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实用儿童心理学:孩子心理和行为背后的真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儿童语言和认知发展的秘密

孩子的语言发展

婴幼儿语言发展的里程碑

0~6岁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特别是0~2岁。在这个时间段,你只要在正确的时间,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他的语言就会得到充分而健康的发展。

我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遇到过很多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非常不善于表达。我记得有个孩子跟我说:“老师,我经常被自己的表达能力所困扰。我有很多心里话不能跟我爸爸妈妈说,因为我说不清楚;我想跟同学表达我的一些观点,但是我说不出来;竞选班干部的时候,每次都想冲上去,但是又害怕自己的演讲太差。”作为心理医生我当然会对他说:“你要悦纳自己,如果你觉得你的语言能力不太强,你还有其他很多优点啊!”

但是作为家长来说,如果你的孩子年龄还小,为什么不在他成长的关键时期培养好的语言能力呢?

一人之言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战国策·东周》

现代社会,语言表达能力非常重要。在西方世界,竞选总统时,每个候选人一定会是一个很优秀的演讲家;在我们身边,即便是想要成为小团队的领导,也需要把自己的管理思想向大家表达清楚;学生在班上当干部,也需要竞选,同样需要表达能力。

即便是从事科学研究工作,你有很好的成果,但是却不能在科学报告大会上清楚详细地讲给大家听,无法在向上级部门申请经费的时候说出项目的必要性,那你的科研项目立项的可能性就会大打折扣。除了事业发展,语言能力也是一个人个人魅力的体现,会说话的人会在人际交往、谈恋爱当中获得不少的红利。世界上最著名的智力量表——韦氏智力量表,就把智力分成了两个部分:言语智商[1]和操作智商[2],重要程度,各占一半。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呢?

很简单,抓住关键期!最核心的是2岁以下。

第一阶段:9个月以下

一般来说,9个月以下的婴儿,还不能说出有意义的词语和句子,但他们的学习其实早就开始了,所以,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在家里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比如你可以不断地对你的宝宝说话、唱歌,并且配合微笑的表情。你对孩子任何发声的回应,都能够刺激他的大脑语言中枢,促进他的大脑神经元加速成长。

第二阶段:9~13个月

在宝宝9~13个月的时候,你需要做一个非常重要的动作。这个时候,孩子开始出现类似语言的发音。一旦你发现了这个现象,就需要对孩子的这种发音进行模仿(特别是妈妈)。比如宝宝的嘴里发出“Ma-Ma-Ma-Ma”的声音,你就要趁热打铁地告诉他:“妈—妈—妈—妈—”,然后不断地重复。如果宝宝发出“Ba-Ba-Ba-Ba”的声音,你就猜一猜他在说什么,你可以说“爸—爸—爸—爸—”关键是要回应他所说出来的话,哪怕是模糊的、含混不清的声音。

有研究表明,母亲对9~13个月的婴儿的语言回应,能够促进他的“词汇爆发期”更早地出现。一般来说,13~20个月大的孩子处于词汇爆发期,这也是孩子语言学习的“黄金8个月”。在这段时间里,父母要尽一切可能跟孩子说话,并且及时回应宝宝的语言,产生一种“对话”的感觉。你要让宝宝知道原来说话是我说一句,然后你再说,你说完我再接着你的话说。这样做,容易让他以后成为一个很好的倾听者,这也是“听话”的基础。

除了这个方法之外,我们还要掌握一个原则:“此时此刻”

你在教宝宝进行词汇辨认的时候,一定要遵循这一原则:他在做什么事情的时候,你一定要抓住这个机会来教他说与这件事相关的词汇。比方说,宝宝正在玩皮球,你就要抓住这个机会告诉宝宝:“皮球”。因为宝宝这个时候的注意力在球上,他更容易把语言和物品相互联系起来,而不是他在玩皮球的时候,你指着窗外说“小鸟”,这就会让他感到很困惑。

词汇训练一定是以孩子为中心,从他正在从事的事情上教他与事情相关的词汇,这样的方法能让孩子快速地学习词汇。在20个月之前,宝宝的词汇量很可能就会突破50个。

除了让孩子学习母语之外,一岁半的孩子也可以开始学习外语了。有的家长可能会担心:“宝宝同时学习两门语言会不会容易混淆呢?”

