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谁是犹太人
犹太人被誉为世界上最聪明、最神秘、最富有的民族。尽管关于犹太人的负面说法也不少,但从某种意义上说,不了解犹太人就不算了解世界。
宏伟壮观的耶路撒冷
亨利·库尔特内·塞卢斯(1811~1890),1860年绘,由伦敦斯特普尔顿艺术馆收藏。
犹太人在家打个喷嚏,世界上很多银行都将连锁感冒;五个犹太人凑在一起,便能控制整个人类的黄金市场。
犹太民族虽然只有1400万人口,但却执当今思想界、艺术界、经济界、科学界、政治界之牛耳!
《圣经》
约书亚·本·亚伯拉罕·加昂,日历,西班牙,索里亚,约1310年,羊皮纸、红黑二色墨水、金,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
虽然犹太民族有近5000年的历史,但和世界许多古老民族相比,其从来都是一个弱小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这个民族被奴役,受歧视,遭迫害,有2000年被迫逃亡异乡、流离失所的苦难历程。然而,一个弱小的民族在流散世界各地、寄人篱下的困境中,还能顽强地生存和发展着,并能保留本民族的传统,维持本民族的团结,而且对世界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使人们不能不对这个民族产生深深的同情和敬意,并因此引发深思。
闪族人石像
闪族人是犹太人的祖先
此外,《圣经》中那充满神秘气息的故事以及精美而富有情调的赞美诗,使人们对这个民族遐思翩翩;而群星般璀璨的犹太伟人更给这个民族披上了一层扑朔迷离的面纱。
那么,究竟谁是犹太人呢?
第一课 一个难解的题
《塔木德》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人来到耶路撒冷,自称是犹太人。当地的以色列人像兄弟般地接待了他。其时,恰逢逾越节,他与大家一起守节。在晚宴上,他和大家一块儿吃逾越节的主食——羊羔肉。吃完羊羔肉后,他向主人提出要吃羊的内脏,主人大吃一惊,断定他不是犹太人。因为真正的犹太人是从不吃羊的内脏的,它要作为祭品献给上帝。这一行为触犯了《圣经·出埃及记》中第12章第43节“外邦人都不可以吃这羊羔”的戒律,于是这人被扭送到宗教机构。
《塔木德》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告诉犹太人:并不是所有自称是以色列人的人都是犹太人。这大概是最早提出了“谁是犹太人”这一问题的。因为犹太人虽然有5000年的历史,但有2000年流离失所、浪迹天涯的苦难岁月,而且几经屠戮,宛如穿行在一条炼狱之路上。
“希伯来人”、“以色列人”、“犹太人”这三个名称都是指以色列民族。“希伯来”一词由古代闪族语“哈比鲁”一词的语音演化而成。哈比鲁人不是指某个民族,而是许多部落混合组成的游牧民族的统称。
公元前3200年,埃及国王为庆祝征服巴勒斯坦地区曾立战功牌:“迦南处于我的铁蹄下……以色列已被夷平,它的后裔已被剪除。”这表明当时已经开始使用“以色列”一词。关于“以色列”这一名称还有一个很有趣的传说:希伯来人的祖先雅各曾于夜间和天使摔跤,直到天亮仍不分上下。天使于是给他改名“以色列”,意思是“与神角力”。
公元前2000年左右,希伯来人从幼发拉底河流域正式进入迦南地区。他们在进入迦南的初期,并没有将迦南确定为他们的生息之地,而是仍保留着游牧民族的特性。后来,迦南大旱,希伯来人逃荒到了埃及,在那里过了四百多年的寄居生活。其间,由于埃及人排外主义思想的滋长,希伯来人被迫沦为奴隶。最后,希伯来人因不堪屈辱,在其首领摩西的带领下,几经磨难,逃出埃及,返回迦南。
希伯伦
希伯伦是大卫王建立的第一个首都,是犹太支教所有城镇中最重要的一座城池。
迦南尽管被称为“流奶与蜜之地”,但气候恶劣,地势千差万别,不利于希伯来各部落迅速形成一个统一的民族。再加上该地区夹在许多国家中间,直到公元前1025年,犹太王国才宣告成立。犹太王国仅仅过了三代——扫罗、大卫和所罗门,便于公元前930年分裂为北部以色列王国和南部犹大王国。随后,以色列王国于公元前722年亡于亚述王国,犹大王国在公元前586年亡于新巴比伦王国,希伯来人则被作为俘虏带往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于是,希伯来人要么作为巴比伦的俘虏,要么到处流亡,史称“犹太人”,起初带有贬义,以后成了约定俗成的称谓。48年后,即公元前538年,犹太人重返耶路撒冷。
