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8章 初露锋芒

这些年来,魏氏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提防赵韩两家身上,以至于他都忽视了自己本身的发展。而要想对外征战,除了暂时稳定自己的两个小伙伴外,自身的实力也是一大指标。

现在,赵韩两家被忽悠住了,魏斯是时候该把发展自身实力排在第一位了。

关于魏斯是怎么发展自身实力的,我们先来认识一个人。

李悝,河南濮阳人,把法家思想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战国第一人,魏文侯的变法求强就是从他开始的。

作为战国变法的第一人,李悝早先其实也是深受孔家学说影响的一个人,只是生在那个战火频发的年代,所有人都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而只有富国强兵才是唯一出路,所以李悝才不得不走上了这样一条法家之路。

众所周知,军队的战斗力是决定一场战争输赢的第一要素,可是大家谁知道,决定军队战斗力的因素又是什么?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他没有标准的答案,有可能是军队的数量,有可能是将帅的指挥才能,有可能是士兵的作战素质,也有可能是装备的优劣,还有可能是后勤资源的保障以及作战技术的先进或落后。所以说具体是什么,这要根据具体的战争而言。

然而,在战争开始前,是没有人能做足全部的准备的,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做足准备,而李悝就是那个为魏斯尽量做足准备的人。

首先,李悝提出了“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的言论。

他把那些无功而食禄的人称为淫民,表示应该剥夺这些人的俸禄以给国家真正有功的人。在他的主张下,魏国在一定程度上废除了世袭制,以至那些有战功无爵位的人开始登陆魏国的政坛,纷纷为魏国效力。

让魏国的政坛充满活力,让有能力的人处理魏国政务,这还只是李悝的第一步。接下来,他还要刺激魏国的经济,鼓励生产。

在提出了“淫民论”后,李悝又提出了“尽地力”的言论,主要意思就是说要统一分配农民耕地,督促农民勤于耕作,增加生产,充分发挥大地的耕种力。

众所周知,在以农业为单一生产方式的当时,粮食的产出是最有能力体现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的。

李悝所谓的统一分配耕地,实际上也就是一种承认土地私有制,以此来激发农民最大的积极性,然后再通过赋税的方式充实国库,以达到国富力强的目的。

在李悝之前,管仲这么干过,在管仲之前,周宣王也试图这么干过,效果是可想而知的,齐国就曾因此一跃称霸诸侯(周宣王由于贯彻的不彻底,所以没成功)。所以当李悝在魏国实施这样的制度后,魏国的粮食生产力一下子就上来了。

粮食的产量上来了,李悝又顺势抛出了一条“平籴法”,这个“平籴法”的具体做法就是魏国政府在粮食因丰收而价格偏低的时候以平价大量收购粮食,避免农民因粮食价格偏低而贱买一年的收成,同时也避免因价格的偏低让国民产生不珍惜粮食的心理而导致浪费。然后再在粮食因欠收价格偏高的时候以平价抛售粮食,避免全国因粮食的不足产生大面积的饥荒甚至死亡,以此来达到稳定民心稳定国家生产的作用。

在李悝的一系列措施下,魏国的国力迅速飙升,直接把赵国都甩出了好几条街的距离。再加上魏文侯任命西门豹为邺县县令,邺县在西门豹的治理下迅速成为北方牵制赵国的一个有力据点。

从此之后,赵国便再无力与魏国抗争,魏国也就彻底摆脱了自赵无恤以来受到的来自北方的钳制。

当一切就绪后,魏文侯便把目光投向了远方,顺着他的目光望去,秦国出现在了眼前。

晋阳之战后,三家大有分晋之势,此时的天下诸侯无不手舞足蹈,因为晋国这个难缠的对手终于要消失了。但要说最高兴的,那还非秦国莫属。

从晋文公时代起,秦国被晋国封印在西戎边陲已经有两百多年了,就算是个妖怪,秦国的魔性也应该被清除了,怎么说也该放出来了,但晋国却好像没有松手的意思。现在好了,你晋国都要解散了,我秦国的封印是不是也该解除了。

