平。后来,这个数学不太好的孩子,出了国,在某国的领事馆任职。

我问过她,当时孩子偏科时,她着急吗?她说:“没什么好着急的,我的偏科比她更严重。而且,我相信,只要我不扼杀孩子的兴趣,情况不会太差。”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成绩,允许孩子有自己喜欢或者不喜欢的科目。真正的“全才”,全世界也都寥若晨星,父母们别为了那微乎其微的几率,让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

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孩子,增强孩子的学习兴趣与责任感,也能让孩子养成学习的自律性。

当孩子考试考砸了,他自己也非常难过,此时如果家长指责他,他就会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因此,当孩子因为考试成绩情绪低落时,家长需要把眼睛看到分数之外,帮助孩子找到知识漏洞,真正让孩子理解考试不是会了分数,而是为了检测知识的掌握程度。

喜欢玩、想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要做的不是把孩子禁锢在书桌前,而是努力把孩子的“玩”与“学”结合在一起,让孩子在玩乐中掌握知识,充分感觉到学习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4.别带着情绪管孩子,先学会尊重孩子

规矩4:有些事,在尊重的前提下,可以做

璐璐7岁时,跟我们一起去参加她爸爸同事的婚礼。到了酒店,她发现有许多跟她年龄相当的小朋友,高兴坏了,很快就相互熟悉并一同玩了起来。

很快婚宴就开始了,璐璐却表示自己想跟小朋友们再玩会,她不饿。我没有直接回答她,只是替她分析:“现在不吃待会儿肯定要饿。再说,别的小朋友也要吃饭,也没人跟你玩。”果然,原本跟璐璐一块玩的小朋友们都被爸爸妈妈叫去吃饭了。

看这情形,璐璐随我去卫生间洗手,然后坐下来吃饭。然而在胡乱吃了几口,喝了两大杯饮料之后,看到有小朋友下桌子了,便说自己吃饱了。我没有拦住她,而是向她确认:“你真的吃饱了?待会儿可没得吃了哦。”璐璐想了想说:“妈妈,能把香芋酥给我打包留着吗?”我摇摇头:“这可能不行。因为摆在桌子上的香芋酥是大家的,不可能为你一个人留着,让其他人吃不到。如果你待会儿饿了,妈妈可以专门去给你叫一份儿,不过,你得自己掏钱。”

璐璐摇摇头:“算了,我还是吃饱再去玩儿。”同一桌的家长都称赞璐璐懂事。有人纷纷把香芋酥夹到她碗里,被我笑着拒绝了,而璐璐在自己夹了两块以后,就不再吃了。璐璐吃完饭出去玩后,有人问我,如果她今天真的不吃饭要先玩,我会答应吗?我说当然。她们说:“你太迁就她了。”又说:“孩子想多吃几个香芋酥,至于吗?你太较真了。”

看来不得不解释一下了。我说:“什么时候吃饭,吃什么,是璐璐的自由。试想一个成年人,有没有突然遇到朋友来访,非常兴奋而不想吃饭的时候?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玩,远比吃对他们有吸引力。如果因为想让她吃饭,不让她玩,就等于间接地把‘吃饭’跟‘玩’对立起来,孩子对‘吃饭’就会产生隐约的排斥情绪。另外,孩子是饿不着的,她饿了自己会找吃的。我尊重孩子应该有的选择与自由。但她要求把香芋酥给她留着,这当然不行。这不是在家里,就算是在家里,也不能她一人全吃,也要考虑我跟她爸爸。当然,如果是摆在她书房里的零食、水果,那就完全属于她自己支配了。”

虽然父母给予了孩子生命,但孩子并不因此成为父母的附属品,孩子有她独立的精神世界,需要被认同、被尊重,但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考虑身边人的需求。

有人笑了:“看不出来,她还挺节约的。都舍不得自己点一份香芋酥。”我笑了:“这可不是她主动节约。是她自己欠着账。”

上周璐璐丢了我们给她新买的轮滑鞋。后来,她看小伙伴们天天在广场玩,眼馋得很,央求他爸爸再给她买一双。我跟她爸爸的意见是:“我们已经给你买了鞋,鞋是你自己丢的,所以,没有理由我们再给你买一次。妈妈需要一条围巾,爸爸需要买双皮鞋,我们也有自己要用钱的地方。”