在国破家亡的情况下,犹太民族强化了其内部的精神纽带——犹太教的最高典籍《托拉》(又称《律法书》,狭义指《圣经》前5章,即《摩西五经》;广义指全部犹太典籍,即把《塔木德》等也包括在内)。从此,犹太人成为以“一本书”为衣钵,以遵守上帝律法为民族成员身份的民族。
之后,犹太人又先后处于波斯和马其顿的铁蹄之下。公元135年,犹太人反抗罗马人的第二次起义失败后,被强行逐出巴勒斯坦。至此,犹太人开始了长达近2000年的“大流散”时期。
在犹太人复杂的历史中,总共有三次大流散:第一次是公元前1700年,迦南大旱,犹太祖先雅各举家南下埃及,在埃及待了大约430年后,由摩西率领雅各子孙逃出埃及,返回故土;第二次是公元前586年,巴比伦灭犹太王国,毁第一圣殿,犹太人沦为“巴比伦之囚”,共48年;第三次是公元70年和公元135年,犹太人两次大起义,被罗马帝国血腥镇压,大批犹太人作为奴隶被带到罗马,犹太人主体离开迦南。正是这三次大流散,造成了今天犹太人散居世界各地的局面。
长时期的流散,使犹太人备受歧视和迫害,但也形成民族互济的传统。只要是犹太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遇到犹太兄弟和犹太组织,大家都有义务帮助他渡过难关和在当地立足。由此,是不是犹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犹太新郎
伦勃郎画,画中的新郎将他的手放在新娘的胸前,这种深具《圣经》庄严含义的手势,表现出婚姻结合了精神、感情结合了肉体的层面。
作为判定“谁是犹太人”这一难题的世俗标准,除了种族特征、语言外,主要取决于是不是犹太母亲所生,犹太父亲与非犹太母亲所生子女不是犹太人。但最主要的判定标准,则是是否信奉犹太教。在犹太人看来,犹太教和犹太人是统一的,犹太人是犹太教的物质外形,犹太教是犹太人精神的内核。这样,他们把犹太人与犹太教等同起来:信犹太教的人是犹太人,犹太人都信犹太教。但犹太人这种宗教和民族的统一观与他们独特的历史和遭遇有着密切关系,并非宗教狂热所致。
12世纪温彻斯特《圣经》中的插图,摩西正在接受上帝颁示的“十戒”。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犹太人靠着犹太教的支撑,靠着对上帝的忠贞才能在流散中不被异族同化,才能在逆境中生存。他们坚信:他们是“上帝的选民”,和上帝有永恒的约定,只要听从上帝的教诲,恪守《托拉》戒律,上帝就会拯救他们,返回他们的“应许之地”。一旦他们违背上帝的教诲,上帝就会惩罚他们。流散的苦难生活,正是上帝对他们所犯罪孽的惩罚;他们只有忏悔和改过,上帝才会宽恕他们。每一次磨难来临,他们依赖着对上帝的敬畏,顽强地生存下来。
第二课 两块碑的故事
有一则犹太笑话很有趣:
上帝颁布他的律法书前,曾到各地游说。上帝先把“613条戒律”给德国人看,德国人说:“这是什么意思,让我们不杀生?拉倒吧。”上帝又把“戒律”拿给法国人看,法国人乐了:“别逗了,要我们不找情人,势比登天。”上帝很沮丧,这时,前边正好走来了犹太人摩西。摩西很爽快,直接问上帝需要花多少钱。上帝大喜,说这是免费的。于是摩西说:“那就要两块吧!”从此,《摩西十戒》写在两块石碑上,成为犹太人的经典。
因为要严守戒律,势必要经受苦难,承担惩罚;因为要有所畏惧,势必要人心向善;因为要墨守教规,势必不肯融合于别族;因为不被同化,势必要遭受排挤和镇压。这就是犹太人为什么历尽磨难的内因和外因,也是犹太人为了民族和宗教尊严所付出的血的代价。试想,一个小小的民族,怎能敌得过几千年历史风雨中那么多野心家、专制帝王、独裁者和杀人恶魔的血与火的洗礼呢?有多少帝国皇权毁于一旦,有多少弱小民族被斩尽杀绝,又有多少人类文明圣殿消失沉沦?基督教诞生于犹太社会是个必然,兴利除弊,去粗取精,新陈代谢,不断发扬光大,普及世界,剿杀这样一股巨大的力量又何其难也!而基督教会也成为欧洲文明和西方文明的有力基石。
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现实的土地,犹太教究竟拥有一种什么样的结构呢?
