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本纪
“本纪”是《史记》五种体例的第一部分,共十二篇。大体而言,每篇“本纪”都是以帝王为纲的有关整个国家的大事纲要。《五帝本纪》是“本纪”部分的第一篇,记述了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五个圣明的帝王: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他们在道德人伦、治国功业、造福人类等诸方面都堪称楷模,处处显现着作者理想政治的光芒。
春秋、战国以至西汉有不少关于黄帝的传说,但因为“荒诞离奇”,多数不可信,先秦儒家古书中只有《五帝德》、《帝系姓》中说到了他。作者依据这两个材料,并吸取了其他学派,甚至秦汉之际的方士的说法,将颛顼、帝喾、尧、舜、禹都说成是黄帝的子孙,在之后的有关“本纪”、“世家”、“列传”中,商汤、周文王、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原诸国,以及秦、楚、吴、越,甚至周边的匈奴、东越、南越等都被说成是黄帝的子孙,这种说法未必科学,但是“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被确立起来,“明始祖”对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的形成具有重大的意义。黄帝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修德振兵”、统一天下的人物,《史记》以之为记事之首,“明一统”的思想也是非常鲜明的。
尧、舜是司马迁最为尊崇的理想帝王。司马迁写他们的治国理政风采,写二人的禅让,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也体现了他对秦、汉以来的专制政治的反感。司马迁把尧舜的“禅让”放在“本纪”的第一篇,把吴太伯的“让”放在“世家”的第一篇,把伯夷的“让”放在“列传”的第一篇,这种安排不是偶然的。我们在此选取的就是尧、舜的故事。
帝尧者,放勋(1)。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2)。黄收纯衣(3),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4),以亲九族(5)。九族既睦,便章百姓(6)。百姓昭明(7),合和万国。
【注释】
(1)“帝尧者”二句:帝号曰“尧”,名“放勋”,国号曰“陶唐”。
(2)舒:放纵,恣意而行。
(3)黄收:冠冕名,其色黄,故曰“黄收”。纯衣:即“缁衣”,黑衣。纯,读曰“缁”。
(4)驯德:顺天应人的美德。驯,同“顺”。
(5)九族:泛指众多的亲属。
(6)便章:也作“辨章”,治理的意思。百姓:这里指百官。
(7)昭明:指各自的权利、职责、义务分明。
【译文】
帝尧,名放勋。他的仁德有如覆盖大地的苍天,他的智慧有如无所不晓的神明。人们像万物向阳一样亲附他,像大旱望云一样企盼他。他富有而不骄奢,尊贵而不放纵。他戴着黄色的帽子,穿着黑色衣裳,坐着红色的车子驾着白马。他有顺天应人的美德,能使自己的九族亲善。九族亲善后,他便进一步治理朝廷百官。等到朝廷百官的职责明确又能各司其职,他再进一步使天下万国都变得融洽和睦。
乃命羲、和(1),敬顺昊天,数法日月星辰(2),敬授民时。分命羲仲(3),居郁夷(4),曰旸谷(5)。敬道日出(6),便程东作(7)。日中,星鸟(8),以殷中春。其民析(9),鸟兽字微(10)。申命羲叔(11),居南交(12),便程南为,敬致。日永,星火(13),以正中夏。其民因(14),鸟兽希革(15)。申命和仲,居西土,曰昧谷(16)。敬道日入,便程西成。夜中,星虚(17),以正中秋。其民夷易(18),鸟兽毛毨(19)。申命和叔,居北方,曰幽都(20),便在伏物(21)。日短,星昴(22),以正中冬。其民燠(23),鸟兽氄毛(24)。岁三百六十六日,以闰月正四时。信饬百官(25),众功皆兴。
【注释】
(1)羲、和:羲氏与和氏的并称。尧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驻四方,观天象,制历法。
