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志(中华经典藏书·升级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袁绍传

《袁绍传》是对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相互征伐局面的一个生动写照。袁绍是当时的风云人物,他出身于世家大族,在汉室衰微、董卓作乱之际,首倡义兵,成为诸侯众望所归的领袖人物。其后他经过多年的经营,占有四州之地,身边的良臣谋士、猛将精兵如云,可谓盛极一时,大有左右当时政治局面之势。然而由于本身刚愎自用、骄傲自满、不纳人言等致命弱点,袁绍终于被力量比他小得多的曹操消灭,没能成就大事。归根结底,还是他的才具不够。陈寿对上述历史现象作了生动形象的描述,写出了人物性格,也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历史教训,在卷后的评论中说袁绍“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社稷倾覆,非不幸也”,道出了他失败的根本原因,令人信服。

袁绍字本初,汝南汝阳人也(1)。高祖父安,为汉司徒。自安以下四世居三公位,由是势倾天下。绍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2),士多附之,太祖少与交焉。以大将军掾为侍御史(3),稍迁中军校尉,至司隶(4)

【注释】

(1)汝南:郡名。治今河南平舆北。汝阳:县名。治今河南商水西北。

(2)折节下士:降低自己身份下交贤士。

(3)大将军掾:官名。大将军的掾属。侍御史:官名。掌纠察百官,弹劾违法行为。

(4)司隶:即司隶校尉。

【译文】

袁绍字本初,汝南郡汝阳县人。他的高祖父袁安曾任汉司徒。自袁安以下,袁氏四代都有人居三公之位,因此势力威震天下。袁绍相貌英俊威严,能够降低自己身份下交贤士,所以很多士人都来依附他,太祖从少年时代就与他交往。袁绍从大将军掾属升任侍御史,又逐渐升任中军校尉,官至司隶校尉。

灵帝崩,太后兄大将军何进与绍谋诛诸阉官,太后不从。乃召董卓,欲以胁太后。常侍、黄门闻之(1),皆诣进谢,唯所错置(2)。时绍劝进便可于此决之,至于再三,而进不许。令绍使洛阳方略武吏(3),检司诸宦者(4)。又令绍弟虎贲中郎将术选温厚虎贲二百人(5),当入禁中,代持兵黄门陛守门户(6)。中常侍段珪等矫太后命(7),召进入议,遂杀之,宫中乱。术将虎贲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8),欲以迫出珪等。珪等不出,劫帝及帝弟陈留王走小平津。绍既斩宦者所署司隶校尉许相,遂勒兵捕诸阉人,无少长皆杀之。或有无须而误死者,至自发露形体而后得免。宦者或有行善自守而犹见及。其滥如此。死者二千余人。急追珪等,珪等悉赴河死。帝得还宫。

【注释】

(1)常侍:即中常侍。黄门:泛指宦官,汉代内廷黄门令、中黄门等官皆由宦官充任,故有此称。

(2)错置:处置。错,通“措”。

(3)方略:计策谋略。武吏:军职人员。

(4)检司:检察监督。

(5)虎贲中郎将:官名。统领虎贲侍卫,掌宿卫宫廷。

(6)兵:兵器。陛守:在宫殿台阶上站立把守。

(7)矫:假托,诈称。

(8)南宫:东汉洛阳皇宫有南北两部分,当时皇帝和太后都住在南宫。

【译文】

汉灵帝去世,何太后的兄长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划诛灭众宦官,太后不同意。何进于是征召董卓进京,想以此胁迫太后同意他的计划。中常侍、黄门这些宦官听说后,都跑到何进那里去谢罪,说任凭他处置。当时袁绍劝何进就趁这个机会处置掉宦官,相劝再三,何进始终没能听从。同时何进命令袁绍派遣洛阳富有计谋的武吏,检察监督众宦官。又命令袁绍的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挑选温和忠厚的虎贲卫士二百人,准备进入宫中,代替持兵器的宦官把守各殿殿门。于是中常侍段珪等人假托太后诏令,召何进入宫议事,乘机杀掉何进,宫中大乱。袁术率领虎贲卫士焚烧南宫嘉德殿青琐门,想借此逼迫段珪等人出来。段珪等人不出,劫持汉少帝及少帝的弟弟陈留王逃到小平津。袁绍杀掉宦官所任命的司隶校尉许相之后,便率领手下将士抓捕众宦官,无论年纪大小全部杀掉。其中甚至有没长胡须而被当作宦官杀掉的,以至于有的人怕被误杀,自己脱掉衣服露出形体才得幸免。宦官中有些行善守法的人也遭殃被杀。当时的滥杀就是这样。被杀死的有二千余人。袁绍等人又率兵急追段珪等人,段珪等人全都跳进黄河自杀。于是少帝得以返回皇宫。

