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的当下精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孔子仁爱精神的当代价值

牛:牟先生,您说得太好了,刚看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我还在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主体的儒家,最提倡仁爱的精神,怎么没有在里面体现出来呢?经过您的以上解释,我总算明白了。实际上,友善讲的就是仁爱,只是换了一种不同的说法,其实质是一样的。那么,您能不能谈一谈孔子仁爱精神的当代价值?

牟:我曾经把儒家仁学划分为仁爱之道、仁恕之道、仁和之道三个方面,下面就分别来谈一谈这三个方面的当代价值。

一、仁爱之道。孔子仁学的根本宗旨是“仁者爱人”,但孔子的仁爱与基督教的博爱不同,它不把爱人视作神的教诲,而归结为人的善性。人人生活在群体之中,彼此同情和关心是世代传承的文化本性,这种本性,儒家又称作“良知”。推行仁爱最切实可行的方法是从自己做起,发现和培育良知,自己拯救自己;从身边做起,由近及远,爱父母亲人,爱社会他人,爱天下人类,爱宇宙万物。

二、仁恕之道。孔子仁学的忠恕之道给儒家的仁爱信仰植入了平等、互尊的要素,从而具有了摆脱等级制度的力量,也能够超越文化征服的局限,为当今多元文化实现和谐共生提供最合理的文明路径。忠道就是“尽己之心”帮助他人,恕道就是以“推己之心”体贴他人。孔子讲过:“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仁学的现代价值在于,己所欲是欲他者自立,欲他者发达,而不把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强加于人;强调将心比心、体谅人和尊重人,不赞成强迫的爱,而提倡互尊、自愿的爱,信仰的真爱靠感动别人来传播,正义的信仰应当有这种自信。

三、仁和之道。孔子仁学的“中和之道”体现了儒家处理社会矛盾的基本态度和风格。“中和之道”的基本要求是尊重多元、包容差异、行事稳健,它能保持和推动人类文化生态的多样性、丰富性、交融性的健康进程,可以避免文化威权和极端主义带来的灾难。

孔子的伟大不仅在于他为文明人确立了修仁德、安百姓的人生追求,为文明社会确立了行礼义、均贫富的理想,还在于他为文明人类确立了协和万邦、共致太平的目标,在族群和文化关系上提出具有普世价值的“和而不同”的文明原则。这是一种为当今人类所缺乏的伟大智慧,人类要想真正摆脱野蛮、避免互相残杀、全面步入文明,只有向伟大的孔子学习,用“和而不同”的文明原则协调彼此的关系,才能建立友爱的新型国际秩序,实现许多思想家提出的博爱的理想。

以上三个方面体现了建立在儒家仁爱基础上友善的原则,只有用友善的态度去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乃至国家与国家、宗教与宗教等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保持人类的和谐共生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人类已经是命运共同体,而有些利益集团仍在损人互斗不已,危害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儒家“友善、互尊、和谐”之道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需要的普遍性道德原则。

牛:您刚才谈到了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中恰好就有和谐,那么,儒家的和谐精神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牟:儒家思想的发展,贯串着一条红线,便是贵和的哲学,主张多样性事物之间应当和谐相处、互补共进,不应当对抗冲突、你死我活,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皆当如此,因为宇宙和人类是一个整体,天下如一家、社会如一身,彼此痛痒相关、休戚与共。

多样性事物之间的差异和矛盾当然是普遍存在的,但对待和解决矛盾的态度与方式应当是包容的、文明的,即共生共处、合作两利。儒家赞成包含着多样性、协调性的“和”,反对单一化、一言堂的“同”,因为“同”不符合客观事物的本性,是行不通的,也会带来争斗和破坏。

《国语·郑语》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是从发生学上肯定了“和”的哲学意义。春秋时期晏婴将“和”的哲学从烹调、音乐推到社会政治,认为君臣关系不仅是命令与服从,还应有不同意见,相异而相济,这就是“和”,由此才会有良好的政治。

