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育(中华文化十万个为什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1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游学”是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古人十分强调读书与实践的结合,后人总结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也就是游历或游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古人提高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之一。“读万卷书”是说要多读书,“行万里路”是讲应多游历,这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两个方面。“读万卷书”,即广博地学习前人的知识,这实质上是通过博览群书获得间接知识,它是一个闭门苦读的过程。孔子年轻时读书非常勤奋,孟子年少时发愤读书,不分白天黑夜。

但古人认为,只读书是不够的,也就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在《冬夜读书示子聿八首》之三中所写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说书本上得来的知识总感觉肤浅,要彻底了解一件事情,还得亲自实践。因此博览群书之后,需要进入求知的第二步,即遍游各地,亲见亲历,这称为“游学”或“游历”。古代很早就开始有游学的传统了。孔子曾周游列国;孟子闭门读书多年之后也周游各国,成为当时有名的游士;司马迁十年苦读之后,背起行囊遍游中国,到最后竟不想回去了。“游学”的好处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可以亲见亲历,增长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二是通过游历可以印证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三是通过亲历亲见可以考察事物的变化及其变化原因;四是可以在游历中将自己的知识和学说推广施行。孔子、荀子、孟子都有游历列国的经历,他们在游历的过程中,极力劝说君主采用他们的政治伦理学说,以使他们的政治抱负得以施展。

元代著名画家黄公望提出:“不读万卷书,不知道理之渊博;不行万里路,不知天地之广大;彼绘事家,特见井底之天耳!”强调画家的画外功夫,应将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相结合,不然就会像井底之蛙那样了。明代画家董其昌在《画旨》中也强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自成郛郭,随手写出,皆为山水传神。”这句话是强调画家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广博的见闻和知识,才会有开阔的胸襟,自然能在内心筹划和构思,自成气势,随手而出,就能达到传神的地步。两位画家虽然都是从绘画的角度来阐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重要,但推广到整个学习而言,“读万卷书”是强调书本知识学习的重要性,“行万里路”则强调深入实际、亲身实践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明代无名氏所绘的《圣迹图》局部。此图描绘的是孔子带领学生周游列国的情形。

游学的作用如此显著,无怪乎古人那么喜欢“游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