(2)数法:遵循,推算。
(3)分命:分派,派出。
(4)郁夷:今山东半岛一带。
(5)旸(yáng)谷:也作“汤谷”,相传为日出之处。
(6)道:同“导”,引导。
(7)便程:分派,布置。东作:春天的农事活动。
(8)鸟:鸟星,即“七星”,也单称为“星”,是“二十八宿”中的东方“七宿”之一。
(9)析:分散,分散到田野上进行农业劳动。
(10)字:乳也,谓产子、哺乳。微:通“尾”,交尾。
(11)申命:任命时予以告诫。
(12)南交:南方的交趾。
(13)火:也称“大火”,即心宿,是“二十八宿”中的南方“七宿”之一。
(14)因:就,指老弱到田中帮助丁壮务农。
(15)革:改变。
(16)昧谷:神话中的日落之处。
(17)虚:星名,为“二十八宿”中的西方“七宿”之一。
(18)夷易:平和、快乐的样子,言其为秋收而喜悦。
(19)毨(xiǎn):鸟兽毛羽更生整齐的样子。
(20)幽都:北方的阴气聚集之地。
(21)便在:意同“便程”。伏:储藏。
(22)昴(mǎo):星名,是“二十八宿”中的北方“七宿”之一。
(23)燠(yù):暖。此指保暖之衣,或曰保暖之室。
(24)氄(rǒng)毛:细毛。
(25)信:通“申”,申明条例,申明纪律。饬(chì):约束,整顿。
【译文】
帝尧任命羲氏、和氏主管天文,让他们遵循上天的法则,推算日月星辰运行的规律,制定历法,告诉人们播种与收获的季节。他分派羲仲居住在郁夷的旸谷,让他虔敬的迎接东方升起的太阳,并分派人们准备春耕生产。当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鸟星出现在正南方,羲仲确定这一天叫“春分”。这时人们都分散到田野里劳作播种,各种鸟兽交尾繁殖。帝尧任命羲叔住在南方的交趾,让他督管南方民众的农事活动。当白天的时间最长,心宿出现在正南方,羲叔确定这一天为“夏至”。这时老幼都到田里劳动,鸟兽的羽毛变得稀少。帝尧任命和仲到西部边极的昧谷,在那里敬送太阳下山,主管秋季收获的劳作。当白天和黑夜等长,虚星位处正南,和仲便确定这一天是“秋分”。这时候,人们的心情平和快乐,鸟兽到了换毛的阶段。帝尧任命和叔住在北方的阴气聚集之地,分派人们收藏。当白昼最短,昴星出现在正南方,和叔确定这一天为“冬至”。这时人们穿着保暖的衣服,鸟兽也长了厚厚的羽毛。帝尧确定三百六十六日为一年,其中设置闰月以使四时不至于错乱。帝尧申明纪律约束百官,于是各方面都呈现一派兴旺发达的景象。
尧曰:“谁可顺此事(1)?”放齐曰:“嗣子丹朱开明。”尧曰:“吁!顽凶(2),不用。”尧又曰:“谁可者?”兜曰(3):“共工旁聚布功(4),可用。”尧曰:“共工善言,其用僻(5),似恭漫天,不可。”尧又曰:“嗟,四岳(6),汤汤洪水滔天(7),浩浩怀山襄陵(8),下民其忧,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9)。尧曰:“鲧负命毁族(10),不可。”岳曰:“异哉,试不可用而已。”尧于是听岳用鲧。九岁,功用不成(11)。
【注释】
(1)顺:循,继承。
(2)顽凶:既愚顽又凶狠。
(3)(huān)兜:尧的大臣,为后文所称的“四凶”之一。
(4)共工:尧的大臣,水官,为后文所称的“四凶”之一,与“怒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的共工非一人。旁聚:广泛聚集。旁,广泛,普遍。
(5)用:行事,实践。僻:邪恶。
(6)四岳:四方诸侯长。
(7)汤汤(shāng):水势浩大的样子。
(8)怀:包围。襄:上,意即淹没。
(9)鲧(gǔn):尧臣,禹的父亲。
(10)负命毁族:违抗命令,伤害同僚。负,背,违。族,类,同伙。
(11)用:因。
【译文】
帝尧问群臣说:“谁可以继承我的事业?”放齐说:“你的长子丹朱通达明智,可以继承。”帝尧说:“哼!他既愚顽又凶狠,不可用。”尧又问:“谁可以继承呢?”兜说:“共工能广泛招集人力,兴办事业,他可用。”帝尧说:“共工好夸夸其谈,做事邪恶,貌似虔敬而实则傲慢,不可用。”帝尧又说:“喂,你们四方诸侯长,如今洪水滔天,包围着高山、淹没了丘陵,百姓都为此忧伤,谁能担此治水的重任?”四方诸侯长都说鲧可以任用。帝尧说:“鲧常违抗命令、伤害同僚,不可用。”四方诸侯长说:“他似乎不像你说的那样。先试试吧,不行再撤换。”帝尧于是听从他们的意见用鲧治水。治了九年,一无所成。
