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藏源流考(新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皇文考證

《三皇文》,三國帛和所得者爲最古。又鄭隱以授葛洪,其師授今不可考。至晉鮑靚所傳,云於嵩山石室中得之,亦以傳葛洪。《三皇文》即《三皇經》,後人增其他道經及齋儀,編成《洞神經》。

小有三皇文

按《三皇文》即《三皇經》,猶《靈寶五符天文》之即爲《靈寶五符經》也。《抱朴子·遐覽》:“敢問符書之屬,不審最神乎?抱朴子曰:余聞鄭君(即鄭思遠。)言,道之重者,莫過於《三皇文》、《五嶽真形圖》也。古人僊官至人,尊祕此道。非有僊名者,不可授也。受之四十年一傳,傳之歃血而盟,委質爲約。諸名山五嶽,皆有此書,但藏之石室幽隱之地。應得道者,入山精誠思之,則山神自開山令人見之。如帛仲理者,於山中得之,自立壇委絹,常畫一本而去也。”今本《神仙傳》卷七曰:“帛和,字仲理。”又曰:“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王君語和大道訣曰:‘此山石室中,當熟視北壁,當見壁有文字,則得道矣。’視壁三年,方見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皆著石壁。和諷誦萬言,義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訣。”據此,帛和所得《三皇文》,即《三皇天文》大字。《洞神八帝妙精經》曰:“西城要訣《三皇天文》内大字。”注曰:“西城仙人施用立成,隱之玄丘之陰,帛公記録,天漢元年正月三日受。”此謂帛和得《三皇天文》内大字。又曰:‘帛公曰:前漢太初二年,王君明(按即盟字。)授余大道之訣,使燒香清齋三日三夜,乃見告。’”此謂西城王君授帛和以大道之訣,與《神仙傳》之説合。

《抱朴子·金丹》云“三皇文召天神地祗之法”。又《抱朴子·地真》:“黄帝東到青丘,見紫府先生,受《三皇内文》,以劾召萬神。”(按上句亦見《太上靈寶五符序》卷下。)按道經體制,經文多自述其來源。《地真篇》所記,蓋取自《三皇文》,其説依託不可據。而帛和云云,乃此經出世之源。《抱朴子·遐覽》言自其師鄭君(鄭隱。)得《三皇内文》。又云:“道經有《三皇内文》天、地、人三卷。”是《三皇内文》有三卷。據上考,帛和所得《三皇内文》,鄭隱以傳葛洪,且託爲出自黄帝。據《雲笈七籤》卷六《三洞經教部》,此即《小有三皇文》。又引《玉緯》,謂此文在小有之天玉府之中,故云。又可稱《小有經》。

《三皇文》、《五嶽真形圖》經德,見《抱朴子·遐覽篇》、《雜應篇》、《登涉篇》,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説》卷上、《無上祕要》卷二十五《三皇要用品》引《洞神經》。(此乃總稱。)

大有三皇文

《道教義樞》卷二《三洞義》曰:“晉時鮑靚學道於嵩高。以惠帝永康年中,於劉君石室,(按葛洪《神仙傳》,劉根隱嵩高山石室。)清齋思道,忽有《三皇文》,刊,(按《雲笈七籤》卷四,文下脱石成字。)仍依經以四百尺絹告玄,而受。後亦授葛法(按《雲笈七籤》卷六,法當作洪。)子孫。按《三皇經》序,鮑君所得石室之文,與世不同。(按此本晚出,與先已行世之《小有三皇文》不同,故云。)陸先生所得,初傳弟子孫,後傳陶先生,(按《雲笈七籤》卷六云“陸修静得之,傳孫遊嶽,游嶽傳陶隱居”。)先生分折枝派,遂至兹也。”唐·張萬福《傳授三洞經戒法籙略説》云:“《洞神經》十四卷,陶先生所傳十三卷。”又《太上洞神三皇儀》云:

《洞神經》卷第一 《大有籙圖天皇内文》

《洞神經》卷第二 《大有籙圖地皇内文》

《洞神經》卷第三 《大有籙圖人皇内文》(按《道藏闕經目録》卷上著録《洞神大有録圖》二卷,有符。)

《洞神經》卷第四 《八帝妙精經》上

《洞神經》卷第五 《八帝妙精經》中

《洞神經》卷第六 《八帝妙精經》下(按今《道藏》收《洞神八帝妙精經》一卷。)

《洞神經》卷第七 《八帝玄變經》上

《洞神經》卷第八 《八帝玄變經》中

《洞神經》巷第九 《八帝玄變經》下(按今《道藏》收《洞神八帝玄變經》一卷十五篇。八帝謂南斗史佐八大鬼神,又稱八史。)