秦国只看到了即将解散的晋国,它因此欢呼雀跃,所以他看不到在晋国解散后,上天还会派一个更厉害的魏文侯来。

对内可以用制度进行改革,对外就只能用军队进行征伐了,而军队是需要将领的。这时,一个人来到了魏文侯身边,此人名曰吴起。

如果把春秋战国时期的将领以指挥能力、作战成绩、对后世的影响等因素做个排名榜的话,孙武是可以当之无愧位列第一的,而这个吴起,他至少可以排在第三的位置。

吴起,卫国左氏人,师从孔子的弟子曾子学习礼仪仁爱的儒家学说,他本就是个富家子弟,但他志不在富贵,而是一心只求建功立业。

早年,吴起散尽家财,只为寻得仕途之门,然而却处处碰壁,以至于把家业都败光了还是一事无成。

当吴起灰溜溜的回到家的时候,他自然而然的就成了乡亲们冷嘲热讽的对象。

说什么他是软蛋啊,说什么他是败家子啊,还说什么他是缩头乌龟啊,反正,吴起的乡亲们把嚼舌根的功力都发挥出来用在了吴起身上。

乡亲们在背后说吴起的话,吴起是不可能听不到了,当然,吴起也不准备回应他们。但是吴起的母亲可就受不了了,儿子仕途不顺,家财散尽,这本就让人难受的。作为同乡之人,低头不见抬头见,现在再加上这些人的闲言碎语,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女人,她确实承受不了这么多。

别人对自己的讽刺可以忍受,但是母亲的悲伤不是吴起能忍受的,于是,吴起抽出了随身的兵器,一夜之间就杀光了数十口在背后嚼他舌根的人。

第二天,便再也没有人对他们家指指点点了。

吴起是个狠角色,连杀数十口人,眼睛都不眨一下,这与他本学的儒家仁爱之术完全不符,可能命运就是这么注定的吧,也许他天生就是一个杀伐决断之人。

嚼舌根的人杀了,吴起的气也出了,但毕竟杀了这么多人,还想在家里待下去是不可能的了,于是,吴起动身来到了鲁国。

在经过一番杀戮后,吴起彻底认识到了孔子的仁爱礼数可能不适合自己,于是来到鲁国后,吴起便开始转而学习兵家法家学说。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吴起完成了蜕变。

鲁穆公三年(公元前412年),齐国发兵攻鲁。

面对来势汹汹齐国的大军,鲁国满朝文武面面相觑,没有一人能拿得出应对的策略,也没有一人敢主动请命出兵抗击齐国。

看着默不作声的群臣,鲁穆公陷入了无比的焦虑。

而随着鲁穆公陷入焦虑,整个鲁国也陷入了恐慌,但有一个人除外---此时身在鲁国的吴起。

鲁国君臣束手无策,这让吴起看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于是,主动请缨,表示自己能领兵出战,击退齐国,保卫鲁国。

关于鲁国的传统,我们是知道的,当年齐桓公来犯的时候,鲁国上下也是束手无策,曹刿就是这么出场的。所以,当吴起站出来的时候,鲁穆公是大喜过望的。

既然有人敢领兵出战,鲁穆公当然愿意让他试一试,但是,在把兵权交给吴起之前,对他这个人的身份背景、家族历史进行一下政审也是很有必要的。

谁知,不查不知道,一查鲁穆公就皱起来眉头。

当年的曹刿是鲁国人,能力先不说,立场是肯定没问题的,但是现在的吴起就不好说了。他本身是卫国人,会坚定的站在鲁国的立场上吗?并且,就算说鲁国和卫国这些年来一直是手牵手一起对抗齐国的,身为卫国人的吴起不应该受到怀疑。但是,还有一点就不得不让人慎重考虑了,吴起的妻子可是个地地道道的齐国人啊。

让一个齐国女人的卫国丈夫替鲁国抗击齐国,这可靠吗?到时候吴起要是临阵倒戈可怎么办?