尧曰:“嗟!四岳,朕在位七十载,汝能庸命(1),践朕位?”岳应曰:“鄙德忝帝位(2)。”尧曰:“悉举贵戚及疏远隐匿者。”众皆言于尧曰:“有矜在民间(3),曰虞舜。”尧曰:“然,朕闻之。其何如?”岳曰:“盲者子。父顽(4),母嚚(5),弟傲(6),能和以孝,烝烝治(7),不至奸(8)。”
【注释】
(1)庸:用。
(2)鄙德:品德不高。鄙,粗野。忝(tiǎn):辱,辱没。
(3)矜(guān):通“鳏”,老而无妻。
(4)顽:愚妄,愚顽。不遵守道德规范。
(5)嚚(yín):暴虐,愚顽。反慈为嚚。
(6)弟傲:舜之弟名“象”,为人狂傲。
(7)烝烝(zhēng):温厚善良的样子。治:劝导使其自治。
(8)奸:干,抵触,冒犯。
【译文】
帝尧说:“喂!四位诸侯长,我在位七十年了,你们谁能顺应天命,继承我的帝位呢?”四位诸侯长说:“我们品德微薄会辱没帝位。”帝尧说:“在朝的亲贵或远方的隐士你们都可以推荐。”于是大家都说:“民间有个单身汉,名叫虞舜。”帝尧说:“对,我听说过。这人怎么样?”诸侯长们说:“他是一个盲人的儿子。他的父亲愚顽不讲德义,他的母亲暴虐不讲慈爱,他的弟弟狂傲无礼,但他仍能凭借孝顺友爱和他们共处,能温厚善良地感化他们,不和他们起冲突。”
尧曰:“吾其试哉。”于是尧妻之二女(1),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下二女于妫汭(2),如妇礼。尧善之,乃使舜慎和五典(3),五典能从。乃遍入百官,百官时序(4)。宾于四门(5),四门穆穆(6),诸侯远方宾客皆敬。尧使舜入山林川泽,暴风雷雨,舜行不迷。尧以为圣,召舜曰:“女谋事至而言可绩(7),三年矣,女登帝位。”舜让于德不怿(8)。正月上日(9),舜受终于文祖(10)。文祖者,尧大祖也(11)。
【注释】
(1)二女:指娥皇、女英。
(2)饬:训教,告诫。妫汭(guīruì):指舜的家乡。妫水入黄河的河口,在今山西永济境内。
(3)慎和:谨慎地制定并付诸实行。五典:也称“五常”,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4)时:是,因此。
(5)宾:用如动词,迎宾,礼宾。
(6)穆穆:喜悦、心服的样子。
(7)绩:考查。
(8)让于德:推让说自己的德行不够。不怿(yì):不乐。此指力不胜任。
(9)正月上日:正月初一。上日,朔日。或曰谓上旬吉日。
(10)受终:本意应该是指接受禅让,但这里实际是指接受摄政之权。文祖:此指文祖之庙。
(11)大祖:即太祖。大,同“太”。
【译文】
帝尧说:“我要考验考验他。”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舜,通过舜对待尧两个女儿的态度来观察舜的德行。舜训诫尧的两个女儿让她们回家乡侍奉公婆,她们都能恪守妇道。尧认为舜做得很好,就让舜慎重地制订“五常”之规并付诸实行,百姓都能遵从“五常”。于是又让他入朝治百官,百官因而能各居其位,各司其职。让他接待四方来宾,舜又能让各地的诸侯、使臣、宾客都恭敬有礼。尧让舜视察山川水泽,正好遇到暴风雨,舜能不迷路。尧认为舜确实圣明,便把他召回说:“你办事可靠言出必行,至今已经三年了,你可以登天子之位。”舜推辞自己的德行不够,深感不能胜任。正月初一,舜不得已在文祖庙接受了摄政之权。文祖,就是尧的太祖。
于是帝尧老(1),命舜摄行天子之政,以观天命。
【注释】
(1)老:即今之所谓“退休”,但这里尧只是“退居二线”。
【译文】
从此帝尧退居二线,让舜代行天子之政,以此观察上天的反应。
兜进言共工,尧曰:“不可。”而试之工师(1),共工果淫辟(2)。四岳举鲧治鸿水,尧以为不可,岳强请试之,试之而无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3)。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流共工于幽陵(4),以变北狄(5);放兜于崇山(6),以变南蛮(7);迁三苗于三危(8),以变西戎(9);殛鲧于羽山(10),以变东夷(11):四罪而天下咸服(12)。
【注释】
(1)工师:主管土木建筑的官员。
(2)淫辟:骄纵,邪恶。
(3)三苗:古代的少数民族名,生活在今湖南一带,其种不一,故称“三苗”。
(4)流:迁,发配。幽陵:北部边裔的都城,约当今之北京密云。
