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犹太不灭之谜
即使在最糟糕的情况下,人也不可失去希望。我们相信世事随时都有可能因祸得福,经历痛苦也并非坏事。
——犹太格言
犹太教最忌讳极端。
——《塔木德》
举起戒牌的摩西
在莎士比亚的名剧《威尼斯商人》中,犹太商人夏洛克对反犹主义者做出了强烈的抗议:“……他憎恨我们神圣的民族……骂我是异教徒,杀人的狗,把唾沫吐在我的长袍上……他(安东尼奥)曾羞辱过我,夺去我几十万元的生意,讥笑我的亏蚀,挖苦我的盈余,侮辱我的民族,破坏我的买卖,离间我的朋友,煽动我的仇敌,他的理由是什么?只因为我是一个犹太人。难道犹太人没有眼睛吗?难道犹太人没有五官四肢,没有知觉,没有感情,没有血气吗?……要是一个犹太人欺侮了一个基督徒,那基督徒应该怎样?报仇呀。要是一个基督徒欺侮了一个犹太人,那么照着基督徒的榜样,犹太人应该怎样?报仇呀。你们已把残虐的手段交给我,我一定会照你们的教训实行,而且还要加倍奉还哩。”
犹太人正是在这样的厄运中,历尽磨难而不灭,表现出了超凡的民族精神。犹太的民族精神和非同寻常的智慧,是他们不灭的真谛。
第九课 每项习俗后面都有理由
有一则犹太故事:
有一位富裕的犹太商人,在儿子新婚之际,准备大宴宾客,但不收任何礼物。儿子不知道该如何安排座位,向父亲咨询:“今天是我的节日,若按传统的方式,富人坐在首席,穷人坐在靠门的地方,这一定会伤害我。就让我把荣誉给那些穷人吧。”
“想一想,我的儿子,要改变这个世界的传统何其难也。在每一项习俗后面都有很好的理由。穷人参加宴会,一定要让他们大快朵颐;富人参加宴会,才是为了荣誉。一旦让穷人坐在首席,他们就不好意思开怀大吃;而让富人靠门,他们就会感到受了侮辱。”
正因如此,犹太人生存的第一智慧就是适应和忍耐,磨难成为第一财富。适应就要讲究妥协和平衡,《犹太法典》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两个男人被追杀,他们拼命逃跑,来到一个断崖边,没有桥,只有一条绳子通到对岸。后面的喊声隐约可闻。
第一个男子就像是走钢丝高手一样,很快就到达了对岸。第二个男子紧随其后,等到悬崖边,下面是深不见底的山谷,非常害怕,就大声问第一个人:“你顺利过去,有何诀窍?”
“我也是生平第一次走这种绳子,同样非常害怕。一定要保持身体的平衡,方能化险为夷。”
犹太男孩的成人仪式
仪式在男孩13岁后的第一个安息日举行,标志着他开始承担宗教义务。
有了这样的平衡理念,再加之犹太人超常的忍耐力,自然很快就能适应环境。一位犹太拉比,流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他挂出了“民间医生”的招牌,很快就立住脚了。若他仍以拉比自居,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地方,谁会买他的账?犹太人的忍耐力自不必说,否则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下和四面楚歌的攻击中,怎么还能那么从容不迫?忍耐是一种高等文化的象征,不能忍耐的结果往往是不得不更长久地忍耐。犹太史上最伟大的拉比之一希雷尔就是一个在忍耐方面堪称典范的人。
一次,有两个人打赌,说好谁能让希雷尔拉比发火,就可以赢400舍安勒。
逾越节家宴无酵饼
费拉拉,1520年,犊皮纸、颜料、金、墨水,现存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
逾越节家宴无酵饼
费拉拉,1520年,犊皮纸、颜料、金、墨水,现存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
这天刚好是安息日前夜,希雷尔正在洗头。
这时,有个人来到门前,大声喊道:
“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
希雷尔赶忙用毛巾包好头,走出门问道:
“孩子,你有什么事?”
“我有个问题要请教。”
“那就请讲吧,孩子。”
“为什么巴比伦人的头是圆的?”
“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缺乏熟练的产婆。”
那个人听完,就走了。
过了一会儿,他又来了,大声喊道:
“希雷尔在吗?希雷尔在吗?”
