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8 作诗是古人重要的功课,老师怎么教学生作诗?
作诗是古代读书人的一项基本技能,一般的读书人都能作诗,有些还能出口成章,那么古时候教师是如何教学生作诗的呢?
我们知道,诗歌在中国出现很早,早在周朝时期就出现了第一本诗歌总集——《诗经》,但诗歌受重视却是在格律诗出现以后,也就是从唐代开始的。唐以后的诗主要是指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唐代以后,学作诗是历代读书人的必修课,学童学作诗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写绝句和律诗。清代文字学家王筠在他所著的专门论述儿童启蒙教育的《教童子法》一书中写道:“读书一两年,即教以属对。”属对,又称对对子,对子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对联,对对联是学作诗的开始,学生开始读书一两年后就开始学习作诗。
如何属对呢?教师一般会先教学生对一个字,比如教师出“天”,学生要学会对“地”;过些日子,教师再教学生对两个字,比如教师出“暮鼓”,学生要学会对“晨钟”;再过些日子,教师再教学生对三个字,比如教师出“独角兽”,学生要学会对出“比目鱼”。这样逐渐对到五个字,也就成一句五言诗了。
光绪年间刊印的《声律启蒙撮要》。通过背诵《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等韵书,古代的学生就可以较快学会作诗的技巧。
格律诗是讲究韵律的,要求平仄与对仗,而小孩子对平仄和对仗又不容易理解,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背诵,如“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要求小孩子背得滚瓜烂熟。至于作诗时具体的文字对仗,许多文人都选编或创作了一些例句,作为声韵启蒙教材,其中流行最广的一本是清代李渔所写的《笠翁对韵》。儿童只要把声韵启蒙教材背熟,就能较容易地对出一句诗来。另外,民间也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说法,说明读的诗多了,背的诗多了,自然就会领悟作诗的要领,作诗也就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