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修订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一 元冏墓誌

【誌文】

陽平王墓誌銘/

維皇魏永平四年歲次大火二月丁卯朔十八日甲申,/故輔國將軍、汲郡太守、陽平王元冏,字曇朗,厥年廿有/七,以去永平二年十二月廿四日,薨於郡庭,即殯郡之/西序。王/景穆皇帝之曾胤,故陽平王之孫。故陽平王 第二息。/王流暉皇萼,分光乾緒,含彩弱年,摛華晚歲,光崇前/烈,堂構後隆。/聖上嘉焉,授兹斯郡,履政半期,風冠京野,故能使灾蝗/靡入,猛虎出江,邑頌來甦,鄰城改聽。皇朝以王執三/英於生辰,秉五美於平日,故追贈持節、征虜將軍、□豫/州刺史,王如故,謚曰恭王。窆於西陵,其辭曰:/

王誕懋英韻,氣烈風舒,籌練七武,粉賾九圖。懷仁樂静,/含道澄虚,非義靡處,非禮弗居,庶尹皇家,永世國謨。/但凝飃春馳,驚沴夏急,早淪金精,夙摧玉粒。赫矣叡王,/痛灾禍及,萬僚崩叫,千司慟泣。形潛雖永,休風猶集,鏤/金誌石,刊景標立。嗚呼哀哉。

【疏證】

元冏墓誌,1991年出土於河南省孟津縣朝陽村北,現藏孟津縣文管會,出土情况見310國道孟津考古隊《洛陽孟津邙山西晋北魏墓發掘報告》,載《華夏考古》1993年第1期。誌爲青石質,有盝頂形誌蓋,誌蓋無字。《洛陽新獲墓誌》收有拓片圖版和録文(圖版見頁10,録文見頁197)。圖版又見倪水通、霍宏偉《北魏〈元冏墓誌〉》,《書法叢刊》1993年第1期。已經發表的研究文章有周錚《元冏墓誌析》,載《華夏考古》2000年第1期。又李獻奇《北魏六方墓誌考釋》一文,也對元冏墓誌有簡短的研究,載洛陽市第二文物工作隊編《畫像磚石刻墓誌研究》頁206—208。周錚文指出“征虜將軍、□豫州刺史”句中所殘泐的字,應是“東”,可以參考。

元冏死於北魏宣武帝永平四年(511),時年二十七,則其生年當在孝文帝太和九年(485)。據《魏書》卷一九上《景穆十二王·陽平王新成傳》,新成於文成帝太安三年封陽平王,薨[1],長子頤嗣爵,頤於宣武帝景明元年(500)薨。《魏書》没有提到嗣元頤爵位的人是誰,只説“傳國至孫宗胤,肅宗時,坐殺叔父賜死,爵除”。從元冏墓誌看,元冏爲元頤次子,嗣王爵。宗胤應當就是元冏之子。

元冏墓誌中在元頤謚號處有空格,據《魏書》,元頤謚“莊”。但是,根據元頤的母親、元冏的祖母李太妃的墓誌,元頤的謚號應當是“惠”。李太妃墓誌見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卷四、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頁100),墓誌云:“太妃李氏,頓丘衛國人也,魏故使持節大將軍陽平幽王之妃,使持節衛大將軍青定二州刺史陽平惠王之母。”元頤爲定州刺史、衛大將軍,見《魏書》卷四九《崔秉傳》、卷六八《甄琛傳》。元頤本傳稱頤“薨於青州刺史”。李太妃死於孝明帝熙平二年(517),這時元冏已經不在,當時的陽平王是元冏的兒子、李太妃的曾孫元宗胤。洛陽出土的墓誌中,還有元冏的叔父元颺夫婦的墓誌,見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卷四、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頁75、頁72)。元颺是元頤的六弟、元冏的六叔。元颺不見於史,元颺墓誌中提到“季弟散騎常侍度支尚書大宗正卿思若”,就是元頤的另一個弟弟元欽。元欽字思若,見《魏書》元頤本傳。元欽墓誌見趙萬里《漢魏南北朝墓誌集釋》卷四,趙超《漢魏南北朝墓誌彙編》收有録文(頁249—251)。

墓誌稱元冏“窆於西陵”。西陵作爲葬地在北魏墓誌中常見,其位置及所指尚有待研究。據元冏墓的發掘簡報,元冏墓位於孟津縣朝陽村以北1.5公里處,應即所謂西陵。據元颺墓誌,元颺葬於西陵,李太妃墓誌稱“窆於洛陽之西陵”,元欽墓誌亦云“遷窆於西陵之阿”。據《洛陽孟津邙山西晋北魏墓發掘報告》,與元冏墓同時發掘的M18,雖然未見墓誌,但肯定與元冏同屬陽平王家族,加上前此已經出土的陽平王家族各墓誌,可以認爲,今孟津縣朝陽村北左近,即是北魏時期的西陵,元冏家族的墓地就在這一帶。

[1] 據《魏書》卷六《獻文帝紀》,新成薨於皇興四年十二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