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国内新型城镇生态环保建设实践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已表明,工业化加速,城镇化将随之加速,而且城镇化的发展速度有时还会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当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高速发展时期,根据国家统计局最近公布的数据,2014年末中国大陆总人口中城镇人口已达到7.4916亿人,城镇化率达到54.8%。这是一个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的统计结果,它表明我国已从整体上迈入了城镇型社会的行列,我国城镇化进程也将从此进入一个新阶段。表2-1为城镇与大、中型城市污染特点比较。
表2-1 城镇与大、中型城市污染特点比较
2.2.1 我国新型城镇生态建设的进程
经历快速城镇化带来的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一系列“城市病”的困扰后,发展生态化新型城镇已经成为各地的一项共识,许多地方政府将“新型生态城镇”或者“生态城市”作为未来城市发展规划的目标,并开始探索和实践生态化城镇、城市。1986年,江西宜春利用其“四时咸宜,其气如春”的生态优势首次提出建设新型生态城市的目标、发展生态产业,并成为全国第一批生态试点城市之一。1995年8月,原国家环保局发布《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纲要(1996~2050年)》,并开始在154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开展试点工作,同时在四川、浙江、江苏、河北、广东等地开展了省级示范区试点工作,新型生态城市已成为我国城市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趋向。2003年,原国家环保总局制订并开始实施《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试行)》,这又为各地建设新型生态城镇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体系。在地方政府的积极倡导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各地新型生态城镇建设步伐大,成果斐然。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已经建成528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798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各地在新型生态城镇化的探索实践中涌现出中新天津生态城、万庄生态城、唐山湾生态城和上海崇明岛东滩生态城等一批新型生态城镇建设的成功范例,为这种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
2.2.2 我国城镇生态环保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城镇建设中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环保意识不强
许多城镇在建设过程中没有环境保护的意识,片面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对环境保护认识不够,忽略了经济发展的环境成本,使城镇的持续发展面临较大隐患。
(2)环境规划滞后
在经济欠发达地区这类问题突出存在,城镇的环境基础设施不配套,供水系统、排水设施、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等一些必备的环境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功能不齐全,与城镇的发展不协调。
(3)工业污染不断加剧
改革开放带来了城镇企业的蓬勃发展,带动了城镇的复苏和兴起,但由于企业的发展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使得周边环境污染严重。此外,由于城市环境污染的严厉制裁,许多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了郊区城镇,从而使其污染程度明显高于大城市中心区。
(4)农业污染日显严重
随着城镇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化肥和农药的污染成为了突出的问题。由于农业生产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引起了土壤的酸化板结和氮与磷的流失,大量流失的化肥和农药进入河流,污染了水体,造成水体的富营养化。另外,化肥农药等替代了有机肥料,这种转变造成有机肥料得不到消化利用,污水漫流、垃圾成堆的现象随处可见。
(5)土地资源浪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城市建设无序扩大和污染加重,城镇极易成为大城市污染的第二承受者。另外城镇倾向于效仿大城市的开发区的模式,形成开发区、工业区、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固定模式。然而资金不到位往往使得规划区域的大片土地闲置不用,过度开发使得土地植被破坏,绿地系统失衡。
(6)绿地覆盖率不足,分布不均,结构单一
绿化是城镇形成优美环境的主要因素,城镇的绿化主要是指公共绿地和“四旁”绿化(村旁、路旁、水旁、宅旁)。我国城镇的建设主要是集中沿过境路和交通要道两侧向两个方向延伸发展,然而由于城镇工业企业、道路、桥涵建设前的本底条件较好,绿化建设常常就是保留原来的绿化规划情况,很少进行整体的绿化规划,公园绿化、环镇绿化、社区居住区绿化、企业绿化等景观绿化建设特色区分不突出,结构单一。
2.2.3 我国生态环保新型城镇的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先进、社会和谐的社会,也应该是生态环境良好的社会。中国新型城镇发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承担责任,通过发展生态环保型新型城镇,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贯穿到新型城镇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和全过程,为全面推进城镇化的科学、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周生贤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一文中表示: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