(5)以变北狄:使其逐渐同化北方的少数民族,也就是起一种抵御北方民族入侵的作用。
(6)崇山:具体方位不详,约当今之越南北部一带。
(7)南蛮:泛称南方的少数民族。
(8)三危:山名,在今甘肃敦煌东南。
(9)西戎:泛称西部的少数民族。
(10)殛(jí):诛。这里是“流放”的意思。羽山:东部边地的山名,约在今山东临沂一带。
(11)东夷:泛称东部地区的少数民族。
(12)罪:被治罪。
【译文】
兜举荐共工为继承人,尧说:“不行。”让他试任工师一职,共工果然骄纵邪恶。四方诸侯长举荐鲧治理洪水,尧认为他不合适,四方诸侯长一再请求试用,结果一无所成,使百姓大受其害。后来又有三苗在江淮、荆州一带多次作乱。于是舜巡视归来向尧建议,请求把共工流放到幽陵,让他去改造北方的少数民族;把兜流放到崇山,让他去改变南蛮的风俗;把三苗迁往三危,让他去改变西戎的风俗;把鲧发配到羽山,让他去改变东夷的风俗。惩办了这四个罪人,天下都为之心服。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而老,令舜摄行天子之政,荐之于天。尧辟位凡二十八年而崩(1)。百姓悲哀,如丧父母。三年,四方莫举乐,以思尧。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2)。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则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尧曰:“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3)。”而卒授舜以天下。尧崩,三年之丧毕,舜让辟丹朱于南河之南(4)。诸侯朝觐者不之丹朱而之舜(5),狱讼者不之丹朱而之舜,讴歌者不讴歌丹朱而讴歌舜。舜曰:“天也!”夫而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6),是为帝舜。
【注释】
(1)辟位:避位,退位。
(2)权授舜:此以封建社会的制度推测远古。权,变通。
(3)“授舜”六句:此六句不见于古书,乃史公所自增,可见其社会理想。
(4)让辟:动词连用,让位于人而自己回避。
(5)朝觐(jìn):指诸侯进京朝见天子。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6)之中国:由“南河之南”进入京城。中国,京城。帝王所都为中。
【译文】
尧在位七十年得到舜,二十年后退居二线,让舜代行天子政权,把舜推荐给上天。尧离开帝位二十八年后去世。他去世时百姓悲哀得就像亲生父母去世一样。天下有三年不演奏音乐,以此悼念帝尧。尧知道自己的儿子丹朱不成材,不足以把天下交给他,于是采用变通的做法,把天下交给了舜。交给舜,天下人都得利而只对丹朱一人不利;交给丹朱,则对天下人不利而只对丹朱一人有利。尧说:“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天下人不利而让一个人得利。”于是毅然地将天下交给了舜。尧死后,三年守丧结束,舜避让丹朱想把天下交给他而躲避到了黄河的南边。可是朝贡的诸侯们都不到丹朱那里去而到舜这里来,打官司的都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唱颂歌的不歌颂丹朱而歌颂舜。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回到京师即天子之位,这就是帝舜。
舜,冀州之人也。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作什器于寿丘(1),就时于负夏(2)。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尝在侧(3)。
【注释】
(1)什器:各种生活、劳动用品。
(2)就时:乘时,把握时机。此指看准时机经商逐利。
(3)尝:同“常”。
【译文】
舜是冀州人。他曾在历山种田,在雷泽捕鱼,在黄河边上制作陶器,在寿丘制造各种生产、生活用品,还在负夏做过买卖。他的父亲瞽叟愚顽不讲道义,后母暴虐不讲慈爱,弟弟象傲慢无礼,都想杀死舜。而舜则顺从父母心意而不失为子之道,对弟弟也很友善。他们想杀他,却找不到借口;想找他,他又总是就在他们的身边。