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是时绍叔父隗为太傅(1),绍伪许之,曰:“此大事,出当与太傅议。”卓曰:“刘氏种不足复遗(2)。”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绍既出,遂亡奔冀州。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3),皆名士也,卓信之,而阴为绍,乃说卓曰:“夫废立大事,非常人所及。绍不达大体,恐惧故出奔,非有他志也。今购之急,势必为变。袁氏树恩四世,门生故吏遍于天下(4),若收豪杰以聚徒众,英雄因之而起,则山东非公之有也。不如赦之,拜一郡守,则绍喜于免罪,必无患矣。”卓以为然,乃拜绍勃海太守,封邟乡侯。

【注释】

(1)太傅:官名。位在太师下,地位高于三公,但汉以后多为虚衔,无实权。

(2)刘氏种:指汉皇室。

(3)城门校尉:官名。统领京师军队,掌管京师洛阳城门的守卫。

(4)门生:东汉时指再传弟子,也泛指学生。故吏:过去的部属。

【译文】

董卓叫来袁绍,在朝会上与他商议想废掉少帝,改立陈留王为帝。这时袁绍的叔父袁隗任太傅,袁绍假装答应,说:“这是大事,应当出去与太傅商议一下。”董卓说:“刘氏种不值得再留下来了。”袁绍没有回答,横持佩刀,深施一个揖礼而去。袁绍出去后,便逃离洛阳奔往冀州。侍中周毖、城门校尉伍琼、议郎何颙等人,都是一时名士,董卓很信任他们,但他们却暗中为袁绍出力,于是劝董卓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做的。袁绍不识大体,心中恐惧,所以才出逃,不是有什么别的想法。现在急着悬赏捉拿他,一定会发生变故。袁氏四代施人恩德,门生故吏遍及天下,如果他收揽豪杰聚集徒众,各地英雄再乘势而起,那崤山以东的广大地区就不是您所拥有的了。不如赦免他,并任命他做一个郡守,那样袁绍就会因免于罪责而高兴,就一定不会有什么忧患了。”董卓认为他们说得很对,于是任命袁绍为勃海太守,封他为邟乡侯。

绍遂以勃海起兵,将以诛卓。语在《武纪》。

【译文】

袁绍于是凭借勃海郡起兵,准备用这支军队诛灭董卓。这件事情记载在《武帝纪》中。

从事沮授说绍曰(1):“将军弱冠登朝(2),则播名海内;值废立之际,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怀怖;济河而北,则勃海稽首(3)。振一郡之卒,撮冀州之众(4),威震河朔(5),名重天下。虽黄巾猾乱,黑山跋扈(6),举军东向,则青州可定;还讨黑山,则张燕可灭;回众北首,则公孙必丧(7);震胁戎狄,则匈奴必从(8)。横大河之北,合四州之地(9),收英雄之才,拥百万之众,迎大驾于西京,复宗庙于洛邑,号令天下,以讨未复,以此争锋,谁能敌之?比及数年,此功不难。”绍喜曰:“此吾心也。”即表授为监军、奋威将军(10)

【注释】

(1)从事:官名。东汉三公及州郡长官的僚属,有治中从事、别驾从事等名目,职权大小各不相同。

(2)弱冠: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因二十岁体尚未强壮,故称弱冠。后世遂称二十岁左右为弱冠。

(3)稽首:叩首礼拜,此指服从。

(4)撮:掌握。

(5)河朔:指黄河中下游的黄河以北地区。

(6)黑山:指黑山军,东汉末农民起义军,首领为张燕,因以黑山为根据地而得名。黑山位于今河南鹤壁东。

(7)公孙:指公孙瓒,当时割据幽州。

(8)匈奴:古代民族,此处泛指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9)四州:指青、冀、幽、并四州。