生态环保新型城镇作为新兴的城镇发展类型,主要指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的创造力、生产力与自然充分融合”为基本特征,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基础上,以实现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系统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的,构筑的高效的、低能耗的、健康的绿色城镇。著名环保学家、中华环保基金会理事长曲格平曾多次表示“建设生态城镇是中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环保型新型城镇的建设,其内容非常丰富。首先,特色镇的各级政府部门、全体人民群众必须树立先进的生态伦理观念,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生态文化、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等生态文明理念的牢固树立;在产业上,特色镇政府要通过大力发展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传统产业进行生态化改造,通过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制度上,可以协调有关部门建立健全法律、政策和体制、机制,加大制度创新力度;在具体举措上,包括加强综合环境整治,深化节能减排等。
生态环保新型城镇的建设,对于协调人与自然、经济与自然、创造与自然、发展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保证城镇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面对21世纪,走建设新型生态城镇,达到人、自然、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现阶段在国家新型城镇发展战略的合理指引下,我国江苏、浙江、陕西等省份兴起了一批以生态环保为特色的新型城镇,这些特色镇主要是通过对原有城镇的生态化改造和新建生态工程两种途径发展而来。同时,国家环境保护部也通过开展创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和国家级生态村活动,旨在通过对全国各村镇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建成自来水普及率、空气环境质量等指标的审核和称号的命名,鼓励生态文明、新型健康、绿色城镇的发展,截至2008年共在全国范围内命名了204个环境优美乡镇和24个生态村。
(1)分类
①生态工业园区新型城镇 这类城镇主要地处平原地区,经济条件较好,工业企业密布,基础设施较完善,加之较优越的地理位置为其实现“以绿引资”、建立绿色工业园创造了条件。
江苏省唯亭镇(图2-3)作为苏州工业园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坚持“配套园区、对接园区、融入园区、服务园区”的理念,坚定走经济发展“高新化”、城镇建设“园林化”、社会进步“和谐化”、环境保护“生态化”的道路。唯亭镇将环境规划与建设作为加快城市化建设的基础性工程,通过借鉴很多国内外先进经验,并结合本镇实际,制定了富有前瞻性和科学性的发展总体规划,同时还编制了专业的绿地系统规划,形成了“一片、两廊、六脉、四园”的布局,构筑了自然魅力与人文特色兼具的城镇绿地系统格局,相继建成了青剑湖环湖景区、阳澄湖生态景区、市民广场等多个公共绿地工程。同时,始终坚持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双赢”原则,唯亭镇还确立了“绿色招商”的工作理念,初步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择商选资”、“重效益”向“环保与效益并重”的跨越式转变,并在城镇居民中加强环保理念教育,形成了全民参与环保的良好氛围,近年来先后获得了“全国环境优美镇”“江苏省园林城镇”等荣誉称号。
图2-3 苏州工业区唯亭镇新生态
江苏省盐城市射阳县黄沙港镇作为一座渔港集镇,2000年5月18日由原射阳港乡、洋河乡、新洋港镇、中路港乡与原黄沙港镇合并为新的黄沙港镇。现黄沙港镇东濒黄海,西临省属新洋农场,南部与大丰市毗邻,北部与县城接壤,中心镇区倚港而建。现重点通过绿色生态型造纸工业集中区建设打造绿色生态城镇,在以原胜达双灯企业为依托规划建设32平方公里的生态造纸工业集中区,建成中国生活用纸研发生产基地。其中:生产区规划2平方公里,生态处理场30平方公里,造纸工业集中区以先进的循环经济和生态造纸理念为指导,依托丰富的沿海滩涂湿地资源,通过以秸秆、芦苇、意杨为主要原料的造纸业,形成20万吨生活用纸、40万吨包装用纸生产能力。园区实行供水、供电、供气、污水处理、仓储物流“五统一”,整个集中区总投资达25亿元,可形成年销售30亿元,年利税4亿元。
②生态农业新型城镇 这类城镇位于近郊平原区,主要分布在农业生态功能区内,是城乡居民蔬菜、瓜果、禽、肉的主要生产基地。因此,大部分通过建立无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从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生态农业城镇包括两种。一是生态化城郊绿色农业模式。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农业产品以多层次满足城市人民生活和市场需求为主,在资金、技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依赖于城市,并与城市工业相结合,通过生态农业模式的合理设计与布局创造良好的城乡生态环境质量。例如:江苏省铜山县黄集镇,距离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徐州市西北20km,全镇有花椰菜、四季豆等国家农业部公认的无公害生产基地,并建成了“中华第一棚”示范推广“冬绿8号”等名牌品种,产品辐射周边至全国,形成“15公里串成线、5万余亩连成片”的蔬菜种植格局,依靠生态环保的绿色农业,将黄集镇打造成了江苏省第一批认定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二是林粮牧业型生态农业模式。即根据不同城镇农业产业分布特点,分为蔬菜、瓜果种植区,粮食种植区和养殖业基地。在山地丘陵农业区发展“林果-畜牧”生态模式,在低洼农业区发展“种植-畜禽养殖”生态模式。江苏省溧水县白马镇充分发挥自然生态条件的优势,大力发展绿色森林项目,带动引导村民增收致富,成长为省级生态示范村镇。贵州省同仁地区板溪镇以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为中心,通过完善良种繁育体系,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饲料-草饲料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等方式,着力培育生态优势畜牧业,促进畜牧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方式转变,打造成了生态草食型畜牧业品牌强镇。