希雷尔拉比连忙又包好头,走出门来问道:
“孩子,你有什么事?”
“我有个问题要请教。”
“那就请讲吧,孩子。”
“为什么帕尔米拉地方的居民都长烂眼睛?”
“你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原因在于他们生活在沙尘飞扬的地区。”
那个人听完,又走了。
……
“为什么非洲人长的都是宽脚板?”
……那个人听完了,没走,又说道:
“我还有许多问题要问,但我怕惹你生气。”
希雷尔干脆把身上都裹好了,坐下来说:
“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吧。”
“你就是那个被人们称为以色列亲王的希雷尔吗?”
“不错。”
“要真是这样的话,但愿以色列不要有许多像你这样的人。”
“为什么呢?”
“因为为了你,我输掉了400舍安勒。”
希雷尔问明情况后,对他说:
“记住了,希雷尔是值得你为他输掉400舍安勒的,即使再加400舍安勒也不算多,不过希雷尔是绝不会发火的。”
忍耐是痛苦的,它压抑了人性本能的欢乐,忍耐犹如赤裸着身躯在铺满荆棘的道路上滚爬,即使鲜血布满了脸也全然不顾。忍耐是犹太人最伟大的品质之一。
第十课 力量的秘密
在两千年的浪迹天涯中,犹太人历尽屠戮,但他们从没有向厄运低头,而是顽强地保持着其特色和民族凝聚力,并谱写出一曲曲壮丽的赞歌,这正是这个民族旺盛的生命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性格的明显印证。
马克思
马克思是犹太人的杰出代表,为壮丽的共产主义事业贡献了毕生精力。一生中,他屡受挫折,屡遭驱逐,而且经历了饥寒交迫的生活,但他自始至终雄心不泯,几十年如一日,最后终于取得了成功。为写《资本论》,马克思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如果没有自强不息的信念和百折不挠的毅力,别说40年,就是四个月也很难坚持。在逝世前夕,马克思说:“我已经把我的全部财产献给了革命斗争……我对此一点也不感到懊悔。相反的,要是我重新开始生命的历程,我仍然会这样做。”
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是三位影响世界进程的巨人,其中弗洛伊德是最有争议也是被误解最多的人。一方面他被奉为划时代的学者,一方面他又被斥为招摇过市的骗子和色情狂。
他的《梦的解析》刚出版时,几乎无人问津,用了八年时间才卖了600本,前后只收到200美元的稿费。科学史上很少有类似的伟大著作遭此厄运。而且在那段时间里他受到了最恶毒的攻击,有人将他的理论同瑜珈术等归为一类,还有人将它同“招魂术”、“通灵术”相提并论。最使他气愤的是,许多根本不懂心理学的人也污蔑他的理论。他说:“任何一个不懂物理学的人都不敢评价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所有的男女老少都敢评价我的理论,不管他们是否懂心理学。”但弗洛伊德并没有就此沉沦,他在孤立中挣扎了近十年,又陆续发表了《日常生活的心理分析》《少女杜拉的故事》和《性学三论》三部重要著作。最后,他的学说终于震惊世界。
罗斯柴尔德是犹太商人成功经商理财的代表,在发财前曾为一位公爵效命了20年。20年中,他忍受着公爵对他犹太人身份的鄙视,孜孜不倦地工作着。最后,终于成为控制欧洲经济命脉的金融巨擘。
弗洛伊德
世界连锁店先驱卢宾,是1849年出生于俄国的犹太人。他随父母生活在俄国,由于很受歧视,被迫迁往英国,后又迁居纽约。当时,由于家境贫寒,他很早就辍学,16岁时随淘金狂潮到了美国加州。但是,淘金的人太多了,根本轮不到他这个小家伙有所收获。无奈之下,他想到矿区需要各种生活必需品,便开了一家小杂货店,在他兢兢业业的经营下,终于走上了连锁经营的发迹之路。