犹太教是一种信仰,是一种对上帝的无限敬畏和对人的充分肯定。
犹太教是一种伦理道德,给予犹太人对人、对世界万物的基本信念,规定犹太人的生活准则和行为规范。
烛台
犹太教使用的七枝大烛的巨大烛台,七个分枝代表七大命运星辰、一周七天和七层天堂。此图为太巴列附近的哈马特会堂的公元4世纪的地面镶嵌画局部。
犹太教是一种生活方式,在尊老爱幼、饮食起居、婚丧嫁娶、节日等一切生活领域都有独特的表述。
犹太教是一些特殊的戒律,这613条规定让人望而生畏,使教徒们丧失许多自由,与此同时又获得无穷智慧,培养起做人的尊严。
犹太教是一种文化,一种古老、原始而粗犷的文化,但对世界文明的进程却举足轻重。
犹太教是一整套宗教礼仪,它是一个宗教组织。犹太会堂、拉比署、割礼、受戒礼、守安息日、祈祷、赎罪、献祭等,无不散发着神秘的气息。
具体地说,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是:信仰宇宙独一真神耶和华,他创造并主宰宇宙万物;上帝与人之间无需中介,直接面对,犹太人不崇拜任何一个在人世活过的人,伟大的摩西是先知,而不是神;犹太人是先祖亚伯拉罕与耶和华立约的选民,缔约的犹太人必须接受上帝对他们的严格戒律,这样上帝才会最终拯救他们;在某个时候,上帝必派弥赛亚降世,拯救万民,新的大卫王将重建以色列国于耶路撒冷,用正义、公正和真理实行统治。
圣殿的器具
《圣经》书影,现藏巴黎法国国立图书馆。
犹太教的教义包括:《旧约圣经》前5卷(也称《摩西五经》或《律法书》)、《先知书》8卷与《圣文集》11卷,共24卷,也称《二十四书》。此外,进入拉比犹太教时期,还有从2至6世纪编纂的口传律法集《塔木德》,该书是犹太教仅次于《旧约圣经》的第二经典。《塔木德》将《律法书》(也称《托拉》)中的戒律归纳为613条,正戒248条,反戒365条,这些戒律涵盖了犹太人的一生。在这613条戒律中,最重要的就是“摩西十戒”。十戒规定:1.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除耶和华之外,不可有别的神;2.不可敬拜偶像;3.不可妄呼上主的名;4.应守安息日为圣日,其他六日应勤劳耕作;5.当孝敬父母;6.不可杀人;7.不可奸淫;8.不可偷盗;9.不可作假证陷害人;10.不可贪人钱财及物品。这“十戒”表面上看来束缚人的自由,其实是最起码的做人准则和道德约束。其他戒律貌似琐碎,其实正是犹太人智慧的基因库。
犹太教的发展主要包括如下几个阶段:
其一,创建时期,摩西率以色列人出埃及并在西奈山传十戒及律法,是犹太教的雏形。
其二,先知运动时期,时间是从公元前8世纪中叶到公元前5世纪,从所罗门王死到巴比伦之囚,犹太人中涌现出大量“义人”(亦称先知),为犹太人的生存和伦理观建设谱写了光辉篇章。先知的言行被收录在《旧约》的《先知书》中。
其三,第二圣殿时期(公元前516年到公元70年),这是犹太教的中兴阶段,犹太人重返故土,《律法书》正典编纂完工,犹太教最终形成。
其四,拉比犹太教阶段(公元70年到630年),第二圣殿被毁,犹太会堂成为宗教活动的中心,贤德的教士(又称拉比)成为犹太人的精神领袖。犹太教的口传律法集《塔木德》完成,成为犹太人的生活伴侣和生存的法宝。
其五,中世纪犹太教阶段(公元630年到17世纪中叶),1000多年漫长的中世纪是犹太人遭迫害最深的黑暗年代,虽然有过短暂的西班牙黄金时间,但反犹主义浪潮一浪高过一浪,犹太人苟延残喘。公元8世纪,犹太教中的卡拉派渐渐对《塔木德》的权威性产生怀疑,犹太教处于向何处去的关键时刻,此时摩西·迈蒙尼德应运而生,主张犹太教要突破一切繁琐的清规戒律,与当时的科学和哲学协调起来,并为犹太教归纳了十三信条,对后世犹太教影响很大。
