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斑病
叶斑病是山楂树上的一种常见病害,在我国各产区均有发生。一般年份病叶率在10%~20%,严重年份可达40%以上,9月份即可导致叶片脱落,对树势及产量影响很大。
【症状诊断】叶斑病主要为害叶片,分为斑点型与斑枯型两种类型。
斑点型 初期病斑呈褐色近圆形,边缘整齐清晰,直径多为2~3毫米(彩图4-45、彩图4-46);扩展后成近圆形或不规则形,病斑颜色变淡(彩图4-47);后期,病斑呈灰白色,表面散生出多个小黑点(彩图4-48)。一张叶片上常有多个病斑,严重时相互连成片,成不规则形大斑,病叶易变黄、脱落。
彩图4-45 斑点型初期病斑(叶面)
彩图4-46 斑点型初期病斑(叶背)
彩图4-47 斑点型中期病斑
彩图4-48 斑点型后期病斑
斑枯型 病斑呈褐色至暗褐色,多为不规则形,直径5~10毫米(彩图4-49、彩图4-50)。严重时,多个病斑连接成不规则形大斑,易导致叶片焦枯早落。后期,病斑表面散生出较大的黑色小粒点(彩图4-51)。
彩图4-49 斑枯型早期病斑(叶面)
彩图4-50 斑枯型早期病斑(叶背)
彩图4-51 斑枯型后期病斑
斑点型与斑枯型叶斑病有时在同一叶片上混合发生(彩图4-52)。
彩图4-52 斑点型(左)与斑枯型(右)叶斑病混合发生
【病原】
斑点型 山楂生叶点霉(Phyllosticta crataegicola Sacc.),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
斑枯型 拟盘多毛孢(Pestalotiosis sp.),属于半知菌亚门腔孢纲黑盘孢目。病斑表面的小黑点为病菌的分生孢子盘。
【发病规律】两种病菌均在落叶上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产生出分生孢子,通过风雨传播进行侵染为害,田间有再侵染。北方果区一般6月中旬左右开始发病,8、9月份达发病盛期,严重时9月中下旬即引起叶片脱落。
降雨早、雨日多、雨量大的年份病害发生较重,尤其是7~8月份的降雨影响最大。土质黏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树冠郁弊有利于病害发生,肥水不足、结果量过大、树势衰弱的果园发病较重。
【防控技术】叶斑病防控技术模式如图4-8所示。
图4-8 叶斑病防控技术模式图
1.加强果园管理 增施农家肥等有机肥,按比例科学使用速效化肥,干旱季节及时灌水,雨季注意排水,培育壮树,提高树体抗病能力。落叶后至发芽前彻底清扫落叶,集中深埋或烧毁,消灭病菌越冬场所。合理修剪,促使树体通风透光,降低环境湿度,创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生态条件。
2.喷药防控 从病害发生初期或初见病斑时开始喷药,半月左右1次,连喷3~5次。常用有效药剂有: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800~1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00克/升悬浮剂600~800倍液、430克/升戊唑醇悬浮剂3000~4000倍液、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1500~2000倍液、40%腈菌唑可湿性粉剂6000~8000倍液、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30%戊唑·多菌灵悬浮剂800~1000倍液、41%甲硫·戊唑醇悬浮剂700~800倍液、80%代森锰锌(全络合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0%丙森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77%硫酸铜钙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