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序
1999年第六届國際閩方言研討會在香港科技大學召開,會議是我主辦的,忠敏送來一篇論文:《方言間的層次對應——以吴閩語虞韻讀音爲例》;早一年,台灣召開第六届中國境内語言及語言學國際研討會,忠敏也有一篇論文:《吴語及鄰近方言魚韻的讀音層次——兼論“金陵切韻”魚韻的音值》。這兩篇論文差不多同時完成,後來也都正式發表。給漢語音韻學上“魚虞”兩韻的問題做了一個詳盡的注解,更重要的是指出複雜的層次對應問題,這也是第一次有人指出虞韻字在吴語跟閩語中各有三個對應的層次。
從那以後,忠敏圍繞著層次的主題又寫了許多篇論文,有的從理論的角度出發,探討層次的鑒定、分析方法、時間性、對應關係等等;有的從實例檢看漢語方言中歷史層次的種種現象。用他自己的話説:“根據漢語方言演變的特點提出一中心多層次的漢語方言演變觀,並提出與此演變相配的歷史層次分析法。”如果我説忠敏是語言學家中對漢語層次觀察最廣、耕耘最深、因而建立起理論體系的一位學者,應非虚譽!
現在他把這些論文收在一起,重新整理、編排,並加上兩章評介西方歷史語言學界研究音變的歷史跟理論,寫成一本專著。不僅是他個人把他對這個專題的研究作一個總結,同時也是給年輕的語言學者指點一條新路。
層次的研究何以重要?因爲在漢語以外的語言極少發現這個現象,如果能尋繹出脈絡,建立起理論,對一般語言學會有重要的貢獻。忠敏提出的“一中心多層次”説就是往這個方向邁進了一大步。
現在談一點個人的意見,忠敏的説法有一個前提:“一層一層移民潮帶來的是歷代中原地區的口語,——(隋朝以後)以中原地區官話爲標準的讀書音又得以向全國乃至東亞、東南亞推廣開去。”所以他説的“一中心”就是“中原官話”,而我覺得所謂“中原官話”只是一個統稱,本身也有方言變異、變動不居的特性,從隋唐時代的口語到《中原音韻》時代的口語,變化相當大;讀書音更是複雜,可能以另一個方言的白話作文讀,或以另一個方言的文讀作白話,因此“一中心”的概念還值得進一步商榷。
我無意在這裏跟忠敏辯論,儘管忠敏偶爾對我的一些説法提出異議,其實不同的意見就是進步的動力。希望讀者讀這本書的時候能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將來發展出自己不同的理論,那就是我們兩人共同的願望了。
丁邦新序
二零零八年舊曆中秋節於美國金山灣區千石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