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帝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内行弥谨(1)。尧二女不敢以贵骄事舜亲戚(2),甚有妇道。尧九男皆益笃。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3);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4);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5)。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6)。尧乃赐舜衣(7),与琴,为筑仓廪(8),予牛羊。瞽叟尚复欲杀之,使舜上涂廪(9),瞽叟从下纵火焚廪。舜乃以两笠自扞而下(10),去,得不死。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11)。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12)。”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13),鼓其琴。舜往见之,象鄂不怿(14),曰:“我思舜正郁陶(15)!”舜曰:“然,尔其庶矣(16)!”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于是尧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
【注释】
(1)内行:在家族以内的行为表现与其处理事务的能力。
(2)亲戚:这里指公婆。
(3)畔:田界。
(4)上:应作“之”。
(5)不苦窳(yǔ):精致,结实。窳,粗劣。
(6)“一年”三句:聚,村落。邑,市镇。都,都城。
(7)(chī)衣:细葛布做的衣裳,在当时很贵重。
(8)仓:粮仓。廪:上有篷顶的粮仓。
(9)涂廪:用泥抹粮仓上的屋顶。
(10)扞(hàn):同“捍”,防护。
(11)匿空:秘密通道。匿,藏,不使人知。空,孔。旁出:从旁边通向地面。
(12)本谋:主谋。
(13)止:这里指住。宫:屋舍。
(14)不怿(yì):不高兴。这里是尴尬的样子。
(15)郁陶:伤心痛苦的样子。
(16)庶:可以。
【译文】
舜从二十岁就以孝顺知名,三十岁时尧问谁可以继天子之位,四方诸侯长全都举荐舜,说他可以继承帝位。于是帝尧就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观察舜管理家族内部事务的能力,又让九个儿子与舜交往,以观察他处理外部事务的能力。舜住在妫汭,舜在家族内部的表现非常严谨。尧的两个女儿都不敢因出身高贵而轻慢舜的父母,很守妇道。尧的九个儿子也变得更加诚笃厚道。舜在历山务农时,历山的人都互相谦让田界;舜在雷泽捕鱼,雷泽中的渔民常互相谦让住处;舜在河边制陶,河边的陶器都很精致结实不易坏。舜在哪里住上一年,那里就会形成村落;住上两年,那里就成了市镇;住上三年,那里就成了都城。尧赐给舜细葛布衣服,给他一张琴,并且为他修建了粮仓,还送给他牛羊。可是瞽叟还是总想杀死舜,他让舜爬上粮仓用泥抹仓顶,而他却在底下放火烧粮仓。舜撑着两个斗笠护着自己从上面跳了下来,逃走了,得以不死。后来瞽叟又让舜去挖井,舜预先在井中挖了个秘密通道从旁边通到地面。等舜挖井挖深了,瞽叟和象便一齐填土把井填实了,舜从秘密通道逃走了。瞽叟与象很高兴,以为舜已死了。象说:“我是主谋。”他与父母瓜分舜的财产,说:“尧嫁给舜的两个女儿和那把琴,我要了;牛羊和粮仓给父母。”象于是住进了舜的房子,弹着舜的琴取乐。舜回来了去见他,象既惊愕又尴尬,说:“我想你正想得很伤心呢!”舜说:“是啊,你的情谊很不错啊!”舜侍奉父亲瞽叟依然恭谨,对待弟弟依然友爱。于是尧就试着让舜制定五典,治理百官,舜都做得很好。
