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六十二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楚国

把卫国和邢国糟蹋了一番之后,狄人成了整个中原共同的仇人,于是齐桓公率领的中原联军就将他们视为主要的攻击对象。

而狄人自己也很清楚自己的所作所为,所以他们抢了个钵满盆满之后就潇洒的回到了自己的地方,因为他们知道目前在这里已经没有了可乘之机。

狄人抢完就跑,跑到他们的荒漠之中,中原联军是没有办法的。

现在摆在齐桓公面前的是一个更加严重的问题。

狄人虽说是走了,但是卫国和邢国的创伤却还没有恢复,如果让他们自生自,就靠那几百上千人,以后恐怕也不会再有卫国和邢国了,这两个诸侯可以直接改级别建立成村了。

齐桓公不想看到这样的画面,所以分别在今天的河南滑县和山东聊城圈了个地方给卫国和邢国,算是根据地了。

狄人走了,地方也有了,邢国和卫国的人总算是可以安定下来了,接下来的就是安心的搞发展生产了。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经过这次战乱的洗礼,活下来的卫国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不过命运似乎不想让卫国那么顺畅。

自从卫懿公死后卫国的国君之位就一直空缺着,没有君主的国家不叫诸侯,不受诸侯治理的人民就是流民。

卫国人不想做流民,所以他们一致推举了一路上收拾残余百姓的卫懿公堂兄公子申为国君。

一切都稳定了,然而,一年的时间都不到公子申就死了,卫国人再一次陷入了恐慌。

卫国的安定是齐桓公想要看到的,所以他必须要帮助卫国渡过这个难关,他要找一个担当得起的人来做卫国的国君。

恰巧在齐桓公的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人,早年流亡到齐国的卫国公子毁。

公子毁是何许人也,他有什么资格做卫国的国君,我们先来看一下他的血统。

公子毁的父亲是卫昭伯,卫昭伯有几个哥哥,其中一个是卫宣公的前太子,还有一个就是做了八年卫君的黔牟。

现在就比较清楚了,也就是说公子毁是卫宣公的孙子,黔牟的侄子,卫懿公的堂兄弟,跟三代国君都有关系,公子毁的卫国公室血统还是比较纯正的。

有纯正的血统,也就代表着有做国君的资格,不过至于他能不能坐的住,那就是能力问题了。

齐桓公决定试一下,于是,他把公子毁带回了卫国让他继位,这也就是卫文公。

卫文公从逃亡海外到现在的回国继位,他该感谢的人是齐桓公。

不过齐桓公让卫文公回来可不是来享福的,当然,现在的卫国也没有什么福让他享,几百上千号人,连个欢迎仪式都不能搞得像模像样。

卫文公深深的感受到自己肩上的重任,所以他也能很清楚的给自己定位,能很明白的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

卫文公不是一个花花公子型的人,如果要给他一个定义的话,那就是实干派。

一回到卫国,卫文公就脱下了在齐国穿的细软,穿上了粗布衣服,带着粗糙的帽子,直接拉起袖子就干。

整个卫国在这场战争浩劫后所有的一切都归于原始化了,卫国的士大夫阶层需要重建,没有人会做官卫文公就亲自教他们怎么做官。没有人会读书卫文公就亲自教他们读书,没有人会做生意卫文公就亲自教他们怎么做生意,没有人会下田干活卫文公就亲自下田教他们怎么干活。

在卫文公的努力之下,一年时间,卫国从一年前的只有三十辆战车变成了三百辆,所有的一切发展和建设都在渐渐的把卫国重新变成了一个国家。

卫国在齐桓公的帮助之下回归到了正轨,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只是时间问题。

邢国的命运和卫国是一样一样的,齐桓公不仅带着诸侯联军一路把邢国人护送到山东的聊城,还帮他们收拾东西,锅碗瓢盆什么的都给他们带过来了。

并且,联军的部队纪律性超高,颇有点八路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作风,到了地方之后也没有一走了之让他们自生自灭,而是把邢国新城的城墙都给他修好了。

卫国和邢国在浩劫过后都渐渐的回归到正轨了,这一次狄人入侵给中原带来的灾难是巨大的。卫国和邢国遭受的灭顶之灾,让整个中原都为之动容。但这对中原的诸侯来讲,这件事的意义也是非常深刻的,这让他们看到了,面对戎狄蛮夷,中原诸侯是可以无比的团结的。

历代的周天子都把戎狄视为心腹之患,也曾多次出兵征伐,但是从未把他们彻底消灭过,这不是周天子不努力,这跟戎狄的习性是分不开的。

毕竟他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没有固定的居所,只有他找你的分,你想去找到他是很难的。并且,戎狄物资比较匮乏,和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中原又恰恰物资丰富,所以没东西用了来你这里抢一把对于他们来讲那就是天经地义的事。

在周王室强盛的时候周天子都会亲自主持征伐和防御戎狄,可是现在的周王室连个普通的诸侯都不如,现在防御戎狄的任务基本上都落到了各个诸侯自己肩上,但是诸侯有强有弱,强的勉强还能自保,弱的就只有挨打的份了,比如像卫国和邢国这样的。

并且,弱国如此,强国也好不到哪去,诸侯再强,强得过鼎盛时期的周王室吗!