到了孔子,总结以往“和同之辨”,明确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的命题,“和而不同”于是成为一个社会文化的伟大原理。它的内涵至少具有以下要义:一、承认事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二、承认每一种事物都有其特殊的属性和价值;三、人们之间要互相尊重;四、避免冲突与对抗,实行和平共处之道。“和而不同”的原则可以有多种体现,不同事物、不同意见有时可以并行不悖,有时可以相异相成,有时也可以相反相成。

因此,“和而不同”的理念是理性的、人道的、开放的、宽容的、平等的,因而与现代文明精神完全能够相通,它是一种大智慧,对人类社会的发展有重要指导意义。

孔子弟子有若说:“礼之用,和为贵。”乐和同,礼别异,但别异之礼以和谐人群为贵,不是要割断不同族群之间的密切联系。《中庸》说:“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认为“和”是社会发展的普遍真理。它还说:“君子和而不流”,“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和”是有原则的,人们不能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而各种健康的生命和文明的理念都可以共生共进。

《易传·乾卦·彖传》提出:“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认为阴阳之道在于使万物各尽其性、各得其所,从而相依共成一体,这就是“太和”的理想状态。它还提出“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坚信人类社会可以经由不同的道路最后走向大同世界,“同归”与“殊途”,“一致”与“百虑”是相辅相成的,这就把多样性与一体性统一起来了,从而形成宽容的文化战略,给予诸子百家以广阔的发展空间。其后宋儒提出“理一分殊”的思想,从哲学的高度概括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近代则有谭嗣同提出“仁以通为第一义”,强调中外通、上下通、男女内外通、人我通,把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沟通作为实现国内外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这就是“通和”的思想。

近现代许多学者,在儒家“仁爱通和”思想指导下,提出“贯通古今、融合中西”的文化战略,这是孔子“和而不同”思想的当代发展,它说明中华民族有着兼收并蓄的气概和综合创新的能力,能够在开放中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牛:那么,提倡与弘扬儒家的和谐精神,对于我们当前社会来说,又有什么价值呢?

牟:今天我们提倡儒家的贵和哲学,发扬孔子思想中的和谐精神,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时代价值:

一、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儒家的宇宙观从一开始就是天人一体、宇宙一家的,它是一种早熟的生态哲学。儒家习称“自然”为“天”,孔子赞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孟子提倡“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易传》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易传·乾卦·文言》);《中庸》提出“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程颢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我也”(《识仁篇》);张载认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人生的最高理想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子语录》);朱熹说“天便脱模是一个大底人,人便是一个小底天”(《朱子语类》);王阳明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

总起来说,儒家的天人观是整体性的大生命观,宇宙是一个超型大生命,人是宇宙的产物,他应该像爱护母亲和家园一样爱护自然,像爱护兄弟姊妹一样爱护万物;要自觉担当“天地之心”的责任,做事天、补天的事,不做逆天、损天的事;人与自然不仅是朋友,而且是亲人,人对自然的依存度是很高的。我们如能培育和增进儒家这样的天人智慧和博爱情怀,必将大大促进我国生态环保事业的蓬勃发展,从而不仅造福于当代,而且延福于子孙后代。

二、促进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

儒家的人类观是天下一家。孔子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他所提出的“忠恕之道”与“和而不同”,不仅适用于一国一族之内,还要推之于国际、族际,成为世界普遍性人际原理。

现在最难也最迫切的事情是突破国家和民族的界限,把平等、宽容、互尊、互助实现于国家关系和民族关系之中,而实现这一突破的关键是强势国家和民族抛弃大民族主义观念,把弱势国家和民族真正当成亲人和兄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尊重别国别族对自己发展道路的独立选择。