后来,璐璐想出了一个办法:向她爸爸借钱买,然后她自己攒钱来还。这是孩子独立思考后提出的解决方案,我跟她爸爸考虑以后,答应了。其实,对于每个月只有40元零花钱的璐璐来说,这200多元,无疑是“巨款”。她爸爸与她约法三章:“5个月内还钱,就只还200。超过5个月,每个月在200的基础上加10元。”由于对轮滑鞋实在太渴望了,璐璐答应了爸爸的要求。于是,父女俩趁着一个午休时间买回了新轮滑鞋。爸爸让璐璐写了一张欠条,郑重提醒她:“璐璐,尽量提前还钱,爸爸等着买皮鞋呢。”

此后,她爸爸就经常在她面前问:“璐璐,钱攒得怎么样了?爸爸等着呢。”三天两头的这样追问,弄得后来璐璐见到爸爸都想躲。其实,在以前,璐璐出手是非常大方的,现在,一份8元钱的香芋酥,她也想省着了。

这是第一次,璐璐有了节约意识,在之前,她明白钱可以买到很多东西,但不会有珍惜的念头,因为只要她有需要,这种需要对她有益,而又在爸爸妈妈的能力范围内,她就会很容易得到满足。这样,璐璐就形成了大手大脚用钱的习惯。现在,她有了压力,开始了节约。当然,璐璐也有额外的“收入”,家里的废旧书本、报纸、电器在经过我们允许以后,她可以出售。几次下来,她很快发现自己把废品拉到废品收购站去卖,比让小贩来小区里收购价格高一点。于是,她开始蚂蚁搬家似的把废品都搬到废品收购站,并且通过观察,大概知道自己带来的废品能卖多少钱。连废品收购站的老板都惊讶:“这小姑娘,精着呢。”

当她为钱犯愁时,我曾经“诱惑”过她:“璐璐,其实,你也可以在妈妈这里提前预支你的压岁钱。到新年的时候,妈妈扣出来就是了。”璐璐头摇得像波浪鼓:“不,不,新年用钱的地方更多。”孩子能想到新年没有钱的后果,主动抵御诱惑,这让我很欣慰。

许多熟人都觉得我对孩子太纵容了:孩子在地上爬、玩水、不按时吃饭、喜欢吃零食、我跟孩子一起看宫崎骏的动画片、让孩子在我的书柜里随便挑书看、考试以后,从来不在分数与名次上过多评论,以及对她最大的体罚也就是站在墙角面壁思过。

连璐璐的外婆都为我的教育方式担忧过,但后来的事实证明,璐璐并没有养成骄纵、自以为是的性格,而是懂得体谅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遇到问题自己解决、肯担责任的孩子。这并不是偶然,如果父母懂得尊重孩子,遇事能跟孩子商量,那么孩子也就懂得尊重人,遇到问题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而不是抱怨、逃避。当然,对孩子的尊重也有原则与底线,我的原则其实很简单:对社会、对他人、对自己没有伤害。我把这条原则常常说给璐璐听,慢慢地她自己也会衡量这件事情,爸爸妈妈会不会答应。靠情绪管理孩子的父母,心情好时,孩子上房揭瓦都可以,心情不好,孩子不小心摔坏一个碗也大动肝火的家长,其教育出的孩子很难性情平和,没有平和的性情,孩子的接受力、学习能力、自控能力都会受影响,甚至长大以后,也难有宽容优雅的气质与处理人际关系的良好能力。

“听话”父母才会有“听话”孩子,这“听话”其实就是尊重孩子,但尊重不等于放任与放纵,尊而不纵,才是教子之道。

孩子在家里做惯了“小皇帝”、“小公主”,享受着种种“特权”,而一旦孩子离开家庭时,又被要求要大方、宽容,不能自私,面对家长这种矛盾的表现,孩子非常困惑与矛盾,不知道到底该怎么样做。对孩子的这种心理,家长应找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的社会角色,要杜绝“四海之内皆老妈”的奢望。

