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6章 崛起

齐景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26年),经过三年的蛰伏,齐景公认为时机已到,是时候跟晋国叫板了,于是兴兵攻打徐国。

齐景公走出这一步,虽然没有直接与晋国作对,但是起兵攻打诸侯联盟的小弟之国,齐景公至少是在向世人宣示:我们齐国又回来了。

然而,当齐国部队行军至蒲隧(江苏宿迁与安徽宿州交界一带)时,前方传来了一个消息:徐国准备求和了。

哟嚯,大部队还没到,威名就已经先到了,齐景公那个高兴啊。但是,更高兴的还在后面。

听闻齐国举大兵为攻徐国而来,现在徐国既然已经主动请和了,那打肯定是打不起来了,但是齐国的军队已然出动,应该不会就这么空手而回吧!想到这里,与徐国比邻的郯国和莒国不禁瑟瑟发抖。

齐国的大兵可不是闹着玩的,既然徐国请和了,咱也没必要把兵祸引到自己身上来。于是,几乎就在徐国请和的同时,郯国和莒国也送上了请和的帖子。

兵锋一出,一战未开,就收了三个小弟,齐景公不虚此行。

二十九年前,齐灵公曾经也认为已经到了跟晋国叫板的时候,但是当他出兵鲁国时,却遭到了晋国疯狂的打击,一战而损齐国数十年积攒的资本。那么这一次,晋国会如何应对呢。

齐景公左等啊右等,就是没有等到晋国准备出来主持公道的消息,但是,却等到了一个从晋国传来更加让他兴奋的消息:晋昭公去世了。

年轻的晋昭公继位才短短六年的时间,谁都不会想到他竟然走得这么早,包括晋国的六卿大夫。

这似乎是上天的一种选择,随着晋昭公的去世,其幼子晋顷公继位。

主少国疑,晋国公室的号召力进一步削弱,并且随着晋国六卿家族内部的逐渐改革,一个家强国弱的诸侯出现在了世人眼中。

晋国的衰弱给了齐国挑战其霸主权威的机会,再加上齐国这次收服三个小弟,晋国居然没有一丝表示,这无疑也是大大削弱了盟主的威信。

长期的此消彼长,齐景公离他的目标好像越来越近了。

然而,这还只是开始。

齐景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22年),卫国发生了一场叛乱。

这场叛乱的起因是因为卫国一个叫公孟的大夫看不起另一个叫齐豹的大夫,并且公孟还利用权职剥夺了齐豹的官职和封邑。

不给人活路,这是比较可恶的,然而,公孟的可恶还不仅于此。除了齐豹外,在卫国还有很多人是公孟厌恶的,比如说大夫北宫喜和褚师圃,这两个人也都是公孟想要赶出卫国的。

今天想赶这个,明天想赶那个,卫国难道是你公孟说了算吗?齐豹、北宫喜和褚师圃表示不答应。于是他们三人联合公子朝(这家伙跟卫灵公的生母通奸,怕被收拾)趁着卫灵公不在国都的时候发动了叛乱,杀死了公孟。

齐豹、北宫喜、褚师圃和公子朝发动叛乱是为了铲除公孟,虽然是趁着卫灵公不在的时候,但是还是会让身处于外地的卫灵公不禁多想。

公孟得罪了你们,你们就敢发动叛乱铲除他,哪一天要是我也不小心得罪了你们,你们是不是也会像铲除公孟一样铲除我啊?作为卫国的国君,卫灵公不可能没有这样的担忧。

卫灵公有担忧,我们是能理解的,但是,他接下来的操作我们就有点不能理解了。

听闻国都发生了叛乱,卫灵公火速赶回国都,潜入公宫,收拾了一车宝物再潜逃出城。

国都已经发生了叛乱,为什么还要回去?既然已经回去了,为什么又不是平叛而是收拾宝物?

卫灵公想干嘛,我们不知道,但是我们知道,带着一车宝物的卫灵公开始了逃亡生涯。

但是,就在卫国发生叛乱的时候,齐景公却派出了一个使者前来卫国访问,于是当齐国使者刚走出齐国国境的时候,他就收到了卫国叛乱卫灵公在逃亡的消息。

这就尴尬了,去卫国访问,肯定是要到卫国国都去见卫国国君的,但是现在卫国国都已经在叛乱者手里了,这问还访不访了?