所以诸侯们认识到了一个问题,平时虽说都是自顾自个的,没事还相互打打架,但是总归是同一文化下的民族。

比起戎狄,自家人多少还是比较和气。

但是戎狄来了相互就照顾不到了,导致了有些小国被灭,这对于中原的文化大家庭来讲绝对是一个巨大的损失。

久而久之,当弱小的国家都被灭掉了,那些强盛的诸侯也会被戎狄分割包围起来,等待他们最终的结果也将会是走上和那些小国一样的路。这个局面是悲剧的,为了不让这样的结局出现,必须要有一个人出来联合诸侯抵抗戎狄,历史把这个重担交给了齐桓公。

狄人侵入卫国和邢国是对整个中原的一次考验,各路诸侯的反应也证明了中原文化是经得起摧枯拉朽的破坏的。我们不是一个仅仅看到利益才会被驱动的民族,我们有自己的认同感,我们也有自己的守护感,我们有时会手无缚鸡之力,有时我们也会如豺狼虎豹一般。

各路诸侯救援卫国和邢国并帮助他们重建就能看出来我们的民族性,在那样一个劳动效率低下的时代,多少人是从遥远的地方赶过来,他们救助的这些人是他们从未谋面的。

他们是如此的卖力并毫无怨言,他们停下自己重要的事,拿出自己并不富有的物资,不约而同的做着同样的事情,这样的民族性也许就是我们中华文化能流传至今的原因。

当中原的诸侯都在忙于相互杀伐兼并或是同心抵抗戎狄的时候,在他们的南方有一个诸侯国却在悄悄的强大起来。

从一个蛮夷小国变成一个一统汉水以南的超级大国,他所作的一切是那么的轰轰烈烈,不过这一却并没有引起中原各国的多大注意。

在那个吞并与消亡的年代,有很多的老熟人都会从我们的视线里慢慢的消失,而楚国将会是这本书里陪我们走到最后为数不多的几个诸侯之一。

在中国的历史上,楚国就像一颗划空而过的流星,他留下的光将照亮我们很久很久。

要讲楚国,我们先从一个人开始,这个人可以追溯到很远很远的上古时期。

三皇五帝之一的颛顼帝(黄帝的孙子)有个孙子名叫重黎,重黎在五帝之一的帝喾时期就任一个“火正”的官职。

这个官职的主要职责就是帮助统治阶级宣传牛鬼蛇神之类的事,以达到神化统治者的目的。

在那样一个半原始的社会体系里面,这个官职的人是有着极高的地位的,所以“火正”还有一个更加响当当的称号“祝融”。

称号虽然是吊炸天,但是重黎的运气却不怎么好。

帝喾统治时期有个部落发生了叛乱,这个部落在中国的文化里面也是大名鼎鼎的,名叫共工(后来在神话小说里面把共公描绘成了女蜗的对手)。

有人造反怎么办呢,作为当时天下的最高领导人帝喾肯定要派人去平叛,那么这个艰巨的任务要交给谁呢。

作为神圣而又伟大的“火正”,重黎当然当仁不让了。

这对重黎来讲是一次机会,如果能够成功平叛,那么自己在天下人的心中地位又将高出一等。而已经身为“火正”官职的重黎,再高一等就是帝了,在那个还流行“禅让制”的年代,这一切对重黎来讲都是那么的美好。

平叛对重黎来说是一件美差,一件可以让自己确定为帝喾接班人的美差,可是就是这么一件美差,却被重黎搞砸了。

上古三皇五帝时期,由于社会的统治系统不够完善,以致发生叛乱是常有的事,这也导致了平叛也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就说这次共工的叛乱,帝喾也没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所以他把平乱的机会给了重黎,否则他是会自己亲自出马的。

而重黎之所以把美差搞砸了,并不是因为他没有平叛的能力,而仅仅只是他没有领会领导的意思。

在战争中,有两个字对领导人来讲是很香的:全歼。

帝喾要的是把共工一族诛杀殆尽,当然,他没有明着跟重黎讲,所以重黎也没有理解。因此,平定共工的叛乱重黎很容易就做到了,但是,怎么处理叛乱后的共工,重黎没有做好。

他没有对兵败的共工赶尽杀绝,这让帝喾很是不高兴。

由于办事不力,帝喾不仅仅把重黎从接班候选人的位置上抹去了,还要了他的命。

重黎被赐死,但是“火正”的官职不能空着,并且在那个时候很讲究祭祀,作为颛顼帝的后代,重黎的祭祀是不能断的。所以,在重黎死后,帝喾让他的弟弟吴回接任了他“火正”的官职和祝融的称号以延续重黎的祭祀。

