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層次的定義
近年來,語言是一種有序異質(orderly heterogeneous)結構的觀念越來越深入人心。由語言接觸而産生的異質經過比較和梳理可以分析出具有系統性的層次差異,這種層次性的差異就是這個語言(方言)内的子系統(subsystem)之間的差異,所以我們認爲一個語言(方言)内部可以多系統共存。
層次(strata,layers,stages)這個術語移植於考古學。在考古學裏層次與層次之間的區别是時代和考古形態,所以不同的考古層次它們的系統也是不一樣的。語言學裏的層次也應該是不同語言(方言)系統的疊置,是語言接觸的産物。不過語言學的層次和考古學的層次有著不同的表現:後者的層次是一個層次壓著一個層次,也就是説多重層次處於不同的平面上。從時間上來看,離地表越近的層次距今的時間越近,反之則越遠。語言的多重層次卻是同時暴露在現代活的語言裏,即表現在同一個語言的共時平面上。所以運用歷史層次分析法的目的就是要把雜糅在共時平面上的衆多層次按歷史的時間先後象剥離蠶繭一樣把它們分開。
按照上述層次的定義,我們在層次研究中就必須强調層次是一個面,或者説是一個系統,而不是一個孤立的點。是“面”不是“點”這句話有兩方面的含義:第一,以語音層次爲例,層次分析的突破口是觀察某個方言某個單字所屬音類的變異,這是從點到線的一個程式,並以此爲線索進而找出這個方言裏同一音類相同性質的變異,從而將這種變異分析爲不同的層次(面),這是從線到面的工作。所以語音層次的變異是反映該方言音類系統的變異,而不是一個一個孤立的字音變異。丁邦新先生説過“方言層有數量較多的例字,最主要的特徵是具有成系統的音韻特徵”(丁邦新1992)也就是這個意思。第二,如果説層次,通常不可能只存在於一個方言點裏,特别是由大規模移民或文教習傳等方式引入的外來讀音層必定廣泛地覆蓋一大片,不可能只影響一個點;孤立的只存在於一個方言點裏的語音現象是某個方言的語音特徵而非層次。根據上述分析,我們認爲屬於語音層次的變異必須具備三個屬性:第一,在一個語言(方言)内部,一個語音層次所具有的語音特徵在相同語音條件下或來源於相同的音類條件下應該會重複出現。第二,在同類或鄰近方言裏可以找到對應的語音層次。第三,語音層次變異屬於純語音範疇,所以語音層次變異跟一切非語音因素無涉。换句話説衡量和鑒别語音層次變異始終必須以語音因素爲標準。
語音層次研究的單位是音類。音類是指一個音節中的聲母、韻母或聲調。比音類大的單位是音節,比音類小的單位是元輔音音素(音段)。我們把語音層次的單位定爲音類是有理由的。文白異讀的對立是反映語音層次的,而文白異讀的最小對立元是音類。例如廈門話字音文白異讀的對應有六種不同的類型(周長楫1983)。見表1.01:
表1.01
“富”文白對立是聲母的不同,“八”文白對立是韻母的不同,“轉”文白對立是聲母、韻母的不同,“密”文白對立是韻母、聲調的不同,“腐”文白對立是聲調的不同,“卵”文白對立是聲母、韻母、聲調都不同。顯然文白異讀的最小對立元不是音節,也不是元輔音音素,而是音類(聲母、韻母或聲調)。
根據語音層次的定義和特性,我們可以來排除由訓讀、誤讀、避諱、形態音變、滯後音變等其他原因造成的非語音層次的變異。由訓讀、誤讀、避諱等原因造成的語音變異是孤立的一個“點”,不能形成一個“面”,所以不是語音層次所要研究的對象。這些非語音層次的變異還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不是受語音條件的制約。比如漢語中的形態音變:
惡(入聲,名詞)/惡(去聲,動詞)