浙江省余姚市大隐镇(图2-4)是一座具有2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镇,是余姚市的东大门,2010年被评为“浙江省生态镇”。近年来,不断加快绿色产品和效益农业的建设步伐。尤其注重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建设,目前已成功创建明凤甲鱼、杨梅观光基地、大棚西瓜种植基地、小龙虾养殖基地、土鸡养殖基地、君子兰花卉基地等数个百亩以上的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出“天下玉苑”牌香椿、“天下玉苑”牌茶叶、“山苑土鸡”等多个无公害农产品品牌,其中“天下玉苑”牌香椿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香椿基地通过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天下玉苑”版茶叶通过省茶叶QS质量标准认证;“山苑土鸡”及其养殖场分别通过了宁波市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作为以农业发展为基础的半山区乡镇,每年均要投入近百万元的资金,维护和兴修水利基础设施,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同时十分重视推广生物治虫和有机肥料的使用,着力降低化肥农药的使用率,注重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污染防治和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工作,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100%。
图2-4 浙江省余姚市大隐镇
③生态服务业新型城镇 “服务业”被誉为“无言产业”,但随着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日益增加,以及人们的生态理念和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服务业的废弃物排放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受到人们的注意。在此背景下,服务业开始向生态化转变,并由此产生了“生态服务业”的概念。“生态服务业”指行动上注重服务的清洁化、生态化,重视服务业开展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意识形态上崇尚自由、追求健康等。目前,生态服务业主要以生态旅游、绿色商贸、绿色物流等为重点。
生态旅游主要以生态条件、自然田园风光和文物古迹等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生态旅游。在生态旅游方面,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阳朔镇远近闻名,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环境优美乡镇创建工作,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的同时,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镇容、镇貌改造力度,在有世界闻名的漓江贯穿全镇的自然条件基础上,突出了“山环水绕峰里住人家,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特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赢得中外游客赞赏。浙江省嘉兴市凤桥镇,作为拥有凤桥竹刻等嘉兴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之乡”和水蜜桃生产基地,每年以冯嘉生、冯飞父子的作品为代表的凤桥竹刻、凤桥黑陶和“凤桥桃花观赏活动”建成了特色人居名镇,弘扬生态旅游文化。
陕西黄柏榞镇(图2-5)地处秦岭南麓腹地,距县城71km,太洋公路穿境而过,与周至、佛坪、洋县、留坝等县接壤,总面积896平方公里,总人口2038人,辖5个村、19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412亩。森林覆盖率达96%以上,长江流域湑水河水系贯穿全境,太白河、牛尾河、红水河覆盖全镇,流域面积达56平方公里,境内森林、矿产、水能、生物、药材等资源丰富,大熊猫、金丝猴、羚牛、红腹角雉等珍稀动物种类繁多,是秦岭之中最具原始生态的地区之一,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秦岭中的九寨沟”,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环境优美乡镇”“陕西省最具魅力景区”“省级水利风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黄柏榞村被评为宝鸡市十佳“最美乡村”等称号。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围绕“秦岭夏都,雪域太白”的发展定位,依托丰富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生态优势,按照“维护水工程,改善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修复水生态,弘扬水文化,发展水经济”的功能定位和“高起点、新理念、原生态”的发展思路,以“把黄柏榞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乡村”为目标,着力打造“黄柏源核心接待区、核桃坪生态观光区、大箭沟神秘探险区、湑水河水上游乐区、皂角湾岭南风情体验区”五大板块。同时。坚持把水利与旅游融合发展,做足水利旅游开发大文章,积极探索水利建设、生态保护、旅游开发、人水和谐的水利风景区发展之路。近年来,先后投资2600多万元,完成《黄柏榞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初步建成了大箭沟旅游风景区、原始森林景区、万花山示范观光园、湑水河漂流、特色养殖观光园等景点。建成景区内集水、电、路、通信、基础设施和住宿、餐饮等服务设施,不断加强项目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力度,初步形成了集“吃、住、游、娱、购”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为景区深度开发、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截至2012年10月,共接待游客32万余人次,实现综合收入达18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5%以上都来自旅游业。