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因为每个孩子的大脑里都有一种叫“语码转换机制”[3]的功能,就是说两岁的孩子,同时学习两门语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所以,你如果想让孩子学习外语,一岁半到两岁就可以开始了。学习外语最好的方法就是家里有两种语言环境。

两岁前,我们做到这些,对于孩子的语言发展就够了。

那在两岁后怎么办呢?

有一件宝宝最喜欢的事情——听睡前故事。每位父母都应该给孩子讲睡前故事,不要把这个权利让给早教机构,也不要让给故事机。如果不是迫不得已,请自己给孩子讲故事。

给2~6岁的宝宝讲睡前故事,是家长和孩子建立情感依恋的最好方式。要是可以,每个故事都要精心挑选,因为每个故事都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植入一个新的概念和世界观,也会促使他养成一个好的习惯,而把讲故事这种机会让给别人,是非常不明智的。

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也会问很多问题,这就可以促进你跟他的问答与交流。在美国曾经做过这样一项研究,心理学家把公认的500位卓越的公众人物请来做了一个调查,分析他们的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父母是如何培养孩子的,希望搞清楚这些人为什么这么成功。结果发现,每个人成功的方法各有不同,而唯一一项所有人都相同的,就是小时候他们的父母都给他们讲睡前故事,可见睡前故事有多重要!

总结

要想在语言关键期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0~2岁积极回应他们的发音或者语言;在13~20个月的时候对他进行“语言轰炸”,增加对话。如果有条件,同时进行多种语言的培养;在2岁以后多讲睡前故事。这是所有父母都可以做到的事情。

3~6岁: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

经常会有父母问我:“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说话那么清晰流畅,我们家孩子却结结巴巴、磕磕绊绊?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是个沟通高手,我家孩子却总不愿意和人说话?”

是的,有的孩子语言清晰、表达流畅、逻辑性强,有的孩子则恰好相反。如何让学龄前3~6岁的孩子语言能力发展得更好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语言的构成。通常,语言分为语音、语义、语法、语用等,我们常说的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都包括了以上的构成。儿童的语言产生于外界丰富的刺激,同时又与自身的大脑结构有关。最近的脑科学研究表明,儿童的大脑与生俱来就具备了接受大量语言刺激的神经联结。所以,一个新生儿放在中国,在中文环境的刺激下就会说中文,放在美国,接受美语环境刺激就会讲流利的美语。孩子越小,语言能力越强。

儿童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4]认为,3~6岁是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家长们可能会发现,孩子在这一时期还会讲一些“电报语”[5],比如“球、要”,意思是我要球;3岁左右才可以讲出相对流利的语言,他们会明确表示,这个球是我的,这个时期的孩子,词汇量会大大增加,也因此会更愿意和他人沟通交流,最常见的表现是孩子们越来越多地问“为什么”。所以,3岁以后的孩子,语言的沟通能力会大大提高。

如何在儿童语言发展的第二关键期加一把火,让语言发展得更好呢?

少接触电子产品,多与人交流

首先,我想请家长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看电视能否提高语言能力?电视节目大都采用标准的普通话,益智类节目比如《芝麻街》《小小智慧树》等,看起来也能增长孩子的见识,所以大多数家庭会允许孩子看电视。但研究表明,儿童的语言只能在使用中发展;也就是说,仅仅听别人讲话,只是接触语言,而不参与交流,儿童是无法学好语言的。所以,看电视基本上不能提高语言能力,儿童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他人的交流中发展起来的,哪怕看再多的电视节目,没有儿童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的使用,依然没办法发展语言。

美国心理学家希夫(Schiff)的研究[6]表明,哪怕父母都是聋哑人,孩子听力正常,只要孩子每周花5~10个小时的时间与正常人交谈,他们就能正常说话。所以,要训练孩子的语言能力,我们首先需要思考,孩子有没有足够的时间与他人交谈?孩子是不是看电视时间过多?