齐国使者拿不定主意,于是就派人去向齐景公请示。而听完使者的请示后,齐景公只说了一句话:“犹在竟内,则卫君也。(卫灵公还在国内,那他就是卫国的国君)”

齐景公的意思使者很快明白,卫国叛不叛乱的,跟你没有关系,你只要知道卫灵公是卫国的国君就可以了。于是,这位齐国使者一路打听就奔着卫灵公而去了。

当他找到卫灵公的时候,作为一个流亡之人的卫灵公哪还敢接受齐国的聘问啊,所以赶忙推辞。然而,卫灵公的推辞并没有让齐国使者后退,在他的坚持下,卫灵公最终还是接受了他的访问。并且,这位齐国使者所做的还不仅如此,在完成了齐景公给的任务后,他毅然拿起了兵器整夜和卫灵公身边巡逻的人在一起为卫灵公守夜。

在齐国面前,卫国只是一个小国,但是即便是落难的卫灵公,依然可以得到齐国的尊重。看着为自己守夜的齐国使者,卫灵公不禁感激,在他心里,一个想法也在同时诞生了:今后唯齐国马首是瞻。

和徐国、郯国、莒国一样,卫国也是小国,但是,卫国和徐国、郯国、莒国又不一样。中原大战的时候,诸侯会盟的时候,卫国都是有名有号的。这一点,徐国、郯国和莒国是比不上的。收服了卫国,也就代表着齐景公开始把齐国的触角伸向了中原大地,而卫国仅仅只是第一个。

齐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鲁国三桓(庆父、叔牙、季友三兄弟的后代家族)把持鲁国政权,鲁国公室几受三桓摆弄。于是鲁昭公为摆脱受人制约的局面,毅然联合鲁国大夫臧昭伯向三桓之一的季氏发难,企图回收权力,壮大鲁国公室。

然而,就在鲁昭公准备开始行动的时候,季氏有所察觉,随即便联合了三桓的另两桓孟氏和叔孙氏。

三桓合兵为一,岂是鲁国公室所能对抗的,于是在三桓的轮番攻击下,鲁昭公连连败退,最后只得以臧昭伯战死,鲁昭公兵败出逃为结局。

一国之君,竟败于自己的臣子大夫,鲁昭公能逃到哪去。然而,天无绝人之路,就在这时,齐景公伸出了救援之手,亲自带兵前去慰问逃亡的鲁昭公,并且答应,一定为他找到安身之所。

齐景公说到做到,随即便打着鲁昭公的名义发兵攻打鲁国国内的三桓势力。虽然,最终齐景公还是没有能够清除三桓势力以稳定鲁国形势把鲁昭公送回鲁国的国都,但是,起码为鲁昭公打下了一座城,而这做城也就成了鲁昭公的安身之所。

举鲁国君命出兵伐鲁,在天下人的口中,这是找不到任何口诛笔伐的借口的,而通过对鲁国的征伐和为鲁昭公找到的安身之所,齐景公也一时之间赢得了极大的口碑和赞誉。同时,鲁昭公这个小弟也算是收到了。

接连收服卫国和鲁国,齐景公声威大震,而在这个过程中,晋国依旧毫无作为。所以,面对如此软弱的晋国,齐景公还只需要走最后一步,便可以取而代之。那就是与晋国的诸侯联盟一样,齐国也要建立一个反晋联盟。

这是最重要的一步,需要时间,比如说,十年。

同时也需要一个机遇,并且,机遇很快就来了。

齐景公三十八年(公元前510年),蔡昭侯准备了两块玉佩和两件裘衣前往楚国朝见。来到楚国后,楚昭王设宴款待蔡昭侯,于是蔡昭侯便送给了楚昭王一块玉佩和一件裘衣。

到人家里拜访,送点礼物,这是很正常的,但蔡昭侯不会想到,正是这个举动,害自己坐了三年牢。

收到蔡昭侯的礼物,楚昭王当然也时时穿戴,比如说参加宴会的时候,他和蔡昭侯两人就各戴着一块玉佩各穿着一件裘衣参加宴席。

然而,这一幕被楚国令尹子常看在了眼里,看着精美的玉佩和华丽的裘衣,子常那个羡慕啊!于是宴席过后,子常找到了蔡昭侯,开门见山直接就向蔡昭侯索要玉佩和裘衣。

面对脸皮这么厚的子常,蔡昭侯当然不予理会,然而,这却惹怒了子常,反手就把蔡昭侯给扣押了,并且一扣就是三年。直到三年后,蔡昭侯献出玉佩和裘衣后,子常才把蔡昭侯放了回去。