家长过于慷慨与“无私”,会让孩子感觉钱来的很容易,会让孩子轻视劳动与努力。家长应当在适当的机会向孩子“算算账”、“诉诉苦”,让孩子了解家里用钱的地方很多,而且家里的钱也不是为孩子一个人支配的。

5.放养的孩子,眼界更开阔

规矩5:走向独立

前几年一本由美籍华人写的关于“虎妈”的书很流行,媒体因此展开了广泛的报道与讨论。我也是在一次电视采访上一睹了“虎妈”风采,不过,只看了几分钟我就换台了。

当然,我们无从得知,虎妈优秀的儿女是不是像媒体上报道的她自己宣称的那样优秀。

之所以说这样的话,是因为我身边就有一位“虎妈”式的人物。她是位非常优秀的女性,曾经在跨国公司担任中层领导,后来,涉足文化业,很快就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就在日进斗金之际,她却转让了广告公司,开了翻译社。开翻译社是因为她怀孕了,要为以后考虑。翻译社的工作相对自由一点。由此可见,她对孩子的用心。

十月怀胎后,她顺利地产了一个健康的儿子,她发誓一定要让儿子比她更优秀。而她老公,那个温和平实、知足常乐的男人,她早看不上眼了。虽然她嘴上不说,但她的态度已经表露无遗。

为了让孩子真正赢在起跑线上,她真的倾尽了心力:从一日三餐色香味俱全的餐饮搭配,到孩子气质审美的培养;从学习汉字到熟悉英语;从锻炼身体到训练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谁都说她是尽职的母亲。

她的儿子也正如她期望的那样,一步步地向着“优秀”发展。当有人向她请教育儿经时,她津津乐道地讲述的就是一个重点:严格要求。

她对儿子严格到什么程度呢?一句英语不标准,立刻纠正;一句普通话不标准,立刻纠正;衣服鞋子没穿整齐、房间没打扫干净、东西没有归位,都要面临惩罚,当然更别说做作业、练琴这些必须做的事情。

孩子确实也多才多艺,她很骄傲。她的孩子在三年级时,我见了一次,发现她儿子目光机械,表情麻木,丝毫没有9岁孩子该有的灵动。我对她说:“你要注意了,你儿子似乎已经没有童年了,他的心智发展跟不上。”她不以为然。后来,上了五年级后,孩子的成绩越来越差,她的种种惩罚收效甚微。后来,通过交高额的赞助费,孩子勉强上了一所普通高中。这之后,她有点灰心丧气,开始致力于发展自己的事业,也不再主动到学校去看望儿子,她的想法是“眼不见,心不烦”,一门心思就是多挣钱给这个“没有未来的”儿子准备着。

然而,奇怪的现象发生了,儿子上了这所寄宿制学校以后,开始一段时间确实像她估计那样,“玩得姓什么都忘记了”,可孩子在玩了一段时间后,发现很空虚。他参加了学校举行的卡拉OK比赛,获得第一名,有了小小的知名度,他开始注重自己的言行,也想要在同学、老师面前留下“唱歌好,成绩也好”的印象,转而开始学习。

而假期里孩子回来时,她发现从前沉默不语的儿子,变得乐观开朗,眼界开阔了很多,甚至提出要参加学校的“野外生存”训练。

我问:“你答应了?”她说:“他要去就去吧,‘放养’的孩子,不仅更眼界开阔,也更善于管理自己、控制自己。”

我另外有位朋友,她的女儿离家出走,扔下待遇优厚的工作不要,跑到丽江去跟一个人力车夫谈恋爱,并且说她再也不回来,她在那个人力车夫身上才感到了什么是“爱”。父亲气得血压高,住进了医院。这位朋友准备去丽江找女儿,女儿却威胁她:“如果你来找我,我就连电话号码也换掉,也不再给你打电话了。”她当时就哭了:“孩子,我是你妈妈,我是担心你,妈妈是爱你的。”她女儿沉默了一会儿说:“妈妈,你的爱让我感觉窒息。请让我自己做一次选择。”

这个妈妈来找我时,讨论却是如何把女儿“骗”回家,因为她知道她女儿很信任曾经做过她家教的我。我说:“你疯了!如果你这样做,将导致你女儿更强烈的反抗。或许,她说得到做得出,你真的就见不到她了。一旦这样,她真的出现了意外,你也一无所知。”

