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古希腊诗歌散文选(罗念生全集·第七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醇酒·妇人·诗歌

《醇酒·妇人·诗歌》,这诗集是从西梦(John Addington Symonds)的英译集Wine, Women and Song: Medieval Latin Student's Songs,拉丁中世纪学生歌里面重译出来的。那书在伦敦Chattoand Windus书局出版,定价五先令。那诗集材料的来源有两大种:第一种是根据13世纪钞本来的,那钞本装饰得很美观,原存Upper Bavaria的黑衣僧院,后移存Munich。1947年在Stuttgart出版,定名为Carmina Burana。第二种是根据哈赖安(Harleian)钞本来的,那钞本经怀堤Thomas Wright混合其他英文钞本集成一册,1841年出版,定名为Latin poems commonly astributed to Walter Mapes

提起“中世纪”,我们脑中立刻就生出一个印像:那时期人的智力沉入了睡眠状况中;希腊罗马传下来的艺术与科学伏在教权底下渐渐的退化;哲学逻辑变成了虚空的议论;古代文明所遗下的图书与宝器慢慢的化做了尘埃。那时的人想望死后的天堂,疏忽了现实的人生;社会躺在宗教暴力的铁蹄下,组成了许多种类,阶级,团契和“基尔特”,不让个性自由发展。人性的败坏和世界的丑恶影响许多人怀抱着厌世主义逃入了空门。人生隐没在悲哀罪恶的迷雾里,死,像一阵恐怖的暴风,将他们卷了去。

一直到15世纪,幸喜得欧洲产生一个文艺复兴运动(Renaissance),扫除了中世纪一千多年的黑暗;但在中世纪里面早已发生了一个流产的中世纪文艺复兴运动(Medieval Renaissance),约在12世纪的末叶,运动的中心在法国。同时英国发起了一个宗教运动,开了全欧宗教改革运动(Reformation)的先河。这集诗歌就是那时的产物,可说是那两大运动的结晶,一方面表现生命的欢忻,和肉体的享乐,这是文艺复兴的要素;一方面反抗罗马教权的腐败,这是宗教改革的原动力。从13世纪钞本选来的诗歌多半代表前一种精神,从哈赖安钞本选来的多半代表后一种精神。

这些诗歌的作者是漂泊的青年学生,他们从这个大学转到那个大学,因为当时各种科学要到各地方才能学习。他们远别了家乡,袋里的金钱总是很轻,但他们的心儿也很轻,恣意的寻找快乐,他们留恋旅舍,不欢喜教堂,他们在游荡里消磨的时间比上课的钟点许还要多些,他们厌恶神学和逻辑,对于醇酒妇人一类的问题却极有趣味。他们在社会上所处的地位与当时滑稽优伶和游行唱歌的人差不多,但比起兵士似乎又高一层,他们的诗中没有一点儿武士味儿。

他们虽然沉沦在醇酒妇人当中,他们的人生是强烈的,新鲜的,自然的,还带着一些异教色彩。他们极力歌咏爱情。他们不赞成“卜拉陀”式的恋爱,或当时武士式的恋爱;他们崇拜邪教的恋爱,那是属于感觉的,冲动的,和肉欲的。性的烦闷使他们不顾什么道德观念,甚至不尊重妇女的地位,把她们当作不洁的玩物。他们多半害单思病,爱情不专一,不永久,缺乏高尚的情感。他们的情人多半是村姑和女工,也许还有些不名誉的女人,但绝少有夫之妇。这是可以原谅的,因为他们要遵守教规,不能享受家庭幸福。其次醇酒也给了他们不少的灵感,“无酒不成诗”,这是咱们中国的老说法。

但这些并不是他们的缺点,反是他们的特点,因为这种精神在那黑暗期中,在那宗教的威权下是难能可贵的,而且他们又是和尚诗人,和尚公然做得出这样的诗来,更是难能可贵了!他们不受宗教的,道德的,封建的,政治的,武士的,战争的……影响;他们绝对不谈什么形上学;他们崇拜邪教,皈依自然;他们极力发扬人生的真义。在文学上,在艺术上有他们的位置。这些精神孕育了后来的文艺复兴,甚至还影响以利沙白时代的英国文学。

现在谈谈诗的内容:这集子可以分做两大类,第一类是春曲,牧歌,写景诗,抒情诗,酒歌和一些“幽默的”作品;第二类是一些庄严的诗,描写人生的悲哀,生命的短促和对社会,尤其是对宗教的讽刺。

这些诗歌没有个性,与其说这首诗是某个人写的,不如说是某群人写的,代表那一群人的情感:快乐,悲伤,恋爱,失意。在艺术上的价值许不顶高,但颇能够代表人性。中间有些精采的句子很能表现人生的真实,这种力量,只是极伟大的诗人才有。因为没有个性,同样的意思,同样的句子处处都有,也许有人会疑心他们彼此钞袭。这些诗正如同歌谣一样,一作好就成了公有的,像空中的游丝般,飞散了全欧,也许还添上许多修改和错误。

不说作者的姓名无从稽考,就连这些诗歌生产的国籍也不能确定,因为宗教本没有国界,而且拉丁文盛行一世,更看不出文字上的差异。但大概说来,咏青春及爱情的诗,有菩提树,夜莺或德文复句的多半产自德国,这并不说那诗人一定是德国人;诗中有涉及政治背景或有Shellinck一字者多写自英国;有法国语调的自然出自法国;从意大利来的往往爱用松树,橄榄树和Bela mia复句,那首“戈利亚的忏悔”引用“伯维亚”城名,显然是由意大利来的。

他们喜欢描写自然,但不是专写某种景像,乃是借用一个普通的背景。譬如在抒情诗中,爱写一点五月的园林,花草,溪流,白柠檬,松树,橄榄树,与那和缓的馨风。玫瑰和夜莺自然是少不了的;山神,牧神,和半人半山羊的神在那儿跳舞,中间还夹着一群少女乐队。

描写爱情的更有趣了:他们称呼情人叫做村女,花神,和“丽娣亚”,他们自家的名字却尽管隐瞒着。只是一点儿肉体的感觉已够他们描写了。“维娜丝”爱神在前面领路,“天帝”,“德娜”,“口比”,“姊妹女神”,“巴黎”和“郝琴”跟在后边。还有酒歌也有趣:酒神驾起文豹在带酒的歌声里驰过;在酒馆里,许多醉汉围着诗人,那些乖乖的女人将酒杯举起送到他们的唇边。这也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斑。

这些诗的格式和韵律是从赞美诗中借来的,很单纯,很工整;还有一种歌曲,形式很复杂,长短句相间,更有复句,单韵中夹着重韵。

西梦说他的英译一大半是直译,格式和音韵极力摹仿原诗,只有一小部分是意译。有时为要传神和求文字上的便利起见,不惜牺牲原有的形式,甚至还有增省的地方。我的译法全是仿效西梦的。

十七年(1928)七月廿五日,北平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