蔡昭侯也是个犟牛,早点拿出来不就好了。

当然,这是后话,蔡昭侯能坐三年牢都没有拿出来,说明他是有气的。

你想啊,去楚国朝见一下老大,谁会想到一去就是三年,蔡昭侯心里那个苦,这气怎么咽的下。于是,刚从楚国出来后,蔡昭侯便直奔晋国而去。

到了晋国,蔡昭侯便以自己的儿子为人质,请求晋国出兵攻楚。

这是要报复的打算了。

但是,自弭兵大会后,晋国与楚国已有几十年未曾摩擦,这本是世人愿意看到的一个结局,总不能因为你蔡国说打就打吧。

确实,不能说打就打。但是,在一些人的眼中,这样的和平,他们并不希望,比如说,此时的晋国中军将范鞅。

没有战争就没有战功,没有战功就没有封赏,没有封赏就不能扩充家族势力,作为一家之主,不能扩充家族势力,那就是失败的,而范鞅不想做一个失败的家主。

于是,在蔡昭侯来到晋国后,范鞅便极力主张联合诸侯,发兵攻楚。

既然中军将这么积极,那晋定公(晋顷公的儿子)也就只好同意了。

齐景公四十二年(公元前506年),一场春秋以来,规模最大的诸侯会盟就轰轰烈烈拉开了序幕。在晋国的主持下,齐国、鲁国、宋国、蔡国、卫国、陈国、郑国、许国、曹国、苔国、邾国、顿国、胡国、滕国、薛国、杞国、小邾国等十八个诸侯国相聚于召陵,共商伐楚大计。

范鞅发动这么多人,表面上是为了讨伐楚国,暗地里却是为了光复晋国日渐凋零的霸业。当然,实际上他还有一个更不为人知的目的,那就是为范氏子孙的将来铺好一条路。

范鞅作为这次会盟的主持人,拉出这么大的声势,所有的聚光灯都会照到他身上,这无疑会提高范氏在国际间的地位。

然而,人多有时候可以制造声势,有时候也可以扩大出丑的影响,比如这一次,范鞅绝不会想到自己属于后者。

至于会盟走向了哪个方向,话就还要从范氏的好基友荀氏开始说起了。

此时的荀氏,也就是中行氏,家主之位已经传到了中行吴的儿子中行寅手里。作为中行氏的第五代传人,中行寅绝对不会想到,中行氏将会覆灭在自己。所以,此时的他并没有感觉到任何危机。于是作为这次代表晋国随同范鞅出席诸侯会盟的人,在会盟期间,中行寅干了一件跟楚国令尹一样的事情---向蔡昭侯索要财物。

中行寅觉得,此次晋国大动干戈,多少是为了给蔡国出头,所以自己找蔡昭侯要点东西,并不过分。可能中行寅不知道这次会盟的具体前因,也没有打听过蔡昭侯什么脾气,但很快,他就会知道的。

面对中行寅的索贿,蔡昭侯就像当年回复子常一样,直接拒接,不留任何余地。

这哪是中行寅受得了的,好,既然你不给,就别怪我不客气。于是,中行寅找到了自己的好基友,此次主持会盟的范鞅,对他说:“国家正处于危难之时,此时的诸侯们也是离心离德,如果要去讨伐楚国,可能会很难吧!现在外面的大雨不停,军中疾病又流行,中山国也不肯归附。如果此时背弃弭兵大会的盟约,对楚国并没有损害,反而会因为我们分兵南下而失去对中山国的控制。并且,自方城战役以来,晋国就从未在对楚国的作战中胜出过,这次肯定也一样,不如就此作罢吧。”