儒家经典早就强调国家对外的方针要“讲信修睦”、“协和万邦”,如有冲突要“化干戈为玉帛”,实现和发展平等友好往来。儒家一向反对“以邻为壑”、“乘人之危”,认为“和则两利,分则两损”。儒家的这些思想在人类相互依存性空前增加的今天,更显现出它的真理性和价值。

儒家也看到国家、民族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性及大国强国的主导作用,但认为大国要得到尊重和安定天下,不能仅凭军事实力,还要拥有道义的力量,实行“以德行仁”的王道,则“得道多助”,天下心悦诚服;反之,实行霸道,一味以力欺人,则“失道寡助”(《孟子·公孙丑下》),导致众叛亲离。德、日法西斯的覆灭,当代霸权主义的碰壁,都在从反面证明儒家的世界和平之道才是光明之道。

三、促进社会各阶层关系的和谐

儒家在历史上受宗法制度的限制,在其礼学中有等级观念,表现出贵族意识,如强调君权、族权和夫权,这是应该加以剔除的。但儒家也有非常可贵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与当代民主思想等同,却应该视作在中国实现民主的重要资源。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就是古代民本主义和近代西方民主主义的结合。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其重要表现便是惠民富民,“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节用而爱人”(《论语·学而》)。孟子进一步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要“保民而王”(《孟子·梁惠王上》),实行仁政,重视民生,为民兴利除害。荀子把君比为舟,把庶人比为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故治国者要“平政爱民”(《荀子·王制》)。儒家经典《尚书》中早就提出“民惟邦本,本固邦宁”,把民众的信任看作国家政权的基础。历代凡是能重视民生民意的政权,便发达兴旺;反之,凡是虐民困民的政权,必然发生危机以至于灭亡。

儒家还很重视纳谏采风,以便实现政通人和。孟子说“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孟子·离娄上》),提倡下对上的直言批评;并主张在用人时要尊重民意调查,“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撤换和惩处官员亦复如是,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这样可以保证上下一心,社会和谐有序。

我们今天进行民主与法制建设有一个过程,要逐步扩大各阶层和广大民众参与政治活动的范围和程度,加强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凡事皆要有助民生、顺应民意、广采民智,则政治文明会有较快的进步。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吸取先人的政治智慧是十分有益的。

四、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和谐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共生互动的国家,古代文明是多元起源,又不断向中原地区汇聚,再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周辐射的反复进行的创造过程,它既是多元的,又有凝聚的中心。

作为中华民族集合核心的华夏族和后来的汉族,它本身就是多民族融合的产物。儒家推崇的圣人,许多是出身于少数民族,如舜生东夷,禹出西羌,周文、武源自西戎,只要能代表先进文化,便为中华民族共同尊崇。

费孝通先生把中华民族的格局称之为“多元一体”是十分精辟的。所谓“多元”,是指民族众多,文化各异;所谓“一体”,是指多种民族有共同的文化基础,有共同的族群认同,有共同的历史命运,相互渗透和依赖,不可分割。从古到今,各民族都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在文化上,由儒道互补,进到儒佛道三教鼎立与合流,形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三教文化以其强大的辐射力,影响到各民族的信仰和文化;各民族又以各自独特的信仰和文化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儒家“厚德载物”的宽厚品格,中华民族不仅在历史上不断吸纳了众多的外来文化,使中国成为一个世界文明的重要交汇之地;而且近代中国落伍以来,中国人又以开放的心态到西方去寻找真理,努力学习各种先进文明。经过几百年的努力,现在中华步入迅速复兴之途,现代化事业取得巨大成功。中国成为东方传统优秀文化、西方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交相辉映的国家。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思想文化上绝不是一个清一色的社会,而是文化多元和谐的社会。在政治上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统一性和尊严;在文化上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主导性与多样性、先进性与广泛性结合起来,给各种民族特色文化和外来健康文化提供广大宽松的环境,使中国成为集人类文化瑰宝之大成的多姿多彩的“百花苑”和文明对话的胜地。而民族传统文化是根本,返本开新,综合创造,它不仅造福于中国,亦将造福于世界。