她说:“我现在什么也做不了了吗?”我说,是的,你现在能做的就是等待。现在你女儿还每周给你一个电话,这也是你们唯一的联系方式。首先,你要放松心态,你女儿一直到上大学都没恋爱过,恋爱不代表会结婚,而且你还没见过那个人力车夫,怎么就知道人家配不上你女儿?也许那是个自强不息,因为家里穷困却没上大学的“高考状元”。当然,另一种更大的可能是,她其实是在彻底地反抗你们给她规划好的人生,一旦你们不再勉强,她很快就会发现他们彼此在知识、环境以及见解、认识上的差距,当你女儿的新鲜感一过,分手势在必行。所以,我倒觉得你与其要强制女儿回来,不如主动跟小伙子处好关系,如果做不到当成“准女婿”,也以一个母亲的心去关心他。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你女儿的安全,确切地说是“安全”分手。毕竟,可能在他的人生里,可能再也没有机会认识、交往到像你女儿层次这样高的女性,他不愿分手也在情理之中。

我这么说,有点“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当你女儿提出分手时,因为你有情感的铺垫,他比较不会走极端。

经过我的提醒,她做得更好:每个电话,只问发生在女儿身边有趣的事情,还主动跟那位小伙子聊天;后来,她还给他们快递女儿喜欢的食物、送给小伙子衣服。当一切外力消失后,女儿逐渐感到了生活的索然,半年后,女儿回来了。对丽江的一切,也不再谈起,自己开了一家咖啡馆。经历过女儿失而复得的过程,这位“虎妈”变成了“绵羊妈妈”。在她心里还是遗憾,如果当初不那样压制女儿,凭她女儿的资质、他们能为她提供的资源,她的人生不应该是这样。

我安慰她,这已经是最好的结果了。再想下去,你又要开始去“圈养”她了。

在璐璐稍微懂事时,我就郑重地告诉过她:“妈妈对你一切的教育与培养,都是为了让你能更好地离开妈妈、离开这个家。”刚开始,她不能接受,很伤心,我并没有过多安抚她。后来,她目睹我们楼上的哥哥姐姐们一个个考上大学,只在寒暑假回家,甚至寒暑假也不再回来时,她渐渐明白我话里的含义。也因此,当璐璐在为一件事情犹豫不决、询问我的意见时,我总是先帮她分析,然后要加上一句:“决定权还是在璐璐手里,你想想,假如这件事情爸爸妈妈不在身边,你会怎么做?”

我这种思想上的“放养”,还有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孩子也意识到与父母相聚时间的短暂,她也会学会珍惜。

所以,适度地、合理地“放养孩子”,不仅能提高孩子的自控能力,还能开阔孩子的思想与视野,更能提醒孩子珍惜在父母身边的时间,从而让亲子关系更为融洽亲密。

当孩子屡次犯错、向家长的愿望说“不”,甚至与家长抵触时,其实孩子的内心是很痛苦的,因为每个孩子都需要得到家长的认同与支持,没有特殊原因,没有孩子愿意真正跟家长“对着干”。家长要做的不是强势地压制孩子,也不是忙着指责孩子,而是要学会站在孩子的立场上去分析孩子的需求。即使孩子的要求是不正确、家长不能接受的,也要耐心地对孩子讲清楚道理。

有时,孩子并不是有意地要违背父母的意愿,而是社会太多诱惑,而孩子又想体会到自己没有体会过的人生。此时,家长应当及时调整心态,与其阻拦,不如耐心地听孩子的计划,与孩子一起分析这样做的结果。如果孩子执意如此,家长应该支持孩子。这样做,至少会让孩子的心不会远离父母,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在他身后支持他,是他永远的后盾。

6.孩子,父母不能总是守在你身边

规矩6:学会独处

璐璐6岁,刚上小学一年级时,有两个月因为爸爸被外调到另一个城市工作,而我刚接了毕业班,对璐璐的照顾就有点力不从心。在爸爸的建议下,我们请来了奶奶帮忙照看一下璐璐。

