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部第六
卑字聲系(幫 支)
痺(卑聲幫 支)碑(幫 支)
碑:汗6·83四1·15華四1·15雲
上錄《汗簡》形體,原釋為“牌”。《注釋》(508頁)改釋成“碑”,可信。從形體上看,古文是“痺”字,“痺”與“碑”聲符相同,讀音相近,此蓋假“痺”為“碑”,上引《注釋》已經指出重慶出土的元明玉珍“玄宮之碑”中的“碑”字與上錄古文寫法相同。
(並 支)髀(並 支)
髀:說四3·6淮四3·6崔
此形為“”字。“骨、足”二旁表意相近,“髀”之古文作“”屬於意符更替。
(並 支)脾(並 支)
脾:四1·16黃
古文借“”為“脾”。
—陴(並 支)陴(並 支)
陴:四1·16籀
古文从作,屬於意符換用。甲骨文中“陴”字作“”(《新甲骨文編》760頁),或是古文所本。
知字聲系(端 支)
—智(端 支)智(端 支)
智:汗2·25天四4·4天四4·4崔
上博簡《緇衣》中“智”字作(19號),與古文基本相同。“智”字下部本从“口”或“甘”,古文下部訛成“皿”旁,《性情論》中“智”字作(35號),下部亦與“皿”旁相近。古文形體上部从矢、于,與“智”字常規寫法相比,少一“口”旁,“智”字在楚文字中或作(《老子甲》27)、(包山137),三晉文字中或作(《集成》2746),上部均與古文相同。可見古文形體有可靠的來源。
智(端 支)知(端 支)
知:四1·16孝
古文借“智”為“知”,是文獻中常見用法。
—知(端 支)知(端 支)
知:四1·16老四1·16乂陰
此形从矢(第一形稍訛)、于、口,可隸定作“”。類似形體甲骨文作(《合集》38289),蓋六國文字亦有沿襲,古文可能是承此類形體而來。還有一種可能,古文中“智”字作,从、皿(是“甘”的訛形),古文也可能是後人截取“智”字上部而來。
此字聲系(清 支)
啙(精 支)呰(精 支)
呰:汗1·7四1·16汗
此形為“啙”字,上錄《汗簡》形體上部“匕”形受左面“止”形類化影響而發生訛變。《說文》此部:“啙,窳也。闕。”段玉裁據該字讀音及用法,認為其从此得聲,應歸入吅部為是。段說可從,“呰、啙”聲符相同,讀音相近,古文借“啙”為“呰”。
虒字聲系(心 支)
蹏(定 支)蹄(定 支)
蹄:四1·27史
古文為“蹏”字。“蹏、蹄”通用,《漢書·貨殖傳》:“故曰陸地牧馬二百蹏。”顏師古注:“蹏,古蹄字。”古文用法與此相類。
(定 支)篪(定 支)
篪:四1·17孫
《說文》以“”為正篆,以“篪”為或體,此處反以前者為後者古文。實際上兩者是因意符換用引起的異體關係。
(書 支)弛(書 支)
弛:汗5·70說四3·5演
《汗簡》形體原釋文作“施”,現歸在一處討論。《說文》以“”為“弛”的或體,但此形从“虎”字古文(四3·11汗),而不从“虒”(“虒”旁寫法參上兩條),“虎”是“虒”旁的訛省。古文屬於聲符替換。
支字聲系(章 支)
(見 支)崎(奇聲群 歌)
崎:汗4·52說四1·15說
古文係“”。《說文》:“,也。从危,支聲。”王筠句讀:“,又作踦,今作崎嶇。”可知“”本“崎嶇”之“崎”的異體,“”从支聲,而“崎”从奇聲,古籍中兩聲系字可通,如《莊子·養生主》:“技經肯綮之未嘗。”釋文:“技,本或作猗。”是其證。因此“”與“崎”應是音近通假關係。
—支(章 支)支(章 支)
支:說四1·14汗四1·14孝
小徐本古文作,與第三形相近,知前兩形。“支”字篆文作,古文作,“及”字篆文作,古文作,《研究》(65頁)指出兩種變化相似。其說是,與此相似的還有“發”字,“發”字古文“癹”的篆文寫法作,古文作(汗1·8石),演變情況亦同,“及、發”古文在戰國文字中均已出現,此古文可能也有所本。
(見 支)規(見 支)
規:碧
此形為“”字。《說文》:“,小頭也。从頁,枝聲。讀若規。”許學仁曾指出張耒碑“榘未合”之“榘”讀為“規矩”(《〈古文四聲韻〉古文研究·古文合證篇》15頁),可見“”與“規”音近,古文借“”為“規”。