《旧约》拉希注释本
拉希(公元1040~1105年)注释的《旧约》被公认为权威文本。
其六,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时期(17世纪中叶以后),西方近代科学的发展对犹太教教义和神学思想提出了挑战。西欧犹太知识分子发现《律法书》中的许多论述有悖于自然规律,怀疑《律法书》是后人所作。以德国启蒙思想家摩西·门德尔松为首的一大批犹太知识分子则否认拉比的权威,反对《塔木德》,认为它与现代文明生活相冲突,呼吁争取权利平等,反对民族歧视,主张犹太人冲破宗教束缚,摆脱文化孤立状态,革新传统生活方式,积极进入欧洲文明的大门。在这股思潮冲击下,自19世纪起,犹太教中出现了三大派别:改革派、保守派和正统派。
以斯科普山为背景的犹太区、西墙及岩石穹顶清真寺。第二圣殿被毁后(公元70年),圣殿山西墙的顶部也遭到破坏。这是重建好的西墙。
改革派主张反对自我孤立主义,积极与居住国民族融合。他们认为宗教真理是不断嬗变的,应该经得起理性的检验。宗教礼仪和传统生活方式应与时俱进。保守派主张接受现代科学,但认为宗教的意义在于领会并实践其精神实质,而不拘泥于形式,不同意改革派的某些过激主张。正统派主张可以接受现代文明成果,但这对犹太教来说只是从属地位,犹太教的信仰和传统都不能改变。
看来,无论是《旧约》,还是《塔木德》,不完全是金玉良言,也有与现代文明相悖之处。笔者主张不做教徒,而要做学者,仔细研究,认真分析,积极借鉴,认真体会犹太人的超凡智慧和现代性。
第三课 变了模样的儿子
阿瓦拉罕在二十多岁时就漂洋过海,从波兰去了美国纽约,投奔表哥。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他已经成为一名富有的女式上衣制造商了。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他终于赶回贫穷的小村庄,看望年迈的双亲。两位老人喜出望外,激动万分。
“你的络腮胡子哪去了,阿瓦拉罕儿?”母亲问道。
“我将它剃掉了,母亲。”他答道,“在美国,人们不兴留胡子。而且现在大家也不叫我阿瓦拉罕,我已经去法院改名为阿兰·摩尔。”
老两口面面相觑,许久说不出话来。父亲迟疑了半天,又问:“孩子,你的包皮还在吗?”
刚刚行完割礼的犹太婴儿
这虽然是一则笑话,却是犹太教徒的真实写照。口音、毛发、名字都可以改变,但割掉的包皮恐怕很难再长出来了。
事实上,犹太人早已成为一个宗教概念,不管是否为犹太母亲所生,只要皈依了犹太教就是犹太人。前以色列内政部副部长鲁费森系犹太母亲所生,但他是一位天主教神甫,在他申请移居以色列时,劳工机构只承认他获得以色列公民权,但不承认他是犹太人。目前,各教派已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判定犹太人的标准有两条:一是是否行割礼,这是上帝与亚伯拉罕立约的证据;二是是否守安息日,这是上帝与摩西在西奈山立约的标记。
渊源甚久的犹太割礼及行割礼用的银制包皮割刀等用品。
“割礼”就是割去阴茎的包皮,一般选定男婴出生后的第八日施行,礼节非常隆重。上帝用六日创世,第七日为“圣日”,第八日则成为世界的开端。割礼既是犹太人履行和上帝的约定的举动,也成为犹太人种族的标记。因此,犹太人的割礼不仅割在肉上,还割在心上,更割在灵魂深处,从而达到种族的纯净和对上帝的忠诚。犹太作家马拉默德的小说《店员》就是对“割礼”最好的注解:弗兰克为了与海伦结婚,不仅经受了多次精神磨难,还割去了包皮,在他的精神和肉体上都打上了犹太人的烙印之后,才为犹太之家所接纳。此外,犹太男孩满13岁或女孩满12岁,还要到犹太教堂行成年礼。