《洞神經》卷第十 《八帝神化經》上

《洞神經》卷第十一 《八帝神化經》下(按《道藏闕經目録》卷上著録《洞神八帝神化經》四卷。)

《洞神經》卷第十二 《三皇齋儀》(按同上著録《太上洞神三皇寶齎宿啓儀》,《三時通用行道儀》,《講誦儀》,《懺謝儀》,《三時行道儀》。)

《洞神經》卷第十三 《三皇朝儀》(按同上著録《洞神三皇朝儀》。)

《洞神經》卷第十四 《三皇傳授儀》(按同上著録《太上傳授三皇儀》三卷。)

上十四卷,蓋即陶弘景十三卷,增一卷科儀耳。《大有籙圖三皇内文》三卷,當即《大有三皇文》。故鮑靚所傳,即《大有三皇文》。又稱《大有經》。大有者,謂此經祕在大有宫中也。

《上清道類事相》卷四《瓊室品》引《三皇朝儀》。《無上祕要》卷四十九引《三皇齋立成儀》,卷三十八授《洞神三皇儀品》,卷四十八《三皇齋品》。

據《無上祕要》卷二十五三《皇要用品》引《洞神經》,《三皇天文大字》、《天皇文》、《地皇文》、《人皇文》,皆所以劾召鬼神;《抱朴子·遐覽》云是符書,今皆佚,疑皆似《元始五老赤書玉篇真文》,(參閲《真文赤書人鳥五符》條。)是篆文。

帛和

今本《神仙傳》卷七曰:“帛和,字仲理,遼東人也。入地胏山,事董奉。奉以行氣服朮法授之。告和曰:‘吾道盡此,不能得神丹金砂,周遊天下,無山不往。汝今少壯,廣求索之。’和乃到西城山,事王君。王君語和大道訣。曰:‘此山石室中,當熟視北壁,當見壁有文字,則得道矣。’視壁三年,方見文字。乃古人之所刻《太清中經》、《神丹方》,及《三皇天文》大字、《五嶽真形圖》,皆著石壁。和諷誦萬言,義有所不解,王君乃授之訣。後入林慮山,爲地仙。林慮,一名隆慮,其山南連太行,北接恒岳,有仙人樓,高五十丈。”(按《御覽》卷四十五引《隋圖經》:林慮在隋縣西二十里,山有三峰,南第一峰名仙人樓,高五十丈。)《御覽》卷六百六十三引《道學傳》,本此。又見《仙苑編珠》卷中引《神仙傳》。

《御覽》卷六百六十一引《真人傳》(節録《馬明生真人傳》,傳文見《雲笈七籤》卷一百六。)曰:“馬明生者,齊國臨淄人。本姓帛,名和,字君賢。”《雲笈七籤》作本姓和。《墉城集仙録》卷四《太真夫人傳》,即録自《馬明生真人傳》,作和君賢。《真誥》云:“馬明生,臨淄人。”《仙苑編珠》卷中引《神仙傳》:“馬明生,臨淄人,本姓和,字君賢。”《太平廣記》卷七引《神仙傳》亦云然,但作馬鳴生。(今本《神仙傳》亦作馬鳴生。)《仙鑑》卷十二:“馬明生(一作鳴生。)”“本姓和,字君實。一作賢,一作寶。”又各書所記馬明生事蹟,亦與帛和不同。故《御覽》所録蓋誤。馬明生非帛和也。

鮑靚

(鮑靚,見《晉書》卷九十五《藝術列傳》,卷七十二《葛洪列傳》,卷八十《許邁列傳》;《御覽》卷六百六十四引《神仙傳》佚文,及《道學傳》;《仙苑編珠》卷下引《道學傳》;《雲笈七籤》卷八十五,一百六;《仙鑑》卷二十;《玄品録》卷二。)

鮑靚,字太玄,(《晉書·葛洪傳》云鮑玄,蓋誤。)東海人,(《晉書》本傳。)或云陳留人,(《七籤》、《仙鑑》。)或云東海陳留人,(《玄品録》。)或云上黨人,漢司徒鮑宣之後。(本《神仙傳》。《御覽》六百六十六引《道學傳》及《晉書·葛洪傳》亦云上黨鮑玄。按東晉僑立郡縣,更易頻數。故靚之鄉里,異説紛紜。)學兼内外,明天文河洛書。遷南陽中部都尉,爲南海太守,時王機爲廣州刺史。(《晉書》本傳。)靚,葛洪之妻父也。(《晉書·葛洪傳》、《神仙傳》。)許邁曾往候之,採其至要。(《晉書·許邁列傳》。)靚嘗見仙人陰長生,得受道訣。(《晉書》本傳。《御覽》六百六十三引《道學傳》云:於太興元年。太興,東晉元帝年號。)