五、促进家庭内部的和谐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谐是人生的幸福,也是社会和谐的要素。重视家庭和亲情是中国文化的传统,更是儒家的传统。儒家把婚姻家庭看作两性生命的结合与族群生命的延续;家庭作为整个国家民族的基本单位,又担当着培育人才、传承文化、稳定社会的功能,所以家庭的意义是重大的。

儒学的婚姻家庭观有许多精华,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其一是重视亲情,在两代人之间提倡父(母)慈子(女)孝,互相关爱。父母慈爱子女不仅出于天性,又有传统的深厚积累,看来无须提倡。子女孝顺父母是传统美德,但容易减弱和丧失,需要培养和提倡。现代社会中父母往往不缺吃穿,而缺少与子女的团聚,空巢家庭越来越多,老人的亲情得不到满足。一曲《常回家看看》得到社会热烈的欢迎,说明人们在呼唤孝道,尤其呼唤精神情感方面的孝道。

其二是重视夫妇之情,强调夫妇同体,百年好合,互敬互爱,互相忠诚,白头到老。朱熹说:“夫妇和而家道成。”(张伯行《续近思录》)夫妻是家庭得以成立的基础,有夫妻然后有父子,家庭可以无子女,不能无夫妻。

现代社会受到时代潮流的冲击,夫妻关系越来越不牢固,离婚率不断攀升,婚外情经常发生,单亲家庭日益增多,造成许多社会问题。恋爱自主、感情第一、男女平等、离婚自由,这些都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结婚草率、感情不专、离婚轻率,也不是好现象,不仅给双方带来痛苦,也给子女造成心灵创伤。

按照儒家传统观念,夫妻之间不唯有情,还有恩义,班昭《女诫》说:“义以和亲,恩以好合”,“夫妇之道,参配阴阳,通达神明,信天地之弘义,人伦之大节也”,因此应当严肃对待。夫妻以情合,成立家庭,生育子女,便有恩义积累、便有责任在肩,不能由浅薄的感情变化去喜新厌旧。如果缺乏道德责任感和恩义之心,便不要成立家庭,否则一合一分,会给对方造成极大伤害。

牛:习总书记在山东讲话中提到了儒家的君子人格,您也在相关文章中多次强调,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每个人都必须严格要求自己,养成儒家式的君子人格。您能不能就这一问题再谈一谈?

牟:习近平同志在山东讲话中说:“儒家推崇君子人格,讲‘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义以为质’、‘故君子莫大于与人为善’等等。”这段话很重要。

孔子是至圣,是万世师表,如司马迁所云:“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对于多数人而言,比较现实的做人目标应当如孔子所倡导的那样,争做新时代的君子,而不要做小人。君子是有德者,既有益于社会和他人,也使自己过得有尊严、有意义。

根据孔子论君子人格的言论,我概括为“君子六德”:一要有仁义,立人之基。“君子以仁存心”、“君子义以为上”,即心地善良、关心别人,而且行为端正、见利思义,如孟子所说:“居仁由义。”心要有温度,不要变冷,更不能变黑。

二要有涵养,美人之性。“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中庸》),“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即要以修身为本、知书达理、人格健全、忠厚待人、气质高雅、行事有度。

三要有操守,挺人之脊。“君子和而不流”、“临大节而不可夺,君子人也”(《论语·泰伯》),即要坚守正道、是非分明、矢志不移、不与歪风邪气同流合污。

四要有容量,扩人之胸。“君子和而不同”、“君子尊贤而容众”、“君子以厚德载物”,即要心胸宽阔、尊重他人、讲究恕道、包容多样。

五要有坦诚,存人之真。“君子坦荡荡”、“君子必诚其意”,即要诚信做人、表里如一、直道而行、光明磊落。

六要有担当,尽人之责。“君子以自强不息”、“仁以为己任”,即要有责任心和使命感、立志远大、勇挑重担,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