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鲁穆公的大脑中,这很快把有人主动请缨的喜悦也镇压了下去,于是他不得不又再次陷入了焦虑。

吴起的申请递上去多时,却久久得不到回应,这让他也不得不开始考虑哪里出了问题。后来,还是鲁穆公自己把话讲清楚了,于是,吴起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抉择。一边是自己多年来所求不得的建功立业的机会,一边是与自己苦守相依的结发之妻。

面临抉择的时候总是痛苦的,为了出人头地,吴起背井离乡,埋首苦读。为了这一刻,他经历了太多的痛苦,经受了太多的折磨,他已经不能再等了。

于是,一个冷血的决心就在吴起的心中诞生了。

对于吴起的妻子而言,她是无辜的,也许她并没有奢求过自己的丈夫给自己带来尊贵的地位,也许她并没有妄想过成为被人羡慕的夫人,也许她只是想跟吴起恩爱平凡的过完一生,也许她已经幻想过他们老年后子孙绕膝的温馨画面。然而,无论吴起的妻子是怎么想的,她都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的丈夫会把自己的头颅割下来呈在别人的面前。

在当时,作为一个女人,吴起的妻子没有能力左右自己的命运。当她做好饭在家等自己的丈夫回来的时候,他等到了一个手握尖刀、面无表情的吴起,直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吴起的妻子都不愿相信这是真的。

但是,这一切还是无情的发生了。

杀了自己的齐国妻子,吴起便也没有了立场不坚定的嫌疑,于是鲁穆公便放心的把鲁国的兵权交给了他。关于吴起抗击齐国的这场战斗,史书没有对作战过程进行详细的记载,但结果却是很明确的,那就是鲁国击退齐国,吴起一战成名。

战胜齐国后,吴起离自己的理想越来越近,这样的喜悦使他忘却了发妻的枉死。

但是,一个能手刃发妻的人,他能誓死效忠他的君主吗,鲁穆公不得不考虑这个问题。于是在大败齐军后,鲁穆公的怀疑也随即而至,随后便罢免了吴起的官职。

与此同时,吴起在鲁国的主家三桓之一的季氏家主也被人谋杀。

在多重的变故下,吴起不得不离开鲁国,开始寻找下一个他的容身之地。

此时的魏氏在李悝的变法下逐渐强盛,他们的家主魏斯更是雄才大略。于是,吴起便把目光放到了魏文侯身上,投奔魏国而来。

吴起到来之际,正是魏文侯着手对外扩张之时,天作之合,就此诞生。

晋烈公七年(公元前409年),就在秦国还在为晋国即将解散而载歌载舞的时候,魏文侯却任命吴起为大将发起了攻克秦国西河地区的战役。

战斗过程很简单,吴起连克两城,秦国被迫向西收缩。

关于春秋时期的作战意义,之前讲过很多,大多是一种威慑的目的。但现在是战国了,作战要有不同的意义,而这个意义就由吴起来定义。

在攻克秦国的两座城后,吴起并没有发表什么正义啊,什么天道啊,什么礼仪啊的话来训斥秦国并以此来标榜魏国发动此战是正义之举,吴起知道在这个时代下那样做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所以他的做法是一声不吭,然后在占领的秦国土地上建筑城池,派兵把守,以此把攻下来的土地变成魏国的土地。

对秦国用兵初战告胜,这大大鼓舞了魏文侯和吴起的信心。于是在第二年,吴起乘胜追击,一直打到秦国的郑县,逼得秦国只能退守洛水,沿河开始建造防御工事。

接连的胜利展示着魏国此时强大的国力,再加上吴起的连番攻击,秦国不得不放弃了整个西河地区,把它拱手相让给魏国。

在得到西河地区后,魏国的领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更重要的是,从此摆脱了受制于人的局面。

西河,顾名思义,就是西岸黄河的一片土地,这是一个战略作用及其重大的地方。据西河而守,秦国不敢东进半步,魏国本土就可以高枕无忧。出西河北上迂回,则可以直插赵国腹地,致使赵国不敢贸然南下。再加上西河地区被黄河孕育的天然肥沃土地,这里产出的粮食更是可以源源不断的运往魏国都城,这对极力对外扩张的魏文侯而言,无疑是一个强有力的后勤保障。

