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地理环境
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西部。因在太行山之西,称为“山西”。取坐北朝南之势,别称“山右”。
山西地势,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是黄土高原的东部,有山西高原之称;地表多覆盖着深厚的黄土层。
春秋时期,地属晋国,所以山西简称为“晋”。战国初期,赵、魏、韩三家分晋,故山西又称“三晋”。
远古时代,有全国分为九州之说,最北是并州(并字作为地名必须念“兵”)。并州范围,以后逐渐缩小,到唐朝,并州主要指今阳曲以南、文水以北这一块。并州的治所,在古晋阳,即今晋源镇。617年,唐高祖李渊在晋阳起兵,至唐玄宗开元中,改并州为太原府。文水县,一直在并州及太原府治下。所以《旧唐书》《新唐书》都说:“高宗则天顺圣皇后,并州文水人。”
文水县在今太原市的西南方。
文水,春秋时期,是晋国贵族“祁氏之田”。三家分晋后,属于赵国,称为“大陵”。秦始皇十九年(前228),建立大陵县,属太原郡。隋文帝开皇十年(590),改名文水县。
隋唐以前的大陵县城,位于今文水县城东北二十五里处,就是武陵村的大陵屯。
隋唐时代的文水县城,在今文水县城东面十里处,即旧时的“旧县都”,今有旧城庄。
北宋年间,文水县城被大水冲坏,宋哲宗元符年间(1098—1100),方移县城于章多里,这就是现在的文水县城。宋代筑的是土城墙,高仅三丈三尺。明代多次增修,高至四丈五尺,并改用大砖筑城。
《旧唐书》卷39《地理志》说:太原府原是隋朝的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设并州总管府于此,管辖晋阳、太原、榆次、太谷、交城、文水、祁县等十六个县。武德七年(624),总管府升为大都督府。女皇登位的天授元年(690),升太原为北都,与东都洛阳相配,仍设大都督府。女皇驾崩后,废北都。唐玄宗于开元十一年(723),又设北都,改并州为太原府。天宝元年(742),改北都为北京。
唐太宗时,划全国为十道,今山西省称为河东道,道内有并州(即太原府)等。宋代称河东路。元代属中央的中书省,置河东山西道肃政廉访司。明代置山西布政使司,至清代始称山西省。
文水县,唐武德年间,先属汾州(治今汾阳),贞观初年,还属并州。女皇天授元年(690),因为文水是女皇的故乡,照例升为武兴县,和晋阳县、太原县,同样列为“京县”。
关于文水和太原的材料,我除遍查“正史”之外,还查遍了所有地方志:从明代成化二十一年本,到清代乾隆四十八年本的《太原府志》;从明代嘉靖三十年本,到清代光绪八年本的《太原县志》;从清代康熙十二年本,到光绪九年本的《文水县志》,结果发现,所有上述志书的记载,都是根据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