图2-5 金秋黄柏榞镇
以生态物流类生态服务业为主的城镇地处平原,一般为铁路、公路的交通枢纽地带,在产业发展上由于具有方便的交通条件和仓储物流中心,从而发展以物流业为主导的生态服务业,促进经济的飞速发展。例如:陕西省西安市引镇就依靠西汤、雁引、半引、环山等七条公路交汇、西康高速公路南北互通式立交、西康铁路穿境而过的优势,在境内设立大型仓储物流中心,并将其打造成为“立足西安、辐射周边、承接南北、服务全省、面向全国”的能源、化工、建材、水果、中药材集散、分装、加工、仓储中转的大型物流中心,更好地带动镇域经济发展。此外,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依托南靠成都市成华区的龙潭、青龙街,东与石板滩镇相接,西与三河镇毗邻,北与泰兴镇相望的地理区位,加之境内四通八达的交通(成青快速物流通道过境6km、泰龙公路过境6.7km、成都绕城高速公路过境4.8km、成渝铁路线过境0.8km),积极引进了占地158亩、总投资2亿元的“中国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并建成了与此配套的生态农药残留检测中心、农村经纪人培训中心、商务星级酒店、农产品交易平台等,成了以生态服务为主的特色乡镇。
④循环经济新型城镇 循环经济新型城镇是生态环保型新型城镇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党的十八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广西贺州市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近年来按照“三个示范区、三个同步”要求着力打造循环经济品牌新型城镇。
莲山镇(图2-6)地处桂粤湘三省(区)结合部,背靠大西南、面向粤港澳,是贺州市重点城镇之一,区位优越,北距富川县县城12km、永贺高速公路14km,南下至贺州中心城区46km、桂梧高速和广贺高速路45km、贵广快速铁路45公里。洛湛铁路、省道203线穿镇而过,为发展商贸业、服务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贺州“五高三铁两江一机场”的加快建成,贺州将形成“东靠西连,南北贯通”的交通大格局,促使莲山镇加快融入东盟3小时经济圈、珠三角2小时经济圈。
图2-6 莲山镇
莲山境内自然资源丰富,有面积达108000亩的国营天堂岭林场,有广西著名的“富川万亩脐橙基地”,是富川主要产粮区和水果生产基地;属石山峡谷地带,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硫铁、稀土、磷、锡矿等资源;风力资源丰富,具有发展风电等清洁能源的优越条件。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生态和文化资源品味突出,主要有碧溪湖、大深坝生态休闲新农村观光游、华润三大企业和金子岭风力发电场等现代工业企业景观游、天堂岭森林生态休闲游、读书岩塘风光游等。
莲山境内以瑶、汉民族聚居为主,传统村落、旧民居风格独特,乡风淳朴,民族文化底蕴深厚,瑶绣、瑶锦、瑶族养身油茶等瑶族传统文化在当地不断传承发展,尤其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盛行和著名。作为国家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蝴蝶歌”《留西啦咧》流派发源地的莲山镇,注重保护、传承、发展。“瑶族蝴蝶歌”艺术受益人数目前已达到7万多人,在与莲山镇相邻的周边4个乡镇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促进民族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0年3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华润集团对在莲山镇规划建设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图2-7)达成了共识,提出把示范区建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典范、地方政府与央企互动合作的典范、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典范”,并迅速启动了规划建设各项工作。2010年8月,中共贺州市委做出了《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贺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决定》,提出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发展循环经济为抓手,以规划建设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重点,编制完成了《贺州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富川瑶族自治县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循环工业,把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打造成“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把莲山镇发展建设成循环经济新型品牌镇,并于2011年启动了《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总体规划(2011~2030年)》、《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和《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将园区发展规划纳入城镇发展规划中,2012年3月获得贺州市人民政府批复。