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梦影(中华经典随笔)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则

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1],冬听雪声。白昼听棋声,月下听箫声,山中听松声[2],水际听欸乃声[3],方不虚生此耳。若恶少斥辱,悍妻诟谇[4],真不若耳聋也。

黄仙裳曰[5]:此诸种声颇易得,在人能领略耳。

朱菊山曰[6]:山老所居,乃城市山林,故其言如此。若我辈日在广陵城市中,求一鸟声,不啻如凤凰之鸣,顾可易言耶?

释中洲曰[7]:昔文殊选二十五位圆通[8],以普门耳根为第一[9]。今心斋居士耳根不减普门,吾他日选圆通,自当以心斋为第一矣。

张竹坡曰:久客者,欲听儿辈读书声,了不可得。

张迂庵曰[10]:可见对恶少、悍妻,尚不若日与禽虫周旋也。又曰:读此方知先生耳聋之妙。

【注释】

[1]虫声:主要指蟋蟀的叫声。蟋蟀又名促织、秋虫。

[2]松声:风吹过松林可以发出像波涛般的特殊响声,称为松涛或松风。

[3]欸(ǎi)乃:本来是象声词,指摇橹划船的声音,后来也指船歌或渔歌。唐元结有乐府《欸乃曲》。柳宗元谪居永州时写有一首《渔翁》:“渔翁夜伴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消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后来有人据此做古琴曲,称为《渔歌》或《欸乃歌》等,表达淡泊名利、寄情山水的情趣。

秋枰闲话图

[4]诟谇(ɡòusuì):一边骂人一边吐口水,以示侮辱。

[5]黄仙裳:黄云(1621—1702),字仙裳,一字樵青,号旧樵,江南泰州(今江苏泰州)人。工画擅诗,与石涛交好。明末诸生,明亡后隐居不仕。有《悠然堂集》、《桐引楼诗》等。

[6]朱菊山:朱慎,字其恭,居扬州,与孔尚任等友善。

[7]释中洲:据清汪师韩《诗学纂闻》载,康熙间有僧中洲,京口(今江苏镇江)人,住黄山三十年,集前人成句为《黄山赋》,凡八千七十三言,毛西河(奇龄)极为叹赏。疑即此人。又清初有僧人海岳,字菌人,号中洲,住江宁(今江苏南京)清凉寺,以诗、画自娱,为名人叹赏,或即同一人。

[8]圆通:佛教语,谓悟觉法性,圆即不偏倚,通即无障碍。据《楞严经》,观音菩萨以耳根圆通,被文殊菩萨赞为二十五圆通中第一圆通,故观音又称圆通大士。

[9]普门:佛教语,谓普摄一切众生的广大圆融的法门。

[10]张迂庵:不详。

【评】

这一条从听觉的角度,列举作者认为生活中优美、清雅的事物。比如春天百鸟歌唱,象征着气候回暖、生机萌动,使人心喜,古今诗文对此多有描述,《诗经·豳风·七月》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之句,仓庚就是黄鸟。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唐孟浩然《春晓》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韩愈《送孟东野序》文中也有“以鸟鸣春”之说。

而秋虫在萧索冷寂的秋夜鸣唱,就很容易撩起人们的愁思,触动骚人墨客的灵感。比如杜甫《促织》诗:“促织甚细微,哀音何动人。”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开元年间已经有宫人每到秋天用小金笼关起蟋蟀,晚上放在枕席畔听其鸣声。宋词人姜夔与友人听到屋壁间有蟋蟀声,他“仰见秋月,顿起幽思”,填了一阕凄婉动人的《齐天乐》词(“庾郎先自吟愁赋”),把秋虫引发的情思表现得十分细致。

又如弈棋时,四下幽静,唯闻落子之声,这种情景令人心旷神怡,许多诗人都曾描绘过。如唐白居易诗:“山僧对棋坐,局上竹荫清。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司空图诗:“棋声花院闭,幡影石坛高。”本条中所称许的“白昼听棋声”,大概取材于宋苏轼《观棋》诗及序,序文说:“尝独游庐山白鹤观,观中人皆阖户昼寝,独闻棋声于古松流水之间,意欣然喜之。”诗中说:“五老峰前,白鹤遗址。长松荫庭,风日清美。我时独游,不逢一士。谁欤棋者?户外屦二。不闻人声,时闻落子。纹枰坐对,谁究此味?”写的正是白昼听棋的雅趣。元人黄庚有《棋声》一首:“何处仙人爱手谈,时闻剥啄竹林间。一枰玉子敲云碎,几度午窗惊梦残。”将棋声写得很美。

至于箫声,其声清越,易发人幽思。传为李白所作的《忆秦娥》词起句就说:“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突出箫声幽咽的一面。苏轼《前赤壁赋》写月白风清的夜晚,“客有吹洞箫者,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也是突出其凄清幽咽的一面。

山水图

以上种种声音,在现代社会当然都变成了难求难遇的境界。而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正如黄云所说,并不难听到。至于能不能领略其美,则要看个人兴致、修养了。南宋倪思《经堂杂志》中说:“松声、涧声、山禽声、夜虫声、鹤声、琴声、棋子落声、雨滴阶声、雪洒窗声、煎茶声,皆声之至清者也。”与本条所列多相合,可以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