度(入聲,動詞)/度(去聲,動詞)
好(上聲,形容詞)/好(去聲,動詞)
這種語音變異是受詞性(非語音條件)條件的制約,不能算語音層次。訓讀、誤讀、避諱也是受其他非語音條件的制約。由滯後音變所造成的變異跟由層次關係造成的變異最難區别,所以有人認爲乾脆把兩者都算作是語音層次。我們認爲兩者應該分開。第一,兩者産生的途徑不同。語音層次是由於語言接觸而産生的,真正的滯後音變是單一語言内部由於音變速度的不均衡所造成的。所以因層次而造成的變異屬於不同層次的變異,而由滯後音變所造成的變異是屬於同一層次裏的變異。第二,由於語音層次屬於不同層次間的變異,而滯後音變屬於同一層次中的變異,所以後者可以用條件音變和詞彙擴散理論來解釋,前者就不能用條件音變和詞彙擴散理論來解釋,而必須用歷史層次分析法來解釋。第三,那些由於音變速度不均衡而滯後的讀音往往受非語音因素的制約,比如封閉型詞類,象指代詞、否定詞、只有語法功能的虚詞等等往往有滯後音變現象。這些變異是受特定詞類因素的制約,而不是受語音因素的制約,所以不是語音層次。第四,由於受制約的因素不是語音條件,所以一般不能在相同的語音條件下或相同音類來源的條件下重複出現。第五,滯後音變一般只發生在某個方言點裏,鄰近或同類的方言往往没有類似現象,也就是説它不具備層次能覆蓋、影響一個面的特性。下面我們通過一些例子來説明語音層次差異跟非語音層次差異的不同。
上海市區話否定詞是“不”,讀vɐɁ8,據考證是尤韻字(潘悟雲2002),跟一般非組尤韻字的韻母讀音-u,如“婦、負”vu6、“富、副”fu5,存在-ɐɁ/-u的變異;上海市區話“拖(拖鼻頭涕)”歌韻,讀tha1,跟一般歌韻字韻母讀-u,如“多”tu1、“大”du6、“左”tsu5、“歌”ku1,形成a/u變異。我們認爲前者ɐɁ/u的變異屬於滯後音變造成的差異,後者a/u變異則屬於由語音層次造成的差異。因爲尤韻“不”韻母讀-ɐɁ是上海話否定詞的一種特殊的音變,尤韻其他字的韻母在上海話裏没有一個可以讀-ɐɁ,所以“不”韻母讀-ɐɁ是一個孤立的現象,在相同的語音條件下或相同的音類來源條件下找不到平行或重複出現的例子,這種音類的變異只是一個“點”,而不能構成一個“面”,或者説一個層次。“不”讀[vɐɁ8]的原因恐怕也只能從否定詞這一特殊的封閉類詞的特殊音變(非語音因素)這一方面來解釋,而這種解釋的本身就已經超出了語音層次的範疇。反觀“拖(拖鼻頭涕)”讀tha1,在歌韻裏不是孤證,常見的還有兩個:“大”(大大、阿大,祖父)da6,“多”ta1,也就是説在同類的語音條件下歌韻讀-a韻母的可以反復出現,所以在上海話裏歌韻讀-a已不是一個孤立的“點”,而是一個“層面”,再聯繫同是吴語的温州話,歌韻讀-a層次的字就更多(鄭張尚芳1983),可以找到同類方言相對應的層次。
語言層次(包括語音層次)的界定還必須充分考慮到語言産生、發展的歷史背景。漢語的形成有它的特殊性。兩三千年以來中原地區的官話一直是整個漢語的標準語,中原地區的文化在整個歷史上也是遠遠高於周邊文化。隨著漢民族和漢文化從中原向四周擴散、傳播,周邊的語言不斷漢語化和官話化,造成了中原以外的漢語、其他語言,特别是漢語南方方言的共時平面裏雜糅著多層的歷史層次,所以在今漢語南方方言,尤其是東南沿海的閩語、南部吴語等方言的層次現象尤爲突出。相反,在北方官話,除了晉方言以外,層次現象相對不是十分顯著。我們强調南方方言的層次性特點就是基於這種語言發生、發展的歷史背景。所以從大處來看,歷代的中原官話是整個漢語方言最主要的輸出語(donor langu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