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生态环保设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了完善新型城镇化体制机制,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3年12月12~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在本次会议上,中央对新型城镇化工作方向和内容做了很大调整,在新型城镇化的核心目标、主要任务、实现路径、新型城镇化特色、城镇体系布局、空间规划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提法。新型城镇化成为未来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和战略。

新型城镇化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第二、三产业的转移。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各个国家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所经历社会变迁的一种反映。新型城镇化则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一大战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载体,也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城镇化建设已蓬勃发展起来。2013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任务,要遵循城镇化的客观规律,积极稳妥推动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城乡统筹、节约用地、因地制宜、提高质量。”

然而在积极发展新型城镇的同时,也不容乐观地看到在建设过程中,不少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布局规划不当,基础设施配套不足,随意排放和倾倒废气烟尘、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的现象还广泛存在;交通、建筑更是缺乏生态一体化设计,能源利用率不高,导致大气和水体污染严重,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加重,历史文化资源的破坏严重,这些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城镇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城镇建设必须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运用生态学和城市科学原理,结合城镇地域特点,依靠科学的规划和先进技术,提升生态环境质量,营造优美人居环境和良好的生产环境,打造美丽城镇。

新型城镇生态环保是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障。因此,在城镇建设规划中,应充分利用环境要素和资源循环利用规律,科学设计水资源保护、能源利用、交通、建筑、景观和固废处置的基础设施,力求城镇生态环境建设做到科学和自然、人文特色的完整结合。

本书是《新型城镇化 规划与设计丛书》中的一分册,书中明确了城镇的定义和范围,介绍了国内外的城镇生态环保建设概况;分章阐述了城镇生态建设的理论基础、城镇生态功能区划、可持续生态城镇的指标体系和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系统探述了城镇环境保护规划与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城镇水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以及城镇能源系统规划与建设。本书亮点在于,从实用技术角度出发,以理论结合生动的实例,集中介绍了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如何从水、能源、交通、建筑、景观和固废处置等具体环节实现污染防治和资源高效利用的双赢目标,从而保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本书可供从事环境管理、区域生态建设等相关领域的科研人员、规划师、建筑师及管理人员参考,适合广大群众阅读,同时可供高等学校相关专业师生教学参考。

本书在编著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生态城市和城镇化建设相关研究领域的科研成果以及专著和论文,在此特向有关作者致以衷心的感谢。

张涛、孙贻超、赵翌晨、赵明霞、刘钊、冯真真、李敏姣、李怀明、闫佩、王兴、龚秀娇、郝宝华、邵晓龙、袁敏、孙静、宋文华、李红柳、孙韬、张征云、李莉、罗彦鹤、郭健、王岱、廖光龙、赵晶磊、杨嵛鈜、袁向华等同志参与了资料收集和部分内容的编纂工作,在此表示感谢。

限于水平,书中不足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广大读者和专家批评指正。

骆中钊

2016年夏于北京什刹海畔滋善轩乡魂建筑研究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