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精益生产常用工具
一、准时生产
准时生产JIT(Just In Time)是指在所需要的时刻,按所需要的数量生产所需要的产品(或零部件)的生产模式,其目的是加速半成品的流转,将资金的积压减少到最低的限度,从而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益。
准时生产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据,采用拉动式生产的模式,准时地组织各个环节进行生产,既不超量,也不超前。在生产过程中,工序间的零件是小批量流动,甚至是单件流动的,在工序间基本上不存在积压,甚至完全没有堆积的半成品。
1.准时生产要求
准时生产遵循着如图2-7所示的基本要求。
图2-7 准时生产的基本要求
2.准时生产的核心思想
准时生产的核心思想是消除一切无效作业与浪费,实现“仅仅在需要的时间和地点,按照需要的数量,及时采购、生产真正需要的合格产品”,从而控制库存,甚至追求零库存的理想境界。
准时生产能为制造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减少浪费,包括库存、提前期、订单数量、产品设计、产量选择、报告、保存、公务、材料运送等。它尽可能使得生产工作都可预测,并易于重复执行。
二、均衡化生产
均衡化生产是实现“适时、适量、适物”生产的前提条件。所谓均衡化生产,是指总装配线在向前工序领取零部件时,应均衡地使用各种零部件,混合生产各种产品。为此,在制订生产计划时就必须加以考虑,然后将其体现于产品投产顺序计划之中。
1.均衡化生产的实现途径
在生产制造阶段,均衡化生产主要通过专用设备通用化和制定作业标准来实现。其中,专业设备通用化是指通过在专用设备上增加一些工具等方法,使之能够加工多种产品;标准作业是指将作业节拍内一名作业人员所应担当的一系列作业内容标准化。
2.实现均衡化生产的原因
随着市场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企业遇到这样的难题:消费者的口味由原来的单一向多元的方向发展,引起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所能接到的订单,品种要求越来越多,但生产数量却越来越小,交货期越来越短。
因此,市场发展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只有通过实现精益生产的均衡化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均衡化生产的目的就是尽量让生产与市场需求一致。
完全按照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很困难。如果没有生产的柔性化和均衡化,是很难适应市场的变化的。
3.均衡化生产的好处
均衡化生产能够为企业带来诸多的好处,具体如图2-8所示。
图2-8 均衡化生产的好处
4.均衡化生产在企业里的运用
传统的生产理念认为,小批量生产的成本必然增高,采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手段实行大批量生产就可以降低成本。实际上,大批量生产忽略了仓储的成本,因而其总成本并不一定是最低的。因此,企业要做到均衡化生产,首先需要改变自身的传统观念。
准确地说,均衡化生产适用于所有的企业,只是适用程度有所差别而已。对于少数传统的、品种很少、生产批量很大的企业,均衡化生产的适用性很低。
但是,当前市场发展的趋势是小订单、多品种和交货期缩短,因此,大部分的企业需要均衡化的生产,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调整生产,不断提高应对市场变化的能力。
三、流程化生产
流程化生产方式的核心思想之一就是要尽量使工序间在制品数量接近零或等于零。也就是说,前一工序加工一结束就立即转到下一个工序进行加工,建立一种无间断的流程,此种流程化生产是实现精益生产的一个基本原则。
1.流程化生产的好处
流程化生产强调生产应该是一个迅速流动的过程,当顾客下订单时,便会指示流程取得完成顾客订单所需要的原材料,而且只提供这个订单所需要的原材料。接着,这些原材料将立即被输送到工厂,在工厂内物料无间断地流经每个工序,其间的等候时间减至最少,流程距离最短,迅速而流畅的流程能减少总生产时间。流程化生产使得零部件的运动就像是水流过一根管子一样流畅而无间断。
因此,为了做到流程化生产,应尽量缩小产品加工批量,使所有相关流程彼此更靠近,使材料和信息在各流程之间的输送更加顺畅,理想的状态是加工一件,移动一件,即“一个流”生产。同时,流程化生产对计划提出新的要求,要求车间要与主生产计划同步,不留库存,不要入库、保管、出库的过程,除主生产计划以外,其他车间不要调度员,管理扁平化,消除中间层。
流程化生产要改变按工序单位进行生产的传统思维,采用流水线方式来生产产品,把生产流程看作是“河流”,消除各道工序内部、各道工序之间的物料停滞,改善混乱的流程,从而毫无阻碍地进行流动生产。
2.“一个流”生产