藏于伦敦西部犹太教会堂约柜中的《托拉古卷》。约柜被布帘遮护,被视为圣堂。
巴拉尼年轻时患了骨结核病,因家境贫寒,无法治疗,他的膝关节因此永久性僵硬。在痛苦的思索后,他立志学医,历尽艰辛,最后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世界语之父”柴门霍夫、著名诗人海涅、音乐家帕尔曼、文学家戈迪默、影星达斯汀·霍夫曼等著名犹太人,无不是在艰难和厄运中自强不息,最终取得成功的。
除此而外,团结互助的集体精神也是犹太人的生存法宝。影响世界的巨著《圣经》和《塔木德》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犹太人认为提供帮助是“富人的责任”,获得帮助是“穷人的权利”。在那些艰苦的岁月中,接济穷人和代穷人纳税成为富人的传统和“义不容辞”的责任。犹太社团专门设有“吃饭日”制度,穷困的犹太学生可以分别到不同的犹太人家庭中去吃饭。在赎罪日前夕做礼拜时,即使是双方有隔阂的人相遇,也要真诚地说声“请宽恕我”,并上前握手言和。若有一方故意躲开,那么熟识的第三方或犹太长者要上前主动调解。倘一方仍不能宽恕对方,那么另一方只要找到十个人同意宽恕自己即可,矛盾自然化解。在犹太社区里,犹太人更是经常在一起聚会、做礼拜或开讨论会,一旦有什么困难,必须相互援助。因此,犹太人的交往有各种各样的小圈子,相互交流和竞争的气氛非常浓。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马克思、拉萨尔、伯恩斯坦、卢森堡都具有犹太血统,正是他们之间的相互合作或斗争,促进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
弗兰克、爱因斯坦、尼尔斯·玻尔、赫兹一度曾是要好的朋友和论敌,正是这几个犹太人推动了人类的科学进步。此外,西拉德、爱因斯坦、奥本海默、特勒也曾是要好的朋友,正是这四个人的共同努力,才制造出了原子弹和氢弹。
1948年5月14日,本·古里安宣读
《独立宣言》,以色列国成立。
卡西尔是西方学术界的哲学泰斗,被誉为“符号学大师”,其成功和他的老师——另一个犹太哲学家柯亨的影响是分不开的。著名犹太文学大师茨威格是弗洛伊德很要好的朋友,从其作品中不难窥出弗洛伊德的影子来。
在经济界,犹太大亨的这种倾向就更明显了,他们的生意伙伴一般都在犹太人中间选择。萨尔诺夫、迈耶、威廉·佩利、凯瑟琳·格雷厄姆等曾是最要好的朋友和生意对手,彼此在友谊和竞争中发财。美国好莱坞的巨头戈德温、梅耶、派拉蒙公司等五大电影公司,都是犹太人的公司,正是这几个犹太人几乎垄断了好莱坞。
当然,犹太人的集体精神和团结合作的故事绝不止这些,也绝不是如此简单,以色列独立战争期间的一次内讧对我们很有启发。
那是第一次中东战争停火期间,以色列抓紧时间扩编国防军。其时,国防军负责人找到以色列某一派武装“伊茨尔”的领导人贝京,要求整编“伊茨尔”。国防军领导人估计,贝京绝不会将自己亲手创造的武装拱手相送,对于贝京这样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政治家来说,交出武装就等于交出权力,很可能就此断送自己的政治生命。但是,贝京的回答却让他大吃一惊。在贝京的影响下,以色列其他小武装也很快加入了国防军。
特拉维夫街头庆祝以色列国建立的热闹场景。
有趣的是,之后贝京走私武器,运军火的轮船被国防军击沉。贝京及其同伙被释放后,“伊茨尔”的成员怒不可遏,贝京抑制不住自己的感情,通过地下广播电台声泪俱下地咒骂本·古里安是“策划”谋害他的“傻瓜、白痴”,还夸口说,要是他愿意的话只需在“挥手之间”便能消灭本·古里安。他警告本·古里安及其追随者,“如果我们举手反对政府,他们注定要毁灭自己。那些不立即释放我们军官和士兵的人,注定要毁灭自己”。声明还撤销了之前不久发布的要求“伊茨尔”部队参加国防军和宣誓效忠政府的命令。