(聲見 支)闚(溪 支)
闚:四1·15道
古文从得聲,上一條已論“”與“規”音近可通,則古文从作屬於聲符替換。
—頍(溪 支)規(見 支)
規:並汗4·47義並四1·17義
此形从頁(個別訛成見)从“支”字古文,為“頍”字。《說文》:“頍,舉頭也。从頁,支聲。《詩》曰:有頍者弁。”“頍”是溪母支部字,與“規”聲母同為喉音,韻部相同。此處借“頍”為“規”。
—枝(章 支)枝(章 支)
枝:汗3·30四1·14碧
此从“支”字古文。
—(禪 支)豉(禪 支)
豉:汗3·38林四4·4汗
上錄《四聲韻》形體原釋文作“”,右部从“攴”,實。今從《汗簡》收在“豉”條下。古文从弔、支,可隸定作“”。“弔”和“尗”讀音相近,常可通用,所以“”為“”字異體。《說文》以“豉”為“”之俗字,此反以“”字異體為“豉”之古文,“”與“豉”均从支聲,讀音相近,兩者可通。
(枝聲章 支)(群 支)
:說
此古文从山,枝聲,《研究》(103頁)曾提到阜陽漢簡《周易》193號簡“岐山”作“枝山”。《說文》以“岐”為“”或體,可見“、岐”與“枝”並音近可通。古文借“”為“”。
(章 支)岐(群 支)
岐:汗4·51尚四1·15尚
上錄形體原釋作“歧”,釋文“歧”為“岐”的字。此類形體與上一條古文相同,《說文》以“岐”為“”字或體,是兩者音近,上一條借古文為“”,此處借為“岐”。
(群 支)岐(群 支)
岐:汗3·33乂四1·15乂四1·15漢
上錄形體原釋作“歧”,釋文“歧”是“岐”的形近字。古文即“”字,《說文》以“”為正篆,以“岐”為或體,此處反以前者為後者古文。此二字均从支得聲,音近可通,如上錄末形注出《古漢書》,《漢書·匈奴傳》:“秦襄公伐戎至。”顏師古注:“,古岐字。”與古文用法相同,是其證。
只字聲系(章 支)
只(章 支)
只:四3·4汗
此形从只、,“只”是支部字,“”是葉部字,兩者讀音不近。“、只”意義無關,以該形為“只”字古文較為怪異。我們懷疑古文可能是“”之訛變,與“”相比,除了左右結構不同外,前者較後者多一“曰”旁,疑是增添的無意義偏旁,可能是受左面“只”旁上部的口形影響,也可能是受“”形類化影響而增。“”从只得聲,與“只”讀音相近。
氏字聲系(禪 支)
眂(禪 支)視(禪 脂)
視:四4·6崔
此古文即“眂”字。《說文》(此據小徐本):“眂,視皃。从目,氏聲。”以“視”訓“眂”應屬聲訓,該形也見於古文字中,如(員方鼎[《集成》2695])、(兆域圖[《集成》10478])等,古文此處假“眂”為“視”。
氏(禪 支)巵(章 支)
巵:四1·14義
此處假“氏”為“巵”,“巵”屬章母支部,“氏”屬禪母支部,聲母同屬一系,韻部相同,古“巵”字可與氐聲字相通,如“觝、卮”通用,《漢書·高帝紀》:“上奉玉卮為太上皇壽。”顏師古注引應劭曰:“古卮字作觝。”而“氐”與“氏”為一字分化,常可通用。則“巵、氏”讀音相近,應可通用。當然,此處也不排除古文為“氐”字脫訛的可能。若此,古文借“氐”為“卮”,兩者音讀關係更加接近。
咶—舐(船 支)舐(船 支)
舐:汗1·6莊四3·5莊
上錄《四聲韻》形體原釋文作“”,其實“、、舐、舓”等字互為異體,今從《汗簡》以“舐”為字頭(下兩條同)。古文从口、告,《箋正》(535頁)指出“告”是“舌”形之。“舐”與“咶”通,《莊子·人間世》:“咶其葉。”又《管子·地數》:“十口之家,十人咶鹽。”皆以“咶”為“舐”字。
(船 支)舐(船 支)
舐:汗1·11四3·5逸
古文从也、舌,即“”字。“古“、舐”通用,《莊子·列禦寇》:“舐痔者得車五乘。”釋文:“舐,字又作。”古文亦借“”為“舐”。
狧—舐(船 支)舐(船 支)
舐:汗1·11史四3·5史
古文从犬、舌,為“狧”字。《漢書·吳王濞傳》:“狧糠及米。”顏師古注:“狧,古字也。”上兩條已論,“”與“舐”互為異體,此借“狧”作“舐”。
是字聲系(禪 支)