这次会盟声势如此浩大,怎么可能说作罢就作罢,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不可能答应中行寅的要求。

但是,范鞅答应了。

中行寅的意图,范鞅不可能不知道,但是,中行寅既然已经开口了,又如何能拒绝他。中行氏与范氏世代交好,现如今晋国卿族矛盾不断升级,各卿对自己的家族改革也初步完成,下一轮的六卿斗争必将更加惨烈,在斗争到来前,为了讨伐楚国而得罪自己未来斗争的盟友,值得吗?所以在这相互权衡之下,范鞅选择了中行寅。

召集十八路诸侯而来,说散就散吗?这也太等同于儿戏了吧。所以,为了不让大伙觉得被忽悠了,范鞅决定做一件事---率领十八路诸侯讨伐不肯参加会盟的沈国。

召集诸侯参加会盟,就是为了讨伐不参加会盟的诸侯?而且还是沈国这样的小角色。

你是出来搞笑的吗,这让我想起了一个笑话---叫醒睡眠中的病人就是为了让他吃安眠药然后睡去。

但范鞅就是干出来了。

所以无论范鞅怎么解释,这场不了了之的会盟对晋国威望的打击都是致命的,在天下诸侯心中,一个如此草率的晋国绝对没有资格成为盟主。

而当晋国的威信降到最低点的时候,也就是齐景公乘虚而入的时候。

恰在此时,召陵会盟解散后准备返回本国的郑国大夫太叔突然病逝于路上。那么,太叔的死对齐景公的大业有什么影响呢?要知道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太叔在郑国扮演的角色出。

在郑国,太叔的身份是---亲晋派。

在郑国一个亲晋派大夫的死能代表什么,那得看郑国的国君是什么派了。不好意思,郑献公是亲齐派。所以没有了太叔最后的制衡,郑国也就都跟着郑献公一样了,全部变成了亲齐派。

卫国、郑国、鲁国,三国连成一片便是晋国的东面大门,而在这个大门外,便是虎视眈眈的齐国。当这个大门的钥匙掌握在齐国手里的时候,这也就代表着晋国的东面大门是随时向齐国敞开的。

这是极其危险的。

有了钥匙,便可随时发动进攻,但齐景公认为自己还要再等一等。

齐景公四十七年(公元前501年),范鞅去世,智跞成为晋国中军将。而就在晋国最高权力进行交接的时候,他们安置在黄河以东的战略堡垒夷仪传来了战报:齐景公联合卫国发动了对夷仪的攻击。

范鞅去世,这便是齐景公等待的时机,作为活跃于晋国朝堂近六十年的人,他的突然离去必定给晋国带来一定的动荡,而趁着晋国动荡,便是发动攻击的最好时机。

齐国积蓄力量的时间太久了,当它爆发出来的时候,必定可以产生巨大的战斗力。事实也是如此,没过多久,夷仪便被齐军占领。

夷仪作为一个安插在远离晋国本土以外的城堡,它的作用是明显的,那就是以军事基地的形式存在震慑齐国跟卫国。

可想而知,夷仪的存在,便是齐景公的眼中钉肉中刺。

现在好了,钉拔了,刺也拔了,这似乎就是在向天下人宣告:齐国人从此胆肥了。

齐景公畅想着成为霸主的日子,然而晋国并不准备给他这个机会。

几乎就在夷仪被占的战报送达晋国的同时,晋国的一千辆战车也已经驻扎到了距离夷仪不足一百公里外的中牟。

一百公里,辎重部队也就两天的路程,轻骑半天就可以赶到。当然,与晋国的交战,并不是齐景公最害怕的,但他还是选择了后退,原因只有一个。

晋国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组织起拥有一千辆战车的军队,这足以说明晋国并没有因为范鞅的去世而产生内部动荡。而没有产生内部动荡的晋国,齐景公是还没有完全把握敢跟它正面对抗的。

夷仪一战,终究还是被晋国抢了风头,但好在齐国也没有多大的损失,并且还过了一把瘾,就当是一次军事演习吧。

当然,晋国也不会想到,这一次,将会是晋国以自主意识在国际舞台上最后一次的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