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龙友
萧龙友,本名方骏,字龙友,号息园、息书、息翁,晚年又号不息翁。四川三台人。1870年2月13日(清同治九年正月十四日)生于四川雅安。他的父亲萧端澍是清光绪戊子年(1888年)举人。萧龙友幼年受父教,用心攻读经史诸子及名家诗赋。少年时,因母多病,乃留心于医药,经常去族人所设药铺请教,逐渐能识药物、辨药味,识别药物真伪。学习之暇,曾阅读我国古代医学名著。
1890年,萧龙友赴成都入尊经书院读词章科。在校博览群籍,除深研经史词章以外,又涉猎许多医学古籍。
1892年,川中霍乱流行,省会成都日死八千多人,街头一片凄凉。许多医生因惧怕传染,不敢医治病人。萧龙友不顾危险,用中草药救治了不少病人。
萧龙友二十七岁中丁酉科拔贡,入京任八旗教习。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北京,他离京去鲁,曾先后任淄川、枣阳知县。1901年以后,清政府推行新政,废科举,设学堂,山东省会设立高等学堂,萧龙友曾为该学堂制定章程,并充任教习。
辛亥革命后萧龙友移居济南。1914年奉调北京,先后任农商部秘书、财政部经济调查局参事、农商部有奖实业债券局总办等职,并被内务部聘为中医顾问。这时萧龙友虽日理公务,但从未间断研习医学,常于公余之暇,以医道问世。
1928年,萧龙友毅然弃官行医,署名“医隐”,号“息园”。曾撰《息园医隐记》一文,刻于扇骨上,以述其志。
萧龙友自行医后,集中力量研究医学,不断总结临床经验。他不泥古非今,不仅攻读中医古书,并阅读当时新译的西医药书籍,随时参照研究。治病疗效甚高,治好很多疑难大症。当时北京有的西医院,因闻萧龙友的盛名,经常约请他会诊一些疑难重症。
萧龙友非常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对望、闻、问、切,常深究其辩证关系,主张四诊合参。他说:“切脉乃诊断方法之一,若舍其它方法于不顾,一凭于脉,或仗切脉为欺人之计,皆为识者所不取。”对于四诊,他认为,临症时应结合病人的体格、性情、籍贯、职业、平素生活习惯等加以考虑。
萧龙友十分重视医德,曾作医范十条,主张稽古御今,心正意诚,有道有术,重视伦理。萧龙友也很重视医史。他说:“治医学史,必先将历代典章学术,搜讨无遗,然后可以言史,否则医自医、学自学、史自史耳,何益之有哉。”
对药学的见解,他主张医与药不能分割。医者不但应识药,而且须能亲自采药,且能临症自为配合(炮灸、切制等工艺过程)。
在临床方面,他擅长治虚劳病。主张老少治法应有所不同,对象不同就要采取不同措施,要顾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
萧龙友十分关心祖国中医事业的发展。1934年与名中医孔伯华创办“北京国医学院”,以造就中医人才。萧龙友任院长,苦心经营十五年,毕业学员达数百人,对当时的中医事业起到挽救和促进作用。解放前,历任北平市中医考试委员会委员和北平国医分馆董事等职。
全国解放时,萧龙友已八十高龄,仍继续从事医务工作。1949年任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50年任北京市中医师考试委员会委员。同年1月,中央卫生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卫生会议,萧龙友被聘为华北区特约代表。1951年被政务院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从1954年起历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第二届代表,中医研究院顾问、名誉院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委员,人民医院中医顾问等职。
1960年10月20日,萧龙友因病在北京逝世。他的临症方案及遗稿很丰富。他珍藏的数千册医书,全部捐献给中医研究院和北京中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