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财务报告分析的准备
1.1 了解财务报告环境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股东权益变动等会计信息的文件。从形式上说,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会计报表)和财务报表附注两大部分。由于财务报表是财务报告的主体,所以财务报告分析也被很多人称为“财务报表分析”或“会计报表分析”。本书书名也采用了“财务报表分析”这一说法。
根据财务报告的定义,财务报告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财务报告应当是对外的报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而专门为了内部管理需要的、特定目的的报告不属于财务报告的范畴;二是财务报告应当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包括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信息,以勾勒出企业财务的全貌;三是财务报告必须形成一个系统的文件,不应是零星的或者不完整的信息。
编制财务报告的目的是通过向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其做出相关决策。同时,财务报告的服务对象也是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
1.1.1 了解基本的宏观环境
要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首先要了解基本的宏观环境。财务报表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并且结合企业自身的具体情况编制出来的。多年来,我国一直与时俱进,顺应时势,积极推进会计改革和会计制度、准则的建设。2006年,财政部在多年会计改革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体系。这套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包括《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基本准则”)和具体准则以及有关的应用指南,实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中国现行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组成。2014年,财政部相继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和《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等进行了修订,并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和《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等3项具体准则。2016年,《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和《企业会计准则第 24 号——套期保值》发布了征求意见稿,会计准则体系将进一步被完善。
基于财务报告的目标,基本准则明确了我国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并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会计基本假设分别为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针对会计基础,基本准则要求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同时,基本准则把会计要素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要素。基本准则不仅扮演着为具体准则制定依据的角色,也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做出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了会计处理的依据。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对企业各类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及相关交易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规范的会计准则,包括:存货、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会计要素准则;非货币性资产交换、职工薪酬、股份支付、债务重组、借款费用和企业合并等特殊业务类准则;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金融资产转移、套期保值等金融工具准则;原保险合同、再保险合同和石油天然气开采等特殊行业类准则;财务报告列报、现金流量表、中期财务报表和合并财务报表等财务报告类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等计量类准则;过渡性要求准则。
应用指南和解释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以及对实务操作中出现的问题的补充说明。
1.1.2 了解企业的行业环境
企业是在一定行业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研究企业外部环境必须掌握其所属行业的特点。行业分析主要包括行业概貌分析和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等方面。
行业概貌分析主要掌握该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行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行业的产品和技术特征等。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主要掌握该行业的竞争态势。任何企业在其所属行业中,都要面临来自五个方面,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购买者、供应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压力,如图1-1所示。
图1-1 企业面临的五种竞争压力
(1)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潜在竞争者在进入后,将通过与现有企业瓜分原有市场、激发新一轮竞争,对现有企业形成巨大的威胁。这种进入威胁主要取决于行业的吸引力和进入障碍的大小。行业发展快、利润高,进入障碍小,其潜在竞争的威胁就大。进入障碍包括:规模经济,即新进入者规模不经济则难以进入;产品差异优势,新进入者与原企业争夺用户,必须花费较大代价去树立企业形象和产品信誉,一旦失败,其将丧失全部投资;现有企业对关键资源的控制,一般表现为对资金、专利技术、原材料供应、分销渠道等关键资源的积累与控制,对新进入者形成障碍;现有企业的反击程度等。
(2)替代品的威胁。替代品是指与本行业产品具有相同或相似功能的其他产品,如洗衣粉可以部分代替肥皂等。替代品产生威胁的根本原因往往是其在某些方面具有超过原产品的优势,如价格低、质量高、性能好、功能新等。若替代品的盈利能力强,其对现有产品的压力就大,也就会使本行业的企业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3)购买者的压力。购买者对本行业的竞争压力不仅表现为购买要求提高,如要求低价、高质、优服务等,还表现为购买者利用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对生产厂家施加压力。影响购买者议价的基本因素有:顾客的购买批量、对产品的依赖程度、改变厂家时的成本高低以及掌握信息的多少等。
(4)供应者的压力。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所需的各种资源一般都要从供应者处获得。供应者一般都要从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入手,以谋取更多的盈利,从而给企业带来压力。
(5)行业内部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这是通常意义下的竞争,其主要竞争方式为价格竞争、广告战、新产品引进等。这种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竞争者的多少及其力量的对比,行业发展的快慢,利润率的高低,行业生产能力与需求的对比,行业进入或退出障碍的大小等。当行业发展缓慢、竞争者多、产品同质性高、生产能力过剩、行业进入障碍低而退出障碍高时,竞争就会比较激烈。
1.1.3 了解企业的微观环境