当时召开人民理事会时,本·古里安针锋相对地指出:“有人用一支枪可以杀害几个人,‘伊茨尔’走私5000支枪足以葬送整个国家!”他的另一句话使“伊茨尔”人永远对他恨之入骨:“感谢上帝,加农炮击中了那艘该死的船!”这句话使整整一代“伊茨尔”人憎恨本·古里安。贝京的助手对贝京说:“我们干脆找机会干掉本·古里安吧,让他尝尝我们的厉害。”
贝京的回答让他的下属大吃一惊:“不,我们不能这么做,犹太人已经遭受了外人太多的欺负,不能再同室操戈了,在此危难之时,更应如此!”这句话确实显示了贝京的政治家风度。
以色列成立后,贝京组建了自由运动党,他长期处于在野地位。1973年自由运动党联合其他小党成立了利库德集团。1977年5月,贝京在大选中击败工党终于出任总理,圆了他的梦想。
此外,以色列复国时,海外犹太人的捐款也一再表明了犹太人的这种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
第十一课 “马萨达精神”
大流散后,犹太人客居他乡,势单力薄,为了生存,必须从事小商小贩、放债收利等一些“低贱”的职业,自然而然在寄居国就形成了低人一等的形象。当然,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犹太人以“有钱人”的形象崛起于世界,这必然和居住国资产阶级的利益发生冲突,同时引起居住国居民的妒忌和掠夺的野心,这是犹太人受迫害的主要原因。
耶稣的复活
夏加尔,1948年,油画,由私人收藏。
此外,由于基督教等都是新兴的宗教,它需要向外传播和扩张。于是孤立无援却执著于自己信仰的犹太人便成为牺牲品,基督教教会加给犹太人的罪名是:是犹太人的犹大出卖了耶稣。这样的说法,忘了耶稣本人也是犹太人,同时也忘了是罗马总督彼拉多下令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的!当然,各国统治者为了维护其统治和缓和国内矛盾,惯用的手段就是挑起民族间的仇恨,从而转移人民的视线,犹太人再一次成为替罪羊。
但是,犹太人在几经迫害中从没有放弃反抗。《圣经》中摩西出埃及的故事,是犹太民族精神的第一个体现。公元前586年犹太王国亡于新巴比伦时,人们把竖琴挂在柳树上,宁可缄口,不肯为敌人唱锡安之歌,并发誓说:“若为敌人弹琴,愿这手枯干;若忘了锡安,而为敌人歌唱,便愿喉舌僵硬,不能再唱。”这是犹太民族精神的又一个体现。
在公元前2世纪——希腊化时期,希腊政权的安条克四世要犹太人希腊化,施行暴政,强迫他们去吃一向不吃的献祭猪肉。信仰坚定的老人利撒拒不服从,敌人撬开他的嘴,将猪肉强行塞入,他宁死不屈,吐出猪肉,自愿奔赴刑场。管祭物的老祭司是他的老友,偷偷对他说:“我用羊肉代替猪肉,你假装吃了它,可以免死。”老人回答:“这种手段与我这偌大年纪的老人不配。何必因为多活几年,而放弃信仰,留下屈辱和羞愧,为青年人做个坏榜样呢?”随后他英勇就义。还有一位母亲和她的七个儿子,六个儿子先后死去,轮到小儿子时,敌人以为母亲会疼爱小儿子,便要她劝说小儿子吃猪肉。母亲思考了一下后,小声对儿子说:“跟你六个哥哥一样勇敢地死吧,将来复活时,我会把你们一起领回来。”小儿子死后,母亲也直赴刑场。
