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天下一统
南方已定,现在就可以再把目光放到北方来了,毕竟赵嘉在代郡、燕王喜在辽东也算是让他们过了几年快活日子。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秦国命王奔为将,率领秦军远赴辽东,一战而俘获燕王喜,辽东之地,尽归秦国。
战国七雄之一,燕国,就此出局。
灭了燕国,王奔随即班师回朝,而就在路上,他抽了个空又顺带灭了代郡的赵嘉,算是把尾声收拾干净。
那么现在,只剩下齐国了,此时的国君,田建,齐襄王之子。
而说起这个田建,真是没一处好的地方,如果非要说一个,那也就是运气好了。
齐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65年),齐襄王去世,其子田建继位。如果大家还记得的话,一定知道,此时正是范睢在秦国得势的时候,也就是说,此时正是秦国开始实施“远交近攻”大战略的时候。
对于秦国而言,“远”在哪里?毫无疑问是领土不交界的燕国和齐国。所以,自范睢任相后,燕国和齐国就一直是秦国结交的对象(燕国提前被打是因为自己作死)。
一继位就和老大秦国做起了好朋友,这是田建的好运气之一。
而他的第二个好运气就是他妈,君王后(当年乐毅攻破齐国时,彼时还是太子的齐襄公躲在乡下种田的那户人家的女儿)。
齐襄王死后,君王后以太后之尊垂帘听政,十分贤德(自古以来能爬到权力顶峰的女人,好像也就慈禧那货不咋地)。在她的治理下,齐地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
在外有秦国罩着,在内有老妈管着,田建的命,真的不要太好。也就是因为此,搞得齐国在战国末期那个战火纷争的背景下,竟然可以长达几十年不经战火。
这是了不起的成就,但是,这同时也是自取灭亡之道。
齐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年),君王后去世,田建开始亲政。
由于老妈治理得太好了,这也让田建产生了一个错觉---齐国就该这么治理。
所以在君王后死后,田建没有做出任何改变,而是继续延续着老妈的政策,与秦国交善,不问诸侯之争,甚至还亲自到咸阳去朝见秦始皇。
当然,田建之所以这么坚定不疑的在亲秦这条路上走着,有一个人是功不可没的,他就是齐国的相邦后胜。
后胜在担任齐国相邦的岁月里,他的主要工作除了劝说田建不要参加合纵联盟外,就是劝说他归顺秦国。
至于他为什么要这么卖力,这还要从他的另一个身份说起---秦国的间谍。
老妈的遗策,再加上后胜的鼓励,所以田建在这条路上走得很安心。
人啊,心态好了,命就会长。这不,田建在齐国国君的位置上一坐就是四十多年。在这四十多年间,齐国与世无争,任你们打得多么惨烈,我都不插手,就这样悠然自得的活着。
直到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相继出局的时候,田建才发现了事情好像有点不对劲,于是果断派人去守住西边的境界,以抗秦军。但是他没搞清楚,曾经的秦国是在齐国的西面,可现在的秦国却是在齐国的北西南三面。
所以呢,当齐国发兵西界阻击秦军的时候,王奔却带着秦军从齐国的北面,也就是燕国的故地来了。
这就不好办了,北面没设防啊。
于是。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军正式踏入齐国境内。
没办法,只能投降了。
战国七雄之一,齐国,就此出局。
怎么说呢,看新闻,了解一些实时政治还是很有必要的。
田建投降后,秦国把他流放到了共地,就像当年齐康公被田和流放到海岛上一样。并且,田建更惨,齐康公怎么说还能自己打灶做饭,而他却连这个机会都没有。
之前我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有些债,真的是要还的。
送走了最后一位朋友,秦国历经六世的统一大业也就终于走到了终点,这一年,秦始皇三十八岁。
完成了统一,但秦始皇的脚步并没有停止,接下来就是建立一个中央集权的帝国了。
这时候,李斯就该出场了,毕竟制定制度是他的专业。
很多人都以为,秦国在统一后立马就在六国的土地上实行了郡县制。我想说,确实是这么回事,但是,并不准确。真正的情况是,天下初定的时候,秦国在关于以何种方式治理天下的时候,还是有过不同声音的。
首先是丞相王绾,他觉得像原先燕国、齐国和楚国的土地,离咸阳太远了,中央要想有效管理起来,有点难度。所以他建议秦始皇把这些地方分封给儿子们,就像当年周王室一样。
对于王绾的提议,秦国朝堂大有人附议(赞同)。
但听到这里,李斯哪忍得住,当即跳了出来,说到:“当年周文王和周武王分封了那么多儿子和兄弟,但后来呢,随着时间的推移,血缘关系越来越疏远,一点小事就相互攻打,搞得跟仇人一样,周天子管的了吗?现在好不容易统一了,难道我们还要走老路啊?所以一定要设置郡县,由中央指派郡守和县令,让他们直接向中央汇报,并且不能让他们世袭,只有这样才能天下安宁。”
对于李斯的提议,秦始皇是举双手赞同的:“天下征伐不休这么多年,就是因为有太多的王侯了,现在好不容易灭了他们,要是又分封起来,何时才能安宁啊!”