鍉(是聲禪 支)鏑(端 錫)
鏑:汗6·75義四5·15義
古文為“鍉”字。“鍉、鏑”讀音相近,古可通用。《史記·秦楚之際月表》:“銷鋒鏑。”裴駰集解引徐廣曰:“鏑,一作鍉。”古文用法相同。
規字聲系(見 支)
—窺(溪 支)窺(溪 支)
窺:四1·15乂
伯父盨中用為器主名的形體作(《集成》4438.1)、(《集成》4438.2),古文與此同,兩者當是一字,何琳儀認為其為“窺”字,从穴、見會意(《釋“”》),其釋“窺”可信,但字形應分析成从視(非“見”字)、穴會意,我們對此曾有討論(李春桃《利用楚簡資料研究古文五則》)。
〈〉(窺字溪 支)覓(明 錫)
覓:四5·16崔
此即“窺”字(參上一條),下部本从視,但在隸定時被認成“見”旁。古文此處借“窺”為“覓”。
圭字聲系(見 支)
珪(見 支)圭(見 支)
圭:說
戰國文字中的“圭”字作(《魯邦大旱》2號)、(上博《緇衣》18),均增玉旁,古文與此相同,來源有據。
(溪 支)跬(溪 支)
跬:汗1·7
古文為“”字。《說文》:“,半步也。从走,圭聲。讀若跬,同。”“”字侯馬盟書中作(侯馬92:1),古文與此相同,形體可信。
解字聲系(見 支)
解(見 支)
解:並四3·12老四3·12南
《新證》(64頁)疑此為“隙”字,與“解”或為通假關係,或屬同義換讀關係。按,“解、隙”音義皆不近,此說可商。郭店簡《五行》中有形體作(36號),帛書《五行》作“懈”。“裘案”認為簡文是寫錯之字。李零早期解釋簡文時,曾引上錄古文謂“不知是否與此有關”(《郭店楚簡校讀記》)。但後來又改變意見,他指出此簡後面有“解”字,簡文屬於錯字,簡背是改錯之字(《郭店楚簡校讀記》增訂本251頁)。按,即使簡背有“解”字,也沒有充分證據說明是錯字。也可能該形是一個生僻字,簡背之“解”字可以看作此形的注音字或“釋文”。若此說屬實,則古文可能與此相關,蓋“田”旁訛作“日”旁,又移於“木”形中間。“懈”从解得聲,兩者可通,該形在《四聲韻》中還可用作“懈”字古文(參下一條),是其證。但形是“解”字異體或是“解”之音近借字,尚不能確定。關於該形的釋讀還需更多材料提供綫索。
懈(匣 支)
懈:四4·15孝
此與“解”字古文相同,參上一條。
企字聲系(溪 支)
—企(溪 支)企(溪 支)
企:說四3·5說四4·5說
古文應是“企”字異體,“企”本作(《合集》11893),从人、止會意,是“企”的本字。古文从足作,屬於意符替換。
—企(溪 支)跂(溪 支)
跂:並四3·5說
此形為“企”字,上一條“企”字古文與此相同,可證。此處假“企”為“跂”,古“企、跂”通用,《詩·衛風·河廣》:“跂予望之。”馬瑞辰《傳箋通釋》:“此詩跂即企之叚借。”《莊子·秋水》:“掇而不跂。”釋文:“跂,一本作企。”上述用法與古文相合。
启字聲系(溪 支)
—啓(溪 支)啓(溪 支)
啓:汗5·65義並四3·12義
古文从戶、攴會意,甲骨文中“啓”字作(《合集》33997)、(《合集》24926),从戶、又,作為意符時“又、攴”經常可以換用。“啓”在二十一年啓封令戈中从攴作(《集成》11306)、七扁壺作(《集成》9683),古文與以上形體應是同一字,來源有據。
启(溪 支)啓(溪 支)
啓:汗1·7孫汗1·7庶汗5·65尚四3·12庶四3·12尚四3·12說
古文即“启”字。“启”字甲骨文中或作(《合集》9339),“启”與“啓”本一字分化,文献中常可通用。
厓字聲系(疑 支)
漄(崖聲疑 支)涯(厓聲疑 支)
涯:汗5·61尚
古文从“崖”字得聲,屬於聲符繁化。
匸字聲系(匣 支)
匸(匣 支)傒(奚聲匣 支)
傒:四3·12古
《說文》:“匸,衺徯,有所俠藏也。从,上有一覆之……讀與傒同。”此處假“匸”為“傒”。
巂字聲系(匣 支)
(巂聲匣 支)攜(匣 支)
攜:四1·28乂
古文从攴作,屬於意符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