公元73年,犹太小刀党领导的起义只剩下最后一个据点马萨达堡,960名义军被10万罗马士兵围困了整整3年。石块已阻挡不住罗马人的进攻,在4月15日犹太教逾越节,他们决定集体殉难。殉难前,起义领导人拉埃尔发表了“宁为自由而死,不为奴隶而生”的浩气长存的演说,这就是代表犹太人民族气节的“马萨达精神”。公元135年,犹太人在抵抗罗马人的最后一次起义失败后,守卫贝塔尔要塞的守军亦全部自尽,绝不投降,再一次体现了犹太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历经血与火的锤炼仍坚贞不屈,这是犹太人历尽浩劫而不灭的真谛之一。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宗教之一,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发源于它,有成文的经典和行为规范,是每一个犹太人的精神支柱,也是联系散居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的精神纽带。犹太教的每一个教徒,都有坚定的信仰。“巴比伦之囚”时代,流浪的犹太人纷纷发誓:“耶路撒冷啊,我若忘记你,就让我的右手从此不会操作,舌头从根烂掉。”即使是在中世纪宗教迫害那么疯狂的年代,也只有少数人放弃犹太教,接受基督教洗礼。15世纪下半叶,西班牙宗教裁判所以死刑威胁犹太人改教,一批犹太人为了生存,表面上接受洗礼,实际上仍忠于自己的信仰。西班牙皇帝恼羞成怒,下令将21万犹太人全部驱逐。正是犹太教和《圣经》,使犹太人自命为“上帝的特选子民”,这阻碍了他们和其他民族的融合,但后来,《圣经》也成了唤醒散居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犹太人民族意识的强大力量,他们心中永远装着上帝,相信一切苦难都是上帝为惩罚他们罪行的特意安排,届时救世主自会拯救他们脱离苦海,回到“流奶与蜜”之地。
清真寺
夏加尔,1917年,水彩画,画纸,由巴塞尔马居斯·第内藏。
中世纪的耶路撒冷一瞥
源自15世纪的一份法文插图手稿,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藏品。
当然,流散世界的犹太人为了生存,必须珍视金钱,加之他们没有土地和固定资产,这就养成了他们长期经商的传统。钱是犹太人逃亡时最便于携带的东西,也是他们赢得生存权的保障。与此同时,“赚钱,赚很多钱”就成了犹太人的安全保障和寻求在受压迫时心理平衡以及征服对手的有力手段。所以,犹太人具有精明商人的天然基因,加之他们勤奋好学而知识渊博,自然而然便成为公认的“世界第一商人”。这种异乎寻常的赚钱能力,也是犹太人历尽浩劫而不灭的原因之一。
历史有时候真是不可思议,正是反犹主义的疯狂和外部世界强大压力的反作用,促成了犹太教内部的统一,也加强了犹太人的凝聚力,同时更催发了他们对故土的眷恋和强烈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16世纪以来,罗马天主教会开始推行犹太隔都制,试图以此达到迫害的目的。没想到,隔都却形成了犹太人的集体生活,维系了犹太人的宗教信仰。他们不仅实现了自治,而且完全按《律法书》上规定的宗教方式生活,成为犹太人自治和管理复杂的平民事务的训练场。正如萨特所言:“使犹太人团结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周围社会对他们的敌意和蔑视。”以美国犹太人为例,二战前犹太教分为正统、保守和改革三派,他们在对犹太教规教义的解释上有很大差异,在对待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等重大问题上也持不同观点,这使三者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然而希特勒屠杀600万犹太人的暴行,使他们空前团结,迅速形成了一个非常和谐的犹太社会,不仅在经济上对以色列建国鼎力相助,并利用其影响左右美国政府的中东政策。
耶路撒冷圣殿,于公元前587年第一次遭到毁坏,但促成了犹太教会堂的兴起。后来,该圣殿得以重建,但再次被罗马人毁坏。