按照发展规划,莲山镇依托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积极配合上级党委、政府和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管委会,通过“向上争取一点、财政自筹一点、其他渠道投入一点”的办法筹措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重点抓好园区及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吸引了华润电力、华润水泥、华润雪花啤酒、华能新能源集团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企业进驻。2012年以来,国务委员、公安部长、原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现任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等领导先后深入莲山镇考察调研,就莲山镇的工业发展、城乡建设等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特别提出要把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成贺州乃至广西综合发展、科学发展、城乡统筹的示范区,建成产业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工业发展与旅游发展协调同步、城镇发展与乡村发展同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区域(即“三个示范区、三个同步”)。目前,全镇上下按照“三个示范区、三个同步”的要求,明确提出富民强镇“三五”战略,即实施“工业强镇、产业富民、城乡共建、社会和谐、党建创新”五项工程,全力打造“循环工业强镇、电力工业强镇、啤酒饮料食品工业强镇、新农村连片创建示范镇、工农旅游和瑶乡风貌展示镇”五个特色镇,最终实现“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后劲增强、社会和谐、群众满意”五个目标。
图2-7 华润循环工业产业园模型
按照“三个示范区、三个同步”的要求,莲山镇以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镇企共建、村企联建为载体,大力发展电力、水泥建材、啤酒、制药、饲料加工等工业,倾力打造广西、贺州工业重镇和循环经济新型城镇,吸引了大批资金、聚集了大量人才。作为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核心镇区,莲山镇相应启动了镇域建设发展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以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为龙头,带动全镇工业循环、农业循环、生态循环、社会循环同步推进。
1)坚持规划先行,强化规划的指导作用。把握新型城镇定位和“十二五”规划编制,全面推进新型城镇系列规划编制工作。目前,《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总体规划(2011~2030年)》《富川瑶族自治县莲山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10~2020年)》《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总体规划(2011~2030年)》《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一期控制性详细规划》已获批准。一是明确新型城镇发展思路。依托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的强力带动,加快工业强镇步伐。全力配合抓好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基础建设,拓宽融资渠道;抢抓华润循环新城规划建设机遇,全面加快莲山产城一体化进程。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产城一体化互动发展实验区的部署,以莲山镇区和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核心区为中心,延伸拓展到碧溪湖水库,加快推进集循环产业新城、瑶族文化新城、工农旅游新城和湿地养生公园“三城一园”的华润循环新城建设,把新城建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央企与地方合作共建的典范、产城一体化的典范。以“服务园区、服务企业、服务员工”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支持当地农民就近务工、进城经商、服务园区经商,实现农民市民化,推进产城融合;依托华润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打造瑶乡休闲生态特色品牌。借助富川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平台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循环农业,扩大优质脐橙等水果和无公害蔬菜生产规模,建设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副食品基地。加大古民居、古村落建设和瑶族蝴蝶歌、织锦刺绣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打造集现代工业、新农村、瑶族村落、蝴蝶歌赛歌、锦绣展示、休闲养身于一体的工农旅游品牌。二是明确新型城镇规划布局。立足镇区现状,总体规划在规划结构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推敲,可以概括为:集中发展、组团结构,形成“一轴、两心、三带、四组团、多节点”的镇区空间结构。所谓“集中发展、组团结构”,是指规划布局根据近期、中期、远期的建设时序,结合镇区建设实际情况,将莲山镇划分为两个大组团(莲山组团和工业组团)、四个小组团(工业区分三个组团),每个组团功能明确且相互联系。一轴:镇区发展主轴。规划以S203及镇区行政中心、商业中心为依托,由经沿线设施节点的串联,通过对沿路生活设施的完善配套形成居民日常生活的生活性主轴,联系南部工业组团、中部工业组团和北部工业组团和镇区综合配套组团四个组团,是镇区主要发展方向,也是镇区城镇建设的主要轴向。根据不同组团的发展需求,规划三条东西方向的发展次轴。两心:镇区发展中心和工业区服务中心。莲山组团商贸行政中心;工业组团内结合居住配套服务中心。三带:沿滨水绿化开敞景观带。沿莲山河以及其支流河规划绿化开敞活动景观带;工业南部组团内的景观带改善工业区的生态景观。四组团:莲山组团和工业区北部、中部、南部三个组团。莲山组团以居住配套及综合服务为主,统筹安排行政、商贸、医疗卫生、文体教育等功能。工业北部组团从能源相关产业组团为主,工业中部组团主要以食品及医药、综合类产业为主;工业南部组团产业区包括建材相关产业组团。各工业组团内部结合现状村落布置相应的配套服务用地。多节点:各组团内的各种景观节点。规划在镇区以读书岩为中心辐射打造一个文化科教中心;在镇区中心两江交汇的地方创造一个宜居宜商的商住中心;在东北新建区创建一个新的新政中心;在三个不同工业性质的组团分别设置了配套设施中心。三是明确新型城镇发展目标。莲山镇是富川瑶族自治县中心镇之一。充分发挥莲山镇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产业优势、资源优势,以广西贺州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为依托,加强中心镇的集聚辐射功能,重点发展生态循环工业和生态循环农业,加大商贸和服务业,开发工(农)业生态旅游业,完善城镇功能,突出民族特色,建设华润循环新城,提升城镇内涵,将莲山镇建设成为具有发达的工业,生态的农业,特色的旅游,和谐友好的居住环境,集工业、农业、旅游、民族文化、人居于一体的瑶乡循环经济新型城镇。