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1),世得其利,谓之“八恺”(2)。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世谓之“八元”(3)。此十六族者,世济其美(4),不陨其名(5)。至于尧,尧未能举。舜举“八恺”,使主后土(6),以揆百事(7),莫不时序(8)。举“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9),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内平外成(10)。
【注释】
(1)才子:德才兼备的人。
(2)恺:和顺。
(3)元:善,吉。
(4)济:达到,成就。
(5)陨:落。
(6)后土:即指土,大地。
(7)揆(kuí):观察,忖度。这里指治理。
(8)时序:承顺。
(9)五教:即前所谓“五常”。
(10)内:诸夏。外:夷狄。
【译文】
当年高阳氏有八位德才兼备的人,世人得到了好处,人们称他们为“八恺”。高辛氏有八个有才能的人,世人称他们为“八元”。这十六个家族,世世代代都能保持他们的美德,没有辱没他们先人的名声。到了尧的时代,尧却没有起用他们。舜于是起用“八恺”,让他们主管大地上的水利、农作诸事,没有不管理得井井有条的。舜又任用“八元”,让他们主管天下的教育、教化,结果整个社会遂变得为父者义、为母者慈、为兄者友、为弟者恭、为子者孝,于是国内太平,四周夷狄归化。
昔帝鸿氏有不才子(1),掩义隐贼(2),好行凶慝(3),天下谓之浑沌(4)。少皞氏有不才子(5),毁信恶忠,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颛顼氏有不才子,不可教训,不知话言(6),天下谓之梼杌。此三族世忧之。至于尧,尧未能去。缙云氏有不才子(7),贪于饮食,冒于货贿(8),天下谓之饕餮。天下恶之,比之三凶。舜宾于四门,乃流四凶族,迁于四裔,以御螭魅,于是四门辟(9),言毋凶人也(10)。
【注释】
(1)帝鸿氏:指黄帝之族。
(2)掩义隐贼:掩蔽仁义,包庇奸贼。
(3)凶慝(tè):凶邪。
(4)浑沌:即兜。
(5)少皞(hào)氏:也作“少昊”。
(6)话言:谓善言。
(7)缙(jìn)云氏:姜姓,炎帝之苗裔。
(8)冒:贪。
(9)四门辟:四门大开,言其太平无事之状。
(10)毋:通“无”。
【译文】
从前帝鸿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他掩蔽仁义,袒护坏人,行凶作恶,人们叫他浑沌。少皞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他毁弃信义,厌恶忠贤,粉饰错误,诽谤他人,人们叫他穷奇。颛顼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他无法教育,不识好话,人们叫他梼杌。这三个家族成为世人的祸患。到尧的时代,尧未能把他们除掉。缙云氏有个不成材的子弟,贪图饮食,贪污受贿,天下人叫他饕饕。人们都讨厌他,把他等同于前面的“三凶”。舜为了能敞开国都四门以迎接四方贤者,就将这四个凶顽的家族流放到了四方边远之地,去抵御妖魔鬼怪。从此国都的四门大开,因为国内已经没有为非作歹的坏人了。
舜入于大麓(1),烈风雷雨不迷,尧乃知舜之足授天下。尧老,使舜摄行天子政,巡狩。舜得举用事二十年,而尧使摄政。摄政八年而尧崩。三年丧毕,让丹朱,天下归舜。而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2),自尧时而皆举用,未有分职。于是舜乃至于文祖,谋于四岳,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3),行厚德,远佞人(4),则蛮夷率服(5)。
【注释】
(1)麓:山脚。这里指深山。
(2)禹:鲧之子,舜举用治水,有功,后受舜禅让为帝。皋陶(gāoyáo):舜时掌刑狱的大臣。契:舜时掌教化的大臣,商朝的祖先。后稷(jì):名弃,舜时掌管农事的大臣,周朝的祖先。伯夷:舜时掌礼的大臣。夔(kuí):舜时主乐的大臣。龙:舜时的谏官。倕:舜时主管建筑的大臣。益:也称“伯益”、“伯翳”、“大业”,秦国的祖先。
(3)十二牧:十二州的州长。论帝德:弘扬帝尧之德。论,阐发,光大。
(4)佞(nìng)人:以甜言蜜语取悦于人者。
(5)率服:相率来归顺。
【译文】