“一个流”生产,即各工序只有一个工件在流动,使工序从毛坯到成品的加工过程始终处于不停滞、不堆积、不超越的流动状态,是一种工序间在制品向零挑战的生产管理方式,其思想是改善型的。通过追求“一个流”,使各种问题、浪费和矛盾明显化,迫使人们主动解决现场存在的各种问题,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时尽其效。
“一个流”的实质是以不断减少资源浪费为目的,将生产诸要素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优化组合,实现用最少的人员、物耗、资金、时间完成必要的工作。
采用“一个流”生产技术,关键是要实现观念的转变(由维持转向改善)、管理职能的转变(专业管理向以现场为中心的管理转变)和用人制度的转变(由被动考核向主动培训转变)。
3.“一个流”生产实施要点
“一个流”生产实施要点如图2-9所示。
图2-9 “一个流”生产实施要点
四、标准化作业
标准化作业是指在作业系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将现行作业方法的每一操作程序和每一动作进行分解,以科学技术、规章制度和实践经验为依据,以安全、高质量、高效益为目标,对作业过程进行改善,从而形成一种优化作业程序,逐步达到安全、准确、高效、省力的作业效果。
1.标准化作业三大要素
(1)周期时间。周期时间是指完成一个工序所需的全部时间。在作业人员的工作中,没有周期时间限制,作业人员任意按照自己的想法,推迟或提前完成规定的工作,这两种情况均是不可取的。同时两者都会给下一道工序的进行造成不好影响。
因此,不论作业人员在做哪一道工序,作业人员都需要一个标准的工作时间,同时保证“3W(Who:我是谁、What:我要做什么、Why:为什么)”的实现,保证服务的及时、准确。
(2)作业程序。作业程序就是将要做的事情按预先设定好的步骤进行。如果没有作业程序或者作业程序不明确,作业人员不遵守,都会造成延迟工作的完成,工作完成质量的不合格,或者根本就完不成工作。
这种状况,除了客户不满意外,就连本公司的员工也很难满意。作业程序既是作业者执行的标准,也是上级考核下级的依据。要想提高客户、员工的满意度,各个工序就必须制定一个严格的、易于执行的作业程序。按照作业程序进行作业也是确保在周期时间内完成工作的重要保障。
(3)标准手头存活量。标准手头存活量是指维持正常工作进行的必要的库存量,其中包括即将消化的库存。
所有事情不会绝对按人们的计划来发生,通常充满了可变性和不可预见性。为了预防这种情况的发生给工作造成的不便与紧张,作业人员必须备有适当的、可以随时调用的资源。这一步,是保证前两步实现的基础,是保证所有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无论什么时候都必须有标准手头存活量。
2.标准化作业的内容
标准化作业的内容主要是作业过程中的标准化问题,包括作业程序的标准、作业方法及手段的标准。但是,作业过程实际是在人机系统中进行的,也就是说作业过程涉及从事操作的人、运行的设备、使用的器具、作业环境以及对作业过程的管理。因此,要做到标准化作业,必须同时使作业过程所涉及的各要素都标
准化。
标准化作业的具体内容如表2-1所示。
表2-1 标准化作业的内容
五、目视管理
所谓目视管理,是指用直观的方法揭示管理状况和作业方法,让全体员工能够用眼睛看出工作的进展状况是否正常,并迅速地判断和做出对策的一种管理方法。精益生产要求非常精确地开展生产工作,目视管理能够为精益生产工作创造一个一目了然的生产现场。
1.目视管理的特点
目视管理的特点如图2-10所示。
图2-10 目视管理的特点
2.目视管理的作用
目视管理的作用如图2-11所示。
图2-11 目视管理的作用
(1)明确管理内容,迅速传递信息。在生产现场,所要管理、传达的事项无非是产量(Productivity)、品质(Quality)、成本(Cost)、交货期(Delivery)、安全(Safety)、士气(Morale)六大活动项目,利用图表显示其目标值、实绩、差异,以及单位产出(每单位人工小时产出)、单位耗用量(每批产品或每个产品所消耗的材料费、劳务费)等。
目视管理依据人们的生理特性,充分利用信号灯、标志牌、符号、颜色等方式发出视觉信号,鲜明准确地刺激神经末梢,快速传递信息。
(2)直观显现异常状态和潜在问题。不论谁看到目视管理的工具,都能清楚地发现不对的地方,促其尽早采取改善对策,设法使损失降至最低程度。
目视管理能将潜在问题和浪费现象直观地显现出来。不论是新进员工还是其他部门的员工,一看就懂,一看就会,明白问题所在。
目视管理即利用视觉化工具管理作业,任何人只要稍微看一下,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应该怎么办。
(3)实现预防管理。预防管理是未来管理的必然趋势。为使预防管理能在生产现场中彻底实现,必须彻底实施生产现场的目视管理,形成任何人用眼睛马上能发现异常,并能迅速拟订对策的作业环境。即使平时不太了解生产现场情况的总经理、部门经理等,只要走到现场,看到各种清晰醒目的标志,也会对生产现场的大体情况有所了解。
因此,通过目视管理的实施,如果作业人员未按区域线的规定放置物品,班长或组长就会立刻发现,当场就可对作业人员加以指正。
(4)使操作内容易于遵守和执行。为了保障物流顺畅以及人员、物品的安全,在地面画三种区域线,即为物品放置区的“白线”、安全走道的“黄线”、消防器材或配电盘前面物品禁放区的“红线”,使得这些标准能够方便执行。