“安息日”自然是犹太人最重要的节期,其风俗是犹太人头等重要的规则,也是休息日、欢乐日和圣日的三位一体,任何人都不能违背。安息日的时间是:从星期五晚上太阳落山到星期六晚上太阳落山。在安息日夜晚,家庭主妇要点燃蜡烛,整整一天不准熄灭,并举起双手感谢上帝。家里13岁以上的男子还要去会堂做安息日祈祷,祈祷完毕后进行丰盛的晚宴。安息日这天任何犹太店铺都不开门,所有犹太人都专心休息学习。后来,《塔木德》规定,在下列特殊情况可以不守安息日:病人病危、妇女生产、房子着火或敌人来犯。正因如此,犹太思想家阿哈德·哈姆才说:“与其说犹太人遵守安息日,不如说安息日维系了犹太人。”
此外,犹太人的重要节日还有:新年、住棚节、赎罪日、普珥节、逾越节等,同样非常有趣。
新年,又名“吹角日”,在犹太民历7月1日、2日两天。在《圣经》中,它被规定为新一年的开始。但这一天不是个欢快的日子,人们只是默默地休息,并吹羊角号以示隆重。《塔木德》又称其为“审判日”和“纪念日”,认为在这一天所有人都要在上帝面前经过,并接受其审判。上帝的审判分成三种情况:最好的人当即被判决并记入《生簿》,最坏的人则被载入《死簿》,一般人等到“赎罪日”再判。于是,新年成了犹太人自我反省的节日。
18世纪吹羊角号的情景
在犹太教新年,人们吹羊角号,象征着亚伯拉罕将以撒绑在祭坛之前,祭杀了公羊,羊角被放在树丛中。
住棚节又名结茅节、圣幕节、收获节或棚舍节,于赎罪日后第五天,即犹太民历的7月15日起,一周后结束。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犹太人出埃及,在西奈沙漠住帐篷的艰苦岁月而设。同时,这也是农民欢庆丰收的节日。每到这一节日,许多家庭驱车前往乡下,住帐篷,吃水果,尽情欢乐,回归大自然。
《哈伽达赫》
这是犹太教徒在过逾越节时使用的礼拜用书。图为16世纪的克里特抄本。
新年过后的第十天,是犹太人的赎罪日。这个节日犹太人不吃不喝,禁止一切娱乐活动,反省和忏悔自己的罪孽,并要举行隆重的赎罪祭仪式。礼仪是这样的:两只活的公山羊,通过拈阄,一只宰了作祭,另一只要放到旷野,替人们担当一切罪孽。这就是有名的“替罪羊”的来历。人不一定伟大,但可以使自己崇高。
逾越节是在犹太民历“尼散月”(正月)4日到21日,约相当于公历4月,是为了纪念耶和华佑助犹太人出埃及而设的节日。逾越节又名自由节,是犹太家庭把盏欢宴的时刻。宴会中,人们通过讲述历史来缅怀苦难。宴会上摆有嫩芫荽,象征春天万物成长的希望,烤鸡蛋表示古代圣殿中的祭品,硬鸡蛋提醒人们超越死亡的人生,盐水象征犹太人为奴的泪水,苦菜代表受奴役的苦楚,无酵饼则是摩西率众寻自由时吃过的食品。改革派只庆祝一夜,正统派过两夜,次日到圣堂参加集体庆祝活动。
五旬节是从逾越节的第二天起,到50天结束,是犹太人收割和庆祝成熟的节日,那时正好是开镰之日,人们连续7周,一边收割一边庆祝。
犹太民历6月14至15两日是普珥节,是狂欢节,是犹太人获救的日子。
灯节的正式名称叫哈努卡节,是为了纪念公元前164年犹大·马卡比起义,胜利收复了耶路撒冷、净化圣殿而设的节日。犹太人说:“什么节日都可以取消,哈努卡节和普珥节永不会取消。”这是犹太人民族精神的象征。
犹太人的节日非常多,但任何节日都不具政治色彩,无不散发着浓浓的人情味和人文精神,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悲欢和历史的律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