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7 古代与学校有关的礼仪有哪些?

中国是礼义之邦,各行各业都很讲究礼仪,古代与学校有关的礼仪有哪些呢?

在古代,学校是一个习礼的主要场所。古代的学校一般都有礼仪的教育内容,即学礼、知礼、懂礼、讲礼、行礼,这对礼仪的传播和普及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早在西周时期的学校教育中,就把“礼”作为“六艺”之一,后来,太学也把礼仪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情况作为考核太学学生的标准之一。而学校自身也是以礼仪治理学校、管理学生,从而形成了学校的礼仪制度。

古代称入学叫“入泮(pàn)”“游泮”或者“进学”。在古代,入泮为隆重的入学大礼。为什么叫入泮呢?这是因为在西周时期,地方诸侯所设的学校前一般都有一个半圆形的池子,名泮水,学校就称泮宫。科举考试盛行的明、清时期,沿用周代的形制,也在府、州、县的学校内修建泮水,地方童生考试合格后被录取,也要举行入泮仪式。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入泮仪式一般由“正衣冠”“盥洗净手”“拜师礼”和“朱砂启智”等环节组成。在入泮这一天,学生要换上整洁干净的学服来到学校,先由老师为他们依次整理好衣冠,称之为正衣冠。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将双手放到事先准备好的水盆中正反面各清洗一下,再擦干,这是盥洗净手环节。在拜师礼环节中,所有新入学的学生依照一定的礼节,在老师的带领下前往孔庙拜谒孔子,之后再去学宫明伦堂拜老师。最后一项十分重要,由老师在学生额头上为他们点上朱砂,意为开启智慧、目明心亮。参加过入泮仪式,就代表着学生正式取得了入学资格,也意味着以后有机会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

入泮仪式中的拜师礼在古代是一项很重要的礼仪。春秋时期,这项礼仪被称为“束脩(xiū)礼”。《论语》记载孔子说过这样的话:“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束脩是古代的一种见面礼,即一束干肉,每束十条。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自愿送给他十条以上干肉的人,他从来没有不教诲的。在古代,行束脩礼时,学生面对老师站立,向老师行跪拜礼。老师回拜答礼后,学生将带来的礼品取出,摆放在老师面前,请老师收下。礼品一般有干肉、绢帛等,后来也不限于此,发展出糕点等。老师答应收下,实际上也就是表示同意学生跟随自己学习。从此学生便与老师正式建立起师生关系。这种礼节体现了师生之间以礼相待和谦逊文明的融洽关系。

释奠礼也是古代学校礼仪制度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释奠就是陈设酒食来祭奠先师先圣。所祭奠的先师先圣,在周朝的时候是周公,汉代以后,又加入了大教育家孔子。宋元以后,孔子被尊为至圣先师,成为祭奠的主要对象,也包括孔子门下的72位弟子。在古代,凡是刚刚建成的学校,都必须举行释奠礼,用来表示遵循先师先圣的教诲,用礼仪教化民众。以后每年的春、秋两季还要举行释奠礼,用来表示时刻牢记先师先圣的教诲。

释菜礼,也称为“舍采”“择菜”,它也是古时读书人在入学时所行的一种礼仪,主要是用苹、蘩等野生蔬菜祭奠先师。为什么会有这种礼仪呢?相传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曾受困于陈、蔡之间,七天没有吃饭,只是靠煮野菜为食,但他每天仍坚持抚琴歌咏。跟随孔子的子路、子贡等弟子认为他们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境地,只有颜回仍每天“释菜于户外”,也就是每天从野外采摘野菜,回来在孔子所住的门口向老师行礼致敬,表示尽管老师的处境很艰难,自己仍然坚持跟随老师学习的心志。颜回的这种举动,体现出了他对老师的尊重。所以,后人便在学校举行释菜礼,目的在于对刚入学的学生进行尊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