除此之外,目视管理使要做的理由(Why)、工作内容(What)、担当者(Who)、工作场所(Where)、时间限制(When)、程度把握(Howmuch)、具体方法(How)5W2H内容一目了然,能够促进大家协调配合、公平竞争,还有利于统一认识,提升士气。
(5)促进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建立。目视管理通过对员工的合理化建议展示,优秀事迹和先进人物表彰,公开讨论栏、企业宗旨方向、远景规划等健康向上的内容,使全员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
3.目视管理的对象
构成工厂的全部要素都是其管理对象。如:服务、产品、半成品、原材料、零配件、设备、工夹具、模具、计量具、搬运工具、货架、通道、场所、方法、票据、标准、公告物、人、心情等。
4.目视管理的手段
目视管理的手段如图2-12所示。
图2-12 目视管理的手段
5.色彩的标准化管理
色彩是现场管理中常用的一种视觉信号,目视管理要求科学、合理、巧妙地运用色彩,并实现统一的标准化管理,不允许随意涂抹。这是因为色彩的运用受到如图2-13所示的几种因素的制约。
图2-13 色彩的运用受到的制约因素
总之,色彩包含着丰富的内涵,现场中凡是需要用到色彩的,都应有标准化的要求,企业应确定几种标准颜色,并让所有员工都清楚明白。
六、看板管理
看板管理是将希望管理的项目(信息)通过各类管理板揭示出来,使管理状况众人皆知的管理方法。
1.看板的作用
看板的作用如图2-14所示。
图2-14 看板的作用
2.看板使用规则
看板使用规则如图2-15所示。
图2-15 看板使用规则
3.看板的编制
看板的编制应按如图2-16所示的要求进行。
图2-16 看板的编制要求
七、定置管理
定置管理是根据安全、品质、效率、效益和物品本身的特殊要求,科学地规定物品的特定放置位置的管理方法。定置管理是实施精益生产的重要工具,只有实施了定置管理,才能创造出一个秩序良好的现场。
1.定置管理的三种状态
定置管理将生产现场中人、物、场所三要素分别划分为三种状态,并将三要素的结合状态也划分为三种,如表2-2所示。
表2-2 定置管理的三种状态
定置管理的核心就是尽可能减少和不断清除C状态,改进B状态,保持A状态。同时,还要逐步提高和完善A状态。
2.定置管理实施步骤
(1)方法研究。方法研究是定置管理开展的起点,它是对生产现场现有加工方法、机器设备情况、工艺流程等全过程进行详细分析研究,确定其方法在技术水平上的先进性,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分析是否需要和可能采取更先进的工艺手段及加工方法,进行改造、更新,从而确定工艺路线与搬运路线,使定置管理达到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
(2)分析人、物与场地之间的结合状态。这是开展定置管理的第二个阶段,也是定置管理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定置管理的要求是提倡A状态,改善B状态,改造C状态,以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目的。
(3)分析物流、信息流。在生产现场中需要定置的物品无论是毛坯、半成品、成品,还是工装、工具、辅具等都是随着生产的进行而按照一定的规律流动着,它们所处的状态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定置物规律的流动性与状态变化,称为
物流。
随着物流的变化,生产现场也存在着大量的信息,如表示物品存放地点的路标,表示所取之物的标签,定置管理中表示定置情况的定置图,表示不同状态物品的标牌,为定置摆放物品而画出的特殊区域等,都是生产现场中的信息。随着生产的运行,这些信息也在不断地运动着、变化着,当加工件由B状态转化为A状态时,信息也伴随着物品的流动变化而变化,这就是信息流。通过对物流、信息流的分析,不断掌握加工件的变化规律和信息的连续性,并对不符合标准的物流、信息流进行改正。
(4)设计定置图。现场中所有物品均应绘制在图上。定置图绘制以简明、扼要、完整为要求,物形为大概轮廓,尺寸按比例,相对位置要准确,区域划分清晰鲜明。生产现场暂时没有,但已定置并决定制作的物品,也应在图上标示出来,准备清理的无用之物则不得在图上出现。定置物可用标准信息符号或自定信息符号进行标注,并均在图上加以说明。定置图应按定置管理标准的要求绘制,但应随着定置关系的变化而进行修改。
(5)信息媒介物设计。信息媒介物设计,包括信息符号设计和定置示板图、标牌设计。在推行定置管理,进行工艺研究、各类物品停放布置、场所区域划分时,都需要运用各种信息符号表示,以便人们形象地、直观地分析问题和实现目视管理,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和应用有关信息符号,并纳入定置管理标准。
(6)定置实施。定置实施必须做到:有图必有物,有物必有区,有区必挂牌,有牌必分类;按图定置,按类存放,账(图)物一致。定置实施是定置管理工作的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