极端的反犹主义分子大概至死也想不到,他们费尽心机甚至进行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不仅没有消灭犹太人,铲除犹太文化思想,反而使犹太人遍及全世界,犹太思想更加发扬光大。正如一位思想家所言:“对犹太人存在的永久的威胁,使得犹太人为了成功和生存就必须卓然超群。”
第十二课 “只留下一所小小的学校”
犹太人历来极为重视传统的宗教和文化教育,把办学校当做一种仅次于敬神的美德。犹太格言“宁可变卖所有的东西,也要把女儿嫁给学者;为了娶得学者的女儿,就是丧失一切也无所谓”,“假如父亲与教师两人同时坐牢而又只能保释一个人出来的话,做孩子的应先保释教师”等等,正是犹太人尊师重教的真实写照。
古代犹太哲学家主张:“不管身体强健还是虚弱,不论年龄大小,每个犹太人都有义务学习犹太教经典。纵然是乞丐或拖儿带女,也必须每天挤出时间学习。”于是,犹太儿童入学都必须学习希伯来语、《圣经》和《塔木德》,所谓犹太人是以“一本书为衣钵”的民族就是源于此,因为犹太人走到哪里,《塔木德》就被带到哪里。这既巩固了犹太教生存的基础,使古老的犹太教一直得以延续下来,又提高了犹太人的文化素质,增强了他们竞争和生存的能力。犹太民族的早期历史中,脑力劳动者特别是犹太学权威和法律学家是犹太社团中最受尊敬的人。一位犹太作家写道:在俄国沙皇尼古拉一世统治时期的一个小镇上,犹太人为了能够送孩子上学,竟不惜倾家荡产。不少穷苦人为了替孩子交纳学费,“卖掉了自己最后一个枝形灯架或者仅有的枕头”。这种“学习热”使当地犹太人中除了一个傻子外,没有第二个文盲。
公元70年前后,占领犹太的罗马人肆意破坏犹太会堂,图谋灭绝犹太人。当时,犹太人中分成两派,鹰派主张以暴抗暴,鸽派则主张采取非暴力手段来抵抗侵略。约哈南拉比属于鸽派,面对犹太民族的空前浩劫,他殚精竭虑想出一个好点子,那就是必须亲自见到罗马军队的统帅。
但当时鸽派的犹太人全被鹰派关在耶路撒冷的城堡中,既进不去也出不来。约哈南拉比心生一计,于是他开始假装生病,由于他是大拉比,所以前来探病的人络绎不绝。不久,噩耗传来,约哈南拉比死了,这个消息不胫而走。
学习
夏加尔,1918年,墨水画,米色纸,由国立巴黎现代美术馆藏
弟子们把他装入棺材,要求抬出城堡,因为城堡内没有墓地。鹰派的守兵不相信大拉比真的死了,提出要验看尸体。由于犹太人有绝对不看尸体的风俗,所以不能开棺检查,守兵就要用刺刀刺入棺材作为试探。
弟子们无论如何不同意这种“亵渎死者”的做法,而且强烈要求“掘土安葬”约哈南大拉比。最终,守城的鹰派士兵只好放行,他们朝罗马军队的阵地走去。
在罗马军队的阵前,罗马士兵同样要检查棺材。弟子们急忙说:“如果罗马皇帝死了,你们也用刀刺棺材吗?我们赤手空拳啊!”最后,他们终于到了罗马军队司令部的驻扎地。
约哈南拉比从棺材中出来,求见司令官。他凝视着司令官韦斯巴芗的眼睛,沉着地说道:“我对将军阁下和罗马皇帝怀有同样的敬意。”
韦斯巴芗一听此话,认为拉比侮辱了皇帝,大为生气。
书籍装帧
耶路撒冷,制作于约公元191-1914年,银、象牙、金银丝细工、次等宝石,由私人收藏。
约哈南拉比却以肯定的语气说:“不,请相信我的话吧。阁下一定能当上罗马皇帝。”
韦斯巴芗说:“谢谢你的祝福。那么,你到底想得到什么呢?”
拉比答道:“我只有一个心愿:给我一个能容纳大约十个拉比的学校,永远不要破坏它。”
约哈南拉比明白,罗马军队迟早要攻破耶路撒冷。城陷后,罗马人一定会进行大屠杀,但只要保存了学校,犹太民族的传统就能保存下来。
韦斯巴芗考虑片刻后,答应了拉比的要求。
不久,罗马皇帝死了,韦斯巴芗倚仗军队果真当上了罗马皇帝。耶路撒冷城破之日,他果真向军队发布了一条命令:“只留下一所小小的学校。”
这样,学校留下了,犹太人的知识和传统也留下了,犹太人因而永远不灭。
这正是犹太人的远见卓识和屡经浩劫而不灭的真谛!