于是秦始皇力排众议,分天下为三十六个郡,给每个郡分别指派行政团队,军事团队,以及管理团队。
除此之外,秦始皇还统一了文字(之前六国各有自己的文字)、货币、以及长度、重量等衡量单位(之前六国的标准也都是不一样的),并且还在全国大修高速公路,大搞基础建设,以及利民工程。
做完了这些,真正的一统之势,向心之力,也就形成。
写到这里,基本就已经写完了,但我想了想,觉得还有一个问题,需要再写一下。
秦始皇到底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很多人会觉得这个问题很多余,因为他们有一个很明确的答案---秦始皇就是一个暴君,是天下的罪人。
但是,事实确实如此吗?持这种观点的人,你的依据是什么?
在我看来,恐怕唯一的依据就是人云亦云了。
说他不顾四时农作,召集天下民役,劳民伤财,大修阿房宫,搞得天下民众苦不堪言。可是事实呢,考古证明,在阿房宫前殿的遗址中,根本就没有筑土墙的痕迹。
这充分说明,阿房宫根本就没有建成。
至于司马迁所记项羽一把火焚了阿房宫,大火连烧三个月而不熄,这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不存在的东西,何来烧毁之说。
难道就因为把锅甩给了别人,就可以不分青红皂白污蔑别人吗?这恐怕不行吧。
还有说他大修陵墓的,关于这一块,怎么不说他取消了活人殉葬,改为陶俑呢,这说起来应该是个仁君才是啊。再说了,秦始皇的陵墓至今没有开挖,里面到底是什么样的,没人知道,所以,何来工程浩大,民力消耗巨重之说呢。
再者,古时帝王,哪个不为自己大修陵墓,那是时代的产物,就算我们非要用现代人的眼光去评价他,也不能扣到秦始皇一个人身上吧,你说他委屈不委屈。
宫殿和陵墓多少还能算个人享受,即便是一个人的劳力,也是为他服务,所以如果非要扣个帽子给他,针对他,也确实站得住脚。但是“秦始皇四大工程”另外的两个,直道和长城,如果也要拿来说他,那就真是千古奇冤了。
直道,也就是高速公路,这种事,不管怎么说都是利国利民的。这种超越时代两千年的前瞻性眼光,就因为你们不懂,也要喷他(就跟杨广一样,大运河那么好的工程都被人骂)?
长城,国之防御,在游牧民族没有开化,只知杀人越货的时代下,造出这样一个保护性的工事,难道也要喷?再说了,修长城的又不是秦始皇一个,早在他之前,诸侯哪个没修。并且,在他之后的汉朝、明朝,修得比他还要宏伟。
别人修就是丰功伟绩,他修就是遗臭万年,这种双标,也太不公平了吧!
至于说他在搞工程的时候征调劳役,不问百姓疾苦,什么孟姜女哭长城,什么工程队迟到要砍头,这也太扯了吧。
首先,孟姜女只是民间传说,真实与否,没有定论。再说,哪怕是在二十一世纪,挖地盖楼、断水搭桥、开山修路,发生意外的,也是常有的事。这确实是悲剧,值得同情,也要安抚,但要上升到否定这项工程的正确性,那不如大家都回去过原始生活了。
迟到就要砍头(陈胜吴广生产大队遇大雨滞留大泽乡时司马迁说的),想想都觉得不可能,民力珍贵,秦始皇难道不知道,非要这么作?而根据出土的秦简显示,秦时劳役迟到,也就是罚款的事(司马迁为了给秦国扣上暴政的帽子,真是把后人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啊,当然,以前我也被他摩擦过)。
还有说秦始皇无休止征调劳役的,这就更夸张了,北面戍守长城的,南面降服百越的,这些军队难道不要军粮军饷?还有国家运行,各种社会活动,哪个不要开支?如果民众全部被征调去了搞工程,没有人从事基本的生产,秦国能撑下去一年吗?可事实呢,秦国撑到秦始皇去世,要不是被赵高搞了一下,指不定能撑到什么时候。所以唯一能解释的是,秦国在有计划的征调劳役,分批分时的征调,做到了尽量不妨碍民众生产。
还有说秦始皇喜欢杀人的,请问,他杀了谁?
吕不韦?人家是自杀。
嫪毐?难道不该杀吗?
嫪毐的两个儿子?作为秦国的王,你觉得该怎么办?
荆轲?他是谋杀未遂。
姬丹?他是雇凶杀人。
樊於期?怎么处理叛将,是有法律条文明确规定的。
百姓?请问,在秦始皇的统一之战中,他有屠过城吗(铁木真尽玩屠城的事,不还被人歌颂。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可吹捧清朝的人还少吗)?