(10)监军:官名。掌监督军事,东汉监军为临时任命,不常设。

【译文】

从事沮授劝袁绍说:“将军您二十岁入朝为官,很快就名声传遍海内;值君主废立之际,便迸发出忠义之心;从洛阳单骑出奔,则使董卓心怀恐惧;渡过黄河北上,则使勃海一郡全部服从。发动一郡的将士,掌握冀州的百姓,威震河朔地区,名声显扬天下。虽然黄巾军奸猾作乱,黑山军跋扈嚣张,但您如果举兵东向,则青州可以平定;回师讨伐黑山,则张燕可以消灭;挥师转头北征,则公孙瓒一定败亡;兵锋震慑戎狄,则匈奴一定俯首称臣。纵横大河以北,全据四州之地,收揽天下英才,手握百万之众,到西京长安迎回天子大驾,恢复洛阳的皇家宗庙,号令天下,讨伐尚未收复的地区,凭借这样的资本与对手一决高下,哪一个能与您匹敌?如此经营几年,成就这样的功业不算困难。”袁绍听后高兴地说:“这正是我的心愿。”立即上表朝廷,奏请沮授为监军、奋威将军。

卓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赍诏书喻绍(1),绍使河内太守王匡杀之。卓闻绍得关东,乃悉诛绍宗族太傅隗等。当是时,豪侠多附绍,皆思为之报,州郡蜂起,莫不假其名。馥怀惧(2),从绍索去,往依张邈。后绍遣使诣邈,有所计议,与邈耳语。馥在坐上,谓见图构(3),无何起至溷自杀(4)

【注释】

(1)赍(jī):拿东西送给人。

(2)馥:韩馥。韩馥本为冀州牧,在袁绍的威逼之下,将冀州牧的职位让给了袁绍,便在袁绍处栖身。

(3)图构:图谋,谋划。

(4)无何:不久。溷(hùn):厕所。

【译文】

董卓派遣执金吾胡母班、将作大匠吴修带着献帝的诏书劝说袁绍归顺,袁绍让河内太守王匡将他们杀掉。董卓听说袁绍占据了关东地区,便把袁绍宗族太傅袁隗等人全部杀掉。在这个时候,天下豪侠之士大都归附袁绍,都想要为他报仇,各州郡蜂拥而起,没有一个不是借着袁绍的名义起兵。这时韩馥心生畏惧,去见袁绍请求让他离开冀州,然后便去依附张邈。后来袁绍派使者到张邈那里,由于商议一些重要事情,使者与张邈贴近耳语。当时韩馥在座,认为他们在算计自己,不久,就起身到厕所自杀了。

初,天子之立非绍意,及在河东,绍遣颍川郭图使焉。图还说绍迎天子都邺,绍不从。会太祖迎天子都许,收河南地,关中皆附。绍悔,欲令太祖徙天子都鄄城以自密近(1),太祖拒之。天子以绍为太尉,转为大将军,封邺侯(2),绍让侯不受。顷之,击破瓒于易京(3),并其众。出长子谭为青州,沮授谏绍:“必为祸始。”绍不听,曰:“孤欲令诸儿各据一州也。”又以中子熙为幽州,甥高幹为并州。众数十万,以审配、逢纪统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谋主,颜良、文丑为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将攻许。

【注释】

(1)鄄城:县名。治今山东鄄城北。

(2)邺侯:封于邺县的县侯。

(3)易京:即易县。因公孙瓒在其地大修城堡,称易京,位于今河北雄县西北。

【译文】

当初,天子的废立不是袁绍的意思,等到献帝在河东的时候,袁绍派遣颍川人郭图为使者去朝见献帝。郭图回来后劝袁绍将献帝迎至邺县,袁绍没有同意。正好赶上太祖奉迎献帝,建都许县,收复黄河以南地区,关中众将全都归附。袁绍后悔没把献帝控制在手中,便想让太祖把献帝迁到鄄城建都,以靠近自己,太祖拒绝。于是献帝任命袁绍为太尉,又转为大将军,封邺侯,袁绍辞让掉侯爵没有接受。不久,袁绍在易京灭掉公孙瓒,吞并了他的部众。又让长子袁谭出去担任青州刺史,沮授劝谏袁绍说:“这样做一定会引发祸乱。”袁绍不听,说:“我想让几个儿子各自占据一个州。”于是又任命排行居中的儿子袁熙为幽州刺史,外甥高幹为并州刺史。这时袁绍拥有将士几十万,以审配、逢纪掌管军事,田丰、荀谌、许攸为主要谋士,颜良、文丑为将帅,挑选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准备进攻许县。