这么重要的一个地方,魏文侯不可能意识不到。于是在占领西河地区后,魏文侯把这里设置成了魏国的西河郡,吴起则当仁不让的就成了魏国西河郡的郡守。

在担任西河郡守期间,吴起为了防范秦国的反扑,大力修筑防御工事,教化民众,以此巩固魏国在西河地区的统治。并且,吴起还依旧不忘刻苦学习,认真研究制度,并试图改革魏国的兵制。

在吴起的研究下,独步天下的魏武卒也就此诞生。

春秋时的军队是什么样的,第一部的时候就给大家介绍过。一群农民,平时种田,战时出战,他们没有训练,没有组织,他们甚至没有武器、没有防具,他们所谓的打仗,其实也就是打架。

在吴起看来这样的军队是不符时代的,所以他告诉自己必须建立一支更先进、作战能力更强的军队。

农民,他们的本职是种田,他们一年到头的时间几乎都花在了上面,所以他们不会杀人。而吴起要的士兵,从本质上就是与农民不同的。

农民不种田就会没有饭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吴起开始以招募的方式召集士兵。这些慕名而来的士兵只要来到吴起这里,吴起就给他们发响,让他们不用种田也能给家人和自己带来吃的,而代价就是把他所有的时间和精力都交给吴起。

吴起再对他们进行训练,教他们搏斗技巧,教他们杀人技巧,磨炼他们的耐力,提高他们的体力,从而让他们的力量、速度都得到极大的提高。

试想一下,一个一年到头只知锄草种田的人和一个一年到头反复练习力量速度、搏斗技巧、杀人技巧的人对打,谁的胜算大!

当然了,一个二十八岁一个八岁,或者一个身体健全一个缺手缺脚等其他的特殊情况除外,我想不到前者有任何的胜算。

建立全新的制度考核筛选士兵,不论出身,不论地位,面向所有人,这是吴起魏武卒的第一步,而他的第二步是对这些拥有超高单兵作战能力的士兵进行编制。

吴起知道,没有统一的作战指挥,再强的单兵能力也会大打折扣,所以他编魏武卒五人为一伍,设伍长一个,用来发布命令。然后两伍为一什,设什长一个,五什为一屯,设屯长一个,两屯为一百,设百将一个,五个百又设五百主一个,十个百又设千人长一个,而这一千人也就是吴起作战的一个基本单位。

作战时,吴起只要对千人长一个人发布命令,这一千个人便都能知道作战的命令是什么,在这样的条件下,作战的意志就会变得极其统一。

有了编制之后,吴起又为魏武卒请来了职业教头。

这些教头除了教士兵们正常的格斗技巧,杀人技巧外,还对他们进行严格的军事训练,教他们作战阵法,战时联络方式等等。

在教头们的训练下,魏武卒的战斗力大大提升。

魏武卒作战的能力是有了,那他们的作战心愿如何呢,这也是吴起要考虑的。每一个入选魏武卒的士兵都是经过严格选拔才进来的,一旦入选,他们便能享受优厚的待遇。

第一,分田,只要是入选了魏武卒的,便能得到大片的私人田地。在当时的分封制度下,没有田的人只是有田人的奴隶,而这些没有田的人一旦入选魏武卒,便能得到土地翻身做主当主人。这除了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收入外,家族的社会地位也会在一瞬间得到提升。

第二,免税,只要是入选魏武卒的,家里的徭役、田宅等赋税一律免除。

而这还仅仅只是入选后的待遇,魏武卒是用来干嘛的?打仗啊!

所以还有第三个待遇。

在作战的过程中,魏武卒一旦立了军功,就能得到官职甚至是爵位,这对很多平民出身的魏武卒来讲,诱惑是极其巨大的。

总而言之,为了激发士兵的作战欲望,吴起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

据说魏武卒建立后,只要有一点风吹草动说魏国要打仗了,这些人便会自发的穿好甲胄,手持兵器,当将领还没有发布集合命令的时候,他们就已经整装待发了。

试想一下,这样的战斗欲望,哪个诸侯不胆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