吴回在这个位置上平平淡淡的过完了一生,他有一个孙子名叫季连,因封地芈而姓,此人便是楚国王族的祖先。

时间来到了商王室末年,商纣王暴戾成性,天下诸侯大多有了反叛之心,而其中为首的周西伯姬昌实力最为雄厚。

在这个血脉喷张的时代中,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熊鬻,他是季连的后代之一。

熊鬻生性狡猾,对当时的时事大局洞察明了。表面上依旧附庸于西山日下的商纣王,暗地里却大力的支持姬昌的造反事业。后来在周武王推翻商纣的时候,其中有一股力量就是熊鬻出的,也就是这股力量奠定了熊鬻及其后代今后在周王室心中的地位,这也就成了他为子孙后代留下的政治资本。

熊鬻是痛苦的,他为周武王推翻商纣付出了全部,但是周武王在分封天下的时候却把他忘了。

这一忘,对熊鬻来讲打击是巨大的。

熊鬻有个曾曾孙名叫熊绎,而这时周王室也早已经取代商王室号令天下,并且周文王姬昌和周武王姬发也都成为了过去式,此时主政天下的是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

天下太平了,姬诵就想起了当初那些追随祖父父亲创业的人,没有这些人就没有现在的天下。于是,为了表达对这些人深深的谢意,周成王决定大肆的追封这些人。

可是,时间已经过去了这么久,他们大多的人已经埋入了黄土的。不过这没关系的,毕竟埋入黄土的是大多数,但断子绝孙的却是极少数。

于是,那些跟随姬发创业而当时没有得到分封的人,他们的子孙后代在周成王这里补领了周王室对他们父辈的封赏。

熊绎就是其中之一。

周成王姬诵把熊绎分封到南方丹阳,受“子”爵,楚国就从这里开始了。

丹阳在汉水之滨,从地图上来讲,离中原不远,但当时可是十足的南蛮之地。不过这也好,南蛮就南蛮吧,至少山高皇帝远,所以熊绎就在这里做起了无忧无虑的土天子。

时间来到了周王室的第九任天子周夷王时期,此时的周天子早已经没有了当时周武王和周成王在诸侯中的那种威慑力,而远在南方丹阳的熊绎也传世到了第四代孙子熊渠。

时间的推移带来了形势的变化,现在的天下形势与周王室之初大不相同,此时的周王室日渐衰微,连中原的诸侯都大有不按时上朝纳贡的。

这个变化被熊渠看在了眼里,所以他觉得自己既然身处南蛮,到镐京一次也不容易,于是,熊渠就大胆的罢废了楚国向周王室纳贡的传统。

熊渠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他说话一般都是算数的,说不去镐京朝贡还就真不去了。

不过,他蜗在南方也没有闲着,没事的时候就练练兵,有事的时候就欺负欺负周边的小国家。

日积月累楚国的地盘是越来越大了,在南方的威慑力是越来越强,直到他控制了整个汉江流域一带。

从此以后,汉江流域再无周天子之号令,所有的诸侯部落只知道他们的宗主国是楚国。

熊渠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楚帝国,再看看北方的周王室,免不了在心里会来做个比较。

论财富,我汉江土地肥沃,盛产粮食,我南蛮山丘盛产铜矿,你周天子在中原除了吃的灰尘比我多还有什么。

论土地,我长江流域广袤千里,你在中原出去郊游一趟都跑到国外去了。论人口,我南方蛮夷之人各个骁勇善战,你中原人除了会念两首诗还能干嘛。

熊渠是越比越有优越感,越比越不甘心,但是想想自己做的再大也不过是周王室分封下的一个“子”爵。公、候、伯、子、男,熊渠的爵位都属于下等了,这让熊渠越想越生气,越想越不甘心。

于是,一个可怕的想法出现在了他脑海中:你周室能称王,我楚室也要称王。

熊渠说干就干,立马抛开周王室给自己的封号。

熊渠对周王室已经不屑了,所以他也不屑于给自己封王,而是把王的封号给了自己的儿子,并且一封就是三个。

这就引起周王室的忌惮了。

我可以认为你是蛮夷,你也可以认为你自己是蛮夷,但是王的称号天下只能有一个,这是不容侵犯的神圣法则。

你欺负欺负小国家我懒得跑那么远去找你麻烦,但是你现在敢称王,那还把我放在眼里吗。

周王室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此时的周天子也已经换人了,从柔弱的周夷王变成了暴戾的周厉王,周厉王姬胡可不是个好脾气。

熊渠眼看着姬胡一把大火就要从中原烧到楚国来了,掂量掂量自己,再看看姬胡,想想周王室还真没有衰弱到你楚国可以直接叫板的地步。

于是看清了形势的熊渠于是赶紧把三个儿子的王冠摘掉了,这才躲过了周厉王这一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