或云靚學明經術緯候。師左元放,受中部法,及《三皇》、《五嶽》劾召之要,行之神驗,能役使鬼神,封山制魔。(《七籤》、《仙鑑》。)嘗與許謐往還,(《真誥》卷十。)年過七十而解去,(《神仙傳》。)或云百餘歲卒,(《晉書》本傳。)或云後靚還丹陽,(據此,靚後居丹陽。)卒葬於石子岡,(《仙鑑》卷二十一,引《墉城集仙録》。)或云於羅浮山得道。(《仙苑編珠》。)

(《廣弘明集》卷九周·釋道安《二教論》:“晉元康中鮑靖造《三皇經》被誅。”又《笑道論·道經未出言出》“鮑静造《三皇經》,事露被誅。”按此事未見史文,蓋釋子所妄造。鮑靖、鮑静,當即鮑靚。)

唐代焚三皇經

《抱朴子·遐覽篇》、《雜應篇》、《登涉篇》述《三皇内文》、《五嶽真形圖》神通多端。《法苑珠林》卷六十九《破邪篇·捨邪歸正》第六:“至唐貞觀二十年,有吉州囚人劉紹略妻王氏,有《五嶽真仙圖》及舊道士鮑静所造《三皇經》,合一十四紙。上云:‘凡諸侯有此文者,必爲國王。大夫有此文者,爲人父母。庶人有此文者,錢財自聚。婦人有此文者,必爲皇后。’時吉州司法參軍吉辯因檢囚席,乃於王氏衣籠中得之。時追紹略等勘問,云:‘向道士所得之。’受持州官,將爲圖讖。因封此圖及經,馳驛申省奉聞,勑令省官勘。當時朝議郎刑部郎中紀懷業等,乃追京下清都觀道士張惠元、西華觀道士成武英等勘問,並款稱云:此先道士鮑静等所妄爲墨書,非今元等所造。勑遣除毁。又得田令官奏云:如佛教依内律,僧尼受戒得蔭田各三十畝。今道士、女道士皆依《三皇經》,受其上清下清,昔僧尼戒處,亦合蔭田人各三十畝。此經既僞,廢除。道士、女道士既無戒法,即不合受田,請同經廢。京城道士等當時懼怕,畏廢蔭田,私憑奏官,請將老子《道德經》替處。其年五月十五日,勑侍郎崔仁師勑旨云:‘《三皇經》文字既不可傳,又語妖妄,宜並除之。即以老子《道德經》替處。有諸道觀及以百姓人間有此文者,並勒送省除毁。’其年冬,諸州考使入京朝集,括得此文者,總取禮部尚書廳前,並從火謝也。”事又見集《古今佛道論衡》卷丙。

歷代書目著録三皇經、五嶽真形圖

《宋志》神仙類:陰長生《三皇經》一卷,《五嶽真形圖》一卷,《五嶽真形論》一卷。《崇文總目》道書類:《三皇經》三卷,陰長生撰;《五嶽真形圖》文一卷,葛洪撰;又《靈寶五嶽真形圖》一卷。《通志略》諸子類道家:《三皇經》一卷,陰長生修;《五嶽真形圖文》一卷,葛洪撰;《靈寶五嶽真形圖》一卷;又《天皇内文》一卷;《内諱隱文》一卷;《三皇内音》一卷;《三皇内文》一卷。《祕目》子類道書:《三皇内文》一卷,《五嶽真形序論》一卷。《御覽》經史圖書綱目有《三皇經》。可見,《三皇經》雖經唐代焚燬,至宋代尚存於世也。《道藏闕經目録》卷下有《三皇經》,卷上《洞神三皇内音》、《洞神三皇經疏略義》。

《正統道藏》洞神部方法類有《太清金闕玉華仙書八極神章三皇内祕文》三卷。《抱朴子》所引《三皇文》,此書無之,故非葛洪所得書。其《神宗章》述及唐宋道士,疑此書或係晚出,或有後人增入者。又《洞玄部》靈圖類有《洞玄靈寶古本真形圖》,前有東方朔序。(參閲《道藏劄記》帛和與帛家道條。)

《五嶽真形圖》見甯全真授、王契真纂《上清靈寶大法》卷十六《五嶽靈山投簡式》。又《雲笈七籤》卷七十九亦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