企业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它反映了企业所拥有的客观物质条件和工作状况以及企业的综合能力,是企业系统运转的内部基础。因此,企业内部环境分析也可称为企业内部条件分析,其目的在于掌握企业实力现状,找出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关键因素,辨别企业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寻找外部发展机会,确定企业战略。如果说外部环境给企业提供了可以利用的机会,那么内部条件则是抓住和利用这种机会的关键。只有在内外环境都适宜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健康发展。
(一)企业资源分析
企业的任何活动都需要借助一定的资源来进行,企业资源的拥有和利用情况决定了其活动的效率和规模。企业资源包括人、物、财、技术、信息等,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两大类,如图1-2所示。
图1-2 企业资源
(1)人力资源包括人员的数量、素质和利用状况。人力资源分析的具体内容有各类人员(包括生产操作人员、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等)的数量、技术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各类人员的配备情况、合理利用情况;各类人员的学习能力及培训情况;企业员工管理制度分析等。
(2)物力资源包括各种有形资产。物力资源分析就是研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需要的物质条件的拥有情况以及利用程度。
(3)财力资源是能够获取和改善企业的其他资源的一种资源。对财力资源的管理是企业管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财力资源分析包括企业资金的拥有情况、构成情况、筹措渠道和利用情况等,具体包括财务管理分析、财务比率分析、经济效益分析等。
(4)技术资源是指企业的技术现状,包括设备和各种工艺装备的水平、测试及计量仪器的水平、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水平及其职级结构等。
(5)信息资源包括各种情报资料、统计数据、规章制度、计划指令等内容。信息资源分析现有信息渠道是否合理、畅通,各种相关信息是否掌握充分,企业组织现状、企业组织及其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
(二)企业文化分析
企业文化分析主要是分析企业文化的现状、特点以及它对企业活动的影响。企业文化是企业战略制定与成功实施的重要条件和手段,它与企业内部物质条件共同组成了企业的内部约束力量,是企业环境分析的重要内容。
1.企业文化及其结构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运行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成员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价值观、信念、行为准则及具有相应特色的行为方式、物质表现的总称。企业文化是客观存在的。在一个有较长历史的企业内,人们由于面临共同的环境,通过在共同的活动中相互影响,会逐步形成某些相似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表现出独特的信仰、作风和行为规则。若把一个企业看作一个整体的“企业人”,那么企业文化就反映了这个“企业人”所具有的整体修养水平和处世行为特点。企业文化产生于企业管理的过程中,并随着管理过程的发展及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
2.企业文化功能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为激励,具体包括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功能和辐射功能,如图1-3所示。
图1-3 企业文化功能
(1)导向功能。企业文化可以为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提供正确的指导思想和健康的精神氛围,如通过价值观来引导职工,使得职工按照企业提倡的价值观念来摆正自己的位置和做出行为决策,为实现企业目标而自觉地努力工作。
(2)凝聚功能。企业文化中共同的价值观、信念和行为准则,就如同企业的“内部黏合剂”一样,可使企业职工产生强烈的集体意识,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而使整个企业上下一心、同舟共济。
(3)约束功能。企业文化中以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制度文化,对每个职工的行为无疑会有约束作用。更重要的是,整个企业文化会对企业全体成员的行为形成一种无形的群体压力(包括舆论压力、情感压力等),从而约束职工的行为。
(4)辐射功能。企业文化不但在本企业中产生作用,还会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产生作用。例如,职工与社会各方面的交往,产品的宣传、销售及服务等,都会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特点,从而可以让社会了解企业,并对社会和其他企业产生影响。
(三)企业能力分析
企业能力是指企业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拥有资源不一定代表能有效运用资源,因而企业有效地利用资源的能力就成为企业内部条件分析的重要因素。
1.企业能力分析的内容
企业能力可分为不同的类别,例如,按重要程度,其可分为一般能力和核心能力;按综合性,其可分为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按内容,其可分为组织能力、社会能力、产品及营销能力、生产及技术能力、市场开拓能力和管理能力等。不同的能力有不同的分析重点,如产品及营销能力主要是分析产品的发展性、收益性和竞争性,市场营销的现状及潜力等,其具体评价内容包括产品质量、销售增长率、市场占有率、销售利润率、产品市场潜力等;生产及技术能力分析主要包括生产计划与组织、生产管理能力、生产技术装备水平、物资供应及工艺实施能力、技术开发能力等。
2.企业的核心能力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有的,能为顾客带来特殊效用、使企业在某一市场上长期具有竞争优势的内在能力。企业要形成和保持竞争优势,只拥有一般的资源和能力是不够的,而必须具有超出竞争对手的特殊技能和能力。核心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技能及其他资源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体系(或者说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是企业拥有的最主要的资源或资产。核心能力可以是技术,如索尼公司的微型化技术、英特尔公司的芯片制造技术、佳能公司的光学镜片成像技术和微处理技术;也可以是管理和业务流程,如零售商沃尔玛公司的“过站式”物流管理模式,联邦快递公司能保证及时运送的后勤管理,宝洁公司、百事可乐优秀的品牌管理与促销,丰田公司的精益生产能力等;还可以是技术、经营、管理等能力的结合,如海尔的技术开发能力、质量保证能力和营销能力所构成的核心能力。核心能力的储备状况决定了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别是企业多角化经营的广度和深度。
企业核心能力主要具有稀缺性、难以模仿性、价值优越性和可延展性等特征,如图1-4所示。
图1-4 企业核心能力
(1)稀缺性。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特有的,它能为企业带来超过平均水平的利润。
(2)难以模仿性。核心能力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能力,是企业中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的结果,是通过协调和组织企业生产技术方面的资源而获得的。这种能力在发展过程中,通过企业自身的学习和积累,可以不断得到强化,从而使竞争优势得到巩固和持续。所以核心能力很难被竞争对手模仿而丧失。
(3)价值优越性。核心能力能很好地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如能显著地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服务效率、增加顾客效用等,从而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做得更优秀。
(4)可延展性。核心能力能够同时应用于多个不同的任务,使企业在较大范围内满足顾客的需要。例如,夏普公司的液晶显示技术在笔记本电脑、袖珍计算器、大屏幕电视显像技术等领域得到运用;日本本田公司的发动机设计和制造技术支撑了小汽车、摩托车、割草机和赛车的制造等。
从上述特征可以看出,企业的核心能力就像一棵大树的树根,树的主干是企业的核心产品,树的枝叶就是企业的最终产品。若遇上突然的变故树干被折断了,但只要核心能力这个树根还在,企业就有可能东山再起。因此,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必须不断地培育和发展自身的核心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