中国学前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教授虞永平认为,3岁左右的儿童每天玩电子产品的时间不得超过一刻钟。所以,多带孩子参与主动交流,尤其是让孩子与年龄更大的同伴交流,能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之所以建议与大点儿的同伴沟通,是因为他们能提供更多的信息,让孩子们深入发展大脑的语言中枢,使用更合适的语言规则,把话说得更清楚。

阅读能力早培养

语言是一种符号,儿童最初是通过听来掌握这种符号的,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他们要学会阅读,也就是理解印在纸上的字词句子或者篇章的意思。越早开始阅读培养,越能训练儿童的书面语言能力。

这里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选择,另一个是如何进行。

绝大多数家长会教孩子认字,用卡片让孩子识别文字和它对应的实物,比如,给孩子一张画有苹果,同时印有“苹果”文字的卡片,告诉孩子它叫“苹果”。但是,掌握一个一个离散的字词,不能说明儿童能自己阅读句子,从字词到句子的理解,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

如何过渡呢?

选择合适的书籍。前面我们讲过,儿童阅读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教儿童识字,更是培养他们理解句子和篇章,而大部分3岁左右的儿童没办法自己阅读文字,理解书中的意思。所以这个时候最好的阅读材料,不是《唐诗三百首》,也不是《童话大全》《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而是各类绘本。儿童可以借助文字简单、鲜明生动的图片加深对文字的理解。所以,当家长们看到孩子不爱看书时,一定要考虑是不是书选错了,而不是孩子的问题。那么,选什么题材的书更合适呢?我们这代人是读着《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长大的,但事实上,这两类童话以及《中国最美童话》等,都不适合给3~6岁的孩子阅读。这类童话的主题很多带有欺骗、拜金、等级差距的思想,比如大多数童话都是王子、公主、国王、毒皇后,甚至还有血腥、暴力的内容……建议给孩子选择温暖的、柔情的、童真的、有情节性的内容,比如“儿童情商绘本系列”“青蛙弗洛格系列”等,都是很不错的绘本。这些书都描述了温暖的故事,通过这些故事,孩子们能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美好。

当然,有家长会继续问:“要不要让孩子阅读唐诗、宋词等国学经典呢?”大量国内学者研究认为,如果3~6岁的儿童喜爱唐诗宋词朗朗上口的音律美,父母可以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作为对孩子的传统文化启蒙。但不建议通过经典国学来训练儿童的语言能力,因为对于这个时候的儿童来说,唐诗宋词只是语音节律,他们很难理解语义。

进行阅读训练。最好的培养阅读能力的方法是亲子共读。中外心理学家做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给孩子读书是提高他们阅读书写能力最好的途径之一。家长和孩子一起看书,家长照着文字读,孩子听故事、看书。这种方式可以让孩子从小就明白,中文阅读方法和书写顺序应该是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当然,父母自己如果喜爱读书,耳濡目染的情况下,孩子的阅读能力也会发展得更好。我有一个朋友,来自书香之家,你在他们家经常看到的场景是,爸爸坐在沙发这头,捧着国内外作家最新的专著;妈妈坐在沙发另一头,捧着哲学历史书;孩子坐在小沙发上,津津有味地看幼儿画报、科学启蒙。他们家的电视很少打开,孩子从来没提过要看电视。所以,孩子的教育不是取决于你如何教,更多的是看你如何做。