两个月后,爸爸回来了,奶奶回老家照顾刚生宝宝的弟媳。这时,我们才发现璐璐有些地方不对劲了,她

变得特别黏人,简直像块要贴在我们身上的“膏药”,不仅吃饭、睡觉、散步、看书要黏着,就连我们上卫生间,她也寸步不离地守在卫生间门口。

我不明白璐璐为什么突然变成这样,一方面我尽量满足她“黏”的需要;另一方面,开始积极地找原因。

几天后,我给婆婆打了电话,终于从她的话里知道了一些蛛丝马迹。

原来,当我在加班的晚上,奶奶哄璐璐睡觉,因为奶奶不会讲故事。为了让璐璐尽快闭上眼睛睡觉,不会讲故事的奶奶就告诉她:“不睡觉的孩子会被黑熊抓走吃掉!我们那里就有一个孩子就因为不睡觉被吃掉了。”璐璐不好好吃饭,她也一脸严肃地说:“不吃饭的孩子会被强盗抓走。”奶奶带璐璐去广场玩时,跟别的小朋友发生了争执,璐璐举起了手,奶奶立刻又告诉她:“爸爸妈妈会把打人的孩子送到山上跟猴子做伴。”为了逗璐璐,奶奶甚至当着很多人的面告诉她:“你是你爸爸妈妈捡来的,如果不听奶奶的话,他们就会把你送走。”

奶奶的“策略”在一定的时间内,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孩子睡觉乖了,吃饭也乖了,也不敢跟小朋友争吵打架了。可她哪里知道,孩子在被子里瑟瑟发抖,屡屡从噩梦清醒。可以想象,奶奶的这些“忠告”,让孩子陷入了多么巨大的惶恐中。孩子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真实可信的,大人们无心的一句玩笑话,都会让孩子遭受巨大的心灵创伤。

尽管我反复向璐璐解释,奶奶所说的一切,只是为了让她能好好吃饭、睡觉。虽然奶奶的方法不科学,但她的出发点是好的,要理解、原谅奶奶。借着这个契机,我跟璐璐爸爸陪着她看了相关自然科学的科教片与图书,璐璐渐渐开始相信奶奶所说的都是吓唬她的。

解开了璐璐的部分心结以后,她没有那么黏人了,但依然非常依赖我们,我开始慢慢训练她学会独处。教育最好的方法与结果是“润物细无声”,粗暴地违背孩子的意愿,最终的结果很可能与父母的初衷南辕北辙。我根本没有对璐璐讲道理,甚至主动要她跟我一块儿睡觉。有一个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欲先取之,必先予之”,在儿童教育上也同样适用。只有我们满足了儿童心理的需要,她才会配合我们的要求,与家长形成愉快的合作关系。

璐璐跟我躺在一起,小脸笑成了一朵太阳花。趁着这朵“太阳花”正灿烂时,我塞给她一本新买的童话书,让她自己看。然后我开始低头看我的书。刚开始,璐璐把我的书抽开,让我陪她一起看童话书。我做出一副为难的样子:“但是妈妈必须要看自己的书,要自己学习啊。”璐璐撅起嘴时,我接着说:“这样好不好,妈妈陪你看一半,你自己看另一半,不懂再问妈妈,行吗?”璐璐接受了我的条件,靠在我怀里,听我讲一半,然后,她安静地看另一半,我则重新拿起自己的书。在她专心看书时,我通常会起身,上上卫生间,或去客厅晃悠一圈,喝杯水,时间逐渐延长,从两分钟到五分钟,直到璐璐翻完整本童话书。

之后,我开始跟璐璐玩一个“闭上眼睛找妈妈”游戏。最开始是在白天玩,我跟她一起躺在家里,放一首她熟悉的曲子,然后让她闭上眼睛,告诉她,妈妈一定在她身边。刚开始,她总是在刚闭上眼睛又马上睁开,以便确定我在身边。后来,她闭眼睛的时间越来越长,一支曲子、两支曲子,甚至三支曲子。当她习惯在白天闭眼后,我又把这个游戏改在晚上进行,经过一段时间后,璐璐可以独自听完一整支曲子。到后来,我们不开音乐也照样玩这个“闭眼睛”游戏。当这个游戏的时间越来越长时,璐璐经常在做游戏时就进入了梦乡。