六国的人?韩王、赵王、楚王、魏王、燕王、齐王作为统一的对手,哪个不是被俘虏后还供养着,就连降而复叛的人,秦始皇都没有把他怎么样。还有那些六国的王公大臣,秦始皇残杀了谁?反倒是秦国灭亡后,那些六国贵族夷灭了秦始皇三族。
战争中那些死去的人?统一之路,难道用嘴巴就能劝人放下屠刀?哪个政权不是枪杆子里出来的?
功臣?这个就更不要说了,王龁,善终。王翦、王奔父子,也是善终(王翦还说过自己不能封侯,但秦始皇就封了他个武成侯),蒙骜、蒙武、蒙恬祖孙三人,除了蒙恬在秦始皇死后死得比较憋屈外(死后的事总不能扣到秦始皇头上吧),也都善终。并且像李信那种打了败仗的,秦始皇也没追究,后来还让他跟着王奔一起去齐国,给他机会立功。李斯,也是才尽其用,临死前都把他拉到身边,给予了极大的信任。
比起刘邦的狡兔死走狗烹,比起李世民的杀兄逼父,比起朱元璋的不留一人(好像留了个汤和),甚至比起杯酒释兵权的赵匡胤,秦始皇简直不要太善良。
这样的一个人,你说他杀人,是暴君,良心不会痛吗?
综合来讲,秦始皇作为最高的统治者,又以统一天下为目标,他树敌之多,是可想而知的,想杀他的人,也是不计其数的。但是即便如此,他除了杀那些非杀不可的人之外,并没有枉杀一人(如果一个都不杀,天下还能统一吗)。
还有说秦始皇焚书的,请问,国家已经统一了,形势意态要不要统一?文字已经统一了,那些用其他文字记载的文献要不要焚毁?不可否认,这对先秦文化确实是一种打击。但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总要有一些取舍吧,为了国家的长久安定,这么做才是最英明的,相反,如果没有这么做,那才是失败。
还有说秦始皇坑儒的,难道你真的以为这是事实真相?从秦始皇在统一后还让群臣议论国家制度,而以王绾为首的人踊跃发言时就应该能知道,秦始皇并不是一个乱杀有不同声音的人。据资料记载,秦始皇坑杀的并非搞学问的儒士,而是一些术人,也就是一些装神弄鬼,坑蒙拐骗的人,这怎么说都是破除封建迷信,为社会清理毒害吧!
事实证明,那些扣给秦始皇的帽子,大多都不是他的。相反,他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好事,却没有一人拿出来说。
秦法规定,罪犯在农忙时可以放假一段时间,回家务农,这没有人说。
曾经,有人在秦始皇的寿宴上大骂他,后来却安然无事,这没有人说。
秦始皇在位期间,不断的修订律法,完善农业、民生、医疗以及社会各方面的法律条文,并且严惩贪腐,这没有人说。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在原六国的领土上大修水利工程,大搞惠民政策,不管是秦国本土人民,还是六国遗民,都一视同仁,这没有人说。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人,却背了两千多年的骂名,这到底是谁干的?
答案很简单,儒家。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原因也很简单。
当秦始皇统一天下的时候,任何士人都热血沸腾,希望能出力参与这个新帝国的建设(谋得一官半职),特别是以积极入世为理念的儒家弟子。所以一开始,他们都特别热情,当然,秦始皇也积极接待他们。
但是久而久之,秦始皇发现,这些人除了满嘴跑火车之外,一无所能。而秦始皇本人是一个深信任何结果都是行动产物的人,所以他知道要想让这个国家昌盛,就必须行动起来,但搞耍嘴皮子是绝对不行的。因此,他渐渐的疏远了那些儒生,开始青睐那些用饱满的激情去做事的人。
事实证明,秦始皇是对的,他只用了十一年的时间,就给世人灌输了一个大一统理念,为一个制度性的社会建立了良好的基础。从这方面来讲,后来的汉朝还是托秦始皇的福。
当然,秦始皇成就虽高,但他忽视了一点---那些被他疏远的儒生,产生了仇恨。
因为秦始皇坚持以法治国,这让那些抱着理想主义的儒生失去了政治舞台,于是在多番诉求无果后,他们就开始抹黑秦始皇。而随着刘邦代秦立汉,汉朝的统治阶级也渐渐发现了这个问题,并且他们注意到,儒生们对秦始皇的抹黑行为正好符合自己的需求(抹黑前朝,就能侧面印证本朝的正义性)。
直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生们终于得到了一个翻身的机会。其中代表就是司马迁,一个劲的给秦始皇扣帽子,还有后世的一些文人,都乐此不疲的诋毁秦朝,妖魔化秦始皇。也就是在他们的影响下,秦始皇暴君的名声才深入人心的。
我们啊,都被这些儒生给骗了。
掌握着笔杆子,就掌握着时代的话语权。那些儒生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斗不过他,所以在他死就报复性的污蔑他。
结果呢,秦始皇背着各种骂名推动社会跨越时代进步,但后来掌握了话语权的儒生却享受着各种名利让社会两千年停止不前。
孰是孰非?孰功孰过?难道还不能一目了然吗!
最后,我用明朝文人李贽对秦始皇的评价来做一个结束吧。
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