舜进入深山,遇到暴风雨而不迷路,于是尧知道舜是可以将天下相授的。尧退居二线后,让舜代行天子之政,出外巡视。舜被选拔任职二十年,尧让他摄政,摄政八年后尧去世。三年守丧结束,舜推让天子之位与丹朱,但天下人心都归向舜。当时禹、皋陶、契、后稷、伯夷、夔、龙,倕、益、彭祖等人,虽从帝尧时就被选拔任用,但始终没有明确的职务分工。于是舜到文祖庙与四方诸侯长商量,同时敞开京城的四门,广迎四方贤人,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舜让十二州的州长发扬光大帝尧之德,让他们广施仁政,疏远花言巧语的小人,这样四方的蛮夷都相继归服。
此二十二人咸成厥功:皋陶为大理(1),平,民各伏得其实(2);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倕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3),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4);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5),通九泽,决九河(6),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7),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8)。南抚交阯、北发(9),西戎、析枝、渠廋、氐、羌(10),北山戎、发、息慎(11),东长、鸟夷(12),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13)。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14),致异物,凤皇来翔(15)。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16)。
【注释】
(1)大理:官名,全国最高的司法官。
(2)伏:通“服”,佩服,服气。
(3)龙主宾客:龙为“纳言”,求见舜必须通过龙,故曰“龙主宾客”。
(4)十二牧、九州:华夏原分“九州”,其长官也只有“九牧”;后又增三州为“十二州”,故其长官也就成了“十二牧”。此处“十二”与“九”错落使用。辟:邪恶。违:抗命。
(5)披:劈开,裂开。九山:九州的大山。
(6)决:疏通。
(7)职:应纳的贡物或赋税。
(8)“方五千里”二句:此指当时整个华夏的疆域。古称自天子王畿向四周辐射,“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按直径计算,即五千里。
(9)交阯:也作“交趾”,其首府即今越南河内。北发:即“北向户”,指广东、广西南部之北回归线以南,窗户向北开的地方。
(10)西戎、析枝、渠廋(sōu)、氐、羌:“西”下省“抚”字。戎、析枝、渠廋、氐、羌,都是西部的少数民族,大约生活在今陕西西部、四川西北部与甘肃、青海一带。
(11)北山戎、发、息慎:“北”下亦省“抚”字。山戎、发、息慎,都是当时东北地区的少数民族。
(12)东长、鸟夷:意即东抚长夷、鸟夷。鸟夷也作“岛夷”。这些指当时东部大海中的岛国。
(13)咸:全,都。戴:拥戴,拥护。
(14)于是禹乃兴《九招》之乐:“禹”字疑当作“夔”。在诸臣之后独叙禹功,因禹功最大。而作《九招》是向上天告成功之意,故又叙夔于禹之后。《九招》,同“《九韶》”,相传为舜时所作的古乐名。
(15)翔:栖止。
(16)明德:兼指崇高的道德与圣明的政治。
【译文】
这二十二人都在各自的事业上取得了成就:皋陶为法官,司法公平,人们都佩服他能辨明事实真相;伯夷主管礼仪,朝廷上下无不礼让;倕主管土木建筑及各种手工制作,各种工艺都很精致;益主管林牧,山林水泽的资源得到了开发;弃主管农业,各种谷物都及时播种长势茂盛;契主管政教,百姓都互相亲爱和睦;龙主管接待宾客,远方的人都来朝拜;十二州牧奉法行事全国没人违法犯纪。其中禹的功劳最大,他开凿九州的大山以泄洪水,他疏导了九州的湖泊,疏通了九州的江河,他划定了九州的疆界,并规定了各州应纳的贡物,没有一处不妥当。王畿方圆五千里,直至四方的荒服之地。南至交阯、北发,西至西戎、析枝、渠庾、氐、羌,北至山戎、发、息慎,东至长夷、鸟夷,四海之内都拥戴称颂舜的功德。于是禹创作了《九招》之乐,各种祥瑞之物随乐而至,凤凰也在此栖止,天下理想的政德就是从虞舜开始的。