先是,太祖遣刘备诣徐州拒袁术。术死,备杀刺史车胄,引军屯沛(1)。绍遣骑佐之。太祖遣刘岱、王忠击之,不克。建安五年,太祖自东征备。田丰说绍袭太祖后,绍辞以子疾,不许。丰举杖击地曰:“夫遭难遇之机,而以婴儿之病失其会,惜哉!”太祖至,击破备,备奔绍。

【注释】

(1)沛:县名。治今江苏沛县,东汉时为沛郡属县,又称小沛。

【译文】

在此之前,太祖派遣刘备到徐州抵御袁术。袁术死后,刘备杀掉徐州刺史车胄,率军驻扎在沛县。袁绍派遣骑兵去帮助他。太祖派遣刘岱、王忠率军进攻刘备,没能取胜。建安五年,太祖亲自东征刘备。这时田丰劝袁绍袭击太祖的后方,袁绍推辞说儿子正在生病,没有答应。田丰举手杖敲着地面说:“遇到这样难得的机会,却因为婴儿的病而失掉,可惜呀!”太祖到沛县,进军大败刘备,刘备逃走,投奔袁绍。

绍进军黎阳,遣颜良攻刘延于白马。沮授又谏绍:“良性促狭(1),虽骁勇,不可独任。”绍不听。太祖救延,与良战,破斩良。绍渡河,壁延津南,使刘备、文丑挑战。太祖击破之,斩丑。再战,禽绍大将,绍军大震。太祖还官渡。沮授又曰:“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2),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绍不从。连营稍前,逼官渡,合战,太祖军不利,复壁。绍为高橹(3),起土山,射营中,营中皆蒙楯,众大惧。太祖乃为发石车(4),击绍楼,皆破,绍众号曰霹雳车。绍为地道,欲袭太祖营。太祖辄于内为长堑以拒之,又遣奇兵袭击绍运车,大破之,尽焚其谷。

【注释】

(1)促狭:狭隘急躁。

(2)果劲:果敢强劲。

(3)高橹:古代用于军事的木制高台。

(4)发石车:利用杠杆原理抛射石块的武器,即古代所谓炮车。因其声响巨大,又称霹雳车。

【译文】

袁绍进军黎阳,派遣颜良到白马攻打刘延。沮授又劝谏袁绍说:“颜良心胸狭隘,性情急躁,虽然骁勇,但不能让他独当一面。”袁绍不听。太祖率军救援刘延,与颜良交战,打败其军,斩杀颜良。袁绍率大军渡过黄河,在延津以南修筑壁垒,派遣刘备、文丑前来挑战。太祖击败他们,斩杀文丑。太祖两次战斗,都杀掉袁绍大将,袁军上下大为震动。太祖回军官渡。沮授又建议袁绍说:“我军人数众多而果敢强劲不如敌军,敌军粮食缺少而物资储备不如我军;敌军利于速战速决,我军利于稳重持久。我们应当慢慢地与他相持,拖延时间。”袁绍不肯听从。于是袁军连接营寨渐渐向前推进,逼近官渡,双方交战,太祖军失利,又退回壁垒坚守。袁绍命将士修建楼橹,堆起土山,居高临下向敌营中发射弓箭,太祖营中的将士全要用盾牌遮蔽,心中非常恐惧。太祖于是命令将士制造发石车,用石头轰射袁军的楼橹,将它们全部摧毁,袁军将士称之为霹雳车。袁绍又命令将士挖掘地道,想从地下袭击太祖的军营。太祖便命将士在营内挖长沟抵御,又派出奇兵袭击袁绍的运粮车队,大败押运部队,把粮食全部烧掉。

