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人画家的出现以及谢赫“六法”
1. 文人画家的出现
文人画,也称“士大夫写意画”“士夫画”,是画中带有文人情趣,画外流露着文人思想的绘画。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画的某些创作思想和艺术实践就出现了,但是文人画作为正式的名称,是由元代画家赵孟頫提出的。
汉朝之后的魏晋南北朝共历时370年。著名美学家宗白华先生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时局动荡,人生悲苦,反映在艺术上的特点就是逆法制,反束缚,追求自由旷达,崇尚老子、庄子清静自然的境界。佛教的盛行也促成了绘画,主要是人物画的兴盛。这个时期形成了一批士大夫阶层的文人画家,他们开始在理论上进行开拓整理,在创作上追求精思巧意。
这一时期,王羲之父子的字,顾恺之和陆探微的画,戴逵和戴颙的雕塑,嵇康的琴曲,曹植、阮籍、陶潜、谢灵运、鲍照、谢朓的诗赋,郦道元、杨衒之的写景文,云岗、龙门壮伟的造像,洛阳和南朝闳丽的寺院,无不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奠定了后代文学艺术的根基与趋向。可以说,文人画家的出现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职贡图》(局部,梁,萧绎)
《校书图》(局部,北齐,杨子华)
2. 谢赫“六法”
谢赫,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齐年间,是当时出现的一位杰出的绘画理论家和画家,他对绘画有切身的体会和理解,并善于观察和进行理论概括。他在绘画品评专著《古画品录》中首先提出了有关绘画品评的六条标准,即画家创作的六个准则:第一,气韵生动;第二,骨法用笔;第三,应物象形;第四,随类赋彩;第五,经营位置;第六,传移模写。
自六法论提出后,中国古代绘画进入了理论自觉的时期。后代画家始终把六法作为衡量绘画成败高下的标准。宋代美术史家郭若虚说:“六法精论,万古不移”(《图画见闻志》)。从南朝到现代,六法被运用着、充实着、发展着,从而成为中国古代美术理论最具稳定性、最有涵括力的原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