第十三课 辛德勒的故事和生死签证
在犹太人的历史中,也不乏“异教徒”对他们舍生忘死的援助,这也许是犹太人不灭的又一个原因吧。
1994年,犹太导演大师斯皮尔伯格的力作《辛德勒的名单》一举囊括了该年度奥斯卡的七项大奖,使德国人辛德勒的传奇故事几乎传遍了全球。其实,这也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悲叹
夏加尔,1914-1915年,钢笔画,圣彼得堡国立俄罗斯美术馆藏。
1939年,希特勒占领了波兰,许多德国投机商纷纷来到波兰接收被纳粹“没收”的犹太人工厂。辛德勒也是一名投机商人,他接收了一家破产多年的小搪瓷制品工厂。在某一个纳粹“大清洗”犹太人的前夜,辛德勒故意将消息透露给当地犹太办事处的负责人,许多犹太人得以逃跑,从而幸免于难。
辛德勒的工厂于1940年冬天开工了,雇佣了大约100名工人,其中有7名是犹太人。当时,雇佣工人是件非常容易的事,许多人想找活干,而且工资很低。一年多的时间,这家工厂就增加到800人,其中犹太人达到370人,这些犹太人都来自危险的犹太“居民点”。对于犹太人来说,白天能到德国人开的工厂里干活,是件很幸运的事。但这些犹太人哪里想到,辛德勒为了保护他们,不惜篡改他们的人事档案:把老人少写20岁,儿童成了大人,律师、医生等被写成专业技工……与此同时,辛德勒每天晚上都要周旋在盖世太保中间,尽量巴结那些有权有势的人。
1943年,纳粹已经开始了消灭犹太人的计划,为了救助犹太人,辛德勒频繁向纳粹官员行贿,使许多犹太人幸免于难。为了救助普瓦索夫集中营的犹太人,他冒险向集中营司令官请求,将其改成一座军需加工厂。不久,他又以“节约上班时间”为由,将工人搬出集中营,以便向犹太人提供药品和食品。1944年春,在关键时刻他又救助了近1000名犹太人,并冒险收容了从奥斯威辛来的100名犹太人。为了换取食物、药品和贿赂盖世太保,他不仅耗费了所有积蓄,还变卖了妻子的首饰。
1945年5月9日,在苏军解放了波兰后,当他确信属下的犹太人已无生命危险时,才和妻子悄悄离去。后在阿根廷和德国定居,在贫困中死去,享年65岁,现被安葬在耶路撒冷……
1940年7月27日,纳粹的屠犹浪潮愈演愈烈,成千上万的犹太难民求见日本驻立陶宛的领事杉原千亩。这些欧洲犹太难民想设法逃出苏联控制的立陶宛,因为这里迟早会被希特勒占领,而他们只有一条逃亡路线——从陆路横越苏联,然而要是他们没有另一个国家的准许入境证件,俄国人绝不会让他们过境。驻立陶宛的其他国家领事馆不是不同情犹太人,就是已经关闭,因而这些犹太人对日本领事馆抱有很大希望。
当时,很少有国家愿意帮助无家可归的犹太人,而且日本正准备和德国结盟。于是,杉原发电报向东京请示,两天后,收到回电:“不准向无指定目的地的人签发过境签证。”当夜,杉原辗转反侧,其妻子也和杉原一样,对犹太人的困境深感同情。于是,杉原又连着两次发电报给东京,反复强调犹太人的危险处境,并解释犹太人只在日本逗留30天等等,得到的答复只有两个字:“不准!”很明显,杉原必须做出抉择:要么服从政府命令,要么凭良心办事。看着门外犹太人绝望的求救眼神,杉原的内心非常矛盾,最后他毅然对妻子说:“违抗政府命令,我的事业也许就此断送,然而不援助犹太难民,我就是违抗上帝。”
于是,杉原开始夜以继日地签发签证,并两次不顾日本政府停发签证的命令,即便在苏联当局关闭日本领事馆的当天,他仍留在立陶宛过夜,坚持“能发多少张签证就发多少张签证”。杉原发放的签证将近有6000份,后犹太人“巧钻空子”,每份签证按“六口之家”入境,有将近4万人得到拯救。若加上被救者的子孙,杉原挽救的犹太人有十几万人。战争结束后,杉原在罗马尼亚被苏军俘虏。21个月后,他举家回到日本,但日本人要求他辞职,后来杉原成了一个灯泡推销员。1984年,以色列授予杉原“国际正义之士”荣衔。
一个怀里抱着婴儿、旁边跟着另外3个孩子的妇女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领着穿戴得严严实实的孩子们,步履艰难地走向“白桦林”的毒气室。
中国的阿凤山也救助过犹太人被以色列誉为“义士”。
人性的力量是伟大的。1940年5月,葡萄牙驻法国总领事德斯也救助过犹太人,他也是不顾政府的命令,擅自签发了约3万份签证。为此,他被葡萄牙政府罢黜,后来终生贫困潦倒。
20世纪初的英国外交大臣阿瑟·贝尔福,他曾计划在巴勒斯坦为犹太人重建家园。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战争和屠杀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弃,正义和和平是每一个有人性的人的共同心愿。
第十四课 一发不剩
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犹太人不灭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那就是他们灵活机智的头脑,使他们常常置之死地而后生。不信看看下面几则故事。
故事一
逾越节快到了,一个犹太木匠怀揣三个月的工资,兴高采烈地往家走。当他穿过一片大树林时,一个黑洞洞的枪口对准了他。
“把钱交出来,不然我就开枪了!”原来是一个强盗。
可怜的木匠没办法,将所有的钱都给了这个强盗。然后,他可怜兮兮地恳求道:
“你看,明天就是逾越节。你抢走了我全部薪水,要是我回去和妻子说,她会相信我吗?”