太祖与绍相持日久,百姓疲乏,多叛应绍,军食乏。会绍遣淳于琼等将兵万余人北迎运车,沮授说绍:“可遣将蒋奇别为支军于表,以断曹公之抄。”绍复不从。琼宿乌巢(1),去绍军四十里。太祖乃留曹洪守,自将步骑五千,候夜潜往攻琼。绍遣骑救之,败走。破琼等,悉斩之。太祖还,未至营,绍将高览、张郃等率其众降。绍众大溃,绍与谭单骑退渡河。余众伪降,尽坑之(2)。沮授不及绍渡,为人所执,诣太祖,太祖厚待之。后谋还袁氏,见杀。

【注释】

(1)乌巢:地名。在今河南延津东南。

(2)坑:活埋。

【译文】

太祖与袁绍长时间相持,百姓疲惫困乏,很多人背叛响应袁绍,军粮缺乏。正好这时袁绍派遣将领淳于琼等人率领兵众一万余人向北去接应运粮车队,沮授劝袁绍说:“可以再派遣将军蒋奇另率一支军队在运粮车队的外围护卫,以阻断曹公的抄掠。”袁绍仍然不肯听从。淳于琼与运粮车队会合后驻扎在乌巢,距离袁绍大军四十里。太祖于是留下曹洪守卫大营,亲自率领步骑兵五千人,乘夜偷袭淳于琼。袁绍派遣骑兵救援,被太祖的军队击败逃走。太祖击溃淳于琼等人的军队,将他们全部斩杀。太祖率军返回,还没到大营,袁绍将领高览、张郃等人率部众投降。袁绍的军队全线溃败,袁绍与袁谭只身乘马逃走,渡过黄河。袁军残留下来的兵众假装投降,太祖将他们全部活埋。沮授没有来得及随袁绍渡过黄河,被太祖军抓住送到太祖面前,太祖给予他优厚的待遇。沮授后来谋划逃回袁绍那里,被杀。

初,绍之南也,田丰说绍曰:“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将军据山河之固(1),拥四州之众,外结英雄,内修农战,然后简其精锐,分为奇兵,乘虚迭出,以扰河南,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使敌疲于奔命,民不得安业;我未劳而彼已困,不及二年,可坐克也。今释庙胜之策(2),而决成败于一战,若不如志,悔无及也。”绍不从。丰恳谏,绍怒甚,以为沮众,械系之(3)。绍军既败,或谓丰曰:“君必见重。”丰曰:“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绍还,谓左右曰:“吾不用田丰言,果为所笑。”遂杀之。绍外宽雅,有局度(4),忧喜不形于色,而内多忌害,皆此类也。

【注释】

(1)山河之固:有山河作为屏障。袁绍所在的邺县,西靠太行山,南依黄河。

(2)庙胜:指朝廷预先制定的克敌制胜之策。

(3)械系:戴上刑具关押起来。

(4)局度:才干气度。

【译文】

当初,袁绍率大军南下,田丰劝袁绍说:“曹公善于用兵,变化多端,没有规律可循,他的兵众虽少,但不能轻视,不如用打持久战的策略对付他。将军您占据着山河之固,拥有四个州的人众,对外交结天下英雄,对内发展农耕,训练军队,然后挑选精锐将士,分头组成奇兵,针对敌人的薄弱之处轮番出击,以骚扰他的黄河以南地区,如果他救援右边就袭击他的左边,救援左边就袭击他的右边,使敌人疲于奔命,百姓不能安居;这样做,我们没费什么力气而敌人已经困乏,用不了两年,就可以坐取胜利。现在您放弃稳妥的庙胜之策不用,反而想通过一次战斗来决定胜败,假若不能成功,后悔就来不及了。”袁绍不肯听从。田丰又恳切直谏,袁绍大怒,认为他是动摇军心,便将田丰用刑具锁上关押起来。袁绍军队战败以后,有人对田丰说:“这下您一定会被重用了。”田丰说:“倘若我军取得胜利,我一定能保全性命,现在军败,我恐怕要被杀了。”袁绍回来后,对左右说:“我没有采纳田丰的建议,果然被他耻笑了。”于是将田丰杀掉。袁绍表面宽容优雅,有才干气度,喜怒不形于色,而内心很爱猜忌,都像这件事情一样。

冀州城邑多叛,绍复击定之。自军败后发病,七年(1),忧死。

【注释】

(1)七年:指建安七年(202)。

【译文】

冀州许多城邑都背叛袁绍,袁绍又进军攻击平定了他们。自从兵败之后袁绍患病,建安七年,忧郁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