后来,我们为这个游戏赋予了更多的形式与内容,比如,她独自给布娃娃穿衣服、独自完成作业……到后来,我们出门办事时,她可以独自在家待上一两个小时,甚至还透出那么一点期待:“妈妈,你跟爸爸一块儿出去吧。”璐璐已经充分享受到独处的自在与快乐。

之所以要培养孩子学会独处并且享受独处,是因为独处能够缓解压力、专注学习,有利于思考,对于安全感的建立、自动自主意识、独立性与自控力的培养,都具有重要意义。很难相信,没有自己的时间与空间、不会利用、甚至无法独处的孩子,会有较好的自律性。让孩子学会独处,为孩子学会独立自主感提供了机会。同时,孩子因为拥有独处的时间,就能更专注地做作业、阅读,以及做自己喜欢的活动,而不被家长打扰,对提高孩子成绩,发展更多的个人爱好,取得更高的自尊值,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孩子喜欢黏家长,一方面是对爱的渴求对亲情的依恋,但如果这种依恋到了一种不正常的程度,家长就要警惕是否孩子的心理上有了问题,当孩子对外界环境感到恐惧、没有安全感的时候,孩子对父母家长就会出现异乎寻常的依恋。如果家长不努力探询孩子出现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反而一味粗暴、强硬地要求、强迫孩子要独立,对孩子精神上的伤害是极大的,对其未来的成长,尤其是性格的形成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当孩子意识到家长、成人也会犯错时,家长不应当掩饰甚至“强词夺理”,而应当坦诚与孩子谈论家长的问题,然后让孩子明白,家长犯错与孩子犯错是一样的,人都会犯错,对犯错的人,我们要理解与宽容,要帮他改正错误。

7.别阻止孩子探索与冒险的步伐

规矩7:只要条件满足,你可以去探索、去冒险

璐璐6岁时有段时间,突然对做饭有了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看我炒鸡蛋,看到蛋液下了锅立刻就变成金黄的蛋饼感到很神奇。反复看了几次以后,她跃跃欲试,想自己炒一次鸡蛋。

我觉得既然孩子想了解,想学习做一次炒鸡蛋,应该满足她这个愿望。于是在交代了炒鸡蛋的步骤、厨房里的注意事项后,我说:“妈妈相信璐璐能独自炒出一份鸡蛋,璐璐自己觉得呢?”我给她留了退路,即使她让我留下来帮助她,也不觉得丢人。但璐璐爽快地说:“嗯,妈妈我可以。”我走出厨房以后,璐璐还特意关上了厨房的推拉门,我们只能透过磨砂玻璃后面朦胧的影子猜测璐璐在做什么。突然,灶台上窜起了一串火花,而璐璐一下子尖叫起来,手里的碗也掉到了地上。我跟外婆立刻冲进厨房,原来是油太热起火了。外婆把璐璐抱出厨房,我则把锅盖盖到铁锅上,然后打开油烟、窗户通风。

璐璐吓坏了,外婆一边安抚她,一边埋怨我:“这么小的孩子,怎么能让她一个人待厨房里,还炒鸡蛋?”当着外婆的面,我没说什么,而璐璐也对那团骤然烧起来的烈火心有余悸,好几天都不进厨房。

我没有强迫璐璐再进厨房,而是有意找了一些美食节目跟璐璐一起看,里面当然少不了爆炒的镜头,而大厨们端着烈火熊熊的炒锅镇定自如地翻炒菜肴。璐璐第一次看时,嘴里直叫好,看到后来,就淡定了,问:“妈妈为什么锅里会有火啊?”我把问题扔给了她自己:“妈妈只知道是油太热,具体也不清楚,璐璐去查查《十万个为什么》吧。”我是希望璐璐在自己寻找答案的时候,消除对油锅起火的恐惧。

几天之后,璐璐又要求下厨房。这次她把准备工作做得很到位,一盘金灿灿、香喷喷、但是忘记了放盐的鸡蛋很快端了出来。通过这一次成功,璐璐迅速学会了“番茄炒鸡蛋”、“炒蛋饭”、“炒饭”,到她8岁时,已经能够做简单的一菜一汤。

