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西晉初年汲郡汲冢出土的汲冢古書與孔壁古文經、殷墟卜辭、敦煌遺書等被譽爲中國學術史上的偉大發現,汲冢所出《竹書紀年》是上古中國紀年的珍稀文獻,爲歷代學者所重視。
《竹書紀年》晉唐時期爲十多卷本,宋元時期若存若亡,明代出有較完整本《竹書紀年》二卷。明清學者研究,稱晉唐時期十多卷本爲“古本”,而明代出現的二卷本爲“今本”或“近本”。長期以來,學者對於《竹書紀年》的真僞、版本等問題存在很大的疑問與分歧。明清以來,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對今本《竹書紀年》辨僞和古本《竹書紀年》輯佚,僅僅是研究了《竹書紀年》的局部,缺乏整體研究,對於《竹書紀年》的整理、版本、流傳的詳細情况研究不足,古本《竹書紀年》輯佚不全且缺乏系統校正,對於今本《竹書紀年》的價值認識不清,《竹書紀年》與其他出土文獻的關係亦缺乏研究。今本《竹書紀年》的價值問題,長期以來没有徹底解决。王國維做出矛盾的做法,一方面堅信今本《竹書紀年》乃明人作僞,另一方面用於考證古史并認爲有依據;錢穆等學者亦認爲今本《竹書紀年》有價值。王國維以後,學者注釋古籍與研究古史而廣泛引用今本《竹書紀年》。總之,以前學者關於《竹書紀年》的整體研究呈現薄弱,尚無全面系統研究《竹書紀年》者。所以,總結、分析與解决這些問題成爲學術界的迫切需要。
余治年代學十余年,本將《竹書紀年》置於其中考察。求其完備,單獨考校一篇。然《竹書紀年》終是複雜。爲了明確今本《竹書紀年》的價值,於是全面研究《竹書紀年》,爲古本《竹書紀年》輯佚并注釋,進一步分析古本《竹書紀年》與今本《竹書紀年》,發現諸多問題,遂一一分析與解决。我們將目前的研究成果分爲《〈竹書紀年〉考》、《古本〈竹書紀年〉輯注》兩本書。《〈竹書紀年〉考》考論的是《竹書紀年》的出土、整理、學術史、版本、源流、真僞與價值等問題。目前的研究可以提供四個方面的認識:一是對於《竹書紀年》的學術史提供清晰的脉絡;二是依據目前資料,對古本《竹書紀年》的整理、版本、流傳、真僞、價值與亡佚諸問題提出可靠的結論,亦可以對今本《竹書紀年》的來源、性質與價值等問題提出可靠的結論;三是關於古本《竹書紀年》的輯佚問題;四是古本《竹書紀年》在上古中國紀年體系中的地位與價值。另外,關於古本《竹書紀年》的輯佚與注解,古本《竹書紀年》與其他年代學資料的比較研究,作者將提供《古本〈竹書紀年〉輯注》一書給學者。
本書第一章是關於《竹書紀年》的背景與相關資料。第二章《竹書紀年》學術史屬於對以往學者研究的述評,提出問題。第三章至第六章是本書作者解决《竹書紀年》諸問題。由於學者關於《竹書紀年》長期積累的問題偏多,所以解决起來需要很長篇幅。讀者可以根據已有知識,有選擇地閲讀。建議的讀法是先閲讀第四章流傳,然後是第三章版本,然後是第五章古本,然後是第六章今本,然後閲讀第二章學術史與年表。
關於本書的研究結論布陳於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