2)坚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建设循环型经济新型城镇。一是加快延伸循环工业链,打造循环工业强镇。要坚持以创建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打造循环经济靓丽名片为重大战略和主攻方向,全力抓好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建设,加强与华润集团的合作,启动华润电厂、华润水泥厂、华润雪花啤酒二期工程前期工作,积极引进能源、建材、医药、食品、饮料、生物制品等企业进驻园区,不断拓展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加快形成高端循环经济产业集群,变经济后发为循环先发,把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成国家级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把莲山镇所在的富川县打造成全国的循环经济示范县和中国县城循环经济发展高地。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围绕循环经济上下游产业链延伸大力招商引资,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排头兵。以建设“两支柱-园区-核心”(“两支柱”即精心培育电力和啤酒饮料食品两大支柱产业,“一园区”即配合建设好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一核心”即把莲山工业区建设成为平桂-富川百里工业长廊的核心区)为主要抓手。围绕以华润电厂、华润水泥厂、华润雪花啤酒厂、金子岭风电场为核心的循环工业产业链,深化与华润等大集团、大企业的合作,进一步拓展华润等集团在莲山镇的投资领域,并争取在制药、农产品加工、物流、零售等产业有新的突破,同时配合循环经济核心产业发展,配套建设相关利废企业,将上游产业排出的废渣作为资源供下游产业进行资源化利用。
二是坚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打造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扎实推行“猪-沼-果”“猪-沼-菜”等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主打优质脐橙等水果品牌建设,依托广西绿园果业有限公司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影响和带动,做大做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目前全镇水果种植面积达3.2万亩(1亩=666.7m2,下同),其中脐橙面积2.6万亩,南方梨等优质时令水果6000多亩。建有年出栏500头以上的瘦肉型猪养殖场21个,50头以上的“猪-沼-果”养殖场240个,新建沼气池594座,禽渔立体养殖场5个。建设农业生态文明体系,推动农业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集约化、精细化、效益化发展。要继续加快土地流转,发展壮大下坝山、大莲塘、田枧、龙山等千亩特色蔬菜连片种植基地,加快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构建特色鲜明、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快培育发展农业市场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多元化发展。
三是扎实推进新农村“连片创建”,发展工农循环休闲乡村旅游产业。创新新农村建设模式,尝试开展新农村建设“连片创建”活动。集中力量抓好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核心区周围新农村连片建设。按照“全区新农村建设的典范、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央企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典范”要求,把大深坝新农村建设成为村企联建新农村的典范、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新农村“连片创建”的示范村和龙头村。目前,该村充分发挥党支部、村民理事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带领群众在形成“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优势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按照“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设计、统一户型、统一外观)原则,建设了68座具有当地特色的农村别墅群,使该村成为“生产发展、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生活富裕、管理民主”的果香景美富裕文明和谐的生态新农村。通过示范,带动了栗下塘、牛背岭等新农村建设,成为当地新农村“连片创建”示范区。利用碧溪湖优越的天然风光,打造湿地养身公园,建设环湖健身绿道。加大对休闲观光农业的扶持力度,鼓励龙头企业参与建立一批以乡村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农业特色产业等为特色的旅游休闲观光新农村农业示范基地,初步形成现代工业企业-绿园脐橙园-碧溪湖生态旅游线。大力弘扬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加强对瑶族蝴蝶歌、瑶锦瑶绣、竹编工艺等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重点建设大莲塘原生态蝴蝶歌传承基地和莲山中学瑶族文化传承基地。