进行语言沟通训练

孩子通过本能与模仿能掌握一些语言沟通技能,但更多的孩子并不会自动学会语言沟通方法。所以,家长需要有意识地训练儿童的交流方法。以下4个方面是语言交流的基本规则。

第一,轮流说。听者和说者的角色不断变化。轮流,是达成有效沟通最基本的特点。不可插话,不可打断对方的话,同时自己也要有所表达。在训练的时候,家长可以提醒孩子“宝贝,请听我说完”或者“宝贝,现在轮到你说了”。

第二,倾听。要求孩子认真听别人的话,如果没听清楚,可以请对方重复一遍。倾听,不是要服从对方的话,而是要求孩子在沟通的时候,学会专注,理解对方想说什么。

第三,清晰。语音清楚,表达明确。如果孩子一开始做不到,可以提醒他们慢慢说,速度与质量在儿童时代是没办法同时实现的。有家长会担心,我们家孩子说话含糊,是不是口吃啊?其实,如果没有发音器官的疾病,大部分口吃是因为孩子对语言交流的恐慌和语言训练的不够。家长不需要特别关注,不用对他说话表现得格外在乎,当然更不能批评指责。我以前接待过一个咨询者,女儿有点儿口吃,家长就把关注点放在口吃上,一有口吃就指出来,要求孩子重新说一遍,这样一来,孩子越来越不愿意说话,一说话就口吃。所以,如果孩子口吃,家长只需要陪着他们交流,同时慢慢示范表达,让孩子把讲话的速度放慢,慢下来,清晰度就能提高。

第四,有条理。语言不仅仅是说话,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语言是由孩子的思维决定的。思维发展决定了语言发展,所以,要让孩子能表达流畅、逻辑清晰,家长日常的思维训练也非常重要。托德学院[7]的课程“CBST儿童社交能力训练”[8]中就有专题提到了孩子思维能力的训练。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简单好玩的字词训练,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是/不是”游戏,让儿童通过理解“是”与“不是”理解分类概念。通过简单的游戏,让孩子发展分类思维,明白任何事物都会归入某一类,比如他是人,不是小猫;这个玩具是小花的,不是他的。而这些思维能力,就是儿童良好语言沟通的起点(如想学习完整课程体系,可以关注公众号“托德学院”获取详细信息)。

总结

我们该如何训练3~6岁孩子的语言能力呢?多和孩子交流对话,鼓励他们相互沟通,多进行亲子阅读。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孩子的阅读和交流技巧不会自发产生,需要家长明确耐心地引导和训练。

[1] 言语智商(linguistic intelligence)是指阅读、写作以及日常对话的能力,表现为个人能够顺利而高效地利用语言描述事件、表达思想并与他人交流的能力。这种智力在记者、编辑、作家、演说家和政治领袖等人身上有比较突出的表现。

[2] 操作智商是指智力量表中操作作业方面的成绩,代表着运用肢体完成任务的能力水平。

[3] 语码转换机制:是指在双语或多语交际中操双语者或操多语者(即双语人或多语人)为了适应情境而由一种语言或变体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或变体。

[4] 玛丽亚·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意大利第一位女医学博士,女权主义者,蒙台梭利教育法创始人。曾两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儿童教育家。

[5] 电报语:指婴儿最初说出的不完整句子,简洁如同电报用语。1.5~2岁儿童在表达意思时所使用的简单句子,多由两三个词组合在一起,常由名词和动词构成而不带其他词类。

[6] 希夫(Schiff)实验摘自戴维·迈尔斯(David Myers)的《社会心理学》第11版。

[7] 托德学院是由托德老师(郭锐博士)创立,致力于用心理学改善中国家庭的幸福感,培养精益父母的应用心理学学院。

[8] CBST儿童社交能力训练是迄今为止在美国风靡超过30年的儿童社交训练,美国的体系名称为ICPS(I Can Problem Solve),中国的改编版名称为CBST(cognitive behavior social training)。核心理念是培养孩子自己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