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
不同企业,由于行业的不同、组织结构的差异、内部控制系统的差异以及管理当局关注点的差异,其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会各有不同,但一般而言,内部审计的工作内容主要包括内部控制审计、基础会计审计和其他专项审计等。
1.4.1 内部控制审计
内部控制审计,即确认和评价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过程,主要针对如下内容进行审查、分析测试和评价。
(1)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
(2)已经核准生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力执行;
(3)正在执行的内部控制体系是否存在设计和控制运行缺陷;
(4)当企业某一作业的执行方式或程序改变后,是否及时修订相应的内部控制程序,以确定其合理、有效;
(5)对查核到的缺失或缺陷,分析形成原因,并提出改进内部控制的建议。
简单地讲,内审人员关于内部控制的审计,类似于系统基础审计中对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测试和评价。内审工作本身就是企业内部控制体系重要的一环,所以,内审人员关于内部控制系统的审计,除了要评价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是否有效、测试其是否确实运行外,还需要将测试出来的程序上的缺陷及时报告给相应主管,协助提出改进建议,并监督改进措施确实有效地执行。
1.4.2 基础会计审计
所谓基础会计工作审计,是指对企业内部的会计基础工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审计,促使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新企业会计准则》《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和相应的法规及本公司财务制度处理账务,使会计工作合法、规范。
会计部门作为企业信息的“中央处理器”,是企业运行状态的“感觉神经中枢”,现代会计系统采用一整套非常科学、成熟的规则和制度(即借贷记账制度)来整理、归集、汇总、分析处理并规范表达企业的所有财务信息,本身就能监督企业经济业务的真实性、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财产的完整性等。而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对这套“数据中央处理器”的“工作性能”和“工作状态”进行有效评价和再监督,能确保企业对内、对外发布的财务数据信息的真实、合法。
1.4.3 专项审计
为了提高企业运营效益,规避经营风险,提高工作效率,依据各企业自身的发展特点,管理当局可能会要求内审人员做出一些非常规的或专门的审计,这些审计项目本身就是内部控制审计的一部分,但是由于非常有针对性,我们称之为“专项审计”,比较常见的有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资产管理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等。
1. 财务收支审计
财务收支审计,是对企业(或企业的某个部门、某个项目)的财务收支行为进行审计,确认其是否存在不合理、不合规和不合法的情况。这样的专项审计,本身就是企业资金控制程序的重要部分。
2. 经济效益审计
经济效益审计,是对企业的经济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核实经济效益指标。通过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审计,内审人员可以实现如下目标。
(1)对企业经营政策和管理程序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
(2)评价企业会计信息和其他信息资料系统的真实、一贯性,并在此基础上开展延伸的财务评价;
(3)对企业的成本中心、利润中心和投资中心等责任中心的业绩进行评价;
(4)对相应的合同、产品、方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总之,经济效益审计涉及了内部控制审计的很多方面,而通过经济效益审计,审计人员能对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资源利用和管理效益等业务系统和职能系统进行有效评价,为管理当局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分析。
3. 资产管理审计
资产管理审计,是对企业的资产管理方式、实际执行状况进行审计,评价其管理水平和安全性,并指出其不足等。
比较常见的资产管理审计有无形资产管理审计、固定资产管理审计等。例如,通过对企业固定资产的内部审计,可以评价企业固定资产内部控制的状态和执行的有效性,由此促进企业在固定资产的购置、建造、记录保管、维护保养、报废处理等环节完善管理,降低企业营运成本和资产管理风险。
4. 基建工程审计
基建工程审计,是指内部审计人员通过实施一定方法和适当程序,对企业的建设项目的一系列管理活动,一般包括工程项目的工程管理和财务收支等所有内容的再监督,以帮助建设单位查找管理中的漏洞,完善基建项目的内部控制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和投资效益,为相关部门提供决策信息和依据等。
企业通过对基建工程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审计和整个工程的跟踪审计等内部审计工作,能规范企业建设资金的管理、促进资金的合理使用、遏制建设领域的浪费、节约建设资金,避免“马后炮”的被动情况。
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内部审计人员可能还会涉及经济合同审计、预算控制审计、信息系统审计、负责人离任调任审计,以及内部审计的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安排的临时性重要事项的审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