四是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和城镇化建设进程。坚持“突出民居特色、彰显民族文化、打造瑶乡明珠”的工作思路,按照广西工业重镇建设标准,结合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建设和“把贺州火电厂建成中国最好、最快、最环保的电厂,成为广西火电厂建设的一个样板项目工程”的目标要求,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好莲山城镇建设的规划工作,镇区规划面积由1.3km2扩大到25.38km2(含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11.16km2),要切实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建设产城一体化互动发展实验区的部署,依托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园区,坚持以工业化与城镇化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以莲山镇区和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核心区为中心,延伸拓展到碧溪湖水库,加快推进集循环产业新城、瑶族文化新城、工农旅游新城和湿地养生公园“三城一园”的华润循环新城建设,把新城建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央企与地方合作共建的典范、工业反哺农业的典范、工业化与城镇化融合发展的典范、农民工市民化的典范、产城一体化的典范。要以开展“清洁城镇乡村”活动为抓手,全力抓好莲山街岭南瑶族风貌展示长廊建设,抓好莲山街和重点村屯的风貌改造,凸显瑶乡“飞檐翘角马头墙,玉题千栏万字窗,素瓦灰墙斜山顶,龙头凤尾伴太阳”的民俗特色,加快建设生态莲山、美丽莲山。
莲山镇发展循环经济,打造新型城镇的实践,对广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的新型城镇发展具有以下重要的学习借鉴作用。
1)具有地方政府与大型央企合作的示范作用。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与华润集团合作的基础上规划建设,在提高华润集团在莲山镇投资的电力、水泥、啤酒项目资源利用效率和经济效益的同时,推动了富川县乃至贺州市三次产业全面提升和发展,进而促进广西循环经济发展,双方在建设循环经济示范区中实现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2)具有以一个大型企业为主建设循环经济园区的示范作用。华润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以华润集团在莲山镇投资建设的电力、水泥、啤酒项目作为核心产业进行资源的循环利用,有利于产业间的利益协调,有利于保持循环产业链的稳定运转,有利于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具有跨产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示范作用。循环工业核心产业间,电厂产生的炉渣、粉煤灰、脱硫石膏等,是水泥厂很好的生产原料;电厂生产产生的余热、蒸汽,为啤酒厂生产提供了热能;电厂脱硫使用的石灰石粉由水泥厂提供;啤酒厂产生的废硅藻土,沉降后可掺入电厂、水泥厂的燃煤中燃烧,也可部分用于水泥厂原料配料;啤酒厂产生的废水经处理后可供给电厂用于冷却水,使用蒸汽的冷凝水经高压密闭回收后可供电厂用于锅炉水。同时,啤酒厂产生的酒糟、废酵母等,既可用于生物制药、饲料、食品生产等,也可用于农作物种植的肥料,或者养殖业的饲料,形成工业、农业产业链的耦合,实现跨产业循环。
4)具有后发展地区在加快发展中集约利用资源的示范作用。经估算,华润集团的电力、水泥、啤酒三厂在建设期就节省建安费用8668万元,节约项目用地超过1050亩。核心产业体系构建后,运营期每年可产生循环经济效益5.6亿元。循环经济产业链的延伸,将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尽可能小的环境代价,实现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后发展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依托实力雄厚、技术领先的大型中央直属企业华润集团,在目前尚属后发展欠发达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莲山镇发展循环经济,是后发展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积极探索,是中央企业与地方政府合作,互利共赢的有益实践,对于深入实施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后发展欠发达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曾有专家说“城镇建设应坚持以文化为灵魂,以生态为基础,以经济发展为主线,以城镇为载体,综合性研究和制定发展建设方案”。因此,在越来越强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三者共赢时代的今天,人们应当在看到生态环保型城镇建设成绩的同时,秉承“开发中保护,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加强综合生态环境建设,鼓励乡镇对现有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节约保护和经济的并重,进一步加大生态环保型新型城镇的培育。
(2)建设生态型新型城镇需注意的问题
生态文明,贵在创新,重在建设,成在持久。要进一步推进生态环保新型城镇的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切实把握好若干重大问题。
①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增长的新阶段,建设生态型新型城镇,需要把节约环保与调整产业结构、污染防治与企业节约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生态保护与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结合起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②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走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形势使然,是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出路所在。生态特色镇在发展中,探索和实践环保新道路越主动越深入,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就越明显越持久。