“那是你的事,与我何干!”
“请你一定要帮助我,往我的帽子上打一枪,妻子才会相信我。”
强盗冷笑了一声,把帽子抛向天空,开了一枪。
“很好!谢谢你,能在我衣服上再打一枪吗?”木匠又一次恳求道。
给俄罗斯、驴子及其他
夏加尔,1911-1912年,油画,画布,国立巴黎现代美术馆藏。
强盗又打了一枪。如此几枪,强盗没子弹了。
木匠非常高兴,打倒强盗,夺回工资,高兴地回家去了。
故事二
从前有个憎恨犹太人的阿拉伯哈里发,他颁布了一条法令:“每一个进入我王国的犹太人都要在士兵面前停下来,讲一些他自己的事。如果他撒谎,就被枪毙;如果他说实话,他就被绞死。”哈里发妄图通过这种方法彻底消灭犹太人。
一天,一个犹太人来了,哈里发士兵命令他讲自己的事,他说:“我今天准备被枪毙。”
士兵被弄糊涂了,将他带到哈里发面前。
老谋深算的哈里发沉思着:“这个犹太人真聪明!我如果真枪毙他,那就说明他的话是真话,按法律他应该被绞死,那我就不能枪毙他。但是,如果我绞死他,那说明他撒了谎,按法律该枪毙他,那我就不能绞死他。”
于是,那个犹太人大摇大摆地走了。
故事三
在沙皇尼古拉二世统治时期,两个犹太人走在莫斯科的马路上,其中一个有居留证,另一个没有。突然,前面出现了两名警察。
“快跑!”没有居留证的那个说,“你一跑,警察肯定会追你,误以为你没有居留证,这样我就可以从容不迫地走掉。”
果不其然,警察很快就抓到了那名逃跑的犹太人。
“啊哈!”警察幸灾乐祸地说,“你肯定没有居留证吧?”
“你凭什么判断我没有证件?”那个犹太人边说边掏证件。警察很尴尬。
“那你为什么一见我就跑?”
“医生告诉我要加强锻炼,我这是为了健康。”
故事四
有一个富裕的犹太商人,上了年纪。有一天他把三个儿子叫到床前,对他们说:“我年龄大了,希望把家业分给你们,但不知谁更有经商天赋?”
说完后,老先生给每个儿子发了10美元,希望他们每人拿这笔钱买一种东西,把一间大空屋子装满。装得最满的,就可以继承家业。
大儿子买回一棵茂密的大树,结果占了一半的空间。二儿子买回来一马车草,结果只占了大半的空间。
三儿子只花了25美分,买回来一根蜡烛。等到天黑了,把父亲和两个哥哥全请过来,然后点燃蜡烛,蜡烛的光芒照得满屋子亮堂堂的。
最后,老三继承了全部家业。
托尔斯泰说:“犹太民族的智慧包含了一些永不消失其温情与魅力的伟大东西,就像玫瑰色的晨星闪耀在寂静的早晨。它们之中蕴含的最可贵的东西,是那种对于人类灵魂永恒秘密充满激情的探索。”类似上述的故事很多,犹太人常常以其卓绝的智慧逢凶化吉。
15世纪一部意大利手稿中的所罗门王画像,所罗门王是智慧的象征。
装饰地毯(用于装饰书页)
《圣经》,西班牙布尔戈斯,1260年,现藏耶路撒冷国立大学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