无论是璐璐想学做饭还是想学骑自行车,甚至想亲自拆开电风扇,看看到底是怎么工作的……只要条件许可,我们大多数情况下都满足了她。

9岁时,璐璐过生日,约了同学单独去看电影。因为之前已经带璐璐去看过电影,简单交代了一些注意事项后,我就让璐璐带上零花钱后跟同学去看电影了。电影院距离我们家很远,孩子要转几次车才能到,她自己要买票,然后根据票上的指示找到放映厅,再找到自己的位置。

报道上关于孩子单独出行以后遭遇不测的负面新闻有很多,从孩子出门的那一刻开始,我就提心吊胆。但我安慰自己:我不能阻止孩子去探索、认识这个社会,过分地保护,会在无形中剥夺了孩子锻炼胆量与能力的机会。

下午,璐璐看完电影后,兴奋地回到家。进门后,首先跟我讨论的不是电影的内容,而是一个中年男人先是坐了她们的位子,在她们再三要求下,男人挪开了,却坐在他们旁边。电影刚开始没一会儿人,男人就开始找她们其中的一个聊天,说自己也有一个跟她们一样大的女儿,家里有好多零食还有好多漫画书,还问我们的学校、名字,家住在哪里……

听到孩子讲到这里,我有些着急了:“你们是怎么回答的?”璐璐说:“妈妈你别着急,我们才不会那么傻呢。”璐璐跟两个女同学使了一个脸色后,其中一个女孩故意大声对另一个女孩说:“你爸爸怎么还不来?”另一个女孩回答:“放心吧,我爸爸会来的。他昨天晚上执行任务抓坏人,熬了一个通宵。”璐璐说:“你爸爸当警察真神奇。”她们说完话没一会儿,那个男人就走了。女孩们相视笑了。女孩们并没有完全撒谎,其中一个女孩的爸爸真的是警察,只不过是管理户籍的。

我有点后怕,璐璐轻松地说:“妈妈,这些你跟爸爸在平时已经交代得挺多了,学校里老师也会经常告诉我们。我们又不是小孩子了。”一个9岁的孩子说自己不是小孩子了,我笑了笑说:“是的,璐璐已经不是小孩子了。”

父母能陪伴孩子的时间太有限,应当从小就让孩子学会探索与冒险。假如孩子迈出了勇敢第一步后,成功了,那么他获得的不仅有成功的喜悦、自信,还有成功的方法。成功的人,为什么会成功?一个大的目标后面是许多的小目标。如果仔细研究,你会发现成功人的身后有许多的“小成功”,无论从事什么领域,走向成功的一些普遍原则是不会变的,比如勤奋刻苦、专注投入等等品质。孩子从自己的探索过程中,获得了这些“正能量”,会给他的下一次探索积累经验。

当然,孩子的探索极有可能是失败的。面对孩子探索的失败,家长最忌讳的就是谴责、数落孩子,当孩子面临挫折时,才是家长极佳的教育时机。家长首先要鼓励孩子有探索的勇气,然后再跟孩子讨论为什么会失败,听听孩子的观点,再对孩子进行引导启发。

如果家长态度强硬,或者冷嘲热讽,所带来的结果就是孩子再也不想去探索、去冒险,从而不仅失去了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也让孩子失去了学习新知识,向未知探索的热情与勇气。家长在肯定孩子探索精神之后,可以与孩子一起讨论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如果再有一次机会,孩子会怎么做?经过家长的引导,孩子肯定会反省,有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可以让孩子再尝试。接受挫折才能战胜挫折,让孩子在挫折中汲取经验,不断地积累经验与勇气。

当孩子对一件事情有过恐惧的经历时,家长应该留给孩子足够“缓冲”的时间去稀释事情的“后遗症”,不要强迫孩子去尝试,只需要把事情有趣的一面展示给孩子,帮助孩子分析失败的原因,克服恐惧心理,当孩子准备好再次尝试后,家长应积极鼓励。

当孩子表示自己不是“小孩子”的时候,不是要挑战家长的权威,而是想要改变自己的角色,想要获得相当的“自主权”,家长不能嘲笑、打击孩子,而是要抓住这个孩子想要成长、想证明自己的契机,对孩子提出新的挑战与要求,并且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与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