③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 享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是政府应当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新型城镇政府要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切实解决关系民生的重大环境问题。
④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 地方政府要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此外,在广大社会群众中,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3)科技信息新型城镇
步入21世纪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科学分析和总结当代经济、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和经验,充分估计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人民生活和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在此宏观环境下,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实施“科技兴镇、科技兴农、科技兴企、科技兴业”战略力度,已经成为解决加快经济发展,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实现城镇经济发展计划目标的出路所在、希望所在。
作为新型乡镇建设新兴典型,科技信息新型城镇的兴起为我国的城镇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与时俱进的兴镇步伐紧跟知识经济时代的脉搏,形成了“农、科、教”为一体的综合管理体制,卓有成效地推进了镇域经济和社会的科学发展,促进了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3年起,在国家科技部、建设部等部门的大力支持推动下,我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鼓励科技信息新型乡镇建设的政策文件,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建设从中央到地方的层层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并通过实施“城镇建设科技示范”“全国星火城镇示范镇建设”等项目,评选表彰了一批具有科技示范作用的先进城镇,让“科技兴镇”真正成为一项惠国惠民的有效举措。截至目前,我国共有百余个乡镇相继依靠先进科学技术和及时的信息服务走上了特色发展道路。
科技信息新型城镇一般通过提高城镇建设的科学性,实现科学规划和布局,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维护生态环境。同时,通过培育高新技术产业,为城镇的经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就业机会;注重信息化网络建设,形成信息无障碍流通的新局面,从而引导城镇可持续发展。这类新型乡镇常常以科学技术普及工作、实用信息推广为主,注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特色资源产业,以科技信息带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多样发展,同时积极提高村镇干部和居民文化素质修养,通过科技带动、教育培训、信息服务、示范推广等手段建立新型村镇经济结构。
工作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
1)突出科技指导,推动本地农、工、商优势产业发展。即乡镇利用科技信息的指导作用,积极促进自身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创新科技和完善的信息服务网络带动本镇农业、工业及服务业的发展。
2)进一步建立科技示范体系,发挥科技示范先导和辐射效应。科技信息力量的发挥离不开先进带头人的推广,因此,充分发挥乡镇能人的示范带动作用,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农技培训,不仅能为群众传授实用技术和实践经验,更可以有效凸显科技示范先导的辐射效应。
3)加大科技培训,培育一代新型农民。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转化应用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劳动者自身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这是科技推广工作的根本所在。
4)创新科技服务体制,大力发展网络化、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筑科技支撑新体系,以强镇富民为目标,实施“科技兴镇”战略,加速科技进步,根本出路在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构筑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支撑体系。当前,依托“从中央到地方”的科技信息服务站点,各乡镇应积极建立、健全本地的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网络、科技信息套餐”等为支撑的现代化服务渠道,积极利用社会化科技服务组织壮大服务体系。
5)密切与高校、科研院所机构的合作,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转化。
高校、科研院所作为我国科技信息的高度集合,无疑是科技信息研发、转化的有力载体。目前,在我国沿海东部科技较为发达的许多城镇,已经意识到走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研发道路的巨大意义,将城镇企业生产经营及技术需求与高校